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備用孔的鋼筋連接灌漿套筒及套筒連接質量檢測方法與流程
2023-06-02 01:33:41 3

本申請提供一種灌漿套筒及套筒連接質量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裝配式建築是建築行業產業化升級的發展方向,裝配式建築構件之間通過套筒連接,因此,連接位置處質量是確保裝配式建築質量的關鍵點。目前,裝配式建築在我國尚屬於新技術,在每一項新技術的推廣中,需要研究和制定一系列適應我國國內的質量控制體系的新標準。如設計標準,工程質量驗收標準,目前尚無相關質量控制標準。
目前,我們國家的建設工程質量驗收標準主要是過程控制和最終完成後的控制。目前的灌漿套筒結構灌漿套筒作為一種產品,國家規定相應的標準為《鋼筋連接用灌漿套筒》JG/T398-2012。標準指出根據結構形式分為全灌漿套筒(兩側均為灌漿的)和半灌漿套筒(一段機械連接一段為灌漿的)。如圖1所示,灌漿套筒具有細長中空的灌漿套筒本體1,其壁上形成有灌漿孔3和排漿孔2,中空部分用於預製建築構件連接時鋼筋4穿過。標準中對灌漿孔3和排漿孔2有著明確的描述,灌漿孔3:用於加注水泥及灌漿料入口,通常為光孔,螺旋孔。排漿孔2:用於加注水泥及灌漿料時,通氣並將注滿後的多餘灌漿料排出排料口,通常為光孔,螺旋孔。此灌漿套筒結構僅僅起到連接作用,無法實現在施工過程中對過程控制。為了解決實現對施工質量的把控,本申請在現有套筒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新型套筒,如申請號201610323531.3的專利申請中描述的灌漿套筒結構,此套筒結構在實際施工中可以實現多種過程控制的方法,比如觀察灌漿速度,灌漿的飽滿度等,但缺少工程最終完成後的檢查手段比如測量套筒內部的漿液的固化情況等。
另外,套筒作為一種產品有其產品標準和檢驗方法。在套筒使用於裝配式的構件中時,由於套筒所處於鋼筋砼的包圍中,環境非常複雜,很難利用現有的檢查方式,了解套筒內部的質量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一種帶備用孔的灌套鋼筋連接灌漿套筒,其目的是通過改變套筒結構,實現工程完成後對套筒連接部位內部構造的監控和測量,從而實現對裝配式建築最終質量檢測。
其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帶備用孔的鋼筋連接灌漿套筒,所述灌漿套筒包括灌漿套筒本體,及形成於其上的灌漿孔和排漿孔,其特徵在於:所述灌漿套筒本體上預先開設有可無損開啟的備用孔和封堵所述備用孔的封堵結構,所述封堵結構在灌漿過程中封堵所述備用孔使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形成灌漿所需的貫通通道,灌漿結束後所述封堵結構無損取出形成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外貫通的通道。
所述封堵結構包括保護殼、阻止結構、限位體和開啟裝置,所述保護殼連接於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外壁的所述備用孔位置,所述阻止結構位於所述保護殼和所述備用孔形成的腔體內,其一端伸入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所述限位體限制所述阻止結構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在注漿過程中發生相對位移,所述開啟裝置預設於所述阻止結構內用於所述阻止結構與所述備用孔無損分離。
所述阻止結構為空心或實心。
當所述阻止結構為空心時,所述備用孔可充當排漿孔或灌漿孔。
為使凝固漿液和所述阻止結構形成整體,當所述阻止結構為空心時其內壁粗糙。
所述阻止結構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漿液正接觸面光滑。
所述阻止結構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漿液正接觸面的位置可沿所述阻止結構的軸線調整。
當所述阻止結構為空心時,可利用其空心使該空心孔道成為排漿孔,並在所述空心孔道內設置有排氣不排漿的阻止體。
所述備用孔至少為一個。
本申請相對於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備用孔設置於套筒本體上,其不僅僅是簡單的在套筒本體上開孔,而是需要重新設計套筒結構,使套筒在開設備用孔後套筒其他的力學性能符合標準的要求,並實現無損開啟和封閉。其與灌漿完成後為放置檢測設備而進行破壞性開孔也不同,破壞性開孔無法保持套筒內部的原始狀態也就不可能判斷灌漿效果,而預先開設的備用孔可以實現保持套筒內部構造的原始狀態情況下,檢測內部構造的質量。
備用孔是為灌漿套筒使用中提供一種檢測方式和補強的手段,在灌漿完成後提供工程完成後對套筒內部的情況進行檢查的一種手段。
在備用孔上安裝阻止體,可利用同一套筒同時實現過程控制和最終施工質量的檢測。
阻止結構與灌漿套筒正接觸面光滑,漿料固化後,開啟備用孔時,如果套筒內部漿料形成與阻止結構正接觸面相匹配的形狀,則可以判定灌漿滿足要求,否則可以判斷灌漿不滿足要求。封閉的阻止結構可以調整伸入套筒內部的位置,這樣可以觀察鋼筋位置等其它情況。
阻止結構為空心時,其內壁形成有不光滑表面其作用是在於套筒的構造需要排氣或注漿。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裝配式建築中的鋼筋連接灌漿套筒連接質量檢測方法,形成裝配式建築全方位的質量控制和檢測標準。
其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採用上述的灌漿套筒進行鋼筋連接灌漿套筒連接質量檢測方法,其特徵在於:在灌漿完成後,開啟所述備用孔,將電子感應裝置通過所述備用孔送入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檢測灌漿套筒內部構造,或將取樣裝置通過所述備用孔送入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對內部物質取樣,或當發現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部構造的問題後,再次灌漿補強。
如果空心灌漿套筒的阻止結構內安裝有阻止體,在上述最終質量檢測的基礎上,還可以同時實現在灌漿過程中,通過所述阻止體相對所述限位觀察口位置的變化觀測漿液灌注程度及速度實現注漿過程的實時檢測過程檢測。
本技術方案與現有的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目前檢測方法對於環境複雜的裝配式結構無法做到實時準確檢測,本申請僅通過改變套筒的結構即可實現灌漿過程中速度及飽滿度的檢測及施工完成後套筒內結構的檢測,方法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檢測結果準確,為施工過程及最終質量提供實時、精確的檢測結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套筒結構;
圖2為帶備用孔套筒結構一種實施方式;
圖3是帶備用孔套筒結構第二種實施方式;
圖4是帶備用孔套筒結構第三種實施方式;
圖5是帶備用孔套筒結構第四種實施方式;
圖6是取出阻止結構形成的備用孔;
圖7是帶阻止體的備用孔套筒的實施方式;
圖8是灌漿套筒使用狀態圖;
附圖標記:1-灌漿套筒本體、2-排漿孔、3-灌漿孔、4-鋼筋、5-備用孔、6-保護殼、7-阻止結構、8-限位部、9-封堵部、10-凹槽、11-限位件、12-空心中層管、13-開啟裝置、14-阻止體、15-排氣孔、16-鋼筋混凝土構件、17-電子感應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實施例如圖2所示,圖2提供的是一種帶備用孔5的鋼筋連接灌漿套筒,其與現有技術圖1中所提供的灌漿套筒區別在於,所述灌漿套筒本體1上預先開設有可無損開啟的備用孔5和封堵所述備用孔5的封堵結構,所述封堵結構在灌漿過程中封堵所述備用孔使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形成灌漿所需的貫通通道,灌漿結束後所述封堵結構無損取出(部分取出,其中的保護殼保留在備用孔內)形成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外貫通的通道。
所述封堵結構參見圖3至圖7,封堵結構包括保護殼6、阻止結構7、限位體8和開啟裝置13,所述保護殼6連接於所述灌漿套筒本體1外壁的所述備用孔5位置,所述阻止結構7位於所述保護殼6和所述備用孔1形成的腔體內,其一端伸入所述灌漿套筒本體1內,所述限位體8限制所述阻止結構7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1在注漿過程中發生相對位移,所述開啟裝置13預設於所述阻止結構7內用於所述阻止結構7與所述備用孔5無損分離。
參見圖3至圖6,在具體實施時,所述阻止結構可以為空心或實心。當所述阻止結構7為空心時,所述備用孔5可充當排漿孔或灌漿孔,或者由套筒已有的排漿孔或灌漿孔充當備用孔,實現一孔兩用。為使凝固漿液和所述阻止結構7形成整體,當所述阻止結構7為空心時其內壁粗糙如鋸齒狀凹槽或凹痕。為了確保套筒內結構的完整,所述阻止結構7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1內漿液正接觸面(即阻止結構伸入灌漿套筒本體1內的端面)光滑。根據檢測位置的不同,所述阻止結構7與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漿液正接觸面的位置可沿所述阻止結構7的軸線調整。
參見圖7,在具體實施時,當所述阻止結構7為空心時,可利用其空心使該空心孔道成為排漿孔,並在所述空心孔道內設置有排氣不排漿的阻止體14,所述阻止體固定在阻止結構7的外端(即與正接觸面相反端),其內設置有排氣孔15。
在具體實施時,阻止結構7可以為空心螺絲或中空中層管等。
在具體實施時,開啟裝置13可以為堵頭等。
具體實施例時,備用孔的數量和位置根據檢測要求確定,可以為一個或多個。
圖8是帶備用孔的灌漿套筒的使用狀態圖,灌漿套筒位於鋼筋混凝土構件16包裹的內部,其用於連接和保護鋼筋,灌漿套筒本體1上預先開設有可無損開啟的備用孔5和封堵所述備用孔5的封堵結構,封堵結構包括保護殼6、阻止結構7、限位體8和開啟裝置13,圖中示意的是取出開啟裝置13的狀態,阻止結構7的外邊緣與鋼筋混凝土構件16外邊緣平齊,內端與備用孔位於灌漿套筒本體1連通的孔連接,灌漿時,備用孔5通過阻止結構7全封堵,灌漿結束,通過開啟裝置將阻止結構從備用孔5中無損取出,形成電子感應裝置17或/和補漿通道。
上述帶備用孔的灌漿套筒可實現在裝配式建築施工中套筒最終質量的檢測,其方法為在灌漿完成後,開啟所述備用孔,將電子感應裝置通過所述備用孔送入所述灌漿套筒本體內檢測灌漿套筒內結構。
在具體實施時,所述電子感應裝置包括內窺鏡、探頭等。
在具體實施時,檢測的內容包括、鋼筋位置、灌漿套筒內的密實度及固化程度。
當帶備用孔套筒的阻止結構內設置有阻止體時,還可以實現在灌漿過程中對還可以同時實現在灌漿過程中,通過所述阻止體相對所述限位觀察口位置的變化觀測漿液灌注程度及速度實現注漿過程的實時檢測過程檢測。
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申請的發明內容所做的列舉,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不受其限制,仍以本申請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為準。容易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專業的常規技術和常識進行改動,上述改動均落入本申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