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氣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8:49:11

本實用新型與一曝氣結構有關,特別是涉及一種無需其它動力源,僅需使氣體進入管體內的動力源,且無需密封設計的曝氣結構。
背景技術:
現用的曝氣結構,如中國臺灣專利申請案號:097145852,證書號:I349523,專利名稱:曝氣裝置,該專利案結構在於:一種曝氣裝置,包含:一殼體,其內部設有一主隔板而將殼體內部分隔為一容室與一位於容室上方的主水室,該主水室上方設有一頂板,該頂板設有一進氣口以及一內頂蓋,該進氣口組接有一進氣管,該內頂蓋圍繞該進氣口並自頂板底面向下延伸,該內頂蓋底端形成一開口,該殼體並於主水室壁面設有複數進水孔;一馬達,其設置於殼體容室中,馬達具有一傳動軸穿過主隔板而進入主水室中;一渦輪扇葉,其設置於主水室中的傳動軸上,該渦輪扇葉具有一空心的本體以及複數設於本體外表面周圍的排氣葉片,該本體具有一開放端對應前述內頂蓋的開口,各排氣葉片呈中空管狀而與本體內部連通並具有一出風口;以及一出水管,其具有一入口端及一與入口端連通的出口端,入口端設置於殼體壁面而貫穿入主水室。
該曝氣結構的缺點在於:
1、該曝氣裝置設置於任何需要維持水中一定含氧量的池水中,馬達設置於殼體的容室內,馬達以其傳動軸連接渦輪扇葉,而使其快速轉動,馬達設於容室內時,容室即需完全密封設計,否則馬達即會受池水中的金屬或化學物質侵蝕而易使馬達產生鏽化而縮短其使用期限,實用性較為不足。
2、需設置馬達,馬達需連接有電源供電而造成使用上的能源耗損。
有鑑於上述曝氣結構的缺失,本發明人通過多年從事相關行業的製造經驗,研製出可解決現有曝氣結構缺陷的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欲解決的問題為:現有曝氣裝置設有馬達而需有密封設計且設有馬達,該馬達需連接有電源供電而造成使用上的能源耗損。本實用新型的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曝氣結構,其設有渦輪機組,該渦輪機組受由管體處進入的氣體的動力而轉動,該渦輪機組轉動時亦可攪動液體池中的液體而增加氣體與液體池中的液體相混合,該渦輪機組受氣體的動力而自由轉動,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即不需有其它動力源,僅需要使氣體進入管體內的動力源。該渦輪機組會轉動,整體結構不需有密封設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曝氣結構,包括:
一管體,該管體設有第一組設部,供氣體或其它物質進入管體內;
一螺合件,該螺合件設有第二組設部,該第二組設部與該第一組設部相組設,該螺合件設有第一螺合部,該第一螺合部呈內螺紋狀;
一第一連接座,該第一連接座與該螺合件相組設,該第一連接座端部設有第二螺合部,該第二螺合部與該第一螺合部相螺合,使該第一連接座與該螺合件相組設,該第二螺合部呈外螺紋狀,該第一連接座內設有容置部,該第一連接座內設有第一套合部,該第一套合部與該容置部相遠離,該第一套合部呈圓槽狀,該第一連接座內設有至少一容室,該容室設於近該第一套合部處,該容置部與該容室之間設有穿槽,該穿槽與該容置部及該容室呈相通狀;
一第二連接座,該第二連接座與該第一連接座相組設,該第二連接座設有第二套合部,該第二套合部與該第一套合部相套合,該第二套合部內設有第三套合部,該第三套合部呈圓槽狀;
一渦輪機組,該渦輪機組樞設於該第二連接座的第三套合部上,該渦輪機組可於該第二連接座轉動。
進一步的,
所述第二組設部與第一組設部間呈緊配合結構。
所述螺合件設有第一抵緣,該第一抵緣對向所述管體內部,設有一單向閥組,該單向閥組包括一單向閥座及單向件;該單向閥座呈一座體狀,該單向閥座設有一開口,該開口對正所述管體內部,該單向件容設於該單向閥座內,該單向件封閉該單向閥座的開口,該單向件受所述管體的氣體推動後,該單向件於該單向閥座內上移而開啟該單向閥座的開口,該單向件為珠體結構,所述容置部供該單向閥組的該單向閥座容置,所述容置部呈圓槽狀,所述容置部設有第二抵緣,該第二抵緣靠抵於該單向閥座的端部處,該單向閥座受限於該第二抵緣及第一抵緣而無法脫出所述容置部外,所述螺合件端部處設有轉動部,該轉動部呈六角形狀。
所述容室為複數個,複數容室繞設所述第一套合部,複數容室呈環狀排列。
所述第一連接座上設有複數第一結合部,所述第二連接座內設有複數支撐架,該支撐架設於近所述第二套合部處,複數支撐架繞設所述第二套合部,該支撐架容設於所述第一連接座的第一結合部處,使所述第二連接座與第一連接座相組設,該支撐架的數量配合該第一結合部的數量,該支撐架的數量為四個。
所述第二連接座套合於所述第一連接座外,使所述第一連接座隱於所述第二連接座內。
所述渦輪機組包括:軸承組、中心杆、渦輪轉座、頂蓋及複數渦輪旋轉片;該軸承組套合於所述第二連接座的第三套合部內,該軸承組包括:一軸承座、兩軸承件及兩封閉件;該軸承座套合於所述第三套合部內,該軸承座呈透空的圓筒狀,該兩軸承件容置於該軸承座內,該兩封閉件容設於該軸承座的兩端部處,其中一封閉件呈穿透狀,其容設於該軸承座的頂端部處,另一封閉件容設於該軸承座底端處,使該軸承座呈封閉狀;該中心杆呈杆體狀,該中心杆穿設於該軸承組內,該中心杆與軸承組相樞設,該中心杆凸露於該軸承組外;該渦輪轉座與該中心杆相固設,該渦輪轉座樞設於所述第二連接座上;該頂蓋與該中心杆相固設,該頂蓋設於所述渦輪機組的頂端;複數渦輪旋轉片環狀排列組設於該渦輪轉座上,複數渦輪旋轉片可隨該渦輪轉座於所述第二連接座上360度自由旋轉。
所述第一連接座上設有複數第二結合部,複數第二結合部呈環狀排列,所述第二連接座上設有複數第三結合部,每一第三結合部與每一第二結合部相對正,複數第三結合部呈環狀排列,該第三結合部呈圓孔狀,設有複數結合件,每一結合件穿設於每一第二結合部及第三結合部處,使所述第一連接座與第二連接座相組設。
該曝氣結構還包括複數扣合件,每一扣合件的兩端分別扣合於所述第一連接座的端部處及所述第二連接座的端部處,使所述第一連接座與第二連接座相組設。
所述單向閥組的單向閥座與所述第一連接座呈一體狀,所述單向件容設於所述第一連接座內,所述第一連接座的複數穿槽設於接近所述第二螺合部處,所述穿槽呈環狀排列,所述穿槽呈穿透的圓槽狀,所述第一連接座的另一端設有複數第三結合部,該第三結合部呈環狀排列,所述第二連接座的第二套合部套合於所述第一連接座內,所述第二連接座內設有複數支撐架,該支撐架設於近所述第二套合部處,複數支撐架繞設所述第二套合部,該支撐架結合於該第三結合部處,使所述第一連接座與第二連接座相組設。
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於:渦輪機組自由旋轉時會使液體中的氣體更易擴散,渦輪機組受氣體的動力而轉動,渦輪機組轉動時亦可攪動液體池中的液體而增加氣體與液體池中的液體相混合而更加速其作用,渦輪機組受氣體的動力而自由轉動。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無需其它動力源,僅需使氣體進入管體內的動力源,渦輪機組受氣體的動力而轉動,因此整體結構無需密封設計。
為使審查員及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完全了解,以下配合附圖就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組成說明於後,但以下所述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據以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第一連接座的上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圖2中A-A處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渦輪機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渦輪機組的立體組合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立體組合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部分元件的立體組合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上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圖8中B-B處的剖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圖9中C處的放大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體組合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7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體組合圖。
圖1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第一連接座40的上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圖2中A-A處的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渦輪機組60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渦輪機組60的立體組合圖,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曝氣結構,其包括:
一管體10,該管體10呈透空的管體狀,管體10上設有第一組設部11,管體10連接有管路,使氣體或其它物質進入管體10內;
一螺合件20,螺合件20外周面設有第二組設部21,第二組設部21與第一組設部11相組設,第二組設部21與第一組設部11間呈緊配合結構,螺合件20內設有第一螺合部22,第一螺合部22呈內螺紋狀,螺合件20設有第一抵緣23,第一抵緣23對向管體10內部,螺合件20端部處設有轉動部24,轉動部24呈六角形狀;
一單向閥組30,單向閥組30包括一單向閥座31及單向件32;單向閥座31呈一座體狀,單向閥座31設有一開口,開口對正管體10內部,單向件32容設於單向閥座31內,單向件32封閉單向閥座31的開口,單向件32受管體10的氣體推動後,單向件32於單向閥座31內上移而開啟單向閥座31的開口,單向件32為珠體結構;
一第一連接座40,請輔以圖2及圖3所示,第一連接座40與螺合件20相組設,第一連接座40端部設有第二螺合部41,第二螺合部41與第一螺合部22相螺合,使第一連接座40與螺合件20相組設,第二螺合部41呈外螺紋狀,第一連接座40內設有容置部42,容置部42供單向閥組30的單向閥座31容置,容置部42呈圓槽狀,容置部42設有第二抵緣43,第二抵緣43靠抵於單向閥座31端部處,單向閥座31受限於第二抵緣43及第一抵緣23而無法脫出容置部42外,第一連接座40內設有第一套合部44,第一套合部44與容置部42相遠離,第一套合部44呈圓槽狀,第一連接座40內設有至少一容室45,容室45設於近第一套合部44處,容室45為複數個,複數容室45繞設第一套合部44,複數容室45呈環狀排列,容置部42與容室45之間設有穿槽46,穿槽46與容置部42及容室45呈相通狀,第一連接座40上設有複數第一結合部47;
一第二連接座50,第二連接座50與第一連接座40相組設,第二連接座50套合於第一連接座40外,使第一連接座40隱於第二連接座50內,第二連接座50中央處設有第二套合部51,第二套合部51部分與第一連接座40的第一套合部44相套合,第二套合部51內設有第三套合部52,第三套合部52呈圓槽狀,第二連接座50內設有複數支撐架53,支撐架53設於近第二套合部51處,複數支撐架53繞設第二套合部51,支撐架53容設於第一連接座40的第一結合部47處,使第二連接座50與第一連接座40相組設,支撐架53的數量配合第一結合部47的數量,支撐架53的數量為四個;
一渦輪機組60,請輔以圖4及圖5所示,渦輪機組60樞設於第二連接座50上,渦輪機組60可於第二連接座50轉動,渦輪機組60包括:軸承組61、中心杆62、渦輪轉座63、頂蓋64及複數渦輪旋轉片65;
軸承組61套合於第二連接座50的第三套合部52內,軸承組61包括:一軸承座611、兩軸承件612及兩封閉件613;軸承座611套合於第三套合部52內,軸承座611呈透空的圓筒狀,兩軸承件612容置於軸承座611內,兩封閉件613容設於軸承座611的兩端部處,其中一封閉件613呈穿透狀,其容設於軸承座611的頂端部處,另一封閉件613容設於軸承座611底端處,使軸承座611呈封閉狀;
中心杆62為一具有適當長度的杆體狀,中心杆62穿設於軸承組61內,中心杆62與軸承組61相樞設,中心杆62凸露於軸承組61外;
渦輪轉座63與中心杆62相固設,渦輪轉座63樞設於第二連接座50上;
頂蓋64與中心杆62相固設,頂蓋64設於渦輪機組60頂端;
複數渦輪旋轉片65環狀排列組設於渦輪轉座63上,複數渦輪旋轉片65可隨渦輪轉座63於第二連接座50上360度自由旋轉。
請繼續參閱圖6及圖7所示,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立體組合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部分元件的立體組合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螺合件20與管體11相組設,第一連接座40與螺合件20相螺合,第一連接座40供單向閥組30容置,第二連接座50與第一連接座40相組設,第二連接座50套合於第一連接座40外,使第一連接座40隱於第二連接座50內,支撐架53結合於第一結合部47處,使第二連接座50與第一連接座40相結合,渦輪機組60樞設於第二連接座50上,渦輪機組60可於第二連接座50上轉動。
請繼續參閱圖8至圖10所示,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的上視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圖8中B-B處的剖視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圖9中C處的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第一連接座40與螺合件20相組設螺合,第二螺合部41與第一螺合部22相螺合,使第一連接座40與螺合件20相組設,容置部42供單向閥組30容置,單向閥座31受限於第二抵緣43及第一抵緣23而無法脫出第一連接座40的容置部42外,穿槽46與單向閥組30相對正,穿槽46與容室45及容置部42呈相通狀,第二連接座50與第一連接座40相結合,第二套合部51與第一套合部44相套合,渦輪機組60組設於第二連接座50上。
曝氣結構通常設置於水塔或任何需要維持液體中一定含氧量的池水中,如廢水池中,氣體或其它物質由管體10進入,經由單向閥組30、穿槽46、容室45進入渦輪機組60中,使複數渦輪旋轉片65受氣體上升而驅動,使渦輪機組60於第二連接座50上360度自由旋轉,渦輪機組60自由旋轉時會使液體中的氣泡更易擴散。
請繼續參閱圖11所示,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第一連接座40未設有複數第一結合部47,第一連接座40上設有複數第二結合部48,複數第二結合部48呈環狀排列,第二連接座50上設有複數第三結合部54,每一第三結合部54與每一第二結合部48相對正,複數第三結合部54呈環狀排列,第三結合部54呈圓孔狀,設有複數結合件70,每一結合件70穿設於每一第二結合部48及第三結合部54處,使第一連接座40及第二連接座50相組設。
請繼續參閱圖12及圖13所示,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體組合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設有複數扣合件71,每一扣合件71的兩端分別扣合於第一連接座40的端部處及第二連接座50的端部處,使第一連接座40與第二連接座50相組設,第一連接座40未設有第一結合部47。
請參閱圖14及圖15所示,圖1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第一連接座40的第一套合部44與穿槽46為一體狀的單一元件狀,亦即第一連接座40呈兩元件狀,穿槽46為複數的穿透圓孔狀,第一套合部44及穿槽46容設於第一連接座40內,使第一連接座40的容室45呈封閉狀。
請繼續參閱圖16至圖18所示,圖1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7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體組合圖,圖1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圖,由圖示可請求所示,該實施例的單向閥組30的單向閥座31與第一連接座40呈一體狀,單向件32容設於第一連接座40內,第一連接座40的複數穿槽46設於接近第二螺合部41處,穿槽46呈環狀排列,穿槽46呈穿透的圓槽狀,第一連接座40另一端設有複數第三結合部49,第三結合部49呈環狀排列,第二連接座50的第二套合部51套合於第一連接座40內,支撐架53結合於第三結合部49處,使第一連接座40與第二連接座50相組設。
本實用新型的渦輪機組60可為一般常用的各渦輪機結構或其它類似功效的渦輪機結構,第一連接座40與第二連接座50之間可多種的相組設結構而無法一一詳述,螺合件20可與管體10呈一體狀,亦即管體10的第一組設部11內設有第一螺合部22及第一抵緣23。
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具有下述的優點:
1、氣體或其它物質由管體10進入,經由單向閥組30、第一連接座40的穿槽46、容室45進入渦輪機組60中,氣體基本上由氣體壓縮機打入管體10內,亦即氣體由動力裝置輸入管體10內,氣體的動力使渦輪機組60轉動,渦輪機組60即於第二連接座50上360度自由旋轉,當渦輪機組60旋轉時會使液體中的氣體更易擴散。
2、渦輪機組60受氣體的動力而轉動,渦輪機組60轉動時亦可攪動液體池中的液體而增加氣體與液體池中的液體相混合而更加速其作用。
3、渦輪機組60受氣體的動力而自由轉動,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即無需其它動力源,僅需使氣體進入管體10內的動力源。
4、渦輪機組60受氣體的動力而轉動,因此整體結構不需有密封設計。
5、當氣體通過單向閥組30時,氣體的氣壓動力會將單向件32向上移位,使單向閥閥30呈開放狀,氣體即可經由單向閥組30、穿槽46、容室45進入渦輪機組60中,但可阻止液體進入管體10內。
6、單向閥組30容置於第一連接座40的容置部42內,單向閥組30受限於第二抵緣43及螺合件20的第一抵緣23而無法脫出第一連接座40外。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曝氣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的申請要件,所以依法提出申請。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其所運用的技術原理,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任何基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基礎上的等效變換、簡單替換等顯而易見的改變,均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