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街區設計(城市藝術空間悄然興起)
2023-07-20 00:25:55
新石灣美術館陳列傳統文化藝術品的展廳。
「悅·club」藝術生活館的大廳空間。
藝術家陳粉丸站在她位於垂虹社區的「(括號)」藝術空間門前。 丸工作室供圖
城市,是一個棲息著萬千肉體與靈魂的巨大場域,此間,坐落著民居、企業、飯館等等設施,社會生活得以運轉。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非必要」現象闖入人們的視野。在佛山,在禪城,一個個青年藝術空間正悄然興起,成為點綴城市的花朵,他們是誰?過得怎麼樣?又與這座城市發生著怎樣的互動?南都記者試圖通過一系列訪談,管窺這些藝術空間的境遇。
A
各種藝術空間散落在禪城角落
如果不是刻意走進垂虹社區裡探訪,很難發現眼前這個破舊小區的特別之處。從小門進去直直地往前走,再拐幾道彎,會看到路旁已經多出一些充滿藝術感的獨立空間。在窄窄的小道上,精緻典雅的陳列品與老窗前雜亂垂懸的衣物做了鄰居,晶瑩剔透的玻璃帷幕與斑駁褪色的舊牆產生強烈而不違和的對比。
2016年,對從法國留學歸國的秋文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彼時的他選擇回到家鄉禪城開設空間設計工作室,工作之餘,出於對藝術的熱愛,他在垂虹社區租下一間房子,小小的「火柴盒」畫廊應運而生。
「其實考察過很多的地方,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這裡,相對整潔的環境、合適的租金、再加上不遠處一座先行書店散發文化屬性,我欣然地入駐了這裡。」
現在,他的「火柴盒」會不定期地舉辦一些藝術展覽,有畫作、有攝影,即便大多數作品只是來自藝術圈內的好友,整體也還沒有形成鮮明連貫的主題,但也成為了城市中一方可以放鬆心情的去處。
在離「火柴盒」十幾步可達的門簷下,一抹鮮亮的粉色衝擊眼帘。它是一處名為「(括號)」的藝術空間,一場「(借來坐坐)」的藝術展覽已接近尾聲,幾張造型各異、具有年代感的小凳子在明亮的燈光下靜靜地圍成一圈。
「紙做的」藝術家陳粉丸在去年出於個人愛好創立了這間小屋,之所以將空間起名「(括號)」,她表示:「本身『』這個標點具有補充說明且不可或缺的雙重屬性,這一空間對於我的日常創作系統是一個可呼吸、待填入的嘗試。」
在禪城,還有另一片藝術氣息濃厚的場所——美陶灣,作為工業遺蹟,這裡一座座舊廠房依舊林立,但內部卻早已換了新意。龜一美術館在一棟沿街舊改房中開辦了有三四年,主理人劉德志倡導企業通過建立自己的美學空間來塑造和傳遞自身的品牌價值。作為較早「吃螃蟹的人」,龜一也帶動了一批類似模式的空間發展。
穿過一座座紅磚廠房和綠樹的掩映下的小路,視野陡然開闊,在距龜一美術館三五百米的大霧崗森林公園池塘畔,坐落著一個新石灣美術館。它成立於2015年,是一座省級民營美術館,為公眾欣賞藝術提供了更為開闊的空間,不少名家展覽和文化活動常在此舉行。
如果逛累了,不遠的地方還有一間「悅·club」藝術生活館可以小憩,靠坐在一方堆滿落葉的池子裡,背對一座在光影中顯露張力的藍色紙雕,喝上一杯醇香的咖啡,就這樣靜靜地度過美好時光。
「悅·club」開門的時間並不算長,它原本只是一家室內設計公司的工作場所,然而這樣精巧的設計「只關門自賞確實是一種浪費」,主理人BoBo就在客戶的建議下於今年6月將其開放,漸漸地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打卡。
在禪城的各個角落中還隱匿著眾多的藝術館,垂虹客廳、深藏畫廊……大的、小的、風格各異的藝術空間散落在城市的角落裡,漸漸生長成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B
對於城市,藝術空間意味著什麼?
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慰藉,它似是「剛需」,但又沒那麼「剛需」。這些散落在城市裡藝術空間,能夠真正帶來什麼?
先行書店品牌運營者阿淺嘗試給出答案。「對大多數人來說,它是必要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人們普遍缺失的校園美育的社會補充,當藝術空間多了起來,也不自覺地提升了城市的品格和氣質。」
阿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城市比喻為人體,那藝術空間就像是頭髮、指甲或者像是衣服和裝飾品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雖然它不作為參與身體物質運轉的具體器官,但如果一個人打扮得好看,自然也會心情愉悅,一方面能夠影響身體機能讓其更具活力,另一方面也能對外展示好的形象。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火柴盒」主理人秋文。他認為,正是一個個藝術空間的出現使社區、使人們生活的周邊多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他當初給自己的空間起名「火柴盒」的緣由,就是希望它能夠像火柴一樣點亮人們的生活,燒掉那些單調和枯燥。
在「(括號)」藝術空間裡,隨處可見一些打破常規的巧思,他們設計的主題展覽將附近街旁各種被人坐過十幾年的小凳子「借來」集中到一起,把原本十分個人的「坐坐」經驗搬到了一個公共空間,觀眾們和凳子主人的生活經驗由此得以摺疊。
「(括號)」的空間策展團隊成員阿君表示:「這種對於一些日常尋常事物的發現、提取、強調並別樣重新排列組合,是用實際行動對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的一次發問。」
在更大的社會意義上,新石灣美術館相關負責人李彩蘭認為,美術館向市民提供休閒放鬆與審美提升的場所,可以將先進城市的優秀文化展覽引入佛山本地,對公眾的文化素養和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藝術究竟是什麼?幾乎所有主理人都表達了一個理念:其實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它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虛無縹緲、遙不可及。在龜一美術館一間掛滿藝術作品的空間裡,劉德志用最接地氣的話表達:「藝術的本質是為空間、為生活賦能,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藝術,誰都在接觸藝術,一個人想把字寫好是追求藝術,吃飯擺盤是追求藝術,裝修請個設計師也是追求藝術,誰能說自己離得開藝術呢?」
「悅·club」藝術生活館主理人BoBo表示,藝術在於能夠提供給給心靈契合之人的休閒空間,「悅·club」選擇將空間開放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年輕人多到線下社交,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展示自己的生活態度,脫離賽博世界的虛無,這也是藝術作為連結外界的重要作用。當然,在空間內部,她也希望通過展出的藝術品向青年傳遞環保、公益等價值觀。
C
藝術空間可持續運營模式亟待解決
在探訪的眾多藝術空間裡,其實每個空間都走在不同的運營道路上。他們中有的是個人為熱愛發電,有的將企業品牌與空間運營相結合,有的是將既有的私域空間選擇性開放,有的則是背靠大型企業的資源支持,作為社會公益項目而存在。
「火柴盒」和「(括號)」的主理人都有著自己的主業,他們要麼專注建築設計,要麼在藝術領域有著成熟的商業合作。在工作之外,他們選擇用較小的成本將一方老屋打造成自己的精神園地,對他們來說,閒暇時所經營的藝術空間為自身提供了自我價值滿足,同樣也作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而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相比之下,龜一美術館則探索出「企業+美學空間」的獨特發展道路,主張企業適應社會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通過建立運營美學空間彰顯自身主張和美學價值,從而找到與受眾的共情點。
如今,劉德志已將龜一美術館打造成為一個公共的、和產業相關聯的當代的美學空間。一方面,他們通過學術交流、美學課程分享等專業化活動培育圈層受眾,將自身模式進行輸出,另一方面也作為公共開放空間以每季度一個藝術展覽主題的方式與公眾互動,將價值理念拓展到更多的「心靈年輕」群體。
「悅·club」藝術生活館的二樓和三樓本身是設計師的工作場所,基於設計師工作時間長、腦力消耗大的勞動特點,公司在獨立房屋中打造出舒適優雅的辦公環境加以關懷,後將部分空間對外開放。作為開放環境的一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藝術休閒咖啡屋,供參觀者茶飲休憩,內廳則為三間風格不同、設計感十足的茶室,可作為場地供社會團體休閒用餐、會議洽談甚至是直播賣貨所租用,形式十分靈活。
同時,「悅·club」秉持著開放包容的理念,兩個空間沒有明顯界限,茶室空閒之時也歡迎到訪者進入參觀小坐。其既是企業接待社會團體,連結各界資源的社交空間,又是城市青年消遣打卡,陶冶藝術情操的休閒場所。
如果說各類湧現的藝術空間是路旁野花,那新石灣美術館則是比較碩大的一朵。它由廣東省石灣酒廠獨資建設和運營,經2018年改造後,現佔地面積達4500平方米,共設5個展廳,不定期進行藝術展、音樂會等文化活動,既作為專業藝術研討展示的平臺,也是市民遊覽休閒的公共空間。
但不論走在哪種道路,如何可持續經營都是這些主理人需要探索的。秋文表示,自己一直想把畫廊做得更專業,但苦於精力有限,且本地業態尚不成熟,一直未能尋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在運營中,直接的利益是沒有的,基本上是處於貼錢虧損的狀態。」「悅·club」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但是做這件事,出於熱愛,出於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說大一點,也能夠為社會做點東西」。
如何找到可以持續運營、發展的道路,是眾多藝術空間主理人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秋文正在積極尋求一些外部合作,試圖打開運營新模式,但業主表示明年將收回房屋,到時何去何從還是個未知數。
對於當下一些藝術空間的生存難題,阿淺並沒有太過悲觀:「應該鼓勵更多人勇敢做、用心做,但至於結果如何,都是自由生長的結果。」
D
藝術空間與社區、城市如何互動共生?
「對於社區,我們還是一個『意外』」。坐在借來的老凳子上,「(括號)」的空間策展團隊成員阿君這樣說道。因為選擇在老社區裡生根,藝術空間與環境碰撞的不只是顏色,還有理念。在「(括號)」搭建起來不久後,曾有居民向物業投訴他們雨棚的顏色「恐怖」。
她解釋到說,這種鮮亮的粉紅其實是創始人陳粉丸藝術創作的標誌性顏色,她的很多作品,甚至是頭髮、衣服都帶有這種顏色。
據了解,在「(括號)」靜靜矗立的這段時間裡,社區居民會張望、會好奇,但沒有走進過這間屋子,眼神中透露出的更多是「奇怪」和「不理解」。
談到藝術空間在城市中的角色,新石灣美術館相關負責人李彩蘭認為,藝術空間應該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但似乎廣東的文化會比較務實,人們對藝術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有藝術家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如果氛圍營造起來,有了需求,我們能嘗試更為高效的運營方式,比如籤約一些知名藝術家、和專業策展人合作等等。」
所有的主理人都抱有願景,希望能夠與社區、與城市產生更多的互動。「理想的情況是達成一種社區藝術的駐地方式,我們在這裡生活,便和這裡的居民產生深入的交流互動,進而影響他們,同時也依靠他們生存。」秋文這樣表示。
專家表示,在推動城市藝術空間發展上,政府可以扮演「大家長」角色,讓佛山本土的藝術空間體產生彼此聯繫,串珠成鏈形成氣候,學習一線城市的先進做法,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和扶持。
除了推動外界的漸進改變,劉德志也建議多從自身入手:「雖然做這件事很難,但是既然要做,就一定要用心,精品的內容一定是良好影響的支撐;其次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源邊界,走出自己獨特的經營道路,千萬不要隨意模仿他人。」
E
城市藝術空間如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一座座城市藝術空間在禪城落地生長,垂虹社區、美陶灣、嶺南天地、創意產業園……一個個藝術之花盛放的園地不斷成長。
2022年9月,佛山嶺南文脈建設計劃啟動,禪城首次出臺了《佛山市禪城區打造嶺南文脈之城三年行動方案》,並且明確將構建以「1 2 3 N」為空間結構的「嶺南文脈軸線」,城市藝術空間正是這「N」中一大破題點。
近段時間,在政府的推動下,老街區活化更新、特色街區建設等一系列具體行動正在落地執行,藝術家與政府的互動正在變得更多,他們作為社會分工中的不同角色共同推動城市形象的提升。
「明顯能夠感覺政府在城市空間的規劃上更為重視和上心了,現在會更多地跟一些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師等共同研討城市地標建設等更新項目,讓城市更具美感。」劉德志表示。
在打造佛山特色城市藝術空間上,還可以在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上做文章。「我不認為傳統文化與藝術之間是矛盾的,佛山傳統文化土壤深厚,完全可以在藝術空間的本地化上下更多功夫。」阿淺表示。這個方向已經被一些藝術家看到,龜一美術館、「火柴盒」等等也正在將其作為命題,積極探索將藝術空間與本地文化相結合。
讓藝術空間融入城市生活,既需要政府推動,也需要時間沉澱。龜一美術館主理人劉德志認為,藝術空間應該是自然生長的,在文化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成為散布在城市的角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就是一棵自由生長的『野草』,但開出的花也很美,不是麼?」
關於城市藝術空間,可以有哪些更多期待?接下來的時間,「火柴盒」正謀劃與先行書店合作開展一系列活動,「(括號)」和龜一美術館忙著將下一場展覽落地,「悅·club」和新石灣美術館的大門照常開放……在佛山,這些迷人的「野花」靜靜綻放,還會有更多「種子」播撒。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孫振凌 南都記者 關婉靈
攝影(除署名外):南都記者 陳斌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