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自動插銷機構的剛性牽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6:10:1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牽引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用於重型車輛上的帶有自動插銷機構的剛性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各類重型搶救車均裝配有剛性牽引裝置,應用於故障車輛牽引後送,存在作業載荷大、受力複雜等特點,其在使用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剛性牽引裝置的掛裝與拆卸全部由人工完成,勞動強度大,作業準備時間長。
2)在進行剛性牽引裝置連接作業時,對搶救車和被牽引車的相對位置(車距和對中度)要求高,且在連接過程中需要進行倒車作業,人員及設備容易產生損傷,存在安全隱患,且連接效率低,佔用時間長,需要人員多。
3)在進行剛性牽引裝置拆卸作業時,在一定情況下由於牽引力得不到釋放,會造成拆卸非常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安全、可靠、快捷的帶有自動插銷機構的剛性牽引裝置,在不影響牽引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剛性牽引裝置展開、安裝及拆卸的難度,提升了使用效率,提高了操作人員及設備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帶有自動插銷機構的剛性牽引裝置,包括主杆、副杆和兩個連接塊,所述兩個連接塊分別通過固定銷鉸接在後車上的支座上,主杆與副杆的一端通過連接銷鉸接並與前車上的帶緩衝的中心牽引鉤掛接,主杆和副杆的另一端分別通過連接銷與連接塊鉸接,形成多級鉸接的「三角形」剛性支架形式;
所述主杆包括連接環、第一連接杆、自動插銷機構,第二連接杆和第一叉頭,連接環與第一連接杆連接,第一連接杆的另一端與自動插銷機構連接,自動插銷機構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接杆連接,第二連接杆的另一端與第一叉頭連接;
所述副杆包括第二叉頭、第三連接杆、自動插銷機構、第四連接杆和第三叉頭,第二叉頭與第三連接杆連接,第三連接杆的另一端與自動插銷機構連接,自動插銷機構的另一端與第四連接杆連接,第四連接杆的另一端與第三叉頭連接;
主杆和副杆上的自動插銷機構結構相同;所述自動插銷機構包括接頭、叉接頭、限位塊、導引座,所述接頭和叉接頭通過連接插銷鉸接,在接頭上設有一個限位塊,通過限制塊限制擺動範圍在85°~180°,其鉸接點偏離主杆或副杆的中心線5~8毫米,所述導引座通過螺釘安裝在叉接頭上,導引座內設有螺杆、彈簧、插銷、導向板及螺帽形成的彈性插銷機構,彈性插銷機構呈上、下對稱式布置,所述螺杆的一端連接有插銷通過導向板導向插入接頭的孔中,在螺杆上套設有彈簧,螺杆的另一端端部安裝有螺帽。
進一步地,連接環、第一連接杆和自動插銷機構的連接處以及第一叉頭、第二連接杆和自動插銷機構連接處均採用焊接方式連接。
進一步地,主杆和副杆均為兩節式摺疊結構,通過自動插銷機構鉸接並實現半剛性和剛性狀態的快速轉換。
進一步地,第二叉頭、第三連接杆和自動插銷機構的連接處以及第三叉頭、第四連接杆和自動插銷機構的連接處均採用焊接的方式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環採用高強度合金鋼鍛造,根據主杆和副杆間的夾角確定連接環結構尺寸以及受力點。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的主杆和副杆均為兩節式摺疊結構,通過自動插銷機構鉸接並實現半剛性和剛性狀態的快速轉換,提高了連接與拆卸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降低了使用操作難度。2、牽引車尾部的中心牽引鉤在對正允許偏差700mm×500mm範圍內,即可進行牽引杆的連接作業,且在完成連接前無需再移動車輛,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安全性。3、連接快速、便捷,經實測,作業人數2人,在1分鐘內即可牽引裝置的連接及展開,完成連接後,車輛前進,主杆和副杆在自動插銷機構作用下會自動形成剛性杆,解脫時,解脫受拉側自動插銷機構,使主杆和副杆成半剛性狀態,釋放牽引杆承受的力,即可輕鬆完成拆卸。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主杆的結構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中副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自動插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沿A-A剖面線的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自動插銷機構的解脫狀態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自動插銷機構展開過程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自動插銷機構鎖止狀態
圖中:1-主杆,2-副杆,3-連接銷,4-連接塊,5-固定銷,6-連接環,7-第一連接杆,8-自動插銷機構,9-第二連接杆,10-第一叉頭,11-第二叉頭,12-第三連接杆,13-第四連接杆,14-第三叉頭,22-接頭,23-叉接頭,24-連接插銷,25-限制塊,26-導引座,27-螺杆,28-彈簧,29-導向板,30插銷,31螺帽,32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一種帶有自動插銷機構的剛性牽引裝置,如圖1~圖8所示,包括主杆1、副杆2和兩個連接塊4,所述兩個連接塊4分別通過固定銷5鉸接在後車上的支座上,主杆1與副杆2的一端通過連接銷3鉸接並與前車上的帶緩衝的中心牽引鉤掛接,主杆1和副杆2的另一端分別通過連接銷3與連接塊4鉸接,形成多級鉸接的「三角形」剛性支架形式。所述主杆1包括連接環6、第一連接杆7、自動插銷機構8,第二連接杆9和第一叉頭10,連接環6與第一連接杆7連接,第一連接杆7的另一端與自動插銷機構8連接,自動插銷機構8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接杆9連接,第二連接杆9的另一端與第一叉頭10連接。所述連接環6採用高強度合金鋼鍛造,根據主杆1和副杆2間的夾角確定連接環結構尺寸以及受力點。連接環6、第一連接杆7和自動插銷機構8的連接處以及第一叉頭10、第二連接杆9和自動插銷機構8的連接處均採用焊接方式連接,如圖2所示。所述副杆2包括第二叉頭11、第三連接杆12、自動插銷機構8、第四連接杆13和第三叉頭14,第二叉頭11與第三連接杆12連接,第三連接杆12的另一端與自動插銷機構8連接,自動插銷機構8的另一端與第四連接杆13連接,第四連接杆13的另一端與第三叉頭14連接。第二叉頭11、第三連接杆12和自動插銷機構8的連接處以及第三叉頭14、第四連接杆13和自動插銷機構8的連接處均採用焊接的方式連接,如圖3所示。
主杆1和副杆2上的自動插銷機構8結構相同。如圖4、圖5所示,所述自動插銷機構8包括接頭22、叉接頭23、限位塊25、導引座26,所述接頭22和叉接頭23通過連接插銷24鉸接,在接頭22上設有一個限位塊25,通過限制塊25限制擺動範圍在85°~180°,其鉸接點偏離主杆1或副杆2的中心線5~8毫米,所述導引座26通過螺釘32安裝在叉接頭23上,導引座26內設有螺杆27、彈簧28、插銷30、導向板29及螺帽31形成的彈性插銷機構,彈性插銷機構呈上、下對稱式布置,所述螺杆27的一端連接有插銷30通過導向板29導向插入接頭22的孔中,在螺杆27上套設有彈簧28,螺杆27的另一端的端部安裝有螺帽31。
當主杆1或副杆2由摺疊狀態擺動至直線狀態時,上、下插銷30在彈簧28的作用下,自動插入接頭22的孔中,與連接插銷24一起使主杆1和副杆2形成剛性連接;解脫時,擰動螺杆27帶動插銷30向上或向下移動,使插銷30拔出接頭22的孔,使主杆1或副杆2成半剛性形式,完成解脫作業。如圖6~8所示。
剛性牽引裝置的主杆1和副杆2均為兩節式摺疊結構,通過自動插銷機構鉸接並實現半剛性和剛性狀態的快速轉換,提高了連接與拆卸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降低了使用操作難度。使用時,當牽引車尾部的中心牽引鉤處在對正允許偏差範圍為700mm×500mm,即可進行牽引杆的連接作業,且在完成連接前無需再移動車輛,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完成連接後,車輛前進,主杆1和副杆2在自動插銷機構8作用下會自動形成剛性杆。解脫時,解脫受拉側自動插銷機構8,使主杆1和副杆2成半剛性狀態,釋放牽引杆承受的力,即可輕鬆完成拆卸。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