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0:29:5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分解搬運裝置,更具體地說是指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
背景技術:
物料框是塑料框中的一種,分為網眼可疊、網眼可套、封閉可套四種,適合倉庫、生產流水線、廠區內部周轉,可疊型適合堆垛,可套型不適合堆垛,但使用完畢後可節省空間,網眼型只可堆放固體物品,封閉型即可堆放固體物品,又可堆放液體物品。
目前,市場上採用的是人工進行逐個分解物料框並搬運到輸送線的方式對咬合疊加的物料框進行分解處理,實際應用當中,分解後的單個物料框每天、每小時的使用量並非恆定用量。舉例來說,如某天上午9:00至10:00使用量為65個,輸送線儲存能力為15個,此時需要人工駐守在輸送線前端連續分解並搬運1小時共50個物料框,而10:00至11:00時間段使用量只需要30個,且是在該時間段分散需求,此時還是需要有人駐守在輸送線前端作業(或在使用終端通知人員前來作業),因此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實現咬合疊放的框垛的儲存及輸送,不需要人員長期駐守輸送線,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減低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所述分解旋轉機構位於所述升降機構的上方,所述升降機構輸送咬合疊放的物料框至指定位置後,所述分解旋轉機構對咬合疊放的物料框逐個分解旋轉,分解旋轉後的物料框輸送到指定位置。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分解旋轉機構包括旋轉結構以及分解夾取結構,所述旋轉結構包括旋轉動力源以及與所述旋轉動力源連接的轉動盤,所述旋轉動力源位於所述機架上,所述轉動盤與所述機架轉動連接,所述分解夾取結構與所述轉動盤連接,且所述分解夾取結構朝所述轉動盤的側邊延伸至所述升降機構的上方,所述分解夾取結構夾取咬合疊放的物料框垛最上方的一個物料框後,所述旋轉結構帶動所述分解夾取結構旋轉到指定位置後,所述分解夾取結構鬆開對物料框的夾持。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分解夾取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夾臂、水平支撐結構以及水平移動結構,所述水平支撐結構朝所述轉動盤的側邊延伸至所述升降機構的上方,所述水平移動結構上設有相對布置的所述夾臂,所述水平移動結構與所述水平支撐結構連接。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夾臂包括連接塊、連接杆以及倒鉤塊,所述連接塊與所述水平移動結構連接,所述連接杆與所述連接塊連接,所述倒鉤塊位於所述連接杆的下端,且所述倒鉤塊的一端設有沿自上而下方向朝內傾斜布置的斜面,且位於不同側的夾臂的斜面相對布置。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連接塊的下端朝下延伸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下端設有凸塊,所述凸塊的一端設有沿自上而下方向朝內傾斜布置的斜面,且所述凸塊的斜面與所述倒鉤塊的斜面位於同一側。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水平支撐結構包括兩個側板以及連接在所述兩個側板之間的水平固定絲槓,所述移動結構包括分別與所述連接塊連接的水平絲杆以及水平動力源,所述水平絲杆上設有傳動件,所述水平動力源通過連接架連接在所述水平固定絲槓上,所述水平動力源的下端設有主動件,所述主動件與所述傳動件配合,所述水平絲杆的另一端與所述側板連接。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分解夾取結構還包括升降結構,靠近外側的所述側板與所述升降結構連接,且所述升降結構上設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與所述轉動盤連接。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平臺以及升降動力源,所述升降平臺的側邊設有輸送線,且所述升降平臺與所述升降動力源連接,所述升降平臺包括至少兩個側杆,所述升降動力源的輸出端連接有輸送鏈,所述輸送鏈上連接有升降側板,所述側杆連接所述升降側板上,物料框垛通過輸送線輸送後,落在兩個所述側杆上,所述升降動力源輸出動力,帶動所述輸送鏈轉動,側杆在輸送鏈的作用下朝上移動,帶動物料框垛朝上移動。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輸送線、所述機架、所述升降結構以及所述水平絲杆上分別設有傳感器。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還包括回收輸送結構,所述回收輸送結構位於所述分解旋轉機構的側端。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通過設置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利用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上的傳感器進行檢測、定位,配合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進行框垛的輸送、分解以及回收,自動完成框垛輸送、框垛提升、取筐、分筐、放筐、逐個搬運到輸送線流向使用終端,達到終端時搬運機器人自動按需搬運到位,不需要人員長期駐守的目的,不需要人員長期駐守輸送線,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減低成本。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圖2的A處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提供的夾臂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提供的主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 水平固定絲槓 11 側板
131 延伸段 132 凸塊
13 連接塊 14 連接杆
151 斜面 15 倒鉤塊
16 連接條 17 水平絲杆
18 連接架 19 水平動力源
1 分解夾取結構 20 縱向動力源
21 第一齒輪 22 第二齒輪
23 傳輸帶 2 旋轉結構
3 升降動力源 31 旋轉動力源
4 升降平臺 5 操作面板
6 輸送線 7 回收輸送結構
8 傳感器 91 連接板
92 縱向板 93 縱向絲杆
9 物料框 32 轉動盤
94 主動件 41 側杆
42 升降側板 43 機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一步介紹和說明,但不局限於此。
如圖1~6所示的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可以運用在將回收的咬合疊放的物料框9自動逐個分解成單筐並搬運到指定位置的過程中,實現咬合疊放的框垛的儲存及輸送,不需要人員長期駐守輸送線6,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減低成本;或者,還可以運用在對其他疊放的凹形狀的物體的分解過程中。
上述的物料框9的四周分別朝外延伸有邊緣,邊緣與物料框9本體之間有空間,以供夾取或者分解。
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包括機架43,機架43上設有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分解旋轉機構位於升降機構的上方,升降機構輸送咬合疊放的物料框9至指定位置後,分解旋轉機構對咬合疊放的物料框9逐個分解旋轉,分解旋轉後的物料框9輸送到指定位置。
更進一步的,分解旋轉機構包括旋轉結構以及分解夾取結構1,旋轉結構包括旋轉動力源31以及與所述旋轉動力源31連接的轉動盤32,旋轉動力源31位於所述機架43上,轉動盤32與所述機架43轉動連接,分解夾取結構與轉動盤32連接,且所述分解夾取結構朝所述轉動盤32的側邊延伸至升降機構的上方,分解夾取結構1夾取咬合疊放的物料框垛最上方的一個物料框9後,旋轉結構帶動分解夾取結構1旋轉到指定位置後,分解夾取結構1鬆開對物料框9的夾持。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轉動盤32為分度盤,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轉動盤32可以為普通的轉盤。
另外,分解夾取結構1包括至少兩個夾臂、水平支撐結構以及水平移動結構,水平支撐結構朝所述轉動盤32的側邊延伸至所述升降機構的上方,所述水平移動結構上設有相對布置的所述夾臂,所述水平移動結構與水平支撐結構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夾臂的個數為四個,其中兩個夾臂為一組,兩組夾臂相對布置,這樣,夾臂與物料框9的接觸點為四個,可以提高對物料框9的夾持力,使得物料框9在夾持過程中保持平穩的狀態。
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夾臂的個數可以為三個,此時,三個夾臂呈三角形狀布置,根據三角形的穩定性大,可以提高對物料框9的夾持力,使得物料框9在夾持過程中保持平穩的狀態。
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夾臂的個數可以為四個以上,當夾臂的個數為偶數時,只能將若干個夾臂分成兩組,且這兩組夾臂相對布置,當夾臂的個數為奇數時,可以將夾臂分成相對布置的兩組或者布置成三角形狀。
更進一步的,如圖4所示,夾臂包括連接塊13、連接杆14以及倒鉤塊15,連接塊13與水平移動結構連接,連接杆14與連接塊13連接,倒鉤塊15位於連接杆14的下端,且倒鉤塊15的一端設有沿自上而下方向朝內傾斜布置的斜面151,且位於不同側的夾臂的斜面151相對布置。
上述的倒鉤塊15上設有安裝孔,連接杆14的下端插設在安裝孔內,這樣,倒鉤塊15可以根據物料框9的邊緣的深度更換。
在本實施例中,當連接塊13與所述水平移動結構連接時,連接塊13的上端設有連接條16,連接條16上設有軸承,軸承與水平移動結構連接,從而實現連接塊13與水平移動結構連接。
為了使得連接塊13可以在水平移動結構移動時候,也隨之移動,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軸承可以採用其他帶有滑動或者滾動的連接件替換。
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連接杆14的下端可以形成所述倒鉤塊15,即連接杆14與倒鉤塊15為一體化設計,這樣,連接杆14與倒鉤塊15之間不會鬆動,避免因為連接杆14與倒鉤塊15之間的鬆動而導致夾持物料框9的不穩固,根據物料框9的邊緣的深度更換時,可以通過拆開連接塊13與連接杆14的方式更換倒鉤塊15,也較為方便。
另外,所述連接塊13的下端朝下延伸有延伸段131,延伸段131的下端設有凸塊132,凸塊132的一端設有沿自上而下方向朝內傾斜布置的斜面151,且凸塊132的斜面151與倒鉤塊15的斜面151位於同一側,凸塊132可以輔助倒鉤塊15夾持物料框9。
凸塊132上的斜面151以及倒鉤塊15上的斜面151可以起到導向以及便於勾住邊緣的作用。
更進一步的,水平支撐結構包括兩個側板11以及連接在兩個側板11之間的水平固定絲槓10,移動結構包括分別與連接塊13連接的水平絲杆17以及水平動力源19,水平絲杆17上設有傳動件,水平動力源19通過連接架18連接在水平固定絲槓10上,水平動力源19的下端設有主動件94,主動件94與傳動件配合,水平絲杆17的另一端與側板11連接。
上述的水平固定絲槓10的個數為四個,且分別布置在兩個側板11對應的四個端角之間,且四個水平固定絲槓10相互平行。
另外,上述的水平動力源19與所述水平絲杆17垂直布置,通過連接架18連接在水平固定絲槓10上,節約了空間,使整體更加緊湊。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主動件94為傳動軸,傳動軸上設置有左螺紋以及右螺紋,通過螺紋帶動傳動件的運作,從而帶動夾臂沿靠近物料框9或者遠離物料框9的方向移動,達到夾緊物料框9或鬆開對物料框9的夾持。
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主動件94可以為水平布置的錐齒輪,而傳動件為縱向布置的從動齒輪,錐齒輪與從動齒輪的嚙合,將水平動力源19輸出的動力轉向呈水平絲杆17的水平移動。
更進一步的,上述的連接條16通過軸承與水平絲杆17連接,水平絲杆17的另外一端與側板11連接,且上述的從動件連接在水平絲杆17的中間。
更進一步的,分解夾取結構1還包括升降結構,靠近外側的側板11與所述升降結構連接,且升降結構上設有連接板91,連接板91與轉動盤32連接。
另外,上述的升降結構包括縱向板92、縱向絲杆93以及縱向動力源20,上述的縱向絲杆93連接在所述縱向板92的內側,縱向板92與連接板91連接,且靠近外側的側板11通過滑塊與縱向絲杆93連接,縱向動力源20與側板11連接,縱向動力源20輸出動力源,帶動側板11朝上或朝下移動。
上述的縱向動力源20上連接有第一齒輪21,另外,連接板91上也有第二齒輪22,兩個齒輪之間通過傳輸帶23連接。
更進一步,上述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還包括回收輸送結構7,回收輸送結構7位於分解旋轉機構的側端,並且該回收輸送結構7與使用終端連接,回收輸送結構7執行分解後的單個物料框9的輸送工作,直接輸送至使用終端供使用者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收輸送結構7為輸送帶;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回收輸送結構7可以為輸送鏈等輸送結構。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平臺4以及升降動力源3,所述升降平臺4的側邊設有輸送線6,且所述升降平臺4與所述升降動力源3連接。
所述升降平臺4包括至少兩個側杆41,具體的,升降動力源3的輸出端連接有輸送鏈,輸送鏈上連接有升降側板42,另外,側杆41連接升降側板42上,物料框垛通過輸送線6輸送後,落在兩個所述側杆41上,所述升降動力源3輸出動力,帶動所述輸送鏈轉動,側杆41在輸送鏈的作用下朝上移動,帶動物料框垛朝上移動。
具體的,當物料框垛輸送到兩個側杆41上時,升降動力源3輸出動力,升降側板42每次上升一個物料框9的高度,直至所輸送的物料框垛分解搬運完畢後,將升降側板42下降至最初位置,等待下一批物料框垛到來,重複上述操作。
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也可以由升降結構每次驅動夾臂每次下降一個物料框9的高度,而升降平臺保持不動。
另外,輸送線6、機架43、升降結構以及所述水平絲杆17上分別設有傳感器8。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傳感器8為限位傳感器8,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上述的傳感器8也可以為光電傳感器8。
另外,上述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還包括操作面板5以及控制器,操作面板5與控制器連接,操作面板5由觸控螢幕及按鈕開關組合而成,可實現對整個分解搬運裝置的啟動、停止、緊急停止及相關參數的調整、修改等功能。
針對人工分解、搬運及駐守作業現場的現狀,本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可針對性的自動完成需要人工參與的大部分工作,可實現一人對應多臺該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從而更合理的利用人力資源產生經濟效益。
咬合疊放的物料框垛經過輸送線6輸送至升降平臺4(即到達待工作位),升降平臺4在升降動力源3的驅動下移動至工作位,升降結構帶動分解夾取結構1移動至工作位,水平移動結構驅動夾臂水平移動,夾取位於物料框垛最上方的物料框9,升降結構驅動分解夾取結構1移動至最初位置後(即待旋轉位),旋轉結構驅動升降結構以及分解夾取結構1旋轉,並運行至回收輸送結構7的上方(即回收位的上方),若回收輸送結構7上無物料框9,將驅動夾臂向下方運行至物料框9到位後,夾臂鬆開對物料框9的夾持,完成放物料框9工作,並保持原狀態,由升降結構驅動夾臂上升,上升到位後,旋轉至原來狀態,回到升降平臺4的上方執行下周期工作。
更進一步的,夾臂在夾取位於框垛最上方的物料框9時,主要是利用倒鉤塊15勾住物料框9的邊緣,倒鉤塊15的斜面151可以起到導向以及便於勾住邊緣的作用。
水平移動結構驅動夾臂水平移動,夾取位於框垛最上方的物料框9,升降結構驅動分解夾取結構1移動至最初位置後,旋轉結構驅動升降結構以及分解夾取結構1旋轉時,是逆時針旋轉90度,將物料框9旋轉過來,便於回收,也便於使用者使用。
升降結構驅動夾臂上升,上升到位後,旋轉至原來狀態時,是順時針旋轉90度。
另外,回收輸送結構7上有物料框9未輸送完畢時,逆時針旋轉90度後的物料框9等待回收輸送結構7上的物料框9輸送完畢後,才放置到回收輸送結構7上輸送。
上述的一種物料框的分解搬運裝置,通過設置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利用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上的傳感器8進行檢測、定位,配合升降機構以及分解旋轉機構進行框垛的輸送、分解以及回收,自動完成框垛輸送、框垛提升、取筐、分筐、放筐、逐個搬運到輸送線6流向使用終端,達到終端時搬運機器人自動按需搬運到位,不需要人員長期駐守的目的,不需要人員長期駐守輸送線6,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減低成本。
上述僅以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以便於讀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僅限於此,任何依本實用新型所做的技術延伸或再創造,均受本實用新型的保護。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