快速提升油泵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11:15:46 2
專利名稱:快速提升油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快速提升油泵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快速提升油泵的活塞杆結構。
背景技術:
快速提升油泵可以根據負載大小自動調節液壓油的壓力和流量,實現舉升活塞杆提升速度的自動改變,特別是實現在負載比較小的情況下使舉升活塞杆快速升起的目的。目前市場上快速提升油泵的結構特點是通過改變泵壓油缸內泵壓活塞杆對液壓油的工作面積來實現不同油壓條件下液壓油流量的改變,從而改變舉升油缸內舉升活塞杆的提升速度。中國專利00223518.8公開了一種快速油泵,其特點是在泵壓活塞杆上裝有一吸盤,在泵壓活塞杆前端設有「丁」字形通孔,在柱塞下端聯接有一磁鐵,吸盤和磁鐵依靠磁鐵的吸力聯接,當泵壓油缸內壓力大於磁鐵對吸盤的吸力時,柱塞與泵壓活塞杆分離,柱塞不隨泵壓活塞杆移動,此時對液壓油工作的面積只相當於泵壓活塞杆的橫斷面積;當泵壓油缸內壓力小於磁鐵對吸盤的吸力時,柱塞與泵壓活塞杆結合,柱塞隨泵壓活塞杆移動而移動,此時對液壓油工作的面積相當於泵壓活塞杆和柱塞的橫斷面積之和,在這種狀態下,當泵壓活塞杆下行時,泵壓油缸向舉升油缸內注入的液壓油流量比較大,使舉升活塞杆快速提升。這種對泵壓活塞杆和柱塞結構的設計雖然可以使諸如千斤頂等簡單的液壓工具在負載較小的情況下快速提升舉升活塞杆至被舉升物體處,但由於泵壓油缸內上部柱塞和缸體間空腔的存在,空氣必定會滲透進入液壓油中形成氣泡,而氣泡對液壓系統的可靠性會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本發明要解決的是快速提升油泵因空氣進入液壓油中形成氣泡而造成液壓系統可靠性下降的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液壓油中沒有氣泡的快速提升油泵,該快速提升油泵可靠性較高。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一種快速提升油泵,包括泵壓油缸、泵壓活塞杆、舉升油缸、舉升活塞杆、油箱、閥門和油管等,其特徵在於舉升活塞杆呈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粗細不同的一體兩段式柱狀結構,舉升油缸分為上油缸和下油缸,上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閥單向相通。
前述粗細不同的一體兩段式柱狀舉升活塞杆可製成上大下小的形狀,其中上活塞杆較粗,下活塞杆較細,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在銜接處共同形成一個向下的環狀表面。
配套於前述上大下小一體兩段式柱狀舉升活塞杆的結構,在泵壓油缸和上油缸之間通過一個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上油缸開啟,即在沒有其他外力幹涉的條件下,液壓油只可能從泵壓油缸流入上油缸;在泵壓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兩個串聯的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這兩個單向閥都只能向下油缸開啟,即液壓油只可能從泵壓油缸流入下油缸,而且靠近泵壓油缸的單向閥復位彈簧力明顯小於靠近下油缸的單向閥復位彈簧力;在上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一個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上油缸開啟,即液壓油只可能從下油缸流入上油缸;在下油缸和液壓油箱之間通過一個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下油缸開啟,即液壓油只可能從液壓油箱流入下油缸;在泵壓油缸和液壓油箱之間通過一個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泵壓油缸開啟,即在沒有其他外力幹涉的條件下,液壓油只可能從液壓油箱流入泵壓油缸。
為實現舉升活塞杆的下降功能,同時使液壓系統結構精簡,前述泵壓油缸和上油缸之間的單向閥的閥芯以及泵壓油缸和液壓油箱之間的單向閥的閥杆、鋼球等都可受外力直接控制而產生聯動,實現這些單向閥在反向油壓條件下的開啟。
前述上大下小的一體兩段式柱狀舉升活塞杆通常被製成上活塞杆直徑較大、下活塞杆直徑較小的圓柱狀,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在銜接處共同形成一個向下的圓環狀表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於通過改變舉升活塞杆接受液壓油縱向推力面積的方式來適應不同負載條件下液壓油壓力的改變,從而實現油泵內液壓油流量的自動調節,進而實現舉升活塞杆在不同工況下的快速提升或漫速提升。這種方式可以消除液壓系統內的氣泡問題,快速提升油泵的可靠性因此得以提高。
圖1為本發明液壓原理示意圖。
圖2為上油缸和下油缸之間一種單向閥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包含對一種聯動單向閥結構進行剖視表達的本發明液壓原理示意圖。
在所有附圖中,零部件的編號如下10-手動泵;11-泵壓油缸;12-泵壓活塞杆;21-閥A;22-閥B;23-閥C;24-閥D;25-閥E;30-液壓油箱;41-上油缸;42-下油缸;43-上活塞杆;44-下活塞杆;211-閥杆;212-鋼球;221-閥芯;251-鋼珠;252-襯套;253-墊圈。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圖1,可以按照三種不同的工作狀況,依次描述本發明的結構特點和工作過程。
第一種工作狀況,即在沒有負載或負載較小的情況下提升舉升活塞杆時,結合圖3可知,手動泵10中的泵壓活塞杆12向下運動,擠壓泵壓油缸11內的液壓油進入油管和閥B22,閥B22是一個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液壓油克服彈簧力將閥B22頂開進入舉升油缸的上半部分——上油缸41。上油缸41內容納著圓柱狀上活塞杆43。上活塞杆43的直徑大於圓柱狀下活塞杆44,不同直徑的上活塞杆43與下活塞杆44組成一個整體的舉升活塞杆,並在該舉升活塞杆直徑改變處形成一個向下的圓環表面。液壓油將縱向壓力作用於這個圓環表面上,推動舉升活塞杆向上運動;此時,在容納著小活塞杆44的下油缸42中產生負壓,液壓油因此克服閥D24復位彈簧的微弱彈力進入下油缸42。在工程實踐中,只要將上活塞杆43和下活塞杆44的直徑製成稍有差別即可形成一個有效承接液壓油縱向壓力的向下的圓環表面,因此通常泵壓活塞杆12隻要將少量液壓油壓入上油缸41,即可快速提升上活塞杆43,造成整個舉升活塞杆快速提升。在這種工況下,當閥B22打開時,復位彈簧力較大的閥C23尚未被頂開,故沒有液壓油通過閥C23進入下油缸42。在這種工況下,上油缸41中的油壓大於或等於下油缸42中的油壓,閥E25封閉。
第二種工作狀況,即在負載較大的情況下提升舉升活塞杆時,結合圖3可知,隨著手動泵10中泵壓活塞杆12向下運動,液壓油一方面通過閥B22流入上油缸41,另一方面頂開閥C23流入下油缸42,在上油缸41和下油缸42中液壓油的共同推動下,整個舉升活塞杆開始或繼續克服較大的負載向上舉升。由於此時液壓油需要同時對前述由上活塞杆43和下活塞杆44共同形成的向下的圓環表面以及下活塞杆44的底面施壓才能頂起舉升活塞杆,故相對於沒有負載或負載較小的工作狀況下泵壓活塞杆12的相同行程而言,此時舉升活塞杆的舉升動作比較緩慢。
第三種工作狀況,即在舉升活塞杆下降時,結合附圖2和附圖3所示,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閥A21的閥杆211將鋼球212頂開並繼而將閥B22的閥芯221頂開,閥A21和閥B22實現聯動,上油缸41中的液壓油在負載的作用下反向流經閥B22和閥A21,回到液壓油箱35;與此同時,由於上油缸41內液壓油油壓下降,在上油缸41和下油缸42中油壓差的作用下,下油缸42中的液壓油向上頂起鋼珠251,通過制於襯套252中的閥孔,進入上油缸41,繼而流回液壓油箱35,如附圖2所示,墊圈253可以阻擋鋼珠251脫位。在這種狀態下,閥C23和閥D24是關閉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快速提升油泵,包括泵壓油缸、泵壓活塞杆、舉升油缸、舉升活塞杆、油箱、閥門和油管密封件等,其特徵在於舉升活塞杆呈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粗細不同的一體兩段式柱狀結構,舉升油缸分為上油缸和下油缸,上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閥單向相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粗細不同的一體兩段式柱狀舉升活塞杆呈上大下小的形狀,其中上活塞杆較粗,下活塞杆較細,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在銜接處共同形成一個向下的環狀表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在泵壓油缸和上油缸之間通過一個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上油缸開啟。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在泵壓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兩個串聯的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這兩個單向閥都只能向下油缸開啟;靠近泵壓油缸的單向閥復位彈簧力明顯小於靠近下油缸的單向閥復位彈簧力。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在上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一個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上油缸開啟。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在下油缸和液壓油箱之間通過一個帶有復位彈簧的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下油缸開啟。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在泵壓油缸和液壓油箱之間通過一個單向閥和相應的油路連接,該單向閥只能向泵壓油缸開啟。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泵壓油缸和上油缸之間單向閥與泵壓油缸和液壓油箱之間單向閥在結構上聯動。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油泵,其特徵在於上大下小的一體兩段式柱狀舉升活塞杆呈上活塞杆直徑較大、下活塞杆直徑較小的圓柱狀,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在銜接處共同形成一個向下的圓環狀表面。
全文摘要
一種快速提升油泵,包括泵壓油缸、泵壓活塞杆、舉升油缸、舉升活塞杆、油箱、閥門和油管等,其特徵在於舉升活塞杆呈上活塞杆和下活塞杆粗細不同的一體兩段式柱狀結構,舉升油缸分為上油缸和下油缸,上油缸和下油缸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閥單向相通。本實用新型脫離了現有技術依靠改變泵壓活塞杆對液壓油的工作面積來調整舉升活塞杆提升速度的思維模式,通過改變舉升活塞杆接受液壓油縱向推力面積的方式來適應不同負載條件下液壓油壓力的改變,從而實現油泵內液壓油流量的自動調節,進而實現舉升活塞杆在不同工況下的快速提升或慢速提升。這種方式可以消除液壓系統內的氣泡問題,快速提升油泵的可靠性因此得以提高。
文檔編號F15B15/22GK101021226SQ20071006720
公開日2007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7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7日
發明者劉傑, 周學軍 申請人:浙江諾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