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宋朝後宮裡的傳奇皇后

2023-07-16 04:11:21 1

那是個不尋常的夜晚。

  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寢宮裡休息,一聲悽厲的慘叫撕碎了夜空。侍衛叛亂、闖進後宮殺人了!這讓習慣了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緊張,倒是曹皇后先鎮定下來,吩咐嚴守宮門,保護仁宗,又派心腹去調救兵、預備救火——這一點非常聰明,正是她的預見,叛賊們縱火燒宮的計劃流產了。

  

這一夜之後,曹皇后在史書上留下了生動的形象。

  第一次變法的旁觀者

  宋仁宗有三個皇后:第一個郭皇后是「包辦婚姻」,垂簾聽政的太后一死,他就找個理由把皇后廢了,第三個是深受寵愛的張貴妃,不幸早亡,仁宗思念之下追封為后;而真正陪伴了他大半個帝王生涯的,是第二任皇后曹氏。

  在北宋,許多皇后和妃子系出平民。曹皇后的出身,可以說是非常高貴了——她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大多數時候,她溫柔簡樸,最喜歡的活動是帶著宮女妃嬪,在宮裡種點莊稼,採桑養蠶。唯有「夜半平宮亂」,才顯示出她將門之女的非凡膽識,令宋仁宗大為佩服。

  有個顯赫的娘家,對皇后來說,未必就是好事。外戚幹政,是所有帝王都小心提防的。曹皇后飽讀史書,不願重演歷代皇后家族的悲劇。終其一生,不單獨和娘家人見面,連對親弟弟曹佾也不例外。冊封皇后的當天,她的叔叔曹琮上奏,辭謝皇帝的封賞:「我既然成了皇后的親屬,就不應該再受恩典了。」另一個親戚曹儀也自請辭去軍職。

  在朝廷,曹家沒有一個高官,在後宮,皇后沒有爭過一次寵。張貴妃仗著得寵,越禮提出要借皇后的儀仗出遊,而曹皇后並不介意。得意忘形的張貴妃回宮後向仁宗炫耀,仁宗十分生氣,狠狠地訓斥她擾亂禮儀。

  可一旦涉及到國家問題,曹皇后就十分主動。「夜半平宮亂」過後不久,閏正月十五,仁宗興致勃勃,想在宮中再張一次燈,重溫「燈火闌珊處」的元宵氣氛。而曹皇后覺得這樣做一來鋪張浪費,二來百姓會有閒話,於是便據理力爭,再三勸阻,讓仁宗取消了計劃。多年以後,她對孫子宋神宗回憶這段皇室夫妻的生活時,說道:「我以前聽到了民間的疾苦,一定會告訴皇帝,仁宗皇帝聽了我的話,也常常會頒發赦令。」

  轟轟烈烈的範仲淹「慶曆新政」,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開始了。此時,曹皇后提出過一些反對意見。但總體上,她保持了一個旁觀者的清醒。大變法帶來的人心動蕩,新黨和舊黨的激烈論爭,丈夫作為皇帝如何駕馭朝局,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成為日後她極力糾正宋神宗變法的經驗之源。

  脆弱皇權的保護者

  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繼位。

  然而,這一次皇權交接,並不像表面看到的那麼順利。仁宗無子,繼承人空懸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湧動,各有人選。自幼被曹皇后領養在宮中的趙曙,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邊緣。即使仁宗晚年,決意立他為儲,可其位子也並不穩固。英宗趙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隨時可能動蕩起來的政局,卻因為兩個人得以平穩過渡。

  一個是宰相韓琦;另一個,就是剛剛升為太后的曹氏。

  仁宗死時,曹皇后就在他身邊。眾人嚎啕大哭,她忍淚而起,下令封鎖死訊,宮廷上下都裝做仁宗在世的樣子。

  這個秘密一直保守到第二天天亮,韓琦奉命進宮。兩人安排好一切,才公布仁宗駕崩、英宗即位的消息。

  但事情還沒完,英宗就病了。

  這個在皇宮中戰戰兢兢十餘年的新皇帝,終於不堪長期心理壓力,精神失常了。仁宗大殮當天,他神智不清地呼號奔走,不能成禮。韓琦沒有辦法,只得向曹後建議垂簾聽政,主持大局。

  與很多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同,曹後深受丈夫的影響,「天下計不從一人出」。大臣有疑而不決的事請她定奪,她會召集眾人商議。垂簾,對曹後來說不是一種權力,而是一種責任。

  垂簾一年,朝政井然,兩朝交接平穩渡過。英宗康復後,她才得以還政,重新隱居深宮。

  第二次變法的平衡者

  縱觀北宋歷史,後宮女性真正發揮政治作用,都是在成為太后之時。

  身為母親,曹後是悲傷的。英宗在位四年,就一命嗚呼,短暫得讓人覺得曹後所有的努力都像是徒勞。然而,英宗皇位的確立,為年輕銳進的宋神宗鋪好了一條路。神宗是英宗的獨子,沒有競爭當繼承人的壓力,又得到了祖母的悉心栽培,他心中有萬張藍圖,渴望創造一個盛世強國。

  曹後目送心愛的孫子走上皇位,本來十分欣慰。但沒過幾天,她就蒙了——自己一手培養的孫子,竟和當年被仁宗冷落的王安石一拍即合,決意厲行變法。

  此時,朝中還有不少「慶曆新政」的老臣。但是這一批人,已親身經歷了那一輪激進改革的痛苦和後來仁宗長期溫和路線的成效,所以,王安石更加激進的變法方案提出之後,反而得不到他們的支持。

  宋神宗和王安石陷於空前的孤獨。

  他們不得不另選一批新人。但這些人,或為鑽空子,撈油水,或為走捷徑,爬仕途。宋神宗他們把改革變成了一個「怪胎」——群臣反對,百姓也反對。

  王安石喊出了石破天驚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掀開了一場關於「國是」的爭論。這場爭論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朝廷成了「一言堂」,容不得不同的聲音。

  深居後宮的曹後,最擔心的就是「一言堂」。政令的改變,對國家的影響是一時的;政風的改變,卻有無窮後患。她終於出面:「新法有其弊端,現在民間深怨青苗法和募役法,難道皇帝不該想想嗎?」動情處,她聲淚俱下。

  政策上的勸說宣告無效,曹後轉而致力於人事問題,以此維繫朝政的平衡,不至於出現向改革派一邊倒的情形。

  1079年,在歐陽修、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因反對變法而被貶黜之後,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爆發了,蘇軾因詩中有不滿改革的句子而獲罪。

  是年冬天,彌留之際的曹後,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當年仁宗在科舉考試中得到蘇軾、蘇轍兩兄弟,高興地對我說:『皇后,我替子孫覓得了兩個宰相之才。』現在蘇軾入獄,你怎知不是仇人中傷呢?就算他的詩有所不妥,也只是小過錯,不可傷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

  蘇軾由此得以保全。

  與此同時,對已成眾矢之的王安石,曹皇后也叮囑神宗:「王安石的確有才學,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愛惜人才,不如讓他暫時離京外任。」

  言畢,曹後病逝於開封。

  改革大幕落下了

  曹後一生,經歷了北宋兩次變法。身為女子,她的角色的確受到了限制,但是,當一群士大夫為了確立自己的主張而大鬧朝廷時,深宮中的曹後卻能致力於保全雙方的精銳力量,為後世子孫留下一批聲名卓著的人才。這樣的遠見,讓後世無法忽視她對國家長遠發展的貢獻。

  六年之後,宋神宗也抱憾而亡。哲宗即位,祖母高后垂簾聽政。北宋沒有第二個曹後,高后不是一個具有寬大胸襟和冷靜頭腦的人,她全面否定了王安石變法,變法大臣一律被貶。後來,哲宗親政,叛逆的小皇帝又全盤反對祖母,要全面恢復王安石新政,但北宋也沒有第二個王安石。一來二去,北宋朝廷上再也聽不到不同的政見,只有不斷加深的黨爭和一遍一遍被修正的「國是」。

  亡國的鐘聲,已經慢慢敲響了。

同类文章
萬貞兒:心計女人獨享恩寵二十年

萬貞兒:心計女人獨享恩寵二十年

 在中國古代社會,封建帝王后宮佳麗三千、妃嬪無數乃是常態。作為後宮中的女人,要從眾多佳麗中脫穎而出,得到皇帝的寵愛,實在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並且還能獨受皇帝恩寵幾十年,就更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然而萬貴妃做到了,這個生活在明朝英宗和憲宗時期的謎一樣的女人,留給了後世研究者無
驪姬——毒美人禍亂邦國

驪姬——毒美人禍亂邦國

周成王在位時,封幼弟叔虞為晉侯,傳九世進入春秋時期。春秋初年,晉國君權微弱,而國君的同宗大族曲沃莊伯及其子曲沃武公力量卻很強大。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滅晉,盡有晉地。次年,周命曲沃武公為晉侯,號晉武公。公元前677年,晉武公死,子詭諸立,是為晉獻公。   晉獻公稱得上是一位能幹的君主。他
漢長安城後宮秘道之謎

漢長安城後宮秘道之謎

 後宮的地下秘道,是儲藏室,是防空洞,還是……小小的一條通道,卻維繫著漢王朝的政治生命,成為統治者維持權力不可或缺的道具   195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小組離開西安,開始對2000年前的漢長安城進行考古勘探。專家小組對漢長安城的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前帝國國都的形制、布
東方海倫夏姬

東方海倫夏姬

夏姬是春秋時代的絕色美女,是鄭穆公的女兒,大約生於公元前640年或者稍晚一時候。沒人能確切描述她的美貌,她的事跡在《左傳》、《列女傳》、《穀梁》等古籍中皆有記載。   夏姬完全稱得上是「情色毒藥」。凡是沾過她的男人,無一不下場悲慘,非死即逃。夏姬一生所歷男人很多,具體數目不詳。但從史書上對
小周后:李煜不是我的天

小周后:李煜不是我的天

 女人的心機   公元961年,南唐後主李煜繼位,這位文藝上的天縱奇才,卻發現自己跟政治世界格格不入,至於哪裡不一樣,他也說不清,唯一能看到的,是自己的無能為力——他不想面對。於是他想逃回從前那個文藝世界,而青梅竹馬的恩愛妻子——大周后對音律的愛好,正好給了他一個理由。   很好的解釋,很
自甘寂寞的薄太后

自甘寂寞的薄太后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這福禍相依的辯證思想,既是對客觀真理的一種揭示,也是對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告誡。漢高祖劉邦的兩個嬪妃(戚姬和薄姬)的命運,可以說是對老子這一辯證理論的註解。   戚姬,是劉邦最寵愛的嬪妃,生了個兒子如意。劉邦活著時,她是最春風得意的了。呂后身為皇
東漢時期的皇帝女人

東漢時期的皇帝女人

西漢是中國繁榮發達、制度日漸完備的時代。經過西漢末年的戰亂,法紀凋敝,道德鬆弛,社會一片混亂。東漢王朝收拾殘局,政治上雖天下一心,歸於一統,但亂世的混亂無序依舊滲透在新的王朝的每一滴血液。亂世會產生活躍的學術、學說和思想,亂世也會造就不可一世的英雄,收拾亂世之後的新王朝更會產生一批新貴,從
真實的蕭太后:重用漢臣曾令部下勿用暗箭傷楊業

真實的蕭太后:重用漢臣曾令部下勿用暗箭傷楊業

據《文匯讀書周報》報導:景愛先生繼《歷史上的金兀朮》之後,又撰寫了《歷史上的蕭太后》(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金兀朮和蕭太后都是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的著名人物,一個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名將,—個是契丹族建立的遼國皇太后。但在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是不同的。   金兀朮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兒子,年輕時是一
美貌是罪:中國歷史上三大讓男人亡國的妖女

美貌是罪:中國歷史上三大讓男人亡國的妖女

 中國歷史上三個亡國妖女,分別是夏朝末年的喜、商朝末年的妲己和西周末年的褒姒。她們是中國男權政治話語的最大犧牲品,並且由此開始了女人亡國史的漫長曆程。此外,從西施、趙飛燕姐妹、貂蟬、楊玉環到明末的陳圓圓,儘管美貌傾城,卻多是顛覆男權的罪人,她們中的大部分被釘上恥辱柱,只有少數人僥倖成為女烈
桃花夫人:因美貌引發三國爭鬥的絕色美女

桃花夫人:因美貌引發三國爭鬥的絕色美女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傾國之姿的西施,原名夷光的浣紗女犧牲了自己的愛情和肉體,使得勾踐的臥薪嘗膽名垂千古,三千越甲終吞吳。可以說,吳越爭霸的這段歷史,其關鍵人物繫於西施一人,這就是所謂的「禍國紅顏」吧!   但是,西施委身事敵的做法既非絕後,更不是空前!西施的故事發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