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化池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22:21:06 1
專利名稱:鈍化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金屬表面進行化學防鏽處理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且處理效果優化的鈍化池。
背景技術: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小型化的設備日益增多,對電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鋰電池隨之進入了大規模的實用階段,現在,鋰電池早已大量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工具、電動車、路燈備用電源、航燈、家用小電器等電子產品上,但由於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的加工、保存、使用等對環境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鋰電池生產要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在對鋰電池的加工過程中需要對鋰電池進行多次清洗,以清除生產過程中對其造成的汙染,保證後續工藝的精度以達到其質量要求,因此,清洗在鋰電池的生產中尤其重要,但在清洗工序前經滾槽、封口工序,其表面鍍層已有損傷,在清洗工序中經高溫的含鹼性洗潔劑水的刷洗、清洗和高溫烘烤後,金屬表面很清潔,非常活化,很容易遭受腐蝕,必須立即進行防鏽處理,現有的防鏽處理大多是在金屬鋰電池的表面噴油後,再進行烘乾處理, 因此防鏽處理的裝置在結構不夠簡化,使整個清洗設備佔地尺寸較大,而烘乾程序消耗更多的電能,不利於環保,且噴油處理只能短時間的防鏽,易被汙染或吸附灰塵。因此,急需一種結構簡化、節能且防鏽效果好的防鏽處理裝置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化、節能且防鏽效果好的防鏽處理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鈍化池,其適用於對圓柱形物件的金屬表面進行鈍化處理,所述鈍化池安裝於圓柱形物件清洗設備上,其中,所述鈍化池包括池體及安裝於池體上的傳輸機構,所述傳輸機構包括傳輸鏈及傳輸輪,所述傳輸輪安裝於所述池體底部,所述傳輸鏈由所述池體的一側穿過所述傳輸輪後安裝於所述池體的另一側,所述傳輸鏈的兩端相連接形成循環的傳輸通道。較佳地,所述傳輸鏈由鏈條及安裝於所述鏈條上的滾輪組成,所述傳輸鏈的兩端分別經鏈輪安裝於所述池體的兩相對的側壁的上端,且滾輪為鐵氟龍滾。較佳地,所述鈍化池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設置於所述傳輸鏈的上方且平行於所述池體的側壁,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傳輸鏈之間形成所述傳輸通道,更具體地,所述鈍化池還包括第一安裝輪、第二安裝輪、張緊輪及皮帶,所述張緊輪安裝於所述池體的上方,所述皮帶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安裝輪、張緊輪、第二安裝輪及傳輸輪後首尾連接,所述固定板安裝於所述皮帶上。較佳地,所述池體呈錐形結構。較佳地,所述池體內還設置有PH探測計及濁度探測計,PH探測計與濁度探測計可動態檢測鈍化池內的PH濃度及渾濁度,且PH探測計與配劑裝置配合,達到自動添加鈍化劑的目的,濁度探測計與電磁閥配合達到自動換水的功能,這樣,使用過程中鈍化池不需每班換水,可節約處理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較佳地,所述池體內還設置有電熱管及水位開關。與現有技術相比,由於本實用新型鈍化池包括池體及安裝於池體上的傳輸機構, 所述傳輸機構包括傳輸鏈及傳輸輪,所述傳輸輪安裝於所述池體底部,所述傳輸鏈由所述池體的一側穿過所述傳輸輪後安裝於所述池體的另一側,所述傳輸鏈的兩端相連接形成循環的傳輸通道,通過傳輸通道將圓柱形的電池傳送到池體內進行鈍化處理,金屬電池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保護膜,減緩腐蝕,使金屬電池的防鏽效果更好,且採用鈍化處理來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噴油及烘乾處理,節省了原來烘乾時所需的電能,有利於節約能源,且鈍化池的結構簡單,佔用空間小,大大減小了清洗設備的佔地尺寸。
圖1是本實用新型鈍化池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鈍化池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清楚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鈍化池1用於對圓柱形物件30的金屬表面進行鈍化處理,以使圓柱形物件30表面的金屬與硌酸鉀溶液作用,在金屬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物保護模,對圓柱形物件30起很好的防鏽作用。所述鈍化池1安裝於清洗設備上,且鈍化池的前端及後端均與清洗機構連接,所述鈍化池1包括池體10及安裝於池體10上的傳輸機構20,所述池體10呈錐形結構,且池體10的前側壁11、後側壁12的上端設置有相對應的鏈輪14a、14b,池體10底部安裝有傳輸輪13,所述傳輸鏈20由鏈條21及安裝於所述鏈條21上的滾輪22組成,所述滾輪22為鐵氟龍滾輪,所述傳輸鏈20的一端安裝於池體10的前側壁11上的鏈輪1 上,且與前端清洗機構的傳輸鏈連接,所述傳輸鏈20的另一端沿池體10的前側壁11伸入池體10內,並穿過位於池體10的底部的傳輸輪13後沿池體10的後側壁12伸出,並安裝於池體10的後側壁12上的鏈輪14b上,且與後端的清洗機構的傳輸鏈連接,清洗設備的傳輸鏈首尾連接形成一循環的傳輸通道,所述鈍化池1上還設置有第一安裝輪15a、第二安裝輪15b、張緊輪 16及皮帶17,第一安裝輪1 安裝於鏈輪1 上方,第二安裝輪1 安裝於鏈輪14b上方, 所述張緊輪16安裝於所述池體10的上方,且位於第一安裝輪15a、第二安裝輪1 之間,所述皮帶17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安裝輪15a的上方、張緊輪16的下方、第二安裝輪15b的上方及傳輸輪13後首尾連接,在皮帶17上分別設置有平行於所述池體10的前側壁11、後側壁 12的固定板18,所述固定板18設置於所述傳輸鏈20的上方,所述固定板18與所述傳輸鏈 20之間形成所述傳輸通道,且在所述池體10內還設置於電熱管19a及水位開關19b,進一步地,池體10內還設置有探測計19c,探測計19c為PH探測計與濁度探測計,用於動態檢測池體10內的PH濃度及渾濁度,且PH探測計與配劑裝置配合,達到自動添加鈍化劑的目的,濁度探測計與電磁閥配合達到自動換水的功能,這樣,使用過程中鈍化池1不需每班換水, 可節約處理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結合圖1、圖2,以本實用新型鈍化池1對圓柱形電池進行鈍化為例,對其工作原理進行說明。清洗設備工作後,安裝於其上的循環傳輸鏈開始線速度運動,具有鐵氟龍滾輪22 的傳輸鏈20滾動向前,使鐵氟龍滾輪22上的圓柱形電池30反向自轉並前進,經前端清洗機構清洗後的圓柱形電池30被送入到鈍化池1的前側壁11 一端,並經傳輸鏈20與固定板 18之間形成的傳輸通道帶入池體10內,並在池體10內的重硌酸鉀溶液中浸泡2-3分鐘,完成電池30的鈍化處理,再經傳輸鏈20將處理後的電池30輸送到鈍化池1的後側壁12 — 端,以便傳輸到清洗機構對電池進行清洗,經鈍化處理後,在電池30的金屬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物保護模,從而對電池起到很好防鏽作用,採用鈍化處理來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噴油處理,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且節省了原來烘乾時所需的電能,有利於節約能源。由於本實用新型鈍化池1包括池體10及安裝於池體上的傳輸機構20,所述傳輸機構20包括傳輸鏈21及傳輸輪13,所述傳輸輪13安裝於所述池體10底部,所述傳輸鏈20 由所述池體10的一側穿過所述傳輸輪13後安裝於所述池體10的另一側,所述傳輸鏈20的兩端相連接形成循環的傳輸通道,通過傳輸通道將圓柱形電池30傳送到池體10內進行鈍化處理,金屬電池30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保護膜,減緩腐蝕,使金屬電池30的防鏽效果更好,且採用鈍化處理來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噴油及烘乾處理,節省了原來烘乾時所需的電能, 有利於節約能源,且鈍化池的結構簡單,佔用空間小,大大減小了清洗設備的佔地尺寸。本實用新型鈍化池不僅適用於安裝於電池清洗設備上來對圓柱狀金屬電池進行鈍化處理,還可以用於其他相類似的圓柱狀物件的類似處理中,此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詳細的說明。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鈍化池,適用於對圓柱形物件的金屬表面進行鈍化處理,所述鈍化池安裝於圓柱形物件清洗設備上,其特徵在於所述鈍化池包括池體及安裝於池體上的傳輸機構,所述傳輸機構包括傳輸鏈及傳輸輪,所述傳輸輪安裝於所述池體底部,所述傳輸鏈由所述池體的一側穿過所述傳輸輪後安裝於所述池體的另一側,所述傳輸鏈的兩端相連接形成循環的傳輸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鈍化池,其特徵在於所述傳輸鏈由鏈條及安裝於所述鏈條上的滾輪組成,所述傳輸鏈的兩端分別經鏈輪安裝於所述池體的兩相對的側壁的上端。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鈍化池,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設置於所述傳輸鏈的上方且平行於所述池體的側壁,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傳輸鏈之間形成所述傳輸通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鈍化池,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第一安裝輪、第二安裝輪、張緊輪及皮帶,所述張緊輪安裝於所述池體的上方,所述皮帶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安裝輪、張緊輪、 第二安裝輪及傳輸輪後首尾連接,所述固定板安裝於所述皮帶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鈍化池,其特徵在於所述池體呈錐形結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鈍化池,其特徵在於所述池體內還設置有PH探測計及濁度探測計。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鈍化池,其特徵在於所述池體內還設置有電熱管及水位開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鈍化池,其包括池體及安裝於池體上的傳輸機構,所述傳輸機構包括傳輸鏈及傳輸輪,所述傳輸輪安裝於所述池體底部,所述傳輸鏈由所述池體的一側經所述傳輸輪後安裝於所述池體的另一側,所述傳輸鏈的兩端相連接形成循環的傳輸通道,通過傳輸通道將圓柱形的電池傳送到池體內進行鈍化處理,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噴油及烘乾處理,使防鏽處理裝置的結構大為簡化,佔地小,並節省了烘乾工序中所需的3kW電能,有利於節約能源,且經鈍化處理後,清洗後的金屬電池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保護膜,減緩腐蝕,使金屬電池的防鏽效果更好。
文檔編號C23C22/05GK202107766SQ201120087618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9日
發明者張旭, 張雷 申請人:東莞市華創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