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2023-07-13 08:19:23 2
篇一: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在暑假的閒暇之餘,我翻開了《託爾斯泰傳》,體會列夫·託爾斯泰的生活。
託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他的目光是那麼特別,以至於他這種無法抵禦的目光,讓別人根本不敢在他的面前撒謊。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非常長久,而且對死亡是那麼畏懼。但是最終,他還是平靜的看待了死亡。但是,他卻對所有事物都冷淡了。託爾斯泰從五十歲開始一直到去世這段時間,他完全是為了生活的意義和對生活的悟解而生活的。他為了真理而進行的鬥爭不是為了拯救自己,而是為了拯救全人類!他為這一項任務付出了生命,這一切使他成為了英雄!
託爾斯泰去世了,但是他與世界的關係繼續對人類產生著作用。他的作用憑著他的理智和愛心增強,而且會像一切生物那樣沒有停頓,也沒有終結地生長。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裡感慨萬分。正如託爾斯泰所說:「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我認為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只是在於助長人生的愛。」我們應該好好生活,每天都要活得有價值,不能只知道享受,。我們要這樣過一天你或許會覺得很容易,但是過一生就不會那麼簡單了。我們還應該有愛,因為愛是可以包容一切的!
所以,我們要向託爾斯泰學習,做一個堅強、執著,有愛心,對社會,對國家都有用的棟梁之才,就像託爾斯泰一樣!
篇二: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看了《託爾斯泰傳》後,在我眼中原本是偉大而莊嚴的他變得更真實了,也變得更沉重了。也更能理解他所說的,「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我認為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只是在於助長人生的愛」。他有一雙最有雄辯力的眼睛。就像高爾基所形容的「託爾斯泰的眼睛裡擁有上百雙眼睛」。也像茨威格所說的,「具有這種永遠看到真實情況和永遠清醒的眼睛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茨威格,他那麼認真,那麼準確地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真實的託爾斯泰,可以說茨威格的理解力和寫作的表現力也是驚人的。他本人也是一個語言的天才。
「人只能單獨地接近上帝。」是不是說人要接近上帝就只能孤獨,那麼人最真實的時候就是孤獨的時候了。這是不是也說明了人生的沉重了?
我們大都想快樂地生活,但是很多時候,生活給我們的壓力太多了,或者說我們向生活索取得太多了。快樂的生活往往都很簡單,索取的東西很少。
看來越偉大的人越不快樂。因為他們思考得太多了,生活就變得複雜了。作為平凡人的我們,還是過我們平凡和簡單的生活吧。快樂就在平凡中!快樂就是簡單!
篇三: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張家琦
今天我讀了《託爾斯泰傳》,讀完之後,深有感悟。
託爾斯泰是俄國著名作家。他在一八八五至一八八七年間,在巴黎印行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童年與少年》、《波利庫什卡》、《伊萬·伊裡奇之死》。
作者一開始就說,認識託爾斯泰的日子,在他的精神上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託爾斯泰雖然容貌醜陋,即使他自己都感到傷心絕望,但他絕對真誠可靠,勇於盡責,胸中燃燒著熱性之火和愛國之心。
為了自己的祖國,甘願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做的這些決不是為了想出風頭,他是愛國的。
在文學上,他是一個巨匠,他想法獨特、大膽,精力充沛,永不放棄藝術,從沒有中斷他的藝術創作。但是,他又是有對自己的貴族出身又無聊的驕傲和自大,回本能的反對大家的所承認的一切判斷,對於一般潮流感到厭惡,對於人群表現猜疑,對於人類理性暗藏著輕蔑,他永遠不相信別人的真誠。
但是他偉大,因為他博愛,渴望得到真正幸福的愛情,同情群眾,從不以鬥爭的態度對付他的具有挑戰性的對手,不是那種生存在藝術與智慧的寶座上的大師和天才。託爾斯泰誠實、倔強,是一個有著一顆純粹的基督徒靈魂的英雄。
在書中,羅曼·羅蘭曾這樣說過,他是俄羅斯最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大地上閃爍著的光芒,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對精妙的光彩。是的,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託爾斯泰不僅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還是一個朋友,最有好的朋友,在整個歐洲藝術中,也是唯一的真正的友人。
篇四: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在讀託爾斯泰傳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託爾斯泰是一位善良,毫無野心,正直。在他的身上,在童年仿佛讓我看到的我幼年的樣子。
他的所描寫的人物個個都是微妙微翹的,都非常的真實。同時,在他的書中也讀到了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以及對自己親人的懷念之情。他的行為將會影響的我一生,讓我永世難忘。
篇五: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名人傳》中的託爾斯泰是個完整的託爾斯泰,書中完整的記錄了他的經歷。羅蘭在寫其他二人時,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和語氣來描述,但在託爾斯泰傳中卻處處透露著一種朋友的情懷,出現了我或他,可見他們關係不一般。他父母早逝,導致他對死亡是有一種很大的恐懼感,感到迷惘、苦悶,受到賭博、情慾和虛榮心的折磨,而至於他不得不在痛苦中不斷地鬥爭。他的抒情小說《哥薩克》表達了一種很迷茫的心情:幸福,是犧牲自己而迎合別人嗎?而犧牲自己是否愚蠢之極的事呢?這些問題在現在依然未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而我的看法是:犧牲自己是為了他人,並不是為了迎合;在犧牲自己後幫助他人或社會時,往往會得到很大的利益,即使沒有報償,也不是愚蠢之極的事,至少不是愚蠢的:可以讓人得到一種很大的心理滿足。可是,這樣的託爾斯泰卻「不是個天才」,沒錯,託爾斯泰說過: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後天的生活中,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頂峰的。是的,他在卡贊上學時,成績如此普通,既無洋溢的激情又橫溢的才華,不僅孤獨鬱悶而且大腦狂熱偏執;他對生活不滿甚至感到厭倦,於是他學會了賭博,他不得不四處借債……這可真令人難以置信:託爾斯泰竟然會曾如此!他那善良的心靈呢?他那昂揚的鬥志呢?他那閃光的才幹呢?
這種低谷當然只是暫時的,託爾斯泰又怎會這樣永久的消沉下去呢?他勇敢地追求意志與肉體、精神與境界的完美結合,而且他希望得到全人類的擁護和愛戴,於是,他努力的奮鬥著……終於他寫出了驚世之作,他的才華無人可媲美。然而雖然如此,託爾斯泰還是一如既往的強調他不是天才,只是找到他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才成就了他的成功。在希臘神話中,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門」,只是它常常被暫時地掩埋著,因為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藏庫,假如你善用你的「金鑰匙」,才能發現門後是一片燦爛陽光,有著無窮的熱能——這時的你,就奏響了生活的最強音;相反,如果你惰於開發自己的無限潛能,你將一輩子是個弱者!我們每個人都還可以成為人才,甚至與天才,就在於你每天是否在改進自己,在逆境中不放棄希望,努力成長,我們可能不能成為像託爾斯泰這樣偉大的藝術家,但我們一樣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託爾斯泰在《日記》裡寫道:
一、賭欲是能戰勝的。
二、肉慾和情慾是很難戰勝的。
三、虛榮心是一切中最難克服的。
在託爾斯泰看來,一切都是能夠戰勝的,只有難度不同罷啦。在如今的社會中,每個人遇到困難,總是不斷催眠自己:不可能的,我絕對不能做到。這樣,他只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如果說他這樣想:我一定可以的,這不過只是一點麻煩而已。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啦。多少人因為賭欲無法戰勝而走上一條不歸路,大都是他的心裡在作怪,想著我無法解除賭癮。看到這兒,我想我們應該改改了,在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為自己打氣,想著我可以的,有信心和勇氣,那困難一定可以解決。在以後的生活中,要不斷為自己打氣哦!
篇六:《託爾斯泰傳》讀後感
《託爾斯泰傳》是那位寫了著名的《巨人三傳》的羅曼·羅蘭著,著名翻譯家傅雷譯。作家沒有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傳記套路寫起,而是一上來就是「俄羅斯的偉大心魂」,採取「直指人心」的方式,從傳主的作品入手,來分析傳主作品中的思想及其在國內外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力,探尋傳主思想發展和心路歷程。
讀完這本傳記後,想起之前寫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才感到膚淺和無禮。羅曼·羅蘭也曾寫到,《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問世時,「大半法國的讀者不免短視,只看見無數的細枝末節,為之眼花繚亂。他們在這人生的森林中迷失了。應當使自己超臨一切,目光矚視著了無障蔽的天際和叢林原野的範圍;這樣我們才能窺見作品荷馬式的精神, 永恆的法則的靜寂, 命運的氣息的強有力的節奏。統率一切枝節的全體的情操,和統製作品的藝人的天才,如《創世紀》中上帝的威臨著茫茫無邊際的海洋一般。」這段文字可以作為閱讀《戰爭與和平》一書的總綱。接下來,羅曼·羅曼用詳細準確的筆觸分析了《戰爭與和平》全書的章節內容。文中指出「大將軍庫圖佐夫便是俄國民族的心魂和它服從運命的代表」。對於《戰爭與和平》的作者託爾斯泰,他寫道:「他思想的自然的動作,使他從關於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入描寫軍隊與民眾,描寫千萬生靈的意志交融著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說。他在塞瓦斯託波爾圍城時所得的悲壯的經驗,使他懂得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由此便產生了《戰爭與和平》一書。列寧曾經說過:「俄國有列夫·託爾斯泰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作品,德國想要滅亡蘇聯俄國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羅曼·羅蘭對於託爾斯泰在書中大段的「哲學的嘮叨」也頗有微詞,認為這些「哲學的嘮叨」破壞了全書的「詩意」。說到這裡,我們不禁想問一句,既然《戰爭與和平》體現了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那麼中國的國魂和古老的巨大的生命力又是什麼呢?
羅曼·羅蘭還給我們揭示出了託爾斯泰心底角落裡的一些隱秘的思想,比如,他寫道:「肉情並未戰敗(它從沒有被戰敗),情慾與神的爭鬥秘密地在(託爾斯泰)心中進展。在《日記》中,託爾斯泰記述三個侵蝕他的魔鬼:一、賭博欲 可能戰勝的;二、肉慾 極難戰勝的;三、虛榮欲 一切中最可怕的。在他夢想著要獻給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時候,肉慾或輕浮的思想同時佔據著他:某個高加索婦人的形象使他迷戀,或是『他的左面的鬍鬚比右面的豎得高時會使他悲哀』。」還寫到託爾斯泰年輕時的放蕩,託爾斯泰也曾自陳那時過著「墮落、豬狗不如」的生活,偉人也不是沒有低下的情操,只是在神與魔的交戰中,神最後佔了上風。
羅曼·羅曼還寫到託爾斯泰與亞洲的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國人士的交往,他的思想在這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尤為值得可提的,是他的「不抵抗主義」,準確地說是不主張暴力抵抗,後來的印度聖雄甘地曾經和託爾斯泰有過書信往來,他對英國人採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鬥爭主張也許正是受到託爾斯泰的啟發。
讀這本《託爾斯泰傳》,可以使我們看到託爾斯泰的崇高和偉大,他的驚人的坦誠,他的曾經有過的卑劣和不堪,以及他和妻子索菲亞之間的幸福和思想相左的痛苦。託爾斯泰最後帶著一名醫生離家出走,病倒在一個小車站而死去。當他的年邁的病體還躺在床上的時候,大批的警察、間諜、記者等圍住了那個小站,沙皇與教會都矚目著這個即將離世的老人,期望從他身上得到關於他曾經攻擊過基督教會的最終的懺悔,可是最終沒有得到;沙皇更害怕託爾斯泰的離世會引發民眾示威的騷亂。
最後,說點題外話,以前曾經讀到奧地利詩人裡爾克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遍遊歐洲各國,見到託爾斯泰時,曾經抱著託爾斯泰的雙腳,稱他為「精神上的父親」,那時尚對此理解不深。看完這本傳記,才感到託爾斯泰是一座有著巨大磁場力的山,從本傳記中亦可見出他如海洋般深邃廣大的思想情懷,羅曼·羅蘭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託爾斯泰的天才」,他的確當得起「精神上的父親」這個稱謂。當然,要體會託爾斯泰的思想情懷,只有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去親身體會,也許某一句話、某一個詞就觸動了你,撓到了你的癢處,獲得精神上的洗禮。
託爾斯泰是不朽的,他會像一顆恆星一樣,永遠照耀在人類思想文化的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