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最值得去的景點(中華第一陵)
2023-07-21 18:56:20
這裡,號稱「中華第一陵」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這裡,就是黃帝陵
風景如畫
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黃帝陵景區面積333公頃,有古柏超過六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三萬餘株,為中國境內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
小橋山即黃帝陵橋山,為子午嶺中部向東延伸的支脈,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裡處,橋山在遠古時代為有喬(音轎,蟲旁)氏居地,稱作喬(音轎,蟲旁)山;黃帝時代稱作「軒轅之丘」或「軒轅之臺」,黃帝因此而得名「軒轅」,黃帝黃城中宮即位於此。
橋山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手植,距今5000多年。
黃帝手植柏
此樹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軒轅廟正殿的右前方,樹幹遒勁,樹體斑駁,樹形高大,遠看似一個巨傘矗立。「掛甲柏」又稱「將軍樹」。
掛甲柏
陝西黃陵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陵縣城西南部40公裡的橋山林區,沮河上遊,總面積4358.5公頃。該森林公園由一谷(軒轅養生谷)、一嶺(飛龍嶺)、一寺(紫峨寺)、兩小鎮(潮塔小鎮、雙龍小鎮)組成。園區內四季景色各異,地貌獨特,是延安最大的一處國家森林公園。該森林公園位於陝甘邊革命老區,大橋山子午嶺腹地。
黃陵國家森林公園
棧道
下山滑梯
千佛寺石窟又稱石空寺、萬佛寺、千佛洞等;位於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裡處的雙龍鎮峪村西,石窟開鑿於半山石崖間。
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石窟
珍饈美食
黃黃饃
黃陵眾多小吃中具有獨特風味的地方小吃之一,因其成品色澤金黃而得名,在黃陵歷史悠久,食材為黃陵本地產的硬糜子。黃黃饃質酥味美,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其形似小船,亦似弦月,讓人聯想到一帆風順、月下和美等寓意,故而令人常吃不厭,久傳不衰。
軟饃
軟饃的製作原料為軟糜子麵粉和豆沙餡。它的製作過程是:將軟糜子面揉和,在35度左右的溫度下發酵五六個小,做到有濃烈酵香味,嘗有甜味即可開始包了,捏成窩頭狀,填入事先煮熟的蠻豆豆沙餡,包緊揉成頂端略尖的半球體,放置在洗淨煮軟的冬梨葉上,上鍋蒸熟即可。蒸熟的軟饃晶瑩剔透,呈棕黃色,散發著軟糜子特有的香氣。摘掉梨葉,咬一口,又粘又軟,糜子本來的糖分以及餡料的甜味,加上梨樹葉子固有的梨木氣味,帶給人一種無法言說的享受。軟饃可謂是「粗糧細做」,以獨有的色、形、味,傳承至今。
豬灌腸
豬灌腸也稱香腸,是黃陵特有的民間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過去,灌腸只有在過年時才有條件加工製作,因此灌腸就成了黃陵人過年才能吃到的美味了。如今,豬灌腸已成為黃陵最暢銷的大眾化小吃。
餄餎
餄餎古稱「河漏」,已有600多年歷史。餄餎的主要食材有蕎面和白面,在黃陵以新鮮蕎面為主。
黃陵餄餎以隆坊鎮最為出名,它有著古老的製作工藝;因餄餎柔軟綿長,寓意長命百歲、吉祥順意。在黃陵,每逢老人壽誕或小孩滿月,都要吃餄餎,以祈全家和睦,福運亨通。過喜事也都要做餄餎,賓朋好友端起熱氣騰騰的餄餎,會即刻感受到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紅紅火火氛圍。
側片片
麵食在北方永遠是莊稼人的首選。而鍘片片因為其簡單、頂飽,成為了在農忙時節最受歡迎的主食之一。忙碌的莊稼人用鍘片片來迅速補充體力。所以片片鍘得好壞,則成為了媳婦茶飯好壞的評判標準之一。民謠稱:「媳婦強不強,先看鍘片片。」
耳朵套
黃陵小吃耳朵套,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耳朵套,顧名思義,就是做成的麵食形狀像耳朵。據說這種麵食起源於秦漢時期,當時人們在寒冬時節怕凍傷耳朵,就創製這種麵食,起名耳朵套。黃陵民間就流傳「吃了耳朵套,不會凍耳朵」的說法。耳朵套以其獨特的造型彌補了粗糧口感上的不足,幫助人們度過了困難時期,在年長的人心裡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如今,當人們在享用耳朵套美味的同時總能體驗到一種特別的幸福之感。
白蒿芽麥飯
白蒿芽麥飯也是很受大家歡迎的一種美食。麥飯,按黃陵當地人的發音,稱之為「美飯」。麥飯亦菜亦飯,蔬菜、花朵皆可入食,用各種菜蔬和以乾麵粉,蒸而食之。白蒿,學名叫茵陳,據《本草綱目》記載:其味苦、平、微寒,無毒,它不僅是一種野菜,也是一味天然良藥。白蒿芽麥飯需用的白蒿必須在清明前後二三月天萬物初發,三寸長短時採摘才有功效。白蒿蒸出來的麥飯,口感令人回味、營養也更加豐富,有護肝補肝的作用。白蒿芽麥飯,不僅是春天裡自然的饋贈,更是一代代黃陵人不變的家鄉味道。
貢饃
貢饃,也叫花饃,因作為貢品而得名。它是一種黃陵的民俗小吃,每逢佳節,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都會精心製作。造型各異的貢饃折射出黃陵人勤勞、智慧、淳樸、善良的地方民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蘊含著黃陵人對美好生活的祈禱和祝願。
民俗文化
黃陵面花
黃陵面花,是流傳在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農村的一種漢族民間傳統風俗禮饃。
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別致而著稱。
黃陵面花於2007年入選陝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陵的民俗中,從嬰兒降生到結婚之嬉都有送面花的習俗。嬰兒初降時,外祖母要蒸製小面虎一對,用紅繩掛在孩子身上,以避邪惡;嬰兒滿月時,親友們還要送大面虎一對和各式小面花若干,以示人丁興旺、幸福吉祥之意。婚慶時,親友們所送的面花更是豐富,但不能輕易食用,只有在舉行婚禮後,才能展示於眾,以示對新婚夫婦的祈禱、祝福;新郞新娘進入洞房之後,圍觀的孩童們才可搶食,希望從中搶到包麩子的花饃,搶出福來。祝壽時,要送大壽桃面饃,以祈求吉祥平安,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