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讀後感
2023-06-22 08:21:31 1
篇一: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讀後感 王開金
《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這本書是為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為增進學習效果,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為提升學習體驗,讓學生愛學、樂學。全書深入一線教學實際,沿引典型案例,分析透徹,對課題研究和教學活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如何有效提升45分鐘的課堂精度和厚度,讓高效融合在「餐桌式」教學中?在閱讀《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時有了幾分感想。
1、利用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數學課常令不少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圖像形象化的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同樣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教學中可以藉助恰當的視覺形式來呈現、傳遞教學信息,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利用視覺意象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2、將教學與身體運動整合起來。動作直觀主要可以分為演示直觀和表演直觀。老師演示的正方體、三稜柱等模型就是讓學生直觀感受物體本來的樣子,有助於學生的想像能力。
學生自己上講臺表演,就是規範學生的數學語言的最佳方式,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訓練,也是一種展示。
3、在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舞臺,每一個空間都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
大部分老師追求統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程序,忽視學生內心世界的體驗。而未成年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被關注。如果讓他們擁有被重視的感覺,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4、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教師在已知學生狀態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產生尋找答案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就是說,新知識應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的基礎上慢慢發展累積起來的。激活已知同化新知,學生在情感上找到共鳴,在知識經驗上得到發展,這才是有效教學。
篇二:《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讀後感
教學的細節是教師一種教學理念流露,是教師一種教學風格的體現,更是教師的一種教學功底的展現。它簡約卻不簡單,往往隻字卻能「訴千行」。作為教師,更應該細心布局每一處環節,化深為淺,化複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活潑。像打磨鑽石一般,細心打磨孩子們稚嫩的閃光點,讓有效和能力充分結合,衍生出不一樣的課堂,不一樣的教學。
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常常感嘆時光匆匆,特別是課堂內短短的40 分鐘。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總是營養豐富的「滿漢全席」,但表達時的欠缺和教學經驗的不豐富,讓我很多時候會糾結在一些小問題上,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清晰的問題模糊化,結果詞不達意,收效甚微。而《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一書正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它用簡單淺顯的故事、道理來告訴我們如何讓理論成為現實,如何從未知轉為已知,如何化深為淺,又如何化枯燥為活潑。
是的,正如此書所說:生動活潑的課堂首先源於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參與。學生具有飽滿的學習熱情後才會不知疲倦、不畏艱難的學習。葉瀾老師曾指出:「我們的認識是,新的教學過程的形成,首先必須讓學生的內在能量釋放出來,讓他們在課堂上『活』起來,從原有的靜聽模式中走出來,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缺乏重建過程的基質。」是呀,若是在教學中千方百計誘導學生說出教師自己心目中的答案難免讓學生失去興趣,想要讓他們課堂上「活」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正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始終保持「躍躍欲試」的精神狀態嗎?生動的課堂氛圍絕對不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所能形成的,學生的積極參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觀自己,在埋怨40 分鐘不夠長的時候,我是否應該反思自己在這段時間裡有多少「收」又有多少「放」呢?
「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叫學生記住別人的思考,而是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思考;不是要學生記住課本中的、教參上的或老師講的思想,而是要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思想;不是要培養一個會記憶的民族,而是要培養一個會思考的名族。」書中短短的一段話躍然眼前,讓我為之震撼。是的,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過分強調繼承和掌握,讓孩子們唯書、唯師,不讓他們越雷池一步,卻又緊逼著他們創造、創新,如此閉門造車的做法,大概也只能複製出一個學習的機器吧!而《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卻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當仁不讓於師」,唯有學生不唯己,不守舊,敢於和善於打破常規,從不斷的否定自己中才能另闢蹊徑,獨樹一幟。是的,要讓學生不唯己,不守舊,教師首先應該從傳統的牢籠中釋放出來,放手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質疑,讓學生刨根問底。雖然並不是學生的所有質疑和創新都能體現其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在教師的委婉引導之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一番天地。
孩子就像一塊未出塵土的鑽石,需要我們細心打磨。而如何讓鑽石閃耀出迷人的光輝,歸根結底一個字——愛。愛是相互的信息傳遞,往往付出,便會收回滿園的春意。教師要愛學生,才能讓學生愛教師、愛學習;教師要愛自己的學科,才能讓學生也喜歡自己的學科;教師要保持愉悅,學生才能從你身上嗅出快樂。贊科夫曾說:「當老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回想自己,從失敗到失望,從無奈到無視,那些被貫之以「差生」之名的孩子,其實何嘗不是希望老師能多一點的關注和關愛呀!當一次次的失敗來臨,當一次次的調皮搗蛋「現形」,當一次次的勸說無果,那種被擁堵在胸口的苦澀,讓我漸漸淡忘那時的執著。然而,正如書中所說,和諧的師生關係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每個學生都希望與教師建立密切的關係,並且得到教師的重視。是的,成功的教學需要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而不是苛責和絕望。「以愛換愛」,這幾個簡單的字不僅記在了我的腦海中,更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間。
關注細節,關注孩子們的成長。我們往往剪斷了孩子的羽翼,還要求他們能夠展翅翱翔。孩子的未來不能靠我們插上翅膀,而是應該讓他們自己生長出豐滿的羽翼。教學中的細節,也是如此,用「愛」「耐心」「放手」「肯定」去引領孩子的未來,讓孩子們如雄鷹翱翔,在蔚藍的天空中盡情地放聲歌唱,而我們只需執一杯香茗,微笑地抬頭望著。
篇三: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讀後感
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灰濛濛的天色讓人的心情也隨之平和不少。閒來無事,便拿起了書柜上學校發給青年教師的書——《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如今市面上關於教育的書籍有很多,但其質量往往良莠不齊,而內容真正行之有效並能啟發個人思考的更是鳳毛麟角。每每想到這兒,內心都會湧現一絲無奈。習慣性地拍了拍封面上隱約可見的灰塵,便抱著看閒書的心情翻閱起來。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前言一開始便用了這樣一個關於有效性的隱喻。獨特的開場吸引了我的眼球——速度、收益和安全。我仔細地翻閱著,作者從企業競爭的三要素入手,引出有效教學的三個方面: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增進學習效果的教學,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正如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所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我想,這句話用在餘文森老師主編的這本書上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為光是閱讀了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便讓我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你們一定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很好地記住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對於現在教高段數學的我,這句話顯得真實而貼切,這也是我教學過程中一個苦惱的地方。而餘老師則根據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個理論,用『創設直觀停靠點』的方法輕鬆解決了這一問題。語言的形象化,圖像的形象化,動作的形象化三個方面便是創設直觀停靠點的具體做法。
其中有兩點做法也是我們平日裡教學時有所涉及的。語言的形象化是將一些抽象的語義代碼轉化成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可以運用比喻、擬人、諺語、實例、誇張、排比、幽默等方式,化難為易,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動作的形象化則是類似我們平日裡常用到的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身體運動的同時,積極地運轉大腦,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圖像的形象化。剛看到標題時,我認為這是一個病句,因為圖像本來就是直觀的、形象的。然而餘老師的卻把這個觀點的重心放在了強調教師自繪圖畫的教學價值上。書中寫到:數學課常令許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令學生害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圖像形象化的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同樣具有非常顯著地效果。之後,便列舉了三個不同類型的數學知識點的圖像形象化的方式,通過理論、應用題、算術題三大塊的圖像形象化,給了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直觀的教學指導,大大提高了我對圖像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使人精確。正是在不斷的閱讀、會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更多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提高了教學的技能。我將不斷研究,不斷反思,使教育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