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23:58:21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是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以中草藥為原料的中藥製劑。屬於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性交有精液射出,精量正常,經3次以上精液檢查均未發現精子者,稱為無精子症。本症是男性不育的常見原因,約佔男性不育症的19%~30%。無精子症發病原因較多,大體有兩種情況1、精子生成障礙,如先天性睪丸畸形、無睪、隱睪、睪丸外傷、睪丸結核、流行性腮腺炎並發睪丸炎、維生素貧乏、長期食用棉籽油等。當下丘腦或腦垂體內分泌功能紊亂,能繼發引起睪丸發育不全而致生精障礙。如顱腦損傷或顱腦腫瘤,使精子不能釋放促性腺激素和分泌雄激素,可引起睪丸發育不全,影響精子生成。2、精子輸送障礙,如輸精管道畸形、先天性缺如,輸精管外傷,炎症(附睪炎、附睪、前列腺、精囊結核),射精管梗阻等。上述原因使精子不能排出。中醫認為本病的形成多因先天腎氣不充,稟賦薄弱,生殖之精無所化源;或因後天失養,虧損太過,脾氣不健,肝血不充,精血乏源;也可因氣滯血瘀,脈絡阻塞,精道不通;或睪丸外傷,瘀血停滯,阻礙精道;或由起居不慎,寒溼、溼熱之邪聚於外腎,使精道阻隔,不能溢瀉;少數因痄腮、疫毒下注厥陰,子癰餘毒影響精子生成。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病機在於生殖之精生成不足和精氣溢瀉障礙兩方面。中醫在臨床上分為腎精不足,氣滯血瘀,瘀熱阻帶,寒凝精道,氣血虧虛等症型辨證治療,取得很好效果。發明一種既安全又有效的中藥製劑,具有重大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在傳統的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最新科研成果研製而成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方便、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的特點。
本發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製成的荔枝核 1.5~6份橘核 1.5~6份生黃芪 1.0~4份路路通 0.1~2份三稜 1.0~4份枸杞子 1.0~4份生鹿角 0.1~2份莪朮 1.0~4份川牛膝 1.0~4份川楝子 0.1~2份丹參 1.0~4份赤 芍 1.0~4份本發明的優選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荔枝核 2.5~3.5份橘核 2.5~3.5份生黃芪 1.5~2.5份路路通 0.5~1.5份三稜 1.5~2.5份枸杞子 1.5~2.5份生鹿角 0.5~1.5份莪朮 1.5~2.5份川牛膝 1.5~2.5份川楝子 0.5~1.5份丹參 1.5~2.5份赤 芍 1.5~2.5份本發明的最佳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荔枝核 3份橘核 3份生黃芪 2份路路通 1份三稜 2份枸杞子 2份生鹿角 1份莪朮 2份川牛膝 2份川楝子 1份丹參 2份赤 芍 2份本發明中的藥物機理如下荔枝核藥性甘、微苦,溫。歸肝、腎、胃經。具有理氣止痛,祛寒散滯的功效。可治療疝氣痛,睪丸腫痛,胃脘痛,痛經及產後腹痛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2196頁)橘核藥性苦,平。歸肝、腎經。具有理氣,散結,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3745頁)生黃芪藥性甘、溫。歸肺、脾經。具有益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託毒生肌的功效。可治療一切氣虛血虧之證,如脾虛洩瀉,肺虛咳嗽,脫肛,子宮下垂,自汗,盜汗,水腫,血痺,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2813頁)。
三稜性味辛、苦、平。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症瘕積聚、氣血凝滯,心腹疼痛,食積脹痛,脅下脹疼,經閉,痛經,產後淤血腹痛,跌打損傷,瘡腫堅硬,肝脾腫大等。(季宇彬主編《抗癌中藥藥理與應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頁)。
枸杞子藥性甘、平。歸肝、腎、肺經。具有養肝,滋腎,潤肺的功效。可治療肝腎虧虛,頭暈目眩,目視不清,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虛勞咳嗽,消渴引飲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2248頁)。
莪朮性味苦、辛、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破瘀,消積止痛,化聚消症,抗早孕的功效。可治療心腹脹痛、症瘕積聚、宿食不消、肝脾腫大、血瘀腹痛、血滯經閉、宮頸糜爛、跌打損傷作痛等。(季宇彬主編《抗癌中藥藥理與應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995頁)。
川牛膝藥性甘、微苦,平。歸肝、腎經。具有活血祛瘀,祛風利溼的功效。可治療血瘀經閉,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熱淋,石淋,痛經,風溼腰膝疼痛,跌打損傷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301頁)。
丹參藥性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除煩安神,涼血消癰的功效。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熱痺腫痛,跌打損傷,熱入營血,煩燥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647頁)。
赤勺藥性苦,微寒。歸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可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痛經,崩帶淋濁,瘀滯脅痛,疝瘕積聚,跌扑損傷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1440頁)。
路路通藥性苦,平。歸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活絡,利水除溼的功效。可治療風溼痺痛,肢萎筋結,脘腹疼痛,經閉,乳汁不通,水腫,溼疹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3470頁)。
生鹿角藥性鹹,溫。歸腎、肝經。具有溫腎,益精,強筋骨,行血消腫的功效。可治療腰脊冷痛,陽痿,遺精,崩漏,帶下,尿頻,陰疽瘡瘍,乳癰,跌打瘀腫,筋骨疼痛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3105頁)。
川楝子藥性苦,寒,小毒。歸肝、胃、小腸經。具有疏肝洩熱,行氣止痛,殺蟲的功效。可治療脘腹脅肋疼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頭癬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309頁)本發明遵循中醫「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用荔枝核和橘核為君藥,用生黃芪、三稜、枸杞子、莪朮、川牛膝、丹參和赤芍為臣藥;用路路通、生鹿角和川楝子為佐使藥。諸藥相合,共具疏肝理氣,通絡生精的功效。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具有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
本發明藥物臨床使用結果表明,有如下優點1、本發明選用的中草藥各組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利用各味中藥的綜合作用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對人體無毒無害。經動物急、慢性毒性實驗表明被實驗的動物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其主要臟器也無明顯的改變,藥物安全可靠。
2、本發明藥中富含蛋白質,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揮髮油,果膠,果糖,有機酸,卵磷脂,維生素,胺基酸,還含皂甙,植物甾醇和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利於人體吸收,增強體質。
3、本發明不僅可有效的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對無精子性不育症的預防也有很好的作用,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具有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
為表明本發明藥物對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治療效果,經臨床試驗結果如下;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患者18例。服用實施例湯劑,每次1袋,一日二至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三個月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三個療程觀察療效。痊癒9例佔50%,好轉8例佔44.44%,未愈1例佔5.56%,總有效率達94.44%。經三個療程治療後,病人無任何不良反應,三大常規化驗及肝腎功能檢測未發現異常。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 湯劑 按下述重量稱取原料荔枝核 3份橘核 3份生黃芪 2份路路通 1份三稜 2份枸杞子 2份生鹿角 1份莪朮 2份川牛膝 2份川楝子 1份丹參 2份赤 芍 2份製備方法是取上述原料洗淨去雜,晾乾,粉碎成顆粒,加水浸泡1小時,置多功能提取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總藥材10倍量的水,煎煮1.5~2小時,取煎液,濾過。第二次加總藥材7倍量的水,煎煮1~1.2小時,取兩次煎液,濾過,熱封袋中,105℃高溫滅菌,包裝即得。本發明製成的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湯劑為塑封袋裝,每袋210ml,口服,一次一袋,每日二至三次。三個月為一個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製成的荔枝核 1.5~6份橘核 1.5~6份生黃芪 1.0~4份路路通 0.1~2份三稜 1.0~4份枸杞子 1.0~4份生鹿角 0.1~2份莪朮 1.0~4份川牛膝 1.0~4份川楝子 0.1~2份丹參 1.0~4份赤 芍 1.0~4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荔枝核 2.5~3.5份橘核 2.5~3.5份生黃芪 1.5~2.5份路路通 0.5~1.5份三稜 1.5~2.5份枸杞子 1.5~2.5份生鹿角 0.5~1.5份莪朮 1.5~2.5份川牛膝 1.5~2.5份川楝子 0.5~1.5份丹參 1.5~2.5份赤 芍 1.5~2.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荔枝核 3份 橘核 3份 生黃芪 2份路路通 1份 三稜 2份 枸杞子 2份生鹿角 1份 莪朮 2份 川牛膝 2份川楝子 1份 丹參 2份 赤 芍 2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它是以荔枝核、橘核、生黃芪和三稜等10多味中草藥為原料。具有疏肝理氣,通絡生精的功效。本發明是在傳統的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最新科研成果研製而成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無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藥製劑。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方便、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P15/08GK101049475SQ20071009924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16日
發明者王信鎖 申請人:北京藝信堂醫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