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與流程
2023-05-20 10:27:01 1
本發明涉及紡織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市場對滌綸紗筒子染色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各種滌綸紗類品種繁多,對滌綸筒子紗染色要求很高。滌綸紗筒子染色在高溫高壓染缸進行,滌綸纖維是疏水性的合成纖維,滌綸分子排列得比較緊密,纖維中只存在較小的空隙,當絛綸紗遇到高溫時出現收縮,造成筒子內層紗被緊緊壓擠,內外層密度差異很大,內緊外松,染液很難從筒子內部穿透到外部,染料分子也難以參透到纖維內部。傳統的滌綸紗筒子染色工藝流程主要包括:坯紗(紙管)-松紗(染色筒管)-染色。傳統的染色流程生產因紗支粗細以及自身彈性不同,在松紗過程中必定帶來不同密度鬆緊情況,在染色過程中,滌綸筒子紗因在高溫條件下產生收縮的情況,由試驗證明,滌綸紗高溫條件下收縮可達到10-35%。經高溫後內層收得非常緊(內外層密度差高達0.1-0.2g/cm3),染液穿透過程受阻,導致內外流量差異大,從而影響筒子紗染色質量;甚至由於過度收縮,導致內層不上色情況,更不能保證顏色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有效解決滌綸紗染花色圈等質量問題,使得生產周期和生產效率得到保證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
一種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松紗:選取松紗筒管,在所述松紗筒管上套設布筒,所述布筒的兩端分別突出於所述松紗筒管的兩端,將滌綸紗的坯紗鬆散後卷繞在所述布筒的外部,形成松紗紗筒;
(2)換筒:將所述松紗紗筒上的所述布筒的兩端分別翻卷以分別包住所述松紗紗筒上的紗線,將所述松紗紗筒上的所述松紗筒管取出並更換成染色筒管,形成染色紗筒,所述染色筒管的外徑小於所述松紗筒管的外徑;
(3)染色:將步驟(2)得到的所述染色紗筒染色。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松紗筒管的外徑r=r/(1-s),其中,r為所述松紗筒管的外徑,r為所述染色筒管的外徑,s為滌綸紗的捲曲收縮率。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松紗筒管上的筒紗密度為0.28g/cm3-0.45g/cm3。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2)中的換筒還包括以下步驟:將所述松紗紗筒上的所述布筒的兩端分別翻卷後相互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2)中的換筒還包括以下步驟:將所述松紗紗筒上的所述布筒的兩端分別翻卷後相互打結。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3)所述的染色包括如下步驟:
前處理;
染色:配製染料,將分散劑及酸緩衝劑加入水中,並加入分散染料,混合後攪拌均勻,即配製成染液,其中每升水中加入的所述分散劑為0.3g-1.0g,加入的所述酸緩衝劑為0.3g-1.0g,用醋酸調節所述染液的ph值至4-5,將經過前處理後的所述染色紗筒放入染機中,將染機中的染液升溫至預設溫度後染色;
後處理;
脫水;以及
絡筒,將脫水後的所述染色紗筒經過絡筒機絡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3)中所述前處理具體包括:
將所述染色紗筒放入有精煉劑、片鹼、軟水劑的前處理整理液中並在85℃-100℃條件下處理10min-30min;所述前處理整理液包括精煉劑、軟水劑以及片鹼,其中所述前處理整理液中的所述精煉劑的濃度為0.5g/l-2.0g/l,所述軟水劑的濃度為0.5g/l-1.0g/l,所述片鹼的濃度0g/l-0.5g/l。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3)中的後處理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配置含有保險粉3g/l-5g/l、片鹼濃度3g/l-5g/l的後處理液加入所述染機中,在80℃-90℃條件下處理10min-30min。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3)中所述脫水具體包括:將後處理後的所述染色紗筒經過離心脫水機上脫水。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將染機中的染液升溫至預設溫度後染色是將所述染機中的染液以1℃/分鐘-3℃/分鐘升溫速率升溫至125℃-135℃,染色的時間30min-60min。
上述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包括松紗:選取松紗筒管,將坯紗鬆散後卷繞在所述松紗筒管上形成松紗紗筒;換筒:將卷繞後的所述松紗紗筒的所述松紗筒管去除,並更換成染色筒管,形成染色紗筒,染色筒管的外徑小於所述松紗筒管的直徑;染色。通過更換松紗紗筒至外徑小的染色紗筒,防止滌綸紗在染色過程中內層收縮過大,有效幫助染料穿透,將有助於染色的進行。上述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通過在松紗工序根據不同絛綸紗品種的收縮比例,使用一種外徑大的松紗紗筒松紗,松紗完成後再換成正常且外徑較松紗紗筒外徑小的染色筒管,有效保證了筒子紗內層比外層更鬆軟,經染色高溫過程後,絛綸紗收縮後達到內層密度均勻,避免染料穿透受阻;該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能夠有效解決滌綸紗染花色圈等質量問題,使得的生產周期和生產效率得到保證。
上述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可以適用於筒子紗染紗廠現有的設備,適用於大多數紗線的生產、染色,操作方便,成本低。可以根據紗支收縮性特點選擇不同規格的松紗筒管進行卷繞,適用於不同種類的滌綸紗,適用範圍廣,並且染色後的紗線染花率改善明顯。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涉及了一種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
一種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松紗:選取松紗筒管,將滌綸紗的坯紗鬆散後卷繞在松紗筒管上形成松紗紗筒。松紗筒管上的筒紗密度為0.28g/cm3-0.45g/cm3。
(2)換筒:將松紗紗筒的松紗筒管去除,並更換成染色筒管,形成染色紗筒,染色筒管的外徑小於松紗筒管的外徑;進一步地,松紗筒管的外徑r=r/(1-s),其中,r為松紗筒管的外徑,r為染色筒管的外徑,s為滌綸紗的捲曲收縮率。松紗筒管的外徑的誤差範圍在±2mm以內。
(3)染色:將步驟(2)得到的染色紗筒染色。
進一步地,步驟(1)中的松紗具體包括如下步驟:在松紗筒管上套設布筒,布筒的兩端分別突出於松紗筒管的兩端,將坯紗鬆散後卷繞在松紗筒管上的布筒的外部,形成上述的松紗紗筒。
進一步地,步驟(2)中的換筒具體包括如下步驟:將步驟(1)中卷繞後的松紗紗筒上的布筒的兩端分別翻卷以分別包住松紗紗筒上的紗線,將松紗紗筒的松紗筒管取出並更換成染色筒管,形成上述的染色紗筒。
進一步地,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3)所述的染色包括如下步驟:
前處理;進一步地,步驟(3)中所述前處理具體包括:將所述染色紗筒放入有精煉劑、片鹼、軟水劑的前處理整理液中並在85℃-100℃條件下處理10min-30min;所述前處理整理液包括精煉劑、軟水劑以及片鹼,其中前處理整理液中的精煉劑的濃度為0.5g/l-2.0g/l,軟水劑濃度為0.5g/l-1.0g/l,片鹼濃度0g/l-0.5g/l。
染色:配製染料,將分散劑及酸緩衝劑加入水中,並加入分散染料,混合後攪拌均勻,即配製成染液,其中每升水中加入的所述分散劑為0.3g-1.0g,加入的所述酸緩衝劑為0.3g-1.0g,用醋酸調節所述染液的ph值至4-5,將經過前處理後的所述染色紗筒放入染機中,將所述染機中的染液升溫至預設溫度後染色。進一步地,將所述染機中的染液以1℃/分鐘-3℃/分鐘升溫速率升溫至125℃-135℃,染色的時間30min-60min。
後處理;進一步地,後處理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配置含有保險粉3g/l-5g/l、片鹼濃度3g/l-5g/l的後處理液加入所述染機中,在80℃-90℃條件下處理10min-30min。
脫水;脫水具體包括:將後處理後的所述染色紗筒經過離心脫水機上脫水。
絡筒,將脫水後的所述染色紗筒經過絡筒機絡筒。
實施例2
選用滌綸紗紗支150d,選用75mm外徑的松紗筒管進行卷繞,選取66mm外徑的染色筒管,按照實施例1的染色方法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後筒子內外層密度均勻,質量達標。
實施例3
選用滌綸紗紗支100d,選用75mm外徑的松紗筒管進行卷繞,選取66mm外徑的染色筒管,按照實施例1的染色方法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後筒子內外層密度均勻,質量達標。
實施例4
選用滌綸紗紗支75d,選用82mm外徑的松紗筒管進行卷繞,選取66mm外徑的染色筒管,按照實施例1的染色方法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後筒子內外層密度均勻,質量達標。
實施例5
選用滌綸紗紗支50d,選用82mm外徑的松紗筒管進行卷繞,選取66mm外徑的染色筒管,按照實施例1的染色方法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後筒子內外層密度均勻,質量達標。
上述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包括松紗:選取松紗筒管,將坯紗鬆散後卷繞在所述松紗筒管上形成松紗紗筒;換筒:將卷繞後的所述松紗紗筒的所述松紗筒管去除,並更換成染色筒管,形成染色紗筒,染色筒管的外徑小於所述松紗筒管的直徑;染色。通過更換松紗紗筒至外徑小的染色紗筒,防止滌綸紗在染色過程中內層收縮過大,有效幫助染料穿透,將有助於染色的進行。上述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通過在松紗工序根據不同絛綸紗品種的收縮比例,使用一種外徑大的松紗紗筒松紗,松紗完成後再換成正常且外徑較松紗紗筒外徑小的染色筒管,有效保證了筒子紗內層比外層更鬆軟,經染色高溫過程後,絛綸紗收縮後達到內層密度均勻,避免染料穿透受阻;該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能夠有效解決滌綸紗染花色圈等質量問題,使得的生產周期和生產效率得到保證。
上述的滌綸紗換筒包紗染色方法,可以適用於筒子紗染紗廠現有的設備,適用於大多數紗線的生產、染色,操作方便,成本低。可以根據紗支收縮性特點選擇不同規格的松紗筒管進行卷繞,適用於不同種類的滌綸紗,適用範圍廣,並且染色後的紗線染花率改善明顯。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