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動力混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3:06:12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處理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水動力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汙水處理一般來說包含以下三級處理:一級處理是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汙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二級處理是生物處理,汙水中的汙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汙泥。三級處理是汙水的深度處理,包括營養物的去除和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汙水進行消毒。機械(一級)處理工段包括格柵、沉砂池、初沉池等構築物,以去除粗大顆粒和懸浮物為目的,處理的原理在於通過物理法實現固液分離,將汙染物從汙水中分離,這是普遍採用的汙水處理方式。廢水經一級處理後,一般達不到排放標準(BOD去除率僅25-40%)。故通常為預處理階段,以減輕後續處理工序的負荷和提高處理效果。現有汙水一級處理方法,存在佔地面積大,處理工序繁多,且汙水中投入的絮凝劑等藥劑與汙水不能完全反應,汙水中泥渣與水不能完全分離等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動力混合裝置,能夠充分使濁水和藥劑完全反應,水和泥渣顆粒充分分離,減輕了後續處理的負荷並減少了水處理的運行費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動力混合裝置,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設有內筒;所述內筒的上端與外殼封閉連接;所述內筒的側壁與外殼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間隙自上而下為旋轉配水區和旋流混合區;所述旋轉配水區和旋流混合區通過導流管連通;所述旋流混合區內設置若干對混合反射板,所述混合反射板包括相對設置於外殼內表面和內筒外壁上的的水力反射板;所述內筒內設有混合反射區,所述混合反射區設有六角蜂窩填料;所述混合反射區上方的內筒側壁上的出水口通過管道連通外殼上的出水口;所述外殼外接靜態管道混合器,所述靜態管道混合器與旋轉配水區連通,所述靜態管道混合器的進水端設置加藥口。
進一步的,所述六角蜂窩填料為不鏽鋼材質。
進一步的,所述內筒的側壁上設有集油口,所述集油口通過排油管連通外殼側壁上的排油口。
進一步的,所述內筒的下方設有集泥鬥,所述集泥鬥連通外殼上的排泥口。
進一步的,所述內筒內設置集水鬥,所述集水鬥設置於混合反射區的上方;所述集水鬥的出水口通過管道依次連通內筒側壁上的出水口、外殼上的出水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使汙水與藥劑完全反應;2、使汙水中水與泥渣顆粒充分分離;3、減輕後續處理的負荷並減少水處理的運行費用;4、佔地面積小,簡化處理工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導流管位置示意圖;
圖中標號:1、靜態管道混合器;2、加藥口;3、進水口;4、六角蜂窩填料;5、內筒;6、排泥口;7、集泥鬥;8、導流管;9、隔板;10、集水鬥;11、排油管;12、混合反射板;13、外殼;14、排油口;15、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動力混合裝置,包括外殼13,所述外殼13內設有內筒5;所述內筒5的上端與外殼13封閉連接;所述內筒5的側壁與外殼13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間隙自上而下為旋轉配水區和旋流混合區;所述旋轉配水區和旋流混合區通過4根導流管8連通;所述旋流混合區內設置6對混合反射板12,所述混合反射板12包括相對設置於外殼13內表面和內筒5外壁上的的水力反射板;所述內筒5內設有混合反射區,所述混合反射區設有六角蜂窩填料4;所述混合反射區上方的內筒5側壁上的出水口通過管道連通外殼13上的出水口15;所述外殼13外接靜態管道混合器1,所述靜態管道混合器1與旋轉配水區連通,所述靜態管道混合器1的進水端設置加藥口2。所述內筒5的側壁上設有集油口,所述集油口通過排油管11連通外殼13側壁上的排油口14。內筒5的下方設有集泥鬥7,所述集泥鬥7連通外殼13上的排泥口6。所述內筒5內設置集水鬥10,所述集水鬥10設置於混合反射區的上方;所述集水鬥10的出水口通過管道依次連通內筒5側壁上的出水口、外殼上的出水口15。
汙水經過設置在水動力混合裝置進水主管路上的靜態管道混合器1(在進水端的加藥口2投加水處理藥劑),汙水與藥液通過靜態管道混合器1水力剪切作用進行一次混合反應;經反應後的水進入水動力混合裝置的旋轉配水區進行第二次混合反應,水和泥渣顆粒初步分離,水中的油從排油口流出;初步分離後的水經導流管8進入旋流混合區,水流衝擊混合反射板12反射後進行第三次混合反應,使水和泥渣充分分離此時的水和泥渣已基本分離(形成礬花顆粒);利用水流導向作用進入混合反射區,在六角蜂窩填料4的作用使汙水中的大顆粒泥渣迅速沉降到底層水流靜止的集泥鬥7(定時外排),其他泥渣顆粒和水上升進入集水鬥10至出水口15進入下一級處理設備。水動力混合裝置的主要作用是充分使汙水和藥劑完全反應,水和泥渣顆粒充分分離,減輕了後續處理的負荷並減少了水處理的運行費用。
旋轉配水區和旋轉混合區用隔板9分開,通過4隻導流管8聯通,如圖2所示。
水動力混合裝置技術參數:
進水濁度:≤1000mg/l;含油量:≤100mg/l;混合率:≥97%;總停留混合時間:≥180mim;排油型式:連續(排油閥常開);排泥型式:定期自動;排泥歷時:2-4min;進水壓力:0.25-0.40Mpa;進水溫度:≥55℃。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