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及利用該培養基栽培黃芪食用菌的方法與流程
2023-07-07 23:43:56 4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及利用該培養基栽培黃芪食用菌的方法,屬於菌類栽培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菌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且含有多種礦物質的營養食品,在當今社會注重健康生活品質的前提下,高品質、高營養的食用菌也愈受青睞,在菌菇培養基中加入中草藥,使培養得到的食用菌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達到「藥食同源」的效果。據此,在菌菇培養基中加入黃芪,獲得的胺基酸、蛋白質以及多糖等營養成分豐富的黃芪食用菌具有很好的藥用療效。但是,黃芪的加入會抑制菌絲生長,相應降低食用菌的生長速率,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往往由於對培養基的組分選擇以及各組分配比控制不當,會造成菌菇生產周期過長、減產以及不能獲得獲得具有豐富藥用價值黃芪食用菌的結果。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生產效率相對較高、產量高、藥用及營養價值高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及及利用該培養基栽培黃芪食用菌的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黃芪食用菌栽種培養基原料包括重量份為30-70份黃芪下腳料、280-350份木屑和/或黃芪梗、50-100份麥麩、5-20份豆粉、2-8份生石灰粉。所述黃芪下腳料粉碎成1-3mm的顆粒混合添加。
所述的木屑為榨木屑、樺木屑或椴木屑中的一種或幾種。採用黃芪梗全部或部分替代木屑使用,可以減少黃芪下腳料的使用量,節省開支。
所述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還包括0.1-5份石膏。
所述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還包括80-180份棉籽殼。
利用所述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食用菌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製作黃芪食用菌母種:分別取2-8份黃芪下腳料、20-30份玉米粉、2-20份葡萄糖、20-30份瓊脂,加入900-100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裝入培養試管,經滅菌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
滅菌後在無菌淨化室將優質的食用菌母種接種至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溼度保持在60-70%,恆溫24-26℃培養48-50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1℃的溫度下經10-15天培養得到黃芪食用菌母種。
(2)製作黃芪食用菌原種:按照所述重量份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和/或黃芪梗、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充分混合均勻,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水得到混合溼料,加水量為所述混合溼料重量的55-75%,充分均勻混合,調節pH值為7-8,將所述混合溼料滅菌,即得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
將步驟(1)所述黃芪食用菌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中,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5-20天後,得到黃芪食用菌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60-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3-24℃,11-20天下降至8-22℃;
(3)出菌:再取步驟(2)製得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步驟(2)中所述黃芪食用菌原種,控制淨化室溫度為25-32℃,進行菌絲培養,30-40天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再移入出菌室進入出菌培養,總計可採摘2-4茬黃芪食用菌。從長出菇蕾或木耳催耳完成起計算,整個出菇周期為30-80天。
步驟(1)所述食用菌母種為不包含竹蓀菌和松茸母種的人工栽培菌母種。
步驟(1)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的原料組分還添加0.1-1份硫酸鎂和0.1-2份磷酸二氫鉀。
步驟(1)中,所述滅菌的壓力為0.15-0.18MPa,所述滅菌的溫度為120-130℃,所述滅菌的時間為30-60分鐘。
步驟(2)中,所述滅菌採用常壓滅菌,所述滅菌的溫度為100-107℃,所述滅菌的時間為8-14小時。
步驟(3)中,所述出菌室的溫度為10-25℃,空氣溼度為85-95%,光照強度為50-3500Lx。
步驟(3)中,進行所述出菌培養管理的光照時間控制為2-8小時/天,控制光強和光照時間採用遮陽網或太陽能遮光板。
本發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所述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通過以黃芪下腳料、木屑和/或黃芪梗、麥麩、豆粉、生石灰粉為原料並進行合適重量配比,製備得到的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適於進行黃芪食用菌的栽培,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食用菌栽培獲得的黃芪食用菌質量提高,鮮菌產量為1.60~2.04kg/kg乾料(所述乾料為不含水的培養基原料混合物)較沒加入黃芪時產量增加6.7-32.1%,有效營養成分較一般食用菌也有明顯提高:通過檢測胺基酸數量,證明其胺基酸總量和有效胺基酸佔比均有明顯增加,胺基酸總量增加9.2-31.3%,必需胺基酸佔比增加4.7-15.4%,單重黃芪食用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於本發明所保護的範圍。
下面實施例中以1重量份代表1g。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香菇。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30份黃芪下腳料、350份榨木屑、50份麥麩、20份豆粉、2份生石灰粉。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香菇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製作黃芪香菇母種:分別取2份黃芪下腳料、30份玉米粉、10份葡萄糖、20份瓊脂,加入90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5MPa,溫度為120℃保溫6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60℃,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8℃,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香菇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60%、恆溫24℃培養48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下繼續培養10天得到黃芪香菇母種;
(2)製作黃芪香菇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香菇培養基原料重量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20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552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55%),溼混30分鐘,調節pH為7.8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7℃下保溫8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6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5mL步驟(1)所述黃芪香菇母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5天,得到黃芪香菇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3℃,11-13天以2℃/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7℃,14-15天以3℃/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1℃;
(3)出菇: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10mL步驟(2)中所述黃芪香菇原種,在28℃下培養20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8℃,無菌培養30天後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然後進入無菌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管理,控制白天培養溫度為25℃,夜晚溫度為12℃,溼度85%,冬季用遮陽網控制光照強度50Lx,每日光照時間為2小時,75天長出菇蕾,繼續培養5天,即可採摘第一茬黃芪香菇,總計收四茬,整個出菇培養周期為60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黃芪香菇的菇蓋直徑:9-11cm,均鮮菇產量:1.63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8.7%,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20.58%,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36.77%。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香菇。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70份黃芪下腳料、280份椴木屑、100份麥麩、5份豆粉、8份生石灰粉。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香菇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製作黃芪香菇母種:分別取8份黃芪下腳料、20份玉米粉、20份葡萄糖、20份瓊脂,加入100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8MPa,溫度為130℃保溫3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65℃,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5℃,將所述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香菇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70%,恆溫25℃培養50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繼續培養經15天培養得到黃芪香菇母種;
(2)製作黃芪香菇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香菇培養基原料重量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30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1389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75%),溼混20分鐘,調節pH為7.2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0℃下保溫14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6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4℃,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5mL步驟(1)所述黃芪香菇母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20天,得到黃芪香菇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3℃,11-14天溫度降至22℃,15-20天以2℃/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0℃;
(3)出菇: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20mL步驟(2)中所述黃芪香菇原種,在28℃下培養24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4℃,無菌培養40天後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進入無菌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管理,控制白天培養溫度為24℃,夜晚溫度為14℃,溼度95%,光照強度3500Lx,夏季每日用遮陽網控制光照時間為4小時,90天長出菇蕾,繼續培養7天,即可採摘第一茬黃芪香菇,總計收四茬,整個出菇培養周期為80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黃芪香菇的菇蓋直徑:9-10cm,均鮮菇產量:1.60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6.7%,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24.75%,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40.52%。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香菇。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50份黃芪下腳料、300份榨木屑、80份麥麩、10份豆粉、2.5份生石灰粉、2.5份石膏。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香菇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製作黃芪香菇母種:分別取5份黃芪下腳料、20份玉米粉、20份葡萄糖、20份瓊脂、0.1份硫酸鎂、2份磷酸二氫鉀,加入100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6MPa,溫度為126℃保溫3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65℃,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5℃,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香菇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70%,恆溫26℃培養48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繼續培養12天培養得到黃芪香菇母種;
(2)製作黃芪香菇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原料重量份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30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668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60%),溼混20分鐘,調節pH為7.8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2℃下保溫12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7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5℃,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5mL步驟(1)所述黃芪香菇母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8天,得到黃芪香菇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3℃,11-14天溫度降至20℃,15-18天以3℃/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8℃;
(3)出菇: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15mL步驟(2)中所述黃芪香菇原種,在28℃下培養23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5℃,無菌培養33天後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然後進入無菌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管理,控制白天培養溫度為25℃,夜晚溫度為12℃,溼度90%,夏季用太陽能遮陽板控制光照強度700Lx,每日光照時間為3小時,82天長出菇蕾,繼續培養5天,即可採摘第一茬黃芪香菇,總計收四茬,整個出菇培養周期為68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黃芪香菇的菇蓋直徑:11-12cm,均鮮菇產量:1.82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21.3%,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23.46%,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39.84%。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木耳。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50份黃芪下腳料、330份樺木屑、80份麥麩、10份豆粉、2份生石灰粉、150份棉籽殼。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木耳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製作黃芪木耳母種:分別取5份黃芪下腳料、25份玉米粉、2份葡萄糖、25份瓊脂、1份硫酸鎂、0.1份磷酸二氫鉀,加入100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6MPa,溫度為126℃保溫4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60℃,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0℃,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木耳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65%、恆溫24℃培養48小時,之後在25℃繼續培養12天培養得到黃芪木耳母種;
(2)製作黃芪木耳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原料重量份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粉碎過50目篩)、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30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1155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65%),溼混20分鐘,調節pH為7.6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0℃下保溫8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7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6℃,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4mL步驟(1)所述黃芪木耳母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7天,得到黃芪木耳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4℃,11-14天溫度降至22℃,15-17以4℃/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0℃;
(3)出耳: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20mL步驟(2)中所述黃芪木耳原種,在25℃下培養20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5℃,無菌培養30天。之後保持溫度為20℃,適時噴水保證溼度為85%,進行催耳,30天後耳徑為1-2cm,移至無菌出耳室進行出耳培養管理,控制白天培養溫度為25℃,夜晚溫度為15℃,適時噴水保證溼度為90-95%,冬季用太陽能遮陽板控制光照強度1500Lx,每日光照8小時,保證通風次數4次/天,每次30分鐘;即當耳片充分展開,耳根變細,約八成熟時即可採收,總計收三茬,出耳周期為70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黃芪木耳的子實體直徑6-15cm,均鮮耳產量:1.72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28.4%,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12.98%,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38.2%。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猴頭菇。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30份黃芪下腳料、220份榨木屑、100份黃芪梗、60份麥麩、15份豆粉、2份生石灰粉、5份石膏、80份棉籽殼。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猴頭菇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3)製作黃芪猴頭菇母種:分別取5份黃芪下腳料、25份玉米粉、3份葡萄糖、25份瓊脂、1份磷酸二氫鉀,加入100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6MPa,溫度為126℃保溫4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70℃,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8℃,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猴頭菇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65%,恆溫24℃培養48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繼續培養13天培養得到黃芪食用菌母種;
(2)製作黃芪猴頭菇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原料重量份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粉碎過50目篩)、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30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1088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68%),溼混20分鐘,調節pH為7.6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0℃下保溫10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7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8℃,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5mL步驟(1)所述黃芪猴頭菇母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7天,得到黃芪猴頭菇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4℃,11-15天溫度降至22℃,16-17天以6℃/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0℃;
(3)出菇: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15mL步驟(2)中所述黃芪猴頭菇原種,在30℃下培養24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6℃,無菌培養35天後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進入無菌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管理,控制白天培養溫度為22℃,夜晚溫度為18℃,溼度85%,冬季用太陽能遮陽板控制光照強度800Lx,每日光照時間為6小時,13天長出菇蕾,繼續培養27天,即可採收第一茬黃芪猴頭菇,總計收兩茬,整個出菇培養周期為60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黃芪猴頭菇的菇蓋直徑:16-20cm,均鮮菇產量:1.79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14.0%,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22.24%,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38.72%。
實施例6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平菇。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50份黃芪下腳料、300份黃芪梗、60份麥麩、15份豆粉、2份生石灰粉、0.1份石膏、180份棉籽殼。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平菇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製作黃芪平菇母種:分別取5份黃芪下腳料、25份玉米粉、10份葡萄糖、20份瓊脂、1份硫酸鎂、1份磷酸二氫鉀,加入95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5MPa,溫度為125℃保溫5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70℃,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2℃,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平菇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60%,恆溫24℃培養48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繼續培養11天培養得到黃芪平菇母種;
(2)製作黃芪平菇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原料重量份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25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1416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70%),溼混25分鐘,調節pH為7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0℃下保溫9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7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2℃,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5mL步驟(1)所述黃芪平菇母種接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7天,得到黃芪香菇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4℃,11-15天溫度降至22℃,16-17以6℃/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0℃;
(3)出菇: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15mL步驟(2)中所述黃芪平菇原種,在28℃下培養24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5℃,無菌培養35天後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進入無菌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管理,控制白天培養溫度為24℃,夜晚溫度為14℃,溼度95%,冬季用太陽能遮陽板控制光照強度1000Lx,每日光照時間為2小時,15天長出菇蕾,繼續培養5天,即可採摘第一茬黃芪平菇,總計收三茬,整個出菇培養周期為30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黃芪平菇的菇蓋直徑7-11cm,均鮮菇產量:1.84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22.7%,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24.03%,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39.83%。
實施例7
本實施例栽培黃芪杏鮑菇。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50份黃芪下腳料、180份榨木屑、150份樺木屑、80份麥麩、15份豆粉、2份生石灰粉、2份石膏。
利用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進行黃芪杏鮑菇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製作黃芪杏鮑菇母種:分別取5份黃芪下腳料、25份玉米粉、10份葡萄糖、20份瓊脂、1份硫酸鎂、2份磷酸二氫鉀,加入920份水,充分混合均勻後裝入培養試管入高壓鍋滅菌,壓力0.15MPa,溫度為126℃保溫50分鐘,滅菌完成後,得到黃芪母種培養基,待鍋內溫度降至70℃,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出高壓鍋,溫度降至24℃,將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將杏鮑菇母種接種到所述黃芪母種培養基,在溼度為70%,恆溫24℃培養48小時後組織塊四周開始長出放射狀的白色新菌絲,之後在25℃繼續培養12天培養得到黃芪杏鮑菇母種;
(2)製作黃芪杏鮑菇原種:按照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原料重量份分別取所述黃芪下腳料、木屑、麥麩、豆粉和生石灰粉幹混25分鐘,得到混合乾料;向所述混合乾料中加入720份水(加水量佔混合溼料總重量的60%),溼混25分鐘,調節pH為7.2後,得到混合溼料,每培養袋裝所述混合溼料2.2kg,然後將培養袋移入滅菌鍋,在102℃下保溫8小時進行常壓滅菌,得到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鍋內溫度降至70℃,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出滅菌鍋,溫度降至24℃,將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移入無菌淨化室;
於無菌淨化室中,每培養袋黃芪食用菌培養基接種4mL步驟(1)所述黃芪杏鮑菇母種,之後進行無菌培養15天,得到黃芪杏鮑菇原種;所述無菌培養的溼度為70%,所述無菌培養的溫度控制如下:前3天溫度控制在25℃,4-10天溫度降至24℃,11-15天以3℃/天的降溫速率降溫至9℃;
(3)出菇:再取步驟(2)製得的裝有所述黃芪食用菌培養基的培養袋,並移入無菌淨化室,每培養袋接種20mL步驟(2)中所述黃芪杏鮑菇原種,在30℃下培養24小時菌種萌發,再進入無菌淨化育菌室保持在25℃,無菌培養33天後菌絲進入生理成熟期,進入無菌出菇室,進行出菇培養管理,控制晝夜培養溫度均為10℃,溼度92%,冬季用太陽能遮陽板控制光照強度500Lx,每日光照時間為4小時,60天長出菇蕾,繼續培養6天,即可採摘第一茬黃芪杏鮑菇,總計收三茬,整個出菇培養周期為65天。
經檢測,本實施例栽培得到的黃芪杏鮑菇的菇蓋直徑:5-8cm,均鮮菇產量:1.85kg/kg乾料,較培養基中不加黃芪產量增加32.1%,胺基酸總量佔比(烘乾後檢測):23.10%,必需胺基酸佔總胺基酸量:39.23%。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