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的製作方法
2023-08-09 15:02:16 1
專利名稱: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道路立交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好的解決特別複雜的道路樞紐路口存在的擁擠和堵塞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
背景技術:
當前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正在迅猛發展,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人們只好以車代步來提高辦事的速度和效率。這樣使得汽車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汽車的急劇增加造成道路前所未有的飽和性擁堵。給各地可持續發展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更嚴重的是,使緊急救援和救護無法實時到達。三四線城市如此,一二線城市就更加嚴重了。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困局呢?原因主要還是在道路路口的紅綠燈停和開產生了阻斷。車輛剎車減速的停、然後再起步將產生可延時效應,此效應同時也會帶來了環保問題。據統計,再好的道路,車輛行駛在其路口通過率也難以達到25%。如果一條道路有2個以上的相同路口,可延時效應的效果將倍增,給道路交通帶來嚴重的壓力。雖然,目前有不少城市架設了不少多式樣的立交橋,要麼只解決了道路部分暢通問題,要麼在郊區佔用大量土地來解決暢通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通過佔用大量土地來解決道路堵塞問題。特別是城市路口佔用大量土地是行不通的,且風險非常大。目前各城市汽車數量還在不斷急增,如不能有效解決將是道路更加擁堵,道路交通不堪負重,可持續發展將難以想像。各地解決擁堵問題相當迫切,但用現有技術和方法有不能有效的解決,只能不斷創新思路,用新技術,新方法才能實時的解決上述擁堵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不另佔用寶貴土地、遠離紅綠燈影響、提高行車速度和效率、告別擁堵、更加環保,為各地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的第一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並與第一機動車道橋相互交叉的第二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跨越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分別設有橫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並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連接實現左轉的左轉彎機動車輔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分別設有橫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並與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連接實現左轉的左轉彎機動車輔橋。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的兩側設有輔助機動車道與右轉彎輔助機動車道及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實現車輛的右轉、左轉、調頭以及直行等全方向行駛。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處的各設置有單行右轉彎用輔助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兩側的第二機動車道在第二機動車道橋下各設有調頭輔助車道,用於機動車調頭行駛。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兩側的第一機動車道在第一機動車道橋下各設有調頭輔助車道,用於機動車調頭行駛。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為低於地面的下凹設置,下凹的幅度為與地面距離為 1. 5-2. 5m,可有效降低第一機動車道橋並和第二機動車道橋的整體高度。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與第一機動車道橋之間的距離在4_6m之間,優選為4_5m, 便於軍警車輛、特種車及超高、超重的車輛順利通過,方便其在下面直行,左右轉彎、調頭。與現有技術相此,本發明的優點是是全封閉結構型立交橋,可以降低噪聲、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使道路的通車量發揮至最高效率,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堵車的瓶頸問題,給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圖1為本發明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的俯視圖;圖2為本發明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去除最高層局部的俯視圖;圖3為本發明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最底層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進行詳細的說明。參見圖1、圖2和圖3,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機動車道A和第二機動車道B,所述第一機動車道A和第二機動車道B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連接,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的第一機動車道橋1,所述第二機動車道B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並與第一機動車道橋1相互交叉的第二機動車道橋2,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2從上跨越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第一機動車道A通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直接快速穿越第二機動車道B,所述第二機動車道B通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2直接快速的跨越第一機動車道A,實現相互交叉的第一機動車道A 和第二機動車道B上的車輛互不幹擾的直接通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分別設有橫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並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2連接實現左轉的左轉彎機動車輔橋4 ;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2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分別設有橫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並與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 連接實現左轉的左轉彎機動車輔橋3。通過所述左轉彎機動車輔橋3,4可以實現第一機動車道A和第二機動車道B無障礙的快速左轉彎行駛。所述第一機動車道A和第二機動車道B的兩側,即第一機動車道A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Al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A2及第二機動車道B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Bl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B2的外側設有輔助機動車道5,6與右轉彎輔助機動車道10及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連接,實現車輛的右轉、左轉、調頭以及直行等全方向行駛。所述第一機動車道A和第二機動車道B的最外側設有非機動車道11,供行人及非機動車行走。所述第一機動車道A和第二機動車道B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連接處都各設置有單行右轉彎用輔助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以實現前方向的輔助行駛。所述第一機動車道A兩側的第二機動車道B在第二機動車道橋2下各設有調頭輔助車道9,用於機動車調頭行駛。所述第二機動車道B兩側的第一機動車道在第一機動車道橋1下各設有調頭輔助車道9,用於機動車調頭行駛。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為低於地面的下凹設置,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下凹的幅度為與地面面距離為1. 5-2. 5m,可有效降低第一機動車道橋1並和第二機動車道橋2的整體高度,降低建築成本。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8與第一機動車道橋1之間的距離在4-6m 之間,便於軍警車輛、特種車及超高、超重的車輛順利通過,方便其在下面直行,左右轉彎、 調頭。為了能夠通過更大型的特種車輛,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1的高度可以設置為4-6m之間。本發明所述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為全封閉結構型立交橋,為了方便行駛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通過,可以設置有過街隧道或者天橋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為了降低噪聲、淨化空氣和美化環境,設有多層綠化帶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以,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範圍內,當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術內容,而作出的些許改動、修飾與演變的等同變化,均為本發明的等效實施例;同時,凡根據本發明的實質技術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全盤任何等同變化的改動、修飾與演變等,均仍屬於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
1.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 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的第一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並與第一機動車道橋相互交叉的第二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跨越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分別設有橫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並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連接實現左轉的左轉彎機動車輔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的正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和逆向機動車行駛車道分別設有橫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並與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連接實現左轉的左轉彎機動車輔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的兩側設有輔助機動車道與右轉彎輔助機動車道及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處的各設置有單行右轉彎用輔助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兩側的第二機動車道在第二機動車道橋下各設有調頭輔助車道。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兩側的第一機動車道在第一機動車道橋下各設有調頭輔助車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為低於地面的下凹設置,下凹的幅度為與地面距離為 1. 5-2. 5m。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與第一機動車道橋之間的距離在4-6m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道路路口全時段全方向通行的鳥巢型互通立交橋,其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第二機動車道與底層環島機動車道連接,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的第一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設有跨越所述底層環島機動車道並與第一機動車道橋相互交叉的第二機動車道橋,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橋跨越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橋。本發明的優點是是全封閉結構型立交橋,可以降低噪聲、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使道路的通車量發揮至最高效率,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堵車的瓶頸問題,給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E01C1/04GK102182129SQ20111011396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4日
發明者劉躍平 申請人:劉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