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觀後感
2023-08-10 20:34:18 2
《人心向背》中,白恩培、周本順、李春城「現身說法」。這也是多位落馬省部級以上官員首次在鏡頭前講述他們的懺悔和反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心向背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年人心向背觀後感一:
專題片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列舉多個領導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的形勢與成果,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作為十八大以後的高頻關鍵詞,反腐敗之於全黨全社會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接連曝光出的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墮落的人和問題,在社會上造成強烈影響,也顯示出我們黨在事關生存發展的巨大考驗面前絕不含糊,中央反腐決心和意志空前彰顯。腐敗的毒瘤不除,發展就無法全方位步入正軌,在這個意義上,反腐敗鬥爭的成敗,直接關係著黨和國家的未來。
《永遠在路上》採訪了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餘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由這些當事人親自現身說法,還原心路歷程,表達深切的懺悔,這在反腐敗宣傳工作中是一次積極的嘗試。讓腐敗分子作為活生生的人出現在屏幕上,講述其被腐蝕和墮落的真實故事,本身就是生動的反腐敗教育,值得全黨深入學習,引以為戒,敲響腐敗的警鐘。
公開的反腐通報沒有提供更多細節,因此,社會對腐敗的認識往往隔著一層紙,對「大老虎」和「蒼蠅」之類的概念其實比較抽象,認識中也是想像的成分居多。即使是一些身處其位的黨員幹部,也並非都有機會詳細了解腐敗分子的墮落過程和詳情。腐敗究竟是怎樣發生的,離普通黨員到底有多遠,這些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問題,都可以在專題片中找到線索,甚至獲得靈魂深處的震撼。
落馬後首度出鏡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顧了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有的人曾經兢兢業業追求理想,但最終走向了墮落。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如何走向危亡之漸,或許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個人境遇乃至思想上的相似的危險之處。這就是生動的警示,這種讓人渾身顫抖的警示是最好的學習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落馬高官們不約而同談到了外界的物質誘惑,以及家人、子女在其中充當的特殊角色,也提到了很多頗有市場的思想觀念。人情世故也好,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也罷,這些乍看起來不起眼的誘因,很多黨員幹部都會遇到,甚至不可避免,但絕不是腐敗墮落的理由,本質上都是個人理想信念的動搖,為個人打算的貪慾佔了上風。
把這些細節展示出來,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清醒地看到,腐敗並不只是通報裡言簡意賅的陳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周圍的隱患,更是每個黨員幹部都要保持極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線。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狀態,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嚴守黨紀國法的紅線,堅持不忘初心,和全黨同志一起,讓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20xx年人心向背觀後感二:
「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一大批「老虎」「蒼蠅」被繩之以黨紀國法,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充分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的重大成效振奮黨心、深得民心,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支持,贏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
古人講「以戒為固,以怠為敗」。我們要清醒看到,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腐敗問題依然存在。有的仍心存僥倖,搞迂迴戰術,變著花樣收錢斂財;有的欺瞞組織、對抗組織,企圖逃避黨紀國法懲處。他們故意製造一些噪音雜音,企圖混淆視聽,自己好從中脫身。「四風」在面上有所收斂,但並沒有絕跡,有的改頭換面、花樣翻新,出現了各種變異。種種情況表明,全面從嚴治黨任務依然艱巨,必須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如果不除惡務盡,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不僅惡化政治生態,更會嚴重損害黨心民心。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我們黨與腐敗水火不容,始終把反腐敗放在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一棵參天大樹,如果任由蛀蟲繁衍啃咬,最終必會逐漸枯萎。懲治腐敗這一手必須緊抓不放、利劍高懸,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只要誰敢搞腐敗,就必須付出代價。上下同欲者勝。全黨同志對黨中央在反腐敗鬥爭上的決心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鬥爭取得的成績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鬥爭帶來的正能量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鬥爭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夠自信。
行動是最有力的語言。從今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部署要求看,從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準則和條例,到把作風建設抓到底、堅決遏制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勢頭以實現不敢腐,再到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立足標本兼治以淨化政治生態,都深刻表明全面從嚴治黨正在向縱深推進。全黨要保持堅強政治定力,跟上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不斷取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新成效,以兌現承諾、取信於民。
20xx年人心向背觀後感三:
「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該做的事情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得得罪。」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鏗鏘有力,這是黨對人民的承諾、對世界的宣誓。這樣的宣誓真提氣!
治國理政,人心為本。於國家,是人心向背;於個人,是口碑官聲。古往今來,人心向背這筆帳,算的人不少,結果卻是各異。唐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崇廉戒奢,所以有大唐「貞觀之治」;晉惠帝說「何不食肉糜」,所以有弱晉「八王之亂」。鄭板橋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所以雖失其位而民懷之;和珅說「升鬥小民、不過爾爾」,貪瀆弄權,所以雖位極人臣卻惡名難消。
這個道理,黨中央和大部分黨員看得很明白。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那一天起,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便貫穿始終。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用「靠人民起來監督政府」回答了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們努力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紅利,這都體現了黨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
為什麼要旗幟鮮明地反腐敗?「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帳,人心向背的帳。」習近平總書記在片中已給出了答案。
應該說,大部分黨員都能把這筆帳算得清清楚楚。但有個別黨員幹部甚至是高級幹部,宗旨意識淡薄,如專題片裡的白恩培、周本順、李春城等令人觸目驚心的貪腐細節——這樣子的「公僕」,人民是絕不會和他們站在一起。
對黨和黨員幹部,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桿秤,人心向背是最公正的砝碼,也是唯一的砝碼。人心一旦失去便很難再挽回。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一連串「老虎」的落馬,讓人既提氣,又警醒。提氣的是,黨是動真格的!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風氣改善有目共睹,令人拍手稱快;警醒的是,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反腐敗決不能放鬆。
正如片中所說,中國共產黨贏得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但,不是一次選擇就可一勞永逸。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必須常抓不懈,「有腐必懲」,讓人民看到黨的決心和效果。人心向背這筆帳,必須時時算,日日算,常算常新。唯有如此,才能增強人民對黨的信心,才能擔負起黨的歷史責任。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