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5:13:26 2
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包括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所述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設置在地平面上,所述機動車道包括設置在地平面上的地面車道和設置在地平面下的下立交車道,所述下立交車道的一側或雙側設置有公交港灣車站。本實用新型利用了地下用地,有效的減少了公交港灣車站對人行道寬度的佔用,減少了地面道路的拓寬,減少了可能產生的拆遷,以及避免了公交車下客與非機動車的衝突。此外,在交叉口處設置下立交車道,能減少公交車過交叉口時的一次停車,大大提高了公交車的運行效率。而加設人行通道設施進一步提高了行人過街搭乘公交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專利說明】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結構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狀公交車站除設置在路段以外,一般可設置在進口道和出口道,設置在出口道居多。在公交車輛運行過程中,進出車站及交叉口延誤是主要影響公交運行效率的因素,在設置在進、出口車道情況下,公交在車站處需停車一次,在交叉口遇到紅燈時,又需要停車一次,公交車的延誤在交叉口佔50%,並且設置信號優先困難,大大影響了公交運行效率。
[0003]目前,公交港灣車站設置需佔用路面的部分人行道,拓寬部分道路,可能造成部分拆遷,且公交車下客客流與非機動車直行有一定衝突點等,需進一步加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提高公交運行效率,減少公交港灣車站對人行道寬度的佔用,減少可能產生的拆遷,同時避免公交車下客與非機動車衝突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包括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所述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設置在地平面上,所述機動車道包括設置在地平面上的地面車道和設置在地平面下的下立交車道,所述下立交車道的一側或雙側設置有公交港灣車站。
[0006]較佳的,還包括用於連接所述公交港灣車站與所述人行道的人行過街設施,所述人行過街設施設置在所述下立交車道和所述人行道之間,所述人行過街設施一端設置在所述公交港灣車站上,另一端設置在所述人行道上。
[0007]較佳的,所述下立交車道位於所述道路結構的交叉口下方。
[0008]本實用新型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9]( I)在下立交中增加公交車站,減少公交車過交叉口時的一次停車,大大提高了公交運行效率。
[0010](2)利用了地下用地,減少公交港灣車站對人行道寬度的佔用。
[0011](3)設置地下公交港灣車站,減少了地面道路的拓寬,減少了可能產生的拆遷。
[0012](4)避免了公交車下客與非機動車的衝突。
[0013]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和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實施例一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示意圖。
[0015]圖2為實施例二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6]實施例一:
[0017]圖1為實施例一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例提出一種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包括人行道10、非機動車道20和機動車道30,人行道10和非機動車道20設置在地平面上,機動車道30包括設置在地平面上的地面車道31和設置在地平面下的下立交車道32,下立交車道32的一側設置有公交港灣車站33。
[0018]具體的,下立交車道32位於所述道路結構的交叉口下方。
[0019]當然了,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在機動車道上的不同路段交錯設置多段下立交車道,所述下立交車道還可以雙側均設置公交港灣車站,此處不再贅述。
[0020]實施例二:
[0021]圖2為實施例二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基本結構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還包括用於連接公交港灣車站33與人行道10的人行過街設施34,人行過街設施34設置在下立交車道32和人行道10之間,人行過街設施34 —端設置在公交港灣車站33上,另一端設置在人行道10上。
[0022]具體的,如圖所示,在下立交車道32的上方設置人行過街設施34與公交港灣車站33連接,並且設置4個人行通道出入口與交叉口上的各個人行道或周邊地區連接。
[0023]當然了,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還可以在下立交車道的雙側均設置公交港灣車站,此處不再贅述。
[0024]示例性的,本實施例的具體應用情況如下:
[0025]採用本實施例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利用了地下用地,有效的減少了公交港灣車站對人行道寬度的佔用,減少了地面道路的拓寬,減少了可能產生的拆遷,以及避免了公交車下客與非機動車的衝突。此外,在交叉口處設置下立交車道,能減少公交車過交叉口時的一次停車,大大提高了公交車的運行效率。而加設人行通道設施進一步提高了行人過街搭乘公交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0026]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包括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所述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設置在地平面上,所述機動車道包括設置在地平面上的地面車道和設置在地平面下的下立交車道,其特徵在於:所述下立交車道的一側或雙側設置有公交港灣車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用於連接所述公交港灣車站與所述人行道的人行過街設施,所述人行過街設施設置在所述下立交車道和所述人行道之間,所述人行過街設施一端設置在所述公交港灣車站上,另一端設置在所述人行道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立交和公交車站結合的道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下立交車道位於所述道路結構的交叉口下方。
【文檔編號】E01C1/04GK203403342SQ201320511173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1日
【發明者】蔣應紅, 王嘯君, 彭慶豔 申請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