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讀後感
2023-07-13 04:06:31 2
篇一:《復活》讀後感
讀完了《復活》這一本書,作者在書中揭露了當時法庭、監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殘暴和法律的反動。在嚴肅的法庭上,一群執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隨隨便便地將一個受害少女瑪絲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訴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從上到下都沒有好人:國務大臣是個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櫃密官是鎮壓波蘭人起義的劊子手,掌管犯人的將軍極端殘忍,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為樂,而獄吏也以折磨犯人為能事。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一個怎樣的統治階級?
小說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國社會的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豐滿而複雜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瑪絲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小說通過這個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發展,來刻畫人物的。在整個小說中,他的貴族階級舊性不斷死灰復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經過痛苦的鬥爭。這一切都使得這個人物形象顯得豐滿和真實可信。不過,最終他的心靈復甦是給人以強烈震撼的。
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話說:《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篇二:《復活》讀後感
前一段,讀了《復活》,覺得十分沉重。卻又充滿了希望,人在,讓人醒的事還在,他就是一份希望。每個人都有兩面,如果他看起來不好,那是他的善良沒有打開。
文中的聶赫留朵夫,想想當年也是一個生性善良,具有抱復的人,在軍營,其實也就是舊勢力的代名詞中,變的墮落,而又無情。對愛自己的人,他並不覺得自己的傷害是多麼狠,直到看見法庭上那個落魄的姑娘,他才意識到自己造成了怎樣的慘劇。他毀了一個人。也正是這強烈的震蕩市他突然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生命的復活也就開始了。
在這裡,我重點說一下我對聶赫留朵夫變化的看法。
他是時代的犧牲品,是代表而又是特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洗刷了自己,復活了自己。在他這種改變中最重要的,我覺的就是那種震撼。人生需要震撼!
主人公在法庭上看到了過去自己迫害的女友,看到曾經的好人,在自己的毀害下,變得悽苦,麻木,憔悴而又可憐,他怕被認出來,但其實她早已知道,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定會有一種罪惡感產生。在他麻木的心中,這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他並不是一個地道的壞人,僅僅是沒發現他的位置。這股力量讓他明白自己應該為那女人做些什麼,不錯,男人的想法。人的想法。
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在經歷一次次打擊後,人們不是堅強了,而是找到了應對的辦法,假若在路口擺了個石頭,撞上的人永遠不會強到把石頭裝碎。我們,需要的正是一次感動,這樣說:人都有自己未發現的能力,在經歷一次次洗禮後,人們找到了打開自己好的一面的方法,於是復活。
變化,並不是什麼難事,抓住機會,就行了。
篇三:復活讀後感
復活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作品,而且它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託爾斯泰的著作。
復活這部小說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 ;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突出託爾斯泰雖然對現實社會做了激烈的抨擊,揭露了社會制度的本質。
復活的主人公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本來是一個單純,熱情的少年,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並與其發生了關係。但後來他背叛兩人的承諾,而懷孕的卡秋莎被趕出家門。
由於社會的現實,把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變成一個跟其他貴族一樣的人,而把卡秋莎逼良為娼。由於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而被告者是卡秋莎,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淨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
最後經過他的幫助,卡秋莎沉冤得雪,對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的怨恨也消失了。
看完這篇小說再看看題目,我覺得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
這部小說讓我知道人性的本質,但是它也是暗示真託爾斯泰的經歷,他本來也是一個貴族人士,也是過著蹂躪奴隸的生活,但他後來慢慢思考,發現這樣自己並不快樂,最後他放棄一切,解放奴隸,尋求真正的快樂。他這樣的行為卻被別人認為他瘋了,甚至是家裡人也覺得他瘋了。
這體現的是當時的以貴族為首的社會,但現在不一樣了。雖然現在不算是大同社會,但有很人不管是有錢還是貧窮,他們都願意幫助別人。作者應該是希望這樣一個社會吧。
篇四:《復活》讀後感
今天,終於讀完了《復活》這本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以前官僚醜惡的嘴臉。這部列夫。託爾斯泰的文學著作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
本書以涅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偶然相見為開始,然後涅赫留朵夫便開始為了懺悔自己的過錯,而開始了心靈的「復活」。
本書是一部帶有諷刺意義的小說,以涅赫留朵夫的經歷講述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和那時官僚官官相護的樣子,一個人無故被關進監獄,關了8個月之久,然而涅赫留朵夫通過關係,找了一個高官就被減刑了,難道,一個人的生與死就靠著一句話來決定嗎?然後瑪絲洛娃被流放了,看著那一個孕婦馬上就要流產了,可押解官就是那麼的冷酷無情,竟然讓他接著跟上隊伍,生就生吧!假如能有一點人性,誰能做出這樣滅絕人性的事情來呢?而且,每天對那些犯人嚴刑拷打,用柳條抽,抽的人身上傷痕累累。他們似乎把欺壓犯人當成了每天必要的工作,成為了娛樂方式。那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了我們那是一個怎樣的統治群體,只要有點官就拿出來耀武揚威,而且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拍馬屁,對那些高官貴族都能跪下,奉承,溜須。然而,面對窮人,恨不得一腳把他踢飛了。難道,世界上就只有窮人和有錢人之分嗎?就沒有人性之分嗎,那些官僚個個都是豬狗不如的畜生,他們有人性嗎?他們除了會說話會寫字,還跟走獸有區別嗎?
涅赫留朵夫通過這些經歷進行了心靈的「復活」,獸性的精神和人性的精神在他心裡做著鬥爭,每當決定做一件事時,他的心裡總要進行激烈的鬥爭,後來他看清了世態炎涼,看清了社會的真正面目,他覺醒了,人性的精神佔了上風,他這麼做不僅救助了瑪絲洛娃,還升華了自己的心靈,讓已經「死亡」的心靈重新復活。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人立足於世界的第一道大關,只有擁有人性,獲得人民的愛戴才是光榮的,如果欺壓人民,仗勢欺人,人民一定會反抗的,最終的後果也可想而知。如果人民恨不得他死,對他恨之入骨,那麼他活著就沒有意義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復活》是人性的復活,更是心靈的復活,更是社會的復活。復活告訴我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假惡醜,記住:發揚善心,多做善事,讓自己充滿人性吧!
篇五:《復活》讀後感 張萌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媽家度假時,與美麗善良的少女瑪絲洛娃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後,卻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夜裡誘姦了瑪絲洛娃,第二天給她一張100 盧布的鈔票。
致使瑪絲洛娃墮落,成為妓女,並被誣告犯殺人罪。直到後來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為瑪絲洛娃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後他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
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
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