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簡介及歷史最新(成都城市地理⑨)
2023-07-20 21:31:23 1
姚錫倫 文/圖
老家半邊橋南街,街不長,住戶也不太多,一直都歸屬於汪家拐轄區陝西街下段居委會管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也算是陝西街的人。當然還不僅此而已,事實上陝西街早就實實在在地融入了半邊橋人的生活。無論是打油買米、居民開會、生病看醫生、口子上挑幾擔井水都得去陝西街。
陝西街街不寬,但很長。東起人民南路一段(對梨花街),西至君平街。上世紀90年代中期拓修東城根街南延線,新闢建文翁路時,這條街即被劈為兩段,東段長497米,西段長208米。街雖被劈為兩段,仍叫陝西街。但現在許多成都人不知道這條街最初並不叫陝西街,而是由芙蓉街演變為陝西街。
一
陝西會館
光緒年間重建更氣派
五代後蜀主孟昶喜賞名花,他不僅在御花園內培植了許多芙蓉,並命人在城牆上和街道旁遍植芙蓉。每至花期,芙蓉盛開,成都宛如一片錦繡,蓉城之名便由此而得。據傳現在的陝西街位於後蜀王宮的南牆之外,芙蓉長得最為茂盛,所以人們稱為芙蓉街。後來,芙蓉街被改稱為「陝西街」,則是緣於康熙二年(1663)移民成都的陝西同鄉在此修築了陝西會館。陝西會館建成之後,這裡即成了寓川陝西人祭祀先賢、議事營商、拜親宴友、科舉借宿之地。這裡也常有酧神活動,演出秦腔梆子戲,觀眾甚多。
陝西會館
坊間流傳,會館的陝西人為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經常見到成都的小娃娃們,便給點小錢,教其喚芙蓉街為「陝西街」,久而久之,大家都喊順口了,於是芙蓉街即因陝西會館而更名為陝西街。而「芙蓉街」之名反倒鮮為人知了。說到陝西人在成都建「陝西會館」,還有段頗令人驚嘆的神奇故事。據傳那時一些成都人還不具有今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懷。再者,陝北人張獻忠剿四川,成都城「所有建築,無論宮苑、林園、寺觀、祠宇、池館、民居,的確是焚完毀盡」,讓人不堪回首,進而導致川人遷怒於老陝,都不願意賣地皮給老陝修會館。陝西人不知經歷了多少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挨了高價才買下了一個爛泥塘及其周邊堆垃圾的荒地作為會館的修建用地。
要修會館,首先得用土石將爛泥塘填平。可一些成都人竟不許老陝在當地取土。萬般無奈之下,老陝竟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驚人決定:由同鄉會發起倡議,凡從陝西到成都的陝西人,每人都必須至少攜一麻袋本鄉的泥土,到陝西同鄉會地基倒入爛泥塘。就這樣,老陝居然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把近一畝的爛泥塘填平,之後籌資建起了一座氣勢雄偉的陝西會館。對於「不遠千裡運泥土來成都填爛泥塘」一說,有人表示這是「傳說」而已,其實這事大可不必較真,有一點是肯定的,老陝那種「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得不讓人讚嘆。
到了嘉慶二年(1797)陝西會館擴修了正殿,且在大殿後築有祭祀陝籍名醫孫思邈的「藥王廟」,後來毀於戰火。到光緒十一年(1885),陝籍川省布政使程預首倡,在成都的「慶益」、「益泰」等33家商號出資,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比康熙年間的陝西會館更為氣派的「陝西會館」。
清末保路運動風湧之時,曾在此會館內建保路同志會的分支機構。新中國成立之後,會館曾一度改作招待所。現在的陝西會館仍在原址,位於蓉城飯店內,僅存大殿,已修葺一新。大殿坐北向南,建築面積805平方米,通高18餘米,木結構,重簷歇山式屋頂,覆黛色筒瓦,兩層翹簷。正脊兩端各有1.5米高的龍形獸物。底樓擎柱為石柱,四角石柱到頂。大殿木質窗欞,雕鏤精細,鬥方雲飾,彩繪飄逸。整個大殿體現了北方建築的渾厚風格。1981年4月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陝西會館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二
名流青睞
「不醉無歸」小酒家
打自陝西街建了陝西會館之後,陝西街的風貌就發生了明顯變化。到這裡來的陝西人以及省內外各州縣的客商漸漸地多了起來,與之配套的商店、醫院、餐飲等生活服務設施也應運而生,日臻繁榮。更有豪華私宅也建在其間,街南有劉文輝私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條街曾開過一家大名鼎鼎的包席館子「姑姑筵」的分店「不醉無歸小酒家」。它是由近代黃派川菜創始人、人稱「儒廚」的著名川菜大師黃敬臨與其子黃明全所開,地址就在陝西街西口。「不醉無歸小酒家」的命名取自《詩經》「厭厭夜飲,不醉無歸」之句。酒家雖小,名氣卻很大。特聘有聚豐園名廚張正華在這裡主廚。這裡的蔥燒鯽魚、紅燒舌掌、蒜泥肥腸、豆泥湯、宮保雞丁特色菜,足以令食客大飽口福。其店堂清雅宜人,食客盈門。酒家門前常常停有豪華汽車,那時成都私人汽車特少,不難想像食客是何許人也。一些寓居成都的老外「密司脫」間或也安坐其間,大快朵頤。不少從外省入川的文化界知名人士也喜歡在此一聚。
「姑姑筵」老照片 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
某一日,詩人卞之琳與朋友張充和小姐應邀到不醉無歸小酒家赴宴。「聯翩而至的尚有何其芳和方敬等人,做東的是朱光潛。卞之琳是朱光潛的密友,朱光潛知道他苦苦暗戀著張充和,而張彼時剛剛遊歷到成都,二人難得一見,朱光潛自然是要撮合一番的。」
陳寅恪曾是陝西街的街坊
抗戰時期。教育家葉聖陶和史學大師陳寅恪都曾在陝西街客居過。葉聖陶住陝西街開明書店成都辦事處,而陳寅恪一家人則居陝西街挨到半邊橋南街的一個小巷裡,是燕京大學事先租賃好的一戶民房。小巷旁即是「不醉無歸小酒家」。1942年4月23日,葉聖陶在日記中記道:「十一時仍返陝西街,雪舟招餘與彬然、雨巖往『小酒家』小吃,吃菜三色,值八十餘元,亦太奢矣。」於是,坊間便有人以『不醉無歸小酒家』訂價太高,嫉而詬之曰:『不醉烏龜』(諧音無歸)。『不醉烏龜』也就成了宴飲勸酒時的一個激將法:「喝喝喝哦!不醉就是烏龜啊!」
在陳寅恪長女陳流求的記憶裡,「不醉無歸小酒家」很有名,但父母一次也沒去吃過。為何沒去?陳流求有段回憶文字,大體可以作為一種詮釋。她說:「抗戰以後,通貨膨脹,母親多病,藥瓶瓶,藥罐罐。小妹妹也是病秧子。」「父親有時想吃點東西,比如一隻雞,父親胃不好,母親想給父親吃得精一點,母親就要到寄賣行去賣衣服。」「父親治眼,母親治心臟病,醫藥費花得嚇人。」
最愛美食的齊白石
1936年大畫家齊白石老人作客南門文廟后街的王纘緒公館。一天,畫家劉既明與另一畫家均偕其夫人同去看望齊白石,並請齊白石老人去「不醉無歸小酒家」品嘗美食。劉既明點了蔥燒鯽魚、蒜泥白肉、肥腸豌豆湯、紅燒舌掌等佳餚,齊白石老人甚為讚美。其間,劉請白石老人點菜,白石老人欣然應允,點了個「脫袍鱔魚」。哪知廚師弄不清這道湖南菜該怎麼做,很不好意思,就請教白石老人。待白石老人詳細告之後,廚師居然很快做了出來。其實「脫袍鱔魚」就是剝皮鱔魚,用川味烹之,更有風味。白石老人品嘗後,讚不絕口,非常開心。可有這樣美味佳餚的餐館,不知何時就再也沒開辦下去了。
三
口碑很好
最早的西醫兒科診所
久居成都的老年人,應該見過陝西街有處醒目的標誌性建築:鐘樓。這裡便是基督教美以美會福音堂。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光緒二十年(1894)教會在此設立了由美國醫生主持的存仁醫院。民國十四年(1925)改名中華基督教社,繼而又更名衛理公會恩溢堂。
1895年5月成都曾爆發過「成都教案」。這天是端午節,市民數百人聚集東較場,看擲李子遊戲。場中誤傳洋人拐騙小孩,群情義憤,湧入四聖祠街醫院宿舍,找洋人說理。洋人醫生向天鳴槍警告,致使民眾搗毀教堂焚燒宿舍。第二天事態擴大,又搗毀了陝西街基督教美以美會的教堂和診所。當時成都,凡屬基督教與天主教之教堂房屋皆被搗毀。清政府為此賠付了四川基督教各教會十餘萬兩白銀。
陝西街存仁醫院
後來福音堂、存仁醫院經過重新修葺。楊森在川執政期間,委託中國紅十字會王鶴琴及存仁醫院美籍主持人斐倫,招聘美國眼耳鼻喉科名醫畢德生來成都籌備,民國十七年(1928)「存仁醫院」即改為專門診治眼耳鼻喉疾病的醫院,這就是成都最早的五官科醫院。直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這家醫院才改為華西協合大學附院,即現華大附一院五官科的前身。我哥哥童年時,用羊角釘錘拔壁上鐵釘,不意用力過猛,釘錘反彈重傷右眼,血流不止,急送的就是這家醫院,救治及時,才倖免失明。
陝西街還有家口碑很好的兒科門診部,它是由陳序賓在民國二十六年開辦的。取名「序賓兒科診所」。這是成都最早出現的西醫兒科診所。雖掛牌為診所,但當地老百姓都習慣叫它「序賓醫院」。「序賓醫院」向來服務熱忱周到,又著力普及育兒保健知識且收費低廉。若是貧苦人家還會義診贈藥。1939年,「序賓兒科診所」遭日寇空襲。之後,幾易其地、幾更其名,最終於1958年落戶將軍街東口,名「西城區聯合兒童醫院」。1964年又更名為「西城區兒童醫院」。1950年5月,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籌辦小兒科,盛情邀請序賓醫生加盟。陳序賓依依惜別他苦苦經營多年的診所,欣然接受邀請。
陝西街不僅有上述兩家「老資格」專科醫院,而且還開辦過一所四川軍醫學堂。那是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四川總督錫良為補當時軍醫匱乏,專為訓練軍醫服務軍隊而設立的。學校採用西醫教學,陸續培養出多名軍醫補充到各地軍營。辛亥革命後,這所學校得以延續下來,直到民國十五年才停辦。這就是成都開辦得最早的西醫軍醫學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