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華北戰場戰役(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場第一場城市攻堅戰)
2023-07-09 22:23:54 3
解放戰爭華北戰場戰役?作者:趙澤傳濰縣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場城市攻堅戰,也是華東軍民在轉入戰略反攻後取得的一場重大勝利此役1432位指戰員英勇犧牲,長眠於濰縣大地濰縣戰役勝利60周年時,政協第十一屆濰坊市委員會倡議立碑紀念,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遲浩田題寫了「淮縣戰役勝利紀念」8個大字紀念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東風街與和平路交叉口東北約200米處,碑石為泰山原石,高11.5米,寬4.5米,厚1.7米,重138噸,紀念碑背面鐫刻碑文,內容如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解放戰爭華北戰場戰役?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解放戰爭華北戰場戰役
作者:趙澤傳
濰縣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場城市攻堅戰,也是華東軍民在轉入戰略反攻後取得的一場重大勝利。此役1432位指戰員英勇犧牲,長眠於濰縣大地。濰縣戰役勝利60周年時,政協第十一屆濰坊市委員會倡議立碑紀念,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遲浩田題寫了「淮縣戰役勝利紀念」8個大字。紀念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東風街與和平路交叉口東北約200米處,碑石為泰山原石,高11.5米,寬4.5米,厚1.7米,重138噸,紀念碑背面鐫刻碑文,內容如下: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春,解放軍山東兵團奉中央軍委之命,斷敵濟南、青島之援,出其不意,揮八萬大軍直逼濰縣城下。激戰一月,摧重兵,拔堅城,毛澤東主席譽之為攻堅戰之範例。
濰縣乃千年古邑,向為兵家所重。城分東西,隔河相望,勢如犄角。西城經歷代修葺,石牆高約四丈,四隅設角樓炮臺,有「魯中堡壘」之稱。時國民黨守軍共近五萬,密布工事,固守待援。守軍中將司令陳金城自詡雲,城防深溝高壘,金城湯池也。
四月二日,解放軍對守軍實施分割包圍,陷城如孤島。五日,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徑臨陣前,顧東西兩城西高東低、西強東弱之勢,納九縱司令員聶鳳智「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之策,先取西城。
四月八日,展開外圍作戰。鑑城周平坦開闊,勢難隱蔽前進,遂開挖掩體地道,穩打穩紮,楔入縱深,漸次肅清外圍。二十三日晚,以迅雷之勢強攻西城。先以重炮轟擊,繼而炸藥爆破,致城牆豁裂,防線斷開,即搶架雲梯,浴血登城。將奮勇,士爭先,前僕後繼,視死如歸。午夜,九縱七十九團率先登上城頭,短兵相接,槍刺刀斫,殊死搏殺,拼命向前。一時碧血橫飛,土石盡染,浩然英氣貫金石而射日月。血戰半日,後續部隊亦先後攻入,勇猛穿插,逐巷爭奪,激戰一晝夜,遂下西城。
四月廿六日傍晚,乘勝進攻東城。憑高臨下,一舉突破城垣,風掃席捲,所向披靡。守軍帥失志,將無策,士皆怯戰,如山傾水潰。次日凌晨,敗走東門,解放軍張網以待,聚殲逃軍,生俘陳金城。「金城湯池」終土崩瓦解。國民黨山東第八區專員兼第八保安總隊總隊長張天佐亦斃命於城破之時。
濰縣一役,地方黨政組織密切配合,四萬餘民工亦捨身家性命支前援戰。是役,共斃傷守軍一萬九千人,俘二萬六千人,解放軍亦傷亡八千餘。將士英武,力克頑敵,打通膠濟一線,連接膠東、渤海、魯中三區,以光輝戰例而彪炳史冊。
悠悠六十餘載,滿目瘡痍之古城早已涅槃新生,呈盛世之象。喜見鳶飛長空,城繞碧水,人沐和風而享安定。今置泰山之石為紀,以緬先烈,礪今人,更昭來者。
政協第十一屆濰坊市委員會
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碑文生動記述了濰縣戰役過程意義,真實再現了敵我雙方極為激烈的戰鬥場面,深深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之情,文字簡潔流暢、條理清晰,讀來令人動容、催人奮進。
魯中堡壘 金城湯池
濰縣,歷史悠久,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城防工事異常堅固。縣城以白浪河為界,分為東、西兩城,有5座石橋相通,相距僅100多米,周圍地形十分開闊。國民黨在濰縣構築起半永備性防禦體系,城防體系以西城為核心,由外及裡設有三道防線:外圍防線,城關防線,城牆防線。整個防禦體系呈輻射狀,延伸至三四裡以外,有點有面,既可獨立固守,又可相互策應。尤其是城牆防線異常堅固、複雜,城牆高13.3米,底厚8.33米,城頭寬6米,能並排行駛2輛汽車。敵守軍自詡「濰縣城防工事深溝高壘,金城湯池」。
「戰必勝,攻必克,拔掉濰縣這個硬釘子!」
攻打如此嚴密設防的城市,對華東野戰軍是第一次。中共中央、華東局專門指示要做好充分準備,周密布置。山東兵團針對國民黨軍防禦態勢,確立了「穩打穩紮、逐次殲敵」的戰法,先肅清外圍,奪取城關,再攻擊城池。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要求各參戰部隊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戰必勝,攻必克,拔掉濰縣這個硬釘子!
4月8日傍晚,外圍戰正式拉開帷幕,戰鬥從城南遠郊、城南和城北三處展開。打北宮是外圍戰中最慘烈、最艱難的一場惡仗,主攻部隊9縱26師77團共犧牲了6名營級幹部。外圍戰鬥的不斷突破,不僅打掉了國民黨守軍各大據點,也動搖了國民黨軍企圖長期固守的信心與決心。
4月23日傍晚,總攻開始,首先對護城壕實施爆破,接下來就是爆破城牆。我登城部隊向東、西兩邊突擊,敵人反擊的非常猛烈,雙方進行著艱苦的拉鋸戰。79團參謀長丁亞親臨戰場指揮,在城頭建立團臨時指揮所。城上的部隊被孤立在城頭,接連打退敵人10多次反衝鋒,堅守陣地長達15個小時,為後續部隊跟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24日凌晨4點,為建立正面陣地,79團5連及特務連1個排,奉命下城作戰,由於一時找不到工具,戰士們以大無畏的精神、毫不猶豫地從15米高的內城牆上跳下,開闢了荷花灣陣地。戰後79團被授予「濰縣團」榮譽稱號,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式上作為由100面戰旗組成的方隊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24日中午,73團白天強行攻城,24日晚10點左右,西城勝利解放。26日傍晚攻打東城,次日中午東城順利解放。
經過36天的鏖戰,成功攻克濰縣城,最終殲滅國民黨守軍4.5萬餘人。戰役勝利後,膠東、渤海、魯中三大解放軍連成一片,濟南、青島國民黨軍進一步孤立。
「光榮地進去,乾乾淨淨地出來,做到軍政全勝!」
為了贏取民心,確保濰縣長治久安,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提出「光榮地進去,乾乾淨淨地出來,做到軍政全勝」的入城要求。進駐濰縣後,由於政治工作到位,部隊遵紀守法,遵守城市政策,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濰縣是江北著名商埠,商業繁榮,戰鬥過程中,有的戰士鞋子跑掉了,但戰士們嚴守紀律,沒有一名戰士到沿街鞋鋪裡去拿雙鞋子穿。
中共中央以及華東局對濰坊的接管非常重視,專門設立濰坊特別市,將其作為接管大中城市的試點,並從華東局和山東各地選調了1400多名幹部接管濰坊。廣大接管幹部團結和依靠濰坊人民,把千瘡百孔的舊濰縣改造建設成為蒸蒸日上、充滿生機的新濰坊。更為重要的是,在濰縣探索形成的一套城市接管的做法,受到中央軍委高度重視,為以後攻打、接管濟南、上海等大城市提供了借鑑,影響深遠。(趙澤傳)
來源: 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