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棒材短應力軋機拉杆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06:40:3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棒材短應力軋機的拉杆連接結構,屬於棒材短應力軋機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棒材生產線在實際軋制過程中,軋件進入軋機的衝擊力比較大,尤其是粗中軋的平軋軋機衝擊力更大,致使上線軋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存在銅套螺栓切斷,銅套脫落,拉杆掉落等現象。如果繼續使用,會嚴重影響該架次的料型尺寸,並導致軋機其他部位的損壞,嚴重時會導致生產線出現廢鋼,下線軋機的修復難度增加和成本升高。
目前,現有技術中的拉杆裝置,在軋制過程中,整臺軋機的拉杆、輥箱、軋輥的重量以及軋件咬入時產生的衝擊力,全部集中在現有拉杆裝置中的下銅套的緊固螺栓上,長期使用導致下銅套的內六角螺栓伸長而斷裂,致使下銅套與機架分離脫落,嚴重損害拉杆和下銅套之間的穩定關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棒材短應力軋機拉杆機構,將軋機的拉杆、輥箱、軋輥的重量以及軋件咬入時產生的衝擊力,全部集中在機架內鏜孔裡的臺肩上,避免因螺栓受力不均逐步斷裂,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棒材短應力軋機拉杆機構,包含下銅套、機架、拉杆、上銅套、銅墊圈和臺肩,機架內設有鏜孔,機架內的鏜孔中設有臺肩,銅墊圈設有中心孔,銅墊圈與臺肩的上端面貼合,拉杆穿過機架內的鏜孔和銅墊圈的中心孔,拉杆的軸肩貼實在銅墊圈的上端面上,上銅套套在拉杆的上部,上銅套通過螺栓緊固在機架內的鏜孔上部,下銅套套在拉杆的下部,下銅套通過螺栓緊固在機架內的鏜孔下部。
所述臺肩上端面設在機架內鏜孔的中心線的下側。
所述臺肩內設有與拉杆相配合的通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臺軋機的拉杆、輥箱、軋輥的重量以及軋件咬入時產生的衝擊力,全部集中在了機架內鏜孔裡的臺肩上,避免了因螺栓受力不均逐步斷裂,而致使下銅套分離脫落的弊端,提高了軋機在線使用周期,降低了軋機損壞率,延長了軋機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B;
圖3為機架結構示意圖;
圖4為銅墊圈主視圖;
圖5為圖4中的A-A剖視圖;
圖6為下銅套主視圖;
圖7為圖6中的D-D剖視圖;
圖中:下銅套1、機架2、拉杆3、上銅套4、銅墊圈5、臺肩1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照附圖1-7,一種棒材短應力軋機拉杆機構,包含下銅套1、機架2、拉杆3、上銅套4、銅墊圈5和臺肩10,機架2內設有鏜孔,機架2內的鏜孔中設有臺肩10,銅墊圈5設有中心孔,銅墊圈5與臺肩10的上端面貼合,拉杆3穿過機架2內的鏜孔和銅墊圈5的中心孔,拉杆3的軸肩貼實在銅墊圈5的上端面上,上銅套4套在拉杆3的上部,上銅套4通過螺栓緊固在機架2內的鏜孔上部,下銅套1套在拉杆3的下部,下銅套1通過螺栓緊固在機架2內的鏜孔下部。
在本實施例中:
參照附圖3,在機架2內的鏜孔裡增加臺肩10,臺肩10的上下厚度為10mm,臺肩10上端面在鏜孔中心線的下側,距離鏜孔中心線為10mm,臺肩10內孔尺寸為∮134.5mm。
參照附圖4、5,銅墊圈5的厚度為10mm,內孔為∮135mm,外徑為∮155mm。
參照附圖6、7,下銅套1的內緣高度為30.4mm。
棒材短應力軋機拉杆機構裝配過程如下:
1、將機架2固定在軋機底座上,將選配好的銅墊圈5裝入機架2內的鏜孔裡,與機架2內鏜孔裡的臺肩10上端面貼合;
2、將拉杆3利用其自身重量輕輕穿入機架2內的鏜孔和銅墊圈5的中心孔,拉杆3的軸肩貼實在銅墊圈5的上端面上;
3、將選配好的上銅套4安裝好密封后,從拉杆3的頂部套入,使用銅錘輕輕敲擊,安裝到機架2內的鏜孔上部,上銅套4的內緣裝入機架2內的鏜孔和拉杆3之間,使用力矩扳手緊固螺栓;
4、將下銅套1安裝好密封后,從拉杆3下部套入,用銅錘輕輕敲擊,安裝到機架2內的鏜孔下部,下銅套1的內緣裝入機架2內的鏜孔和拉杆3之間,使用力矩扳手緊固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