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2:39:31 2

本發明涉及紅茶製作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
背景技術: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是紅茶的發祥地。紅茶屬於全發酵茶,最早起源於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迄今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紅茶品質特點「紅湯紅葉」,制茶技術以破壞葉綠素、促進多酚類的氧化,使之形成茶黃素、茶紅素等有色物質為目的。紅茶中的茶黃素和茶紅素等物質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突變、抑制病原菌,以及「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生津清熱、止渴消暑」等諸多功效。紅茶滋味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的氧化產物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及未氧化的保留多酚類物質。沒有好的鮮葉原料制不出好的紅茶,沒有合理的加工技術和制茶機具即使有了好的紅茶良種和高質量的鮮葉原料也無法加工品質好的紅茶。
傳統條形紅茶都是拉到加工廠進行紅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這樣做的缺點是茶青滯留時間過長,加上運輸中茶青透氣不足產生悶氣,影響紅茶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茶葉選擇,選擇高海拔的綠色無汙染的茶園作為採茶基地;
S2:茶葉採摘,選取新鮮的茶葉進行採摘,茶葉為一芽一、二葉或一芽二、三葉;
S3:道具清洗,將萎調槽利用清水衝洗乾淨,然後在通過殺菌裝置進行殺菌處理,並且使得萎調槽處於乾燥狀態;
S4:初步萎調處理,將採摘的茶葉放置在乾燥的萎調槽中,然後把萎調槽移動到高海拔的地方就地攤放,茶葉攤放厚度為20-40釐米,時間為5-8小時;
S5:二次萎調處理,通過調節萎調槽的翻動板來對於茶葉進行翻滾,使得茶葉可以得到均勻的萎調,二次萎調處理時間為7-10小時,翻滾次數為3-5遍;
S6:殺青處理,將經過二次萎調處理的茶葉運送到鍾中海拔的廠房內進行殺青處理,殺青時間為30-50分鐘,溫度為120-150度;
S7:揉捻處理,將經過殺青處理的茶葉放置在揉捻中,先是輕柔 5-10分鐘,然後加壓 4-6分鐘,最後減壓 3-5分鐘,反覆3-5次,時間為30-60分鐘;
S8:發酵處理,將揉捻後的茶葉移入發酵室,發酵的溫度保持在20-30度,時間為40-90分鐘;
S9:烘乾處理,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幹度,烘乾溫度為在80-95度,烘乾時間為60-90分鐘;
S10:紅茶成型,將烘乾之後的茶坯通過稱量之後,然後在經過成型設備進行成型,製作成等質量的茶餅。
優選的,在茶葉採摘步驟中,採摘之後的茶葉用竹器盛裝,不堆壓,避免機械損傷和發熱紅變。
優選的,所述揉捻處理步驟中,當茶葉局部泛紅或呈淡黃綠色且茶汁外溢不成滴流時立刻終止揉捻。
優選的,所述初步萎調處理步驟和二次萎調處理步驟中的萎調槽的四周側壁均設有透氣帶,且萎調槽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內部上端均設有滑槽,滑槽的內部設有限位滑塊,且限位滑塊的一端與翻動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翻動板呈口字狀,且翻動板上端表面設有把手,翻動板的上端和下端之間通過翻動杆連接,且翻動杆的外側均設有翻動齒。
優選的,所述翻動杆至少為六根,且翻動杆之間等距分布,翻動杆和翻動齒均為軟性材料製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初步萎調處理和二次萎調處理的相互配合,而且均在高海拔的地方進行萎調處理,利用高海拔茶園的夏、秋季茶青接合天高氣爽早晚冷涼的天氣便利,就地對茶青進行及時攤放萎凋然後再運輸到中海拔的生產廠房進行後續工序的加工生產,然後再通過萎調槽的作用,這樣可以使得茶葉得到充分且均勻的萎調,這樣做茶青老、嫩葉莖萎凋一致,利於揉捻和發酵紅茶品質,加上改變了傳統紅茶乾燥工藝,生產出的紅茶有了特殊的清甜高薯香味,茶湯紅而透亮,茶香濃烈,口感醇厚,貯藏時間久,不會黴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萎調槽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翻動板結構示意圖。
圖中:萎調槽1、翻動板2、滑槽3、翻動杆4、把手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茶葉選擇,選擇高海拔的綠色無汙染的茶園作為採茶基地,在茶葉採摘步驟中,採摘之後的茶葉用竹器盛裝,不堆壓,避免機械損傷和發熱紅變。
S2:茶葉採摘,選取新鮮的茶葉進行採摘,茶葉為一芽一、二葉;
S3:道具清洗,將萎調槽1利用清水衝洗乾淨,然後在通過殺菌裝置進行殺菌處理,並且使得萎調槽1處於乾燥狀態;
S4:初步萎調處理,將採摘的茶葉放置在乾燥的萎調槽1中,然後把萎調槽1移動到高海拔的地方就地攤放,茶葉攤放厚度為20釐米,時間為5小時;
S5:二次萎調處理,通過調節萎調槽1的翻動板2來對於茶葉進行翻滾,使得茶葉可以得到均勻的萎調,二次萎調處理時間為7小時,翻滾次數為3遍;初步萎調處理步驟和二次萎調處理步驟中的萎調槽1的四周側壁均設有透氣帶,且萎調槽1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內部上端均設有滑槽3,滑槽3的內部設有限位滑塊,且限位滑塊的一端與翻動板2的一端固定連接,翻動板2呈口字狀,且翻動板2上端表面設有把手5,翻動板2的上端和下端之間通過翻動杆4連接,且翻動杆4的外側均設有翻動齒,翻動杆4至少為六根,且翻動杆4之間等距分布,翻動杆4和翻動齒均為軟性材料製成。
S6:殺青處理,將經過二次萎調處理的茶葉運送到鍾中海拔的廠房內進行殺青處理,殺青時間為30分鐘,溫度為120度;
S7:揉捻處理,將經過殺青處理的茶葉放置在揉捻中,先是輕柔 5分鐘,然後加壓 4分鐘,最後減壓 3分鐘,反覆3次,時間為30分鐘,揉捻處理步驟中,當茶葉局部泛紅或呈淡黃綠色且茶汁外溢不成滴流時立刻終止揉捻。
S8:發酵處理,將揉捻後的茶葉移入發酵室,發酵的溫度保持在20度,時間為40分鐘;
S9:烘乾處理,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幹度,烘乾溫度為在80度,烘乾時間為60分鐘;
S10:紅茶成型,將烘乾之後的茶坯通過稱量之後,然後在經過成型設備進行成型,製作成等質量的茶餅。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1-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茶葉選擇,選擇高海拔的綠色無汙染的茶園作為採茶基地,在茶葉採摘步驟中,採摘之後的茶葉用竹器盛裝,不堆壓,避免機械損傷和發熱紅變。
S2:茶葉採摘,選取新鮮的茶葉進行採摘,茶葉為一芽二、三葉;
S3:道具清洗,將萎調槽1利用清水衝洗乾淨,然後在通過殺菌裝置進行殺菌處理,並且使得萎調槽1處於乾燥狀態;
S4:初步萎調處理,將採摘的茶葉放置在乾燥的萎調槽1中,然後把萎調槽1移動到高海拔的地方就地攤放,茶葉攤放厚度為40釐米,時間為8小時;
S5:二次萎調處理,通過調節萎調槽1的翻動板2來對於茶葉進行翻滾,使得茶葉可以得到均勻的萎調,二次萎調處理時間為10小時,翻滾次數為5遍;初步萎調處理步驟和二次萎調處理步驟中的萎調槽1的四周側壁均設有透氣帶,且萎調槽1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內部上端均設有滑槽3,滑槽3的內部設有限位滑塊,且限位滑塊的一端與翻動板2的一端固定連接,翻動板2呈口字狀,且翻動板2上端表面設有把手5,翻動板2的上端和下端之間通過翻動杆4連接,且翻動杆4的外側均設有翻動齒,翻動杆4至少為六根,且翻動杆4之間等距分布,翻動杆4和翻動齒均為軟性材料製成。
S6:殺青處理,將經過二次萎調處理的茶葉運送到鍾中海拔的廠房內進行殺青處理,殺青時間為50分鐘,溫度為150度;
S7:揉捻處理,將經過殺青處理的茶葉放置在揉捻中,先是輕柔 10分鐘,然後加壓 6分鐘,最後減壓5分鐘,反覆5次,時間為60分鐘,揉捻處理步驟中,當茶葉局部泛紅或呈淡黃綠色且茶汁外溢不成滴流時立刻終止揉捻。
S8:發酵處理,將揉捻後的茶葉移入發酵室,發酵的溫度保持在30度,時間為90分鐘;
S9:烘乾處理,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幹度,烘乾溫度為在95度,烘乾時間為90分鐘;
S10:紅茶成型,將烘乾之後的茶坯通過稱量之後,然後在經過成型設備進行成型,製作成等質量的茶餅。
通過對上述兩組實施例進行對比實驗,能夠發現,兩組實施例所提出來的紅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製作工藝均能夠製成口感良好,且使得紅茶均有特殊的清甜高薯香味,本發明通過初步萎調處理和二次萎調處理的相互配合,而且均在高海拔的地方進行萎調處理,利用高海拔茶園的夏、秋季茶青接合天高氣爽早晚冷涼的天氣便利,就地對茶青進行及時攤放萎凋然後再運輸到中海拔的生產廠房進行後續工序的加工生產,然後再通過萎調槽的作用,這樣可以使得茶葉得到充分且均勻的萎調,這樣做茶青老、嫩葉莖萎凋一致,利於揉捻和發酵紅茶品質,加上改變了傳統紅茶乾燥工藝,生產出的紅茶有了特殊的清甜高薯香味,茶湯紅而透亮,茶香濃烈,口感醇厚,貯藏時間久,不會黴變。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