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對板連接器組合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20:36:06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尤指板端連接器的基座兩側處分別定位有共享端子,共享端子除了能夠提高導電端子焊固於電路板上的SMT效果及可靠度,且可配合板端連接器分流電源承受傳輸線纜所傳輸1安培的耐電流。
背景技術:
連接器一般用作電子信號與電源的連接元件及其附屬配件,主要供各種電子產品之間進行連接,以及確保信號可準確的傳輸,根據連接器應用的產品、頻率、功率與應用的環境等不同而有各種的型式與類型,並可應用於如計算機、計算機接口設備(如鍵盤、滑鼠、喇叭、印表機等)、車上主機的接口設備(如車用計算機、音響、衛星導航等)、電信及通訊設備、家用電器、醫療器材等產品。
另外,隨著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型態由桌面計算機發展成體積較小與攜帶方便的筆記本電腦,並普遍存在社會上各個角落,且電子產品的設計都趨向於輕、薄、短、小,為了能夠使各種電子產品的體積縮小,電子產品內部的連接器便需隨之大幅縮小,以順應目前的發展趨勢,相形之下,薄形連接器與一般線材或軟性電路板的接合及固定上勢必更加困難。
由於電子產品的體積越來越微小,電子產品內部電路板上的元件構造需要進一步精密且小型化,整體的結構強度亦需隨之提高,一般的連接器(如板對板連接器、線對板連接器等)通常會利用一個公端連接器及一個母端連接器進行配合對接,並將信號或電源通過電路板傳送至控制電路中,以執行相應的操作功能,當公端連接器及母端連接器的座體對接時,可將公座與母座上的端子組相互抵持接觸,從而實現兩個平行相對的電路板或線纜與電路板間的電性連接等,但是,由於公座與母座結構一般不相同,其端子組的尺寸及形狀上亦有些許的差異,並為了確保端子組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MT)的方式與電路板焊固的效果,所以在母座兩側處通常設置定位端子,即可通過兩個定位端子焊固於電路板上,使公座與母座插拔的過程中不易鬆動或脫離,且可通過定位端子提高端子組與電路板的SMT效果及可靠度。
但是,該公端連接器及母端連接器的端子組大都數量固定並設計成用來傳輸信號,母座兩側處的定位端子純粹為提高端子組SMT效果與可靠度以及延長母端連接器的使用壽命,而不具備其他功能,當公端連接器配合母端連接器欲傳輸電源時,只能在座體內部增設其他的電源端子,座體便需要配合增加整體的外觀尺寸,且因公端連接器的線纜為配合端子組在寬度方向形成錯位設置,亦會使座體的寬度相對增加而無法小型化,或者是需要在電路板上額外設置一電源連接器,便會佔用到電路板上的空間,使整體的電路布局與設計更為複雜且成本無法降低,故公端連接器及母端連接器結構設計上便需要更加的謹慎,在座體有限空間內如何妥善安排端子組整體空間配置以及導入傳輸電源的功能,亦將是影響連接器設計上能否更小型化的關鍵,從而有待本領域技術人員重新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板端連接器的基座內部對接空間為定位有多個導電端子,並於基座兩側邊上分別定位有共享端子的第二固定部,且各第二固定部兩側處相對向內彎折有伸入於對接空間內的第二接觸部,以及向外反折穿出基座外部的第二焊接部,基座的對接空間內嵌插有線端連接器在本體底部凸設的插接部,並於插接部上皆定位有接觸端子用以電性接觸於導電端子及共享端子的第二接觸部上的導電部,且各相對的兩個導電部上方處分別彎折延伸有高低段差的連接部,再於連接部上連接有上下排堆棧的傳輸線纜,此種板端連接器的共享端子除了能夠提高導電端子焊固於電路板上的SMT效果及可靠度,並可配合板端連接器進行分流電源承受傳輸線纜所傳輸1安培的耐電流。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於當線端連接器的本體與板端連接器的基座於對接時,可由兩個共享端子前後相對的第二接觸部分別電性接觸於接觸端子的導電部上,使傳輸線纜的電源線組共四根電源導線與接地導線可分別通過接觸端子與基座兩側處的共享端子進行分流電源,並由其中一側處的共享端子承受1安培的耐電流,具有提高板端連接器結構設計及傳輸電源多重功能,不需在板端連接器內部增設其他電源端子,或者是電路板上額外設置電源連接器而佔用的空間及成本,也可有效簡化電路板上的電路布局與設計,更具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線端連接器的本體頂部設有安裝部,並於安裝部上設有多個上納線槽及位於上納線槽後方一距離處並且高度不同的多個下納線槽,傳輸線纜包括有信號線組及電源線組,並由信號線組上下排的信號導線與電源線組上下排的電源導線、接地導線一端處分別定位於上納線槽與下納線槽內後,再與接觸端子位於連接部的上焊接段與下焊接段焊固形成電性連接,便可通過本體在插接部兩側處的多個接觸端子形成高低段差,使傳輸線纜配合焊固後可上下排平行堆棧出線,並可充分利用線端連接器內部有限空間,在不增加整體的尺寸與高度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傳輸線纜使其信號線組與電源線組寬度方向相鄰排列的數量變多且密集度更高,以達到線端連接器小型化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板端連接器與線端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的板端連接器與線端連接器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對接前的側視剖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對接後的側視剖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對接前的另一側視剖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對接後的另一側視剖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1-板端連接器;11-基座;110-對接空間;111-對接部;1111-嵌合塊;1112-容置槽道;112-端子槽;113-定位槽;12-導電端子;121-第一固定部;122-第一接觸部;1220-彈性空間;1221-懸臂;1222-定位凸點;123-第一焊接部;13-共享端子;131-第二固定部;1311-基部;1312-支臂;132-第二接觸部;1321-彎折段;1322-彈臂;1323-抵持端;133-第二焊接部;1331-固定段;1332-焊接腳;2-線端連接器;21-本體;211-插接部;2111-定位凸體;2112-容置槽;212-安裝部;2121-上納線槽;2122-下納線槽;213-凸扣;22-接觸端子;221-導電部;2211-第一側臂;2212-第二側臂;2213-扣槽;222-連接部;2221-上焊接段;2222-下焊接段;23-傳輸線纜;231-信號線組;2311-信號導線;232-電源線組;2321-電源導線;2322-接地導線;24-屏蔽殼體;241-邊板;242-扣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構造與功能如下。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板端連接器與線端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及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有板端連接器1及線端連接器2,其中:
該板端連接器1具有基座11,並於基座11內部凹設有對接空間110,且對接空間110中央處設有對接部111向上凸起的嵌合塊1111,再於基座11前後兩側壁面處分別設有多個端子槽112,且各端子槽112分別延伸至嵌合塊1111前後兩側壁面處形成一通道,以及端子槽112與嵌合塊1111之間形成有貫通至對接空間110底部的容置槽道1112,基座11的各端子槽112內分別定位有多個導電端子12的第一固定部121,並於第一固定部121一側處皆設有第一接觸部122相對伸入於容置槽道1112內的U形狀懸臂1221,且各懸臂1221內側處形成有開口向上的彈性空間1220,再於懸臂1221上方相對內側處形成有向內轉折而使開口變窄的彎弧狀定位凸點1222;另外,導電端子12的第一固定部121相對於第一接觸部122的另側處為設有第一焊接部123,並由第一焊接部123分別穿出基座11前後兩側處,便可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MT)的焊接方式焊固於電路板上形成電性連接。
另外,基座11左右兩側邊上分別向下剖設有延伸至基座11前後兩側處的定位槽113,並於兩個定位槽113內皆定位有共享端子13的第二固定部131,且兩個共享端子13的第二固定部131具有垂直平板狀的基部1311,基部1311兩側為朝導電端子12同向延伸有前後相對的支臂1312,並於兩個支臂1312底緣處皆相對向內彎折有第二接觸部132伸入於對接空間110內的第一彎折段1321及其向上反折的斜伸狀彈臂1322,且各彈臂1322為朝支臂1312方向彎折出一抵持端1323;又,共享端子13位於第二固定部131的兩個支臂1312頂緣處為相對向外反折有第二焊接部133固定於定位槽113內的固定段1331,並於固定段1331下方處皆向外反折有分別穿出基座11前後兩側處的焊接腳1332,便可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MT)的焊接方式焊固於電路板上形成電性連接。
該線端連接器2包括有一本體21,並於本體21底部凸設有插接部211的框形狀定位凸體2111,且定位凸體2111的內部形成有容置槽2112,以及本體21頂部設有安裝部212的多個上納線槽2121及位於上納線槽2121後方一距離處並且高度不同的多個下納線槽2122,本體21的插接部211位於定位凸體2111前後兩側處為分別定位有接觸端子22的導電部221,並於導電部221皆具有向下垂直延伸至容置槽2112內的第一側臂2211,且各前後相對的兩個第一側臂2211下方處相對向外反折形成有外露於定位凸體2111前後兩側表面上的第二側臂2212,再於第一側臂2211與第二側臂2212外表面上分別設有扣槽2213,以及各前後相對的兩個導電部221為由第一側臂2211上方處朝第二側臂2212方向分別彎折延伸有水平的連接部222,且各連接部222上分別具有伸入於上納線槽2121與下納線槽2122處的上焊接段2221及下焊接段2222。
此外,本體21兩側處分別設有多個凸扣213,並於接觸端子22的連接部222上連接有傳輸線纜23,而傳輸線纜23為包括有上下排各具有五根信號導線2311的信號線組231,以及位於信號線組231左右兩側處上下排各具有兩根電源導線2321與接地導線2322的電源線組232,並由信號線組231的信號導線2311與電源線組232的電源導線2321、接地導線2322一端處分別定位於安裝部212的上納線槽2121與下納線槽2122內,再與接觸端子22位於連接部222的上焊接段2221與下焊接段2222焊固形成電性連接,便可藉由本體21位於插接部211前後兩側處的多個接觸端子22形成高低段差,使傳輸線纜23配合焊固後可以上下排平行堆棧的方式出線,並可充分利用線端連接器2內部有限空間在不增加整體的尺寸與高度下,妥善安排傳輸線纜23使其信號線組231與電源線組232寬度方向相鄰排列的數量變多且密集度更高,進而達到線端連接器2小型化的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本體21外部為進一步結合有罩覆於安裝部212及傳輸線纜23上方處的屏蔽殼體24,並於屏蔽殼體24兩側處向下彎折延伸有邊板241,且兩個邊板241上設有與本體21的凸扣213相互扣合的多個扣孔242,屏蔽殼體24可利用搭接或焊接的方式與電源線組232的接地導線2322形成一共同接地的迴路,當信號線組231傳輸高頻信號時,其信號導線2311相互間或線端連接器2周圍所產生的電磁波及串音幹擾,可由屏蔽殼體24感應吸收並導引至電路板上的接地端來進行釋放,藉此確保信號傳輸的質量。
如圖5、圖6、圖7、圖8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對接前的側視剖面圖、對接後的側視剖面圖、對接前的另一側視剖面圖及對接後的另一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當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線端連接器2與板端連接器1於對接時,先將本體21的插接部211為向下嵌插於基座11的對接空間110內,其定位凸體2111便會嵌插於對接部111位於嵌合塊1111周邊處所形成的容置槽道1112內,並使嵌合塊1111嵌入於插接部211的容置槽2112內,且待本體21抵靠於基座11上後,便可將接觸端子22的導電部221分別抵持於導電端子12的第一接觸部122上形成至少一點電性接觸,以實現線端連接器2與板端連接器1的電性對接。
接觸端子22與導電端子12接觸的過程中,可使導電部221兩側處的第一側臂2211與第二側臂2212分別推頂於第一接觸部122相對內側處的定位凸點1222上,並於懸臂1221受到推頂的作用後便會撐開,且待導電部221進入於懸臂1221的彈性空間1220內,便可通過懸臂1221相對內側處的定位凸點1222扣持於第一側臂2211與第二側臂2212的扣槽2213內,並增加端子間的抵持接觸力量而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使傳輸線纜23可通過接觸端子22與導電端子12間進行穩定的信號傳輸。
在本實施例中,板端連接器1可利用共享端子13的第二固定部131分別嵌扣於基座11兩側邊上的定位槽113內,並由第二焊接部133焊固於電路板上,以提高導電端子12的第一焊接部123焊固於電路板上的SMT效果及可靠度,從而達到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亦可提高整體結構強度,使板端連接器1在線端連接器2插拔的過程中不易產生鬆動或脫離現象,共享端子13除了可具有穩固、確實定位板端連接器1的作用外,當線端連接器2與板端連接器1於對接時,亦可通過兩個共享端子13前後相對的第二接觸部132分別抵持於接觸端子22的導電部221上形成電性接觸,且彈臂1322扣持於扣槽2213內增加抵持接觸的力量,使傳輸線纜23的電源線組232共四根電源導線2321與接地導線2322可分別通過接觸端子22與基座11兩側處的共享端子13電性接觸後進行分流電源,並由其中一側處的共享端子13可承受1安培(A)的耐電流,具有補強板端連接器1結構設計及傳輸電源的多重功能,便不需在板端連接器1內部增設其他電源端子,或者是電路板上額外設置電源連接器而佔用空間及成本,也可有效簡化電路板上的電路布局與設計,更具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板端連接器1的基座11內部對接空間110定位有多個導電端子12,並於基座11兩側邊上皆定位有共享端子13的第二固定部131,且各第二固定部131兩側處相對向內彎折伸入於對接空間110內的第二接觸部132,基座11的對接空間110內嵌插有線端連接器2位於本體21底部的插接部211,並於插接部211上定位有接觸端子22用以電性接觸於導電端子12及共享端子13的第二接觸部132上的導電部221,且各導電部221上方處分別彎折延伸高低段差的連接部222上連接有上下排堆棧傳輸線纜23,此種板端連接器1兩側處共享端子13除了能夠提高導電端子12焊固於電路板上的SMT效果及可靠度,並可配合板端連接器2進行分流電源以承受傳輸線纜23所傳輸1安培的耐電流。
上述詳細說明為針對本實用新型一種較佳的可行實施例說明而已,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其他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藝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變化與修飾變更,均應包含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