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8:40:46
專利名稱: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的配氣機構,尤其涉及一種用於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的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眾多汽車企業的多缸車用汽油機越來越多地採用了發動機可變配氣正時機構(VVT,Variable Valve Timing),多缸汽油機安裝可變配氣正時系統可有效地提高發動機功率、降低油耗與排放,是目前多缸汽油機的主流技術之一。能夠實現可變配氣正時的機構有很多,其中尤以葉片式連續可變配氣正時機構應用最為廣泛,國內多家汽車企業的多款發動機都配備了該項技術,其他汽車企業也在競相發展自己的可變配氣正時機構。 葉片式連續可變配氣正時機構除了在多缸發動機上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在單缸發動機上也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但是,在單缸發動機上應用該項技術主要面臨以下技術問題單缸發動機多數採用單頂置凸輪軸,進排氣凸輪都裝於同一根軸上,如果要進行相位調節就要求進排氣凸輪之間能夠相對轉動。中國國家專利網站上公開了一種名為「一種發動機單頂置凸輪軸進氣相位連續可變機構」的專利(ZL200920293902. 3),該結構採取將凸輪軸分成進、排氣凸輪軸兩段,將相位調節器布置在進、排氣凸輪中間的方案,可以滿足進排氣凸輪之間相互轉動的要求。但對部分單缸汽油機而言,氣缸蓋結構較為緊湊,限制了相位調節器的布置,通常需要對氣缸蓋主體結構進行大的改動才能順利加裝,相需要對於氣缸蓋模具進行重新設計,增加了模具成本與設計周期;對於一些尺寸較小的氣缸蓋來說,根本無法加裝相位調節器總成。相反,在氣缸蓋鏈輪室內僅布置了鏈輪,空間相對充足且易於擴展,那麼,可否將相位調節器布置在氣缸蓋的鏈輪室裡,以解決相位調節器總成布置困難的問題呢?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在部分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上布置葉片式可變配氣正時機構存在空間有限、布置困難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該機構可實現進氣相位的連續可調,並能夠合理利用氣缸蓋鏈輪室的空間進行相位調節器總成的布置,避免了將相位調節器總成布置在進排氣凸輪之間時受到氣缸蓋空間結構限制的問題,能夠在對發動機氣缸蓋改變較小的情況下實現葉片式連續可變配氣機構的布置,以擴大WT技術的應用領域。為此,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包括氣缸蓋(I)、相位調節器總成(2)、排氣凸輪軸(3)和進氣凸輪軸(4),關鍵在於所述氣缸蓋(I)包括位於左側的型腔(18)和位於右側的鏈輪室(11),在所述鏈輪室(11)的右側設置有凸輪軸支撐凸臺(12),在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座(13),在所述型腔(18)與鏈輪室(11)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座(14),在所述型腔(18)的左側設置有第三軸承座(15);所述相位調節器總成(2)由外殼(5)、位於外殼(5)左側的正時鏈輪(8)、位於外殼(5)右側的端蓋(7)、以及設置在外殼(5)內的葉輪(6)組成;所述排氣凸輪軸(3)由從左到右依次同軸設置的排氣凸輪(34)、排氣軸頸(32)和法蘭盤(31)組成;所述進氣凸輪軸(4)由從左到右依次同軸設置的進氣軸頸(41)、進氣凸輪(42)和連接軸(43)組成;所述排氣凸輪軸(3)的法蘭盤(31)與正時鏈輪(8)、外殼(5)以及端蓋(7)通過第一螺釘(10)固定連接成整體,並通過端蓋(7)右側的第二軸頸(72)支撐在第一軸承座
(13)上、通過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軸頸(32)支撐在第二軸承座(14)上;所述排氣凸輪軸
(3)的內部開有貫通軸孔(35),所述進氣凸輪軸(4)的連接軸(43)穿過貫通軸孔(35)和正時鏈輪(8)後,通過第二螺釘(9)與葉輪(6)固定連接成整體,並通過進氣凸輪軸(4)的進氣軸頸(41)支撐在第三軸承座(15)上、通過葉輪(6)右側的第二軸孔¢4)支撐在端蓋(7)左側的第一軸頸(71)上;所述貫通軸孔(35)的直徑、正時鏈輪(8)上供連接軸(43)通過的圓孔直徑大於連接軸(43)的直徑,所述葉輪¢)的左端面與正時鏈輪(8)滑動配合,葉輪¢)的右端面與端蓋(7)滑動配合;在所述外殼(5)的內環面上設置有突塊(51),所述葉輪(6)由軸頸¢2)和分布在軸頸(62)外的葉片(61)組成,,所述葉片(61)和突塊(51)交叉設置,葉片(61)的頂面與外殼(5)的內環面間隙配合,突塊(51)的頂面與葉輪(6)的軸頸(62)間隙配合,從而在各葉片¢1)的兩側形成第一油腔(21)和第二油腔(22),所述第一油腔(21)通過第一油路系 統與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的第一供油孔(16)相通,第二油腔(22)通過第二油路系統與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的第二供油孔(17)相通。工作原理及過程本實用新型將相位調節器總成設置在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的氣缸蓋的鏈輪室,葉輪和進氣凸輪軸同步運動,排氣凸輪軸、正時鏈輪、外殼和端蓋同步運動,相位調節器總成通過控制葉片兩側的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油壓差,能使葉輪帶動進氣凸輪軸相對於外殼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從而調整進氣凸輪的相位角。需要提前進氣相位角時,機油由第一油路系統進入第一油腔,第二油腔的機油通過第二油路系統回油卸壓,第一油腔油壓高於第二油腔,壓力油推動葉輪順時針轉動,葉輪帶動進氣凸輪軸相對於外殼順時針轉動,實現進氣凸輪提前轉動;當需要滯後進氣相位角時,機油由第二油路系統進入第二油腔,第一油腔的機油通過第一油路系統回油卸壓,第二油腔的油壓高於第一油腔,壓力油推動葉輪逆時針轉動,葉輪帶動進氣凸輪軸相對於外殼逆時針轉動,實現進氣凸輪滯後轉動。如上所述,通過葉輪相對外殼的提前或滯後轉動,從而實現連續改變進氣相位角的功能。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油路系統由依次設置在第一供油孔(16)與第一油腔(21)之間的第三環槽(75)、第一油道(77)、第一環槽(73)和楔形油槽(79)構成,所述第三環槽(75)開在第二軸頸(72)的外圓周上,第一環槽(73)開在第一軸頸(71)的根部,第一油道(77)為連通第三環槽(75)與第一環槽(73)的軸向孔,楔形油槽(7)開在端蓋(7)與葉輪(6)滑動配合的端面上,每個第一油腔(21)對應設置有一個楔形油槽
(7);所述第二油路系統由依次設置在第二供油孔(17)與第二油腔(22)之間的第四環槽(76)、第二油道(78)、組合環槽、徑向油孔(67)構成,所述第四環槽(76)開在第二軸頸(72)的外圓周上,組合環槽由開在葉輪(6)的第二軸孔(64)底面的葉輪環槽(65)和對應設置在第一軸頸(71)前端面上的第二環槽(74)組成,第二油道(78)為連通第四環槽(76)與組合環槽的軸向孔,徑向油孔¢7)開在葉輪(6)上,每個第二油腔(22)對應設置有一個徑向油孔(67)。第一油路系統的供油路線為第一供油孔一第三環槽一第一油道一第一環槽一楔形油槽一第一油腔;第二油路系統的供油路線為第二供油孔一第四環槽一第二油道一組
合環槽一徑向油孔一第二油腔。第一、第二油路系統的供油路線不限於上述形式,只要是能將第一供油孔與第一油腔、第二供油孔與第二油腔連通的供油路線均可。所述葉輪(6)的其中一個葉片(61)上設置有左端大右端小的T形銷孔(68),所述端蓋⑵與該葉片(61)滑動配合的端面上設置有銷座(710),在所述銷孔(68)內裝有回位彈簧(23)和鎖銷(20),回位彈簧(23)的左端抵在正時鏈輪(8)上,鎖銷(20)在回位彈簧
(23)的作用下,穿過銷孔(68)落入銷座(710)內,銷座(710)底部通過鎖銷供油槽(711)與楔形油槽(79)連通。當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在一定工況下停止工作時,回位彈簧推動鎖銷插入鎖座內,將相位調節器總成的外殼和葉輪固定在一起,限制外殼與葉輪之間的相對轉動,使整個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裝置成為了一體,防止發動機啟動時葉輪與外殼突塊撞擊而產生噪音。當需要進行相位調節時,則通過第一供油孔為相位調節器總成的第一油腔供油,增大第一油腔的油壓,第一油腔的會經鎖銷供油槽進入銷座的底部,對鎖銷施加作用力,當油壓達到一定程度將鎖銷頂出銷座後,外殼和葉輪便可相對轉動,進行相位調節。所述葉輪(6)的左側設置有第一軸孔(63),進氣凸輪軸(4)的連接軸(43)穿過貫通軸孔(35)和正時鏈輪(8)後伸入第一軸孔¢3)中,葉輪¢)的第二軸孔¢4)底面設置有供第二螺釘(9)端頭沉入的沉頭孔¢6)。在葉輪的左側增加可供進氣凸輪軸的連接軸伸入的第一軸孔,一方面對進氣凸輪軸起到了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兩者之間的軸向竄動,保證了第二螺釘連接的可靠性。在葉輪的第二軸孔底面設置沉頭孔,避免第二螺釘的端頭露在葉輪外,影響端蓋的布置。所述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凸輪(34)與排氣軸頸(32)之間設置有限位盤(33),限位盤進一步限制了整個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裝置總成的軸向竄動。優選為,所述葉片(61)和突塊(51)數量相同,為4一6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相位調節器總成布置在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氣缸蓋的鏈輪室,巧妙地利用氣缸蓋鏈輪室僅布置鏈輪時空間過於充裕、而氣缸蓋型腔室空間相對有限的結構特徵,解決了相位調節器總成布置困難的問題;同時採用進排氣凸輪軸貫通式結構,整體結構緊湊,可以在不改變原機氣缸蓋主體結構的情況下實現相位連續可調裝置的加裝;相對普通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在鏈輪室右側增加凸輪軸支撐凸臺用於支撐相位調節器總成,使得相位連續可調裝置的整體支撐剛度增加,在保證其工作可靠的同時也便於外部供油油路的布置。該裝置結構簡單、布置緊湊,能夠方便地應用在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上,對原機的改動很小,製造成本低。而且,與傳統發動機的固定配氣正時相位角相比,本實用新型可以在發動機的整個工況範圍內,使配氣正時相位角處於理想位置,從而有效提高發動機在各工況時的動力性、燃油經濟性和排放特性,適合在以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的結構形式為基礎的發動機上廣泛應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局部放大圖。圖3為進氣凸輪軸、排氣凸輪軸與相位調節器總成的連接示意圖。圖4為去掉正時鏈輪的相位調節器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去掉端蓋的相位調節器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的A-A剖視圖。圖中I氣缸蓋;其中11鏈輪室,12凸輪軸支撐凸臺,13第一軸承座,14第二軸承座,15第三軸承座,16第一供油孔,17第二供油孔,18型腔;2相位調節器總成;其中5外殼,6葉輪,7端蓋,8正時鏈輪;3排氣凸輪軸;其中31法蘭盤,32排氣軸頸,33限位盤,34排氣凸輪,35貫通軸孔;4進氣凸輪軸;其中41進氣軸頸,42進氣凸輪,43連接軸;5外殼;其中51突塊;6葉輪;其中61葉片,62軸頸,63第一軸孔,64第二軸孔,65葉輪環槽,66沉頭孔,67徑向油孔,68銷孔;7端蓋;其中71第一軸頸,72第二軸頸,73第一環槽,74第二環槽,75第三環槽,76第四環槽,77第一油道,78第二油道,79楔形油槽,710鎖座,711鎖銷供油槽;8正時鏈輪;9第二螺釘;10第一螺釘;20鎖銷;23回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圖3所示的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由氣缸蓋I、相位調節器總成2、排氣凸輪軸3、進氣凸輪軸4、第二螺釘9和第一螺釘10等組成。進氣凸輪軸4和排氣凸輪軸3同軸設置,一個用於進氣、一個用於排氣。相位調節器總成2由外殼5、葉輪6、端蓋7和正時鏈輪8組成。排氣凸輪軸3、正時鏈輪8、外殼5、端蓋7通過第一螺釘10固定連接在一起,進氣凸輪軸4穿過排氣凸輪軸3與葉輪6通過第二螺釘9固定連接在一起。如圖1,氣缸蓋I由位於左側的型腔18和位於右側的鏈輪室11組成。在所述鏈輪室11的右側設置有凸輪軸支撐凸臺12,凸輪軸支撐凸臺12由氣缸蓋I右端向右延伸而形成。在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座13,在型腔18與鏈輪室11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座14,在型腔18的左側設置有第三軸承座15。如圖3,相位調節器總成2的正時鏈輪8位於外殼5的左側、端蓋7位於外殼5的右側、葉輪6位於正時鏈輪8、外殼5和端蓋7圍成的腔體內。排氣凸輪軸3由從左到右依次同軸設置的排氣凸輪34、排氣軸頸32和法蘭盤31組成。進氣凸輪軸4由從左到右依次同軸設置的進氣軸頸41、進氣凸輪42和連接軸43組成。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軸頸32、進氣凸輪軸4的進氣軸頸41、端蓋7右側設置的第二軸頸72、端蓋7左側設置的第一軸頸71、葉輪6右側的第二軸孔64、葉輪6左側的第一軸孔63均是為了安裝需要而設置。排氣凸輪軸3的法蘭盤31是為連接正時鏈輪8、外殼5以及端蓋7而設置,排氣凸輪軸3通過法蘭盤31與正時鏈輪8、外殼5以及端蓋7固定連接成整體,同步運動。結合圖I可知,連成一體的排氣凸輪軸3、正時鏈輪8、外殼5和端蓋7通過端蓋7右側的第二軸頸72支撐在第一軸承座13上,通過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軸頸32支撐在第二軸承座14上。排氣凸輪軸3的內部開有貫通軸孔35,進氣凸輪軸4的連接軸43穿過貫通軸孔35和正時鏈輪8後,通過第二螺釘9與葉輪6固定連接成整體,同步運動。結合圖I可知,連成一體的進氣凸輪軸4和葉輪6通過進氣凸輪軸4的進氣軸頸41支撐在第三軸承座15上、通過葉輪6右側的第二軸孔64支撐在端蓋7左側的第一軸頸71上。貫通軸孔35的直徑、正時鏈輪8上供連接軸43通過的圓孔直徑大於連接軸43的直徑,葉輪6的左端面與正時鏈輪8滑動配合,葉輪6的右端面與端蓋7滑動配合,葉輪6的左端面與正時鏈輪8滑動 配合,使得進氣凸輪軸4在葉輪6的帶動下可相對排氣凸輪軸3、正時鏈輪8、外殼5和端蓋7發生轉動。如圖4、圖5所示,外殼5為圓環形,在外殼5的內環面上設置有多個突塊51,葉輪6由軸頸62和分布在軸頸62外的多個葉片61組成。葉片61和突塊51的數量相等,且交叉設置,即每個葉片61位於兩相鄰突塊51之間,每個突塊51位於兩相鄰葉片61之間。葉片61的頂面與外殼5的內環面間隙配合,突塊51的頂面與葉輪6的軸頸62間隙配合,從而在各葉片61的兩側形成第一油腔21和第二油腔22,第一油腔21、第二油腔22的數量與葉片61、突塊51的數量相等,葉片61可相對突塊51發生轉動。結合圖I、圖2,在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設置有第一供油孔16和第二供油孔17,第一油腔21通過第一油路系統與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的第一供油孔16相通,第二油腔22通過第二油路系統與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的第二供油孔17相通。結合圖3—圖6所示,第一油路系統由依次設置在第一供油孔16與第一油腔21之間的第三環槽75、第一油道77、第一環槽73和楔形油槽79構成。第三環槽75開在第二軸頸72的外圓周上,第一環槽73開在第一軸頸71的根部,第一油道77為連通第三環槽75與第一環槽73的軸向孔,楔形油槽7開在端蓋7與葉輪6滑動配合的端面上,每個第一油腔21對應設置有一個楔形油槽7。第一油路系統的供油路線為第一供油孔16 —第三環槽75 —第一油道77 —第一環槽73 —楔形油槽79 —第一油腔21。第一油道77優選為兩條。第二油路系統由依次設置在第二供油孔17與第二油腔22之間的第四環槽76、第二油道78、組合環槽、徑向油孔67構成。第四環槽76開在第二軸頸72的外圓周上,組合環槽由開在葉輪6的第二軸孔64底面的葉輪環槽65和對應設置在第一軸頸71前端面上的第二環槽74組成。第二油道78為連通第四環槽76與組合環槽的軸向孔,徑向油孔67開在葉輪6上,每個第二油腔22對應設置有一個徑向油孔67。第二油路系統的供油路線為第二供油孔17 —第四環槽76 —第二油道78 —組合環槽一徑向油孔67 —第二油腔22。第一、第二油路系統的供油路線不限於上述形式,只要是能將第一供油孔16與第一油腔21、第二供油孔17與第二油腔22連通的供油路線均可。圖4、圖6所示,葉輪6的其中一個葉片61上設置有左端大右端小的T形銷孔68,端蓋7與該葉片61滑動配合的端面上設置有銷座710。在銷孔68內裝有回位彈簧23和鎖銷20,回位彈簧23的左端抵在正時鏈輪8上,鎖銷20在回位彈簧23的作用下,穿過銷孔68落入銷座710內,銷座710底部通過鎖銷供油槽711與楔形油槽79連通。如圖3,葉輪6的左側最好設置有第一軸孔63,進氣凸輪軸4的連接軸43穿過貫通軸孔35和正時鏈輪8後伸入第一軸孔63中。葉輪6的第二軸孔64底面設置有供第二螺釘9端頭沉入的沉頭孔66,第二螺釘9與葉輪6同軸設置,在連接軸43的右端設置有與第二螺釘9連接的螺紋孔。另外,如圖3,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凸輪34與排氣軸頸32之間設置有限位盤33,以防止設置在氣缸蓋I內的相位調節器總成2、排氣凸輪軸3和進氣凸輪軸4軸向跳動。葉片61和突塊51數量相同,優選為4一6個。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工作的當需要向第一油腔21供油時,壓力油從第一供油孔16流入,經由第三環槽75、第一油道77、第一環槽73,再分別由各個楔形油槽79進入與之對應的第一油腔21 ;當需要向第二油腔22供油時,壓力油從第二供油孔17流入,經由第四環槽76,、第二油道78、第二環槽74,再分別由各個徑向油孔67進入第二油腔2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以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簡單組合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包括氣缸蓋(I)、相位調節器總成(2)、排氣凸輪軸(3)和進氣凸輪軸(4),其特徵在於 所述氣缸蓋(I)包括位於左側的型腔(18)和位於右側的鏈輪室(11),在所述鏈輪室(11)的右側設置有凸輪軸支撐凸臺(12),在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座(13),在所述型腔(18)與鏈輪室(11)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座(14),在所述型腔(18)的左側設置有第三軸承座(15);所述相位調節器總成(2)由外殼(5)、位於外殼(5)左側的正時鏈輪(8)、位於外殼(5)右側的端蓋(7)、以及設置在外殼(5)內的葉輪(6)組成;所述排氣凸輪軸(3)由從左到右依次同軸設置的排氣凸輪(34)、排氣軸頸(32)和法蘭盤(31)組成;所述進氣凸輪軸(4)由從左到右依次同軸設置的進氣軸頸(41)、進氣凸輪(42)和連接軸(43)組成; 所述排氣凸輪軸(3)的法蘭盤(31)與正時鏈輪(8)、外殼(5)以及端蓋(7)通過第一螺釘(10)固定連接成整體,並通過端蓋(7)右側的第二軸頸(72)支撐在第一軸承座(13)上、通過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軸頸(32)支撐在第二軸承座(14)上;所述排氣凸輪軸(3)的內部開有貫通軸孔(35),所述進氣凸輪軸(4)的連接軸(43)穿過貫通軸孔(35)和正時鏈輪(8)後,通過第二螺釘(9)與葉輪¢)固定連接成整體,並通過進氣凸輪軸(4)的進氣軸頸(41)支撐在第三軸承座(15)上、通過葉輪(6)右側的第二軸孔¢4)支撐在端蓋(7)左側的第一軸頸(71)上;所述貫通軸孔(35)的直徑、正時鏈輪(8)上供連接軸(43)通過的圓孔直徑大於連接軸(43)的直徑,所述葉輪¢)的左端面與正時鏈輪(8)滑動配合,葉輪(6)的右端面與端蓋(7)滑動配合; 在所述外殼(5)的內環面上設置有突塊(51),所述葉輪¢)由軸頸¢2)和分布在軸頸(62)外的葉片(61)組成,所述葉片(61)和突塊(51)交叉設置,葉片(61)的頂面與外殼(5)的內環面間隙配合,突塊(51)的頂面與葉輪(6)的軸頸(62)間隙配合,從而在各葉片(61)的兩側形成第一油腔(21)和第二油腔(22),所述第一油腔(21)通過第一油路系統與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的第一供油孔(16)相通,第二油腔(22)通過第二油路系統與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的第二供油孔(17)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油路系統由依次設置在第一供油孔(16)與第一油腔(21)之間的第三環槽(75)、第一油道(77)、第一環槽(73)和楔形油槽(79)構成,所述第三環槽(75)開在第二軸頸(72)的外圓周上,第一環槽(73)開在第一軸頸(71)的根部,第一油道(77)為連通第三環槽(75)與第一環槽(73)的軸向孔,楔形油槽(7)開在端蓋(7)與葉輪(6)滑動配合的端面上,每個第一油腔(21)對應設置有一個楔形油槽(7); 所述第二油路系統由依次設置在第二供油孔(17)與第二油腔(22)之間的第四環槽(76)、第二油道(78)、組合環槽、徑向油孔¢7)構成,所述第四環槽(76)開在第二軸頸(72)的外圓周上,組合環槽由開在葉輪(6)的第二軸孔(64)底面的葉輪環槽(65)和對應設置在第一軸頸(71)前端面上的第二環槽(74)組成,第二油道(78)為連通第四環槽(76)與組合環槽的軸向孔,徑向油孔¢7)開在葉輪(6)上,每個第二油腔(22)對應設置有一個徑向油孔(67)。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葉輪(6)的其中一個葉片(61)上設置有左端大右端小的T形銷孔(68),所述端蓋⑵與該葉片(61)滑動配合的端面上設置有銷座(710),在所述銷孔(68)內裝有回位彈簧(23)和鎖銷(20),回位彈簧(23)的左端抵在正時鏈輪(8)上,鎖銷(20)在回位彈簧(23)的作用下,穿過銷孔(68)落入銷座(710)內,銷座(710)底部通過鎖銷供油槽(711)與楔形油槽(79)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葉輪¢)的左側設置有第一軸孔(63),進氣凸輪軸(4)的連接軸(43)穿過貫通軸孔(35)和正時鏈輪(8)後伸入第一軸孔¢3)中,葉輪¢)的第二軸孔¢4)底面設置有供第二螺釘(9)端頭沉入的沉頭孔(66)。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氣凸輪軸(3)的排氣凸輪(34)與排氣軸頸(32)之間設置有限位盤(33)。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61)和突塊(51)數量相同,為4一6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缸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進氣相位連續可調機構,包括氣缸蓋(1)、相位調節器總成(2)、排氣凸輪軸(3)和進氣凸輪軸(4),在所述鏈輪室(11)的右側設置有凸輪軸支撐凸臺(12),所述相位調節器總成(2)設置在鏈輪室(11)內,相位調節器總成(2)通過第一軸承座(13)支撐,排氣凸輪軸(3)和進氣凸輪軸(4)之間可發生相對轉動,在凸輪軸支撐凸臺(12)上設置有第一供油孔(16)和第二供油孔(17)。利用氣缸蓋鏈輪室的空間進行相位調節器總成的布置,避免了將相位調節器總成布置在進排氣凸輪之間時受到氣缸蓋空間結構限制,能夠在對發動機氣缸蓋改變較小的情況下實現葉片式連續可變配氣機構的布置。
文檔編號F01L1/356GK202768093SQ20122042527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4日
發明者張力, 江亮, 王海洋 申請人: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