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16:12:41 5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的安裝定位技術,特別涉及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
背景技術:
在汽車安裝過程中,在總拼工位將汽車頂蓋安裝到側圍上需要一個定位過程。定位過程通常還分為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為機器人抓手與頂蓋之間的定位,此過程保證了頂蓋與機器人抓手之間的精確定位;第二個過程為機器人抓手將頂蓋放置到側圍上的定位。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結構僅涉及第二個過程。目前,機器人抓手將頂蓋放置到側圍上時,傳統定位方式如圖1所示。機器人抓手 1將頂蓋2放置到側圍(圖1中未示出)上時,機器人抓手1上安裝了前後方向定位工裝3, 工裝3上有四個連接孔4與總拼工位上的側圍總成工裝(圖1中未示出)上的四個銷子5 相配合,實現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完成頂蓋放置到側圍上的定位後,開始焊接, 焊接後的整車如圖2所示,圖中左前為車前方向,下面描述的圖的方向都與圖2方向一致。這種定位方式不僅需要在頂蓋前後定位工裝3上設置連接孔,而且需要在側圍總成工裝上對應設置與連接孔相配合的銷子,因此工裝複雜、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以降低工裝複雜度和工裝成本。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包括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和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所述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和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在前後方向搭界處重疊配合。較佳地,所述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包括第一上檯面、第一下臺面以及第一臺階面;所述第一上檯面與第一下臺面通過第一臺階面相連接,且第一臺階面與第一上檯面連接處具有第一上倒角,與第一下臺面連接處具有第一下倒角。較佳地,所述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包括與第一上檯面重疊配合的第二上檯面、與第一下臺面重疊配合的第二下臺面,以及與第一臺階面在前後方向搭界處重疊配合的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二上檯面與第二下臺面通過第二臺階面相連接,且第二臺階面與第二上檯面連接處具有第二上倒角,與第二下臺面連接處具有第二下倒角。較佳地,所述第二臺階面與側圍主體連接處設置有側倒角。較佳地,所述頂蓋和側圍在所述第一上倒角與第二上倒角配合處具有細小縫隙, 在所述第一下倒角與第二下倒角配合處具有細小縫隙。較佳地,所述第一臺階面與第一上檯面的角度和所述第二臺階面與第二上檯面的角度相同,且為大於90度的鈍角。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可見,本實用新型的這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
3構,通過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與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在前後方向搭界處的無間隙重疊配合,來實現定位。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利用零件本身的結構特徵來保證前後方向的定位,因此,無需在工裝上設計前後方向定位銷,簡化了工裝,降低了工裝成本。
圖1為將頂蓋放置到側圍上的傳統定位方式示意圖;圖2為頂蓋與側圍焊接後的整車結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頂蓋和側圍連接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頂蓋與側圍連接部分A-A剖面與現有技術相應連接部分剖面對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這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通過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與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在前後方向搭界處的無間隙重疊配合,來實現定位。以下舉一個具體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定位結構參見圖3,圖3的左側為頂蓋的連接部分結構示意圖,右側為側圍的連接部分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頂蓋1外沿邊10的前端與側圍外沿邊20的連接部分設置了一個可限位臺階,該臺階包括第一上檯面11、第一下臺面12以及第一臺階面13。所述第一上檯面11與第一下臺面12通過第一臺階面13相連接,且第一臺階面13與第一上檯面11連接處具有第一上倒角,與第一下臺面12連接處具有第一下倒角。本實施例的側圍2外沿邊20的前端與頂蓋1外沿邊10的連接部分對應設置了一個可限位臺階,該臺階包括用於與第一上檯面11重疊配合的第二上檯面21、用於與第一下臺面重疊配合的第二下臺面22,以及用於與第一臺階面13在前後方向搭界處重疊配合的第二臺階面23。所述第二上檯面21與第二下臺面22通過第二臺階面23相連接,且第二臺階面23與第二上檯面21連接處具有第二上倒角,與第二下臺面22連接處具有第二下倒本實施例中,頂蓋1外沿邊10的第一臺階面13與第一上檯面11的角度和側圍2 外沿邊12的第二臺階面23與第二上檯面21的角度相同,通常為大於90度的鈍角。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臺階面23與側圍主體連接處設置了側倒角231,用於實現第二臺階面23與側圍主體的平滑連接。本實施例實現頂蓋1與側圍2的定位方式參見圖4,圖4上半部左側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結構在整車中的位置,上半部右側為頂蓋與側圍連接後的俯視圖,圖4下半部左側為現有技術A-A處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下半部右側為本實用新型A-A處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現有技術在A-A處頂蓋1具有一臺階,側圍2也具有一個臺階,但頂蓋1的臺階與側圍2的臺階在連接後具有一個較大的間隙3。這種情況下,只能採用傳統的定位方式來實現頂蓋與側圍的定位。[0026]而由圖4下半部右側圖可見,本實施例在A-A處頂蓋1和側圍2都具有一限位臺階,頂蓋1的臺階面與上檯面的角度和側圍2的臺階面與上檯面的角度相同,通常為大於90 度的鈍角。由於頂蓋1的臺階面的角度與側圍2的臺階面的角度相同,使得頂蓋1與側圍 2在連接後具有一個重疊面4,僅在頂蓋1和側圍2的上倒角處和下倒角處不重疊。也就是說,頂蓋和側圍在所述第一上倒角與第二上倒角配合處具有細小縫隙,在所述第一下倒角與第二下倒角配合處具有細小縫隙。應用本實施例的定位結構,將頂蓋放置到側圍上的定位過程為機器人抓取頂蓋從前向後緩慢移動,當頂蓋上的臺階面碰到側圍上的臺階面時,則停止移動,此時便完成了前後方向定位,就可以開始焊接。由上述的實施例可見,本實用新型的這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利用零件本身的結構特徵來保證前後方向的定位。因此,無需在工裝上設計前後方向定位銷,簡化了工裝,降低了工裝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和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所述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和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在前後方向搭界處重疊配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包括第一上檯面、第一下臺面以及第一臺階面;所述第一上檯面與第一下臺面通過第一臺階面相連接,且第一臺階面與第一上檯面連接處具有第一上倒角,與第一下臺面連接處具有第一下倒角。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包括與第一上檯面重疊配合的第二上檯面、與第一下臺面重疊配合的第二下臺面,以及與第一臺階面在前後方向搭界處重疊配合的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二上檯面與第二下臺面通過第二臺階面相連接,且第二臺階面與第二上檯面連接處具有第二上倒角,與第二下臺面連接處具有第二下倒角。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臺階面與側圍主體連接處設置有側倒角。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頂蓋和側圍在所述第一上倒角與第二上倒角配合處具有細小縫隙,在所述第一下倒角與第二下倒角配合處具有細小縫隙。
6.如權利要求3、4或5所述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臺階面與第一上檯面的角度和所述第二臺階面與第二上檯面的角度相同,且為大於90度的鈍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頂蓋與側圍在前後方向的定位結構,其包括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和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所述頂蓋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和側圍外沿邊前端的可限位臺階,在前後方向搭界處重疊配合。本實用新型利用零件本身的結構特徵來保證前後方向的定位,因此,無需在工裝上設計前後方向定位銷,簡化了工裝,降低了工裝成本。
文檔編號B62D25/02GK202138420SQ20112027136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8日
發明者張林林, 施雲翔, 王春梅, 韓鋼強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