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研磨漿料再生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1:47:24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研磨料過濾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研磨漿料再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玻璃生產行業中,在研磨拋光過程中會用到大量的研磨粉製成的研磨液,提高研磨效率,而在研磨過後,這些研磨液都是混合著玻璃碎屑等雜質進行回流收集,其中的研磨粉因與雜質混合,不能夠直接再次進行生產,但是由於雜質與研磨粉分離較困難,因此大多企業都是將研磨過後的研磨粉連同雜質一同丟棄,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浪費,並且研磨液的直接排放還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汙染。
在申請號 201620206844 .6中公開了一種研磨粉回收利用裝置,包括第一攪拌槽和第二攪拌槽,兩個攪拌槽中均設有攪拌機構,並且兩個攪拌槽之間通過水泵和研磨液輸送管道連通;研磨液輸送管道的進水口設置在第一攪拌槽內,第一攪拌槽用於研磨液中研磨粉的初級攪拌分離;研磨液輸送管道的出水口設置在第二攪拌槽內,第二攪拌槽底部設有研磨液出水管,採用兩個攪拌槽,並通過研磨液輸送管道和水泵進行連接,其中第一攪拌槽用將廢舊的幹磨粉在純水中充分攪拌均勻,沉澱、過濾後輸送到第二攪拌槽內製作成新的研磨粉液,待檢驗合格後用於生產。該實用新型結構複雜且操作不便,因此需要一種結構更為簡單的在線過濾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敞開的過濾方式,由於敞開設置容易使得漿料濺射造成廠房出現積液,需要進行及時的清理來避免其造成對廠房環境的汙染,以及封閉式再生裝置需要進行暫停再生的弊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研磨漿料再生裝置,由多個再生機構組成,所述多個再生機構上部均與進料管相連通,所述多個再生機構下部均與出料管相連通;
所述再生機構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上部且與所述進料管相配合連通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殼體下部且與所述出料管相配合連通的出料口;
所述殼體中部設置過濾模塊,所述過濾模塊通過旋轉軸設置在殼體內,所述旋轉軸與設置在殼體外部的驅動電機相連接;
所述過濾模塊處的殼體側壁設置密封模塊,所述殼體下部還設置有排汙管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汙管上的電磁閥。
所述出料管後部設置反吹罐,所述反吹罐下部連接增壓泵,所述增壓泵的反吹管與所述殼體上部進料口相連通,並在所述反吹管上設置電磁閥。
所述殼體上部設置上壓力傳感器,所述殼體下部設置下壓力傳感器,且所述上壓力傳感器和下壓力傳感器均與設置在所殼體外部的控制器相連接。
所述進料管位於所述反吹管前部位設置電磁閥,所述出料口處設置電磁閥。
所述殼體的內腔為圓筒或球體,所述過濾模塊包括圓環型邊框以及設置在所述圓環型邊框內的過濾網。
所述密封模塊包括與所述殼體內腔相配合的環型密封圈,所述圓環型邊框外壁設置柔性面。
所述過濾網為半球狀。
所述柔性面為聚四氟乙烯塗層。
所述旋轉軸通過外部的軸承進行裝夾,且所述旋轉軸與所述殼體外壁通過水封進行密封。
所述驅動電機為步進電機。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敞開的過濾方式,由於敞開設置容易使得漿料濺射造成廠房出現積液,需要進行及時的清理來避免其造成對廠房環境的汙染,以及封閉式再生裝置需要進行暫停再生的弊端;採用進料管與多個再生機構的進料口相連接的方式,能夠確保進料管的待再生漿料能夠進入與其相連通的殼體內,當上壓力傳感器和下壓力傳感器監測到壓力差值超過設定數值後,則會通過控制器關閉對應再生機構上的進料口和出料口處的電磁閥,然後打開排汙管上的電磁閥,並驅動步進電機進行轉動從而將過濾網進行翻轉180°,然後開啟反吹管上的電磁閥,並開啟增壓泵對過濾網進行衝刷,在監測到上、下壓力差相對均衡時,則關閉上部的增壓泵,關閉反吹管、排汙管上的電磁閥,然後通過驅動步進電機進行復位,最後打開進料口和出料口上的電磁閥。
另外,採用的再生機構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上部且與所述進料管相配合連通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殼體下部且與所述出料管相配合連通的出料口;並在所述殼體中部設置過濾模塊,所述過濾模塊通過旋轉軸設置在殼體內,所述旋轉軸與設置在殼體外部的驅動電機相連接;通過驅動電機控制旋轉軸的轉動從而帶動過濾網的旋轉,而與過濾網相配合的殼體側壁上設置密封模塊,並在殼體下部還設置有排汙管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汙管上的電磁閥;而為了能夠使得本裝置能夠不停機再生,在出料管後部設置反吹罐,並在反吹罐下部連接增壓泵,通過增壓泵能夠將過濾過的研磨漿料對過濾網進行清汙,並隨著排汙口將大顆粒物料排出。
另外,採用的控制器為PLC控制器,能夠實現對其的自動控制,確保控制的穩定性,而在進料管位於所述反吹管前部位設置電磁閥,所述出料口處設置電磁閥,能夠確保在進行再生時不會有未過濾的漿料湧入,以及在再生完成後依然有漿料湧入的現象發生;而採用的殼體的內腔為圓筒或球體,能夠確保過濾網在翻轉後也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且採用的濾模塊包括圓環型邊框以及設置在所述圓環型邊框內的過濾網;能夠確保旋轉密封的同時,不會使得過濾網損壞,而密封模塊為環型密封圈,圓環型邊框外壁上設置柔性面能夠確保與環型密封圈緊密貼合,且採用的柔性面為聚四氟乙烯塗層,能夠避免其上沾黏研磨漿料的同時增強在旋轉過程中的柔韌性與潤滑性,另外,旋轉軸通過外部的軸承進行裝夾,且所述旋轉軸與所述殼體外壁通過水封進行密封;能夠在提供支撐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密封性。
本實用新型採用多個再生機構相互並聯,並進行間歇再生的方式,能夠實現不斷流再生,而採用的再生機構內通過旋轉軸設置過濾網,並通過過濾網的翻轉與增壓泵的衝刷實現再生,在再生完畢後實現復位後在進行過濾,而結合上、下壓力傳感器從而實現是否阻塞,並通過PLC的智能控制,實現自動化的再生與過濾。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方式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再生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再生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過濾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密封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1-5,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一
一種研磨漿料再生裝置,由兩個再生機構組成,所述兩個再生機構上部均與進料管3相連通,所述兩個再生機構下部均與出料管9相連通;
所述再生機構包括殼體15a,設置在所述殼體15a上部且與所述進料管3相配合連通的進料口1,設置在所述殼體15a下部且與所述出料管9相配合連通的出料口19;
所述殼體15a中部設置過濾模塊,所述過濾模塊通過旋轉軸13設置在殼體15a內,所述旋轉軸13與設置在殼體15a外部的驅動電機12相連接;
所述過濾模塊處的殼體15a側壁設置密封模塊,所述殼體15a下部還設置有排汙管7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汙管7上的電磁閥2。
所述出料管9後部設置反吹罐10,所述反吹罐10下部連接增壓泵11,所述增壓泵11的反吹管8與所述殼體15a上部進料口1相連通,並在所述反吹管8上設置電磁閥2。
所述殼體15a上部設置上壓力傳感器4,所述殼體15a下部設置下壓力傳感器18,且所述上壓力傳感器4和下壓力傳感器18均與設置在所殼體15a外部的控制器17相連接。
所述進料管3位於所述反吹管8前部位設置電磁閥2,所述出料口19處設置電磁閥2。
所述殼體15a的內腔為圓筒,所述過濾模塊包括圓環型邊框5以及設置在所述圓環型邊框5內的過濾網6。
所述密封模塊包括與所述殼體15a內腔相配合的環型密封圈14,所述圓環型邊框5外壁設置柔性面。
所述過濾網6為半球狀。
所述柔性面為聚四氟乙烯塗層。
所述旋轉軸13通過外部的軸承21進行裝夾,且所述旋轉軸13與所述殼體15a外壁通過水封16進行密封。
所述驅動電機12為步進電機。
該實施例中採用的再生機構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上部且與所述進料管相配合連通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殼體下部且與所述出料管相配合連通的出料口;並在所述殼體中部設置過濾模塊,所述過濾模塊通過旋轉軸設置在殼體內,所述旋轉軸與設置在殼體外部的驅動電機相連接;通過驅動電機控制旋轉軸的轉動從而帶動過濾網的旋轉,而與過濾網相配合的殼體側壁上設置密封模塊,並在殼體下部還設置有排汙管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汙管上的電磁閥;而為了能夠使得本裝置能夠不停機再生,在出料管後部設置反吹罐,並在反吹罐下部連接增壓泵,通過增壓泵能夠將過濾過的研磨漿料對過濾網進行清汙,並隨著排汙口將大顆粒物料排出,且其採用的殼體形狀為圓筒型能夠增大上部與下午的空腔,增強緩衝。
實施例二
其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於:所述殼體15b的內腔為球體。
該實施例中採用的殼體的內腔為球體,能夠確保過濾網在翻轉後也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且採用的濾模塊包括圓環型邊框以及設置在所述圓環型邊框內的過濾網;能夠確保旋轉密封的同時,不會使得過濾網損壞,而密封模塊為環型密封圈,圓環型邊框外壁上設置柔性面能夠確保與環型密封圈緊密貼合,且採用的柔性面為聚四氟乙烯塗層,能夠避免其上沾黏研磨漿料的同時增強在旋轉過程中的柔韌性與潤滑性,另外,旋轉軸通過外部的軸承進行裝夾,且所述旋轉軸與所述殼體外壁通過水封進行密封;能夠在提供支撐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密封性。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當上壓力傳感器和下壓力傳感器監測到壓力差值超過設定數值後,則會通過控制器關閉對應再生機構上的進料口和出料口處的電磁閥,然後打開排汙管上的電磁閥,並驅動步進電機進行轉動從而將過濾網進行翻轉180°,然後開啟反吹管上的電磁閥,並開啟增壓泵對過濾網進行衝刷,在監測到上、下壓力差相對均衡時,則關閉上部的增壓泵,關閉反吹管、排汙管上的電磁閥,然後通過驅動步進電機進行復位,最後打開進料口和出料口上的電磁閥。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