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的《圍城》小說讀後感
2023-09-23 07:56:25 1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圍城》小說讀後感一
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顯露在眼前。封面沒有別的裝飾,只有「圍城」「錢鍾書著」的字樣。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學的課文《老王》。《老王》的作者楊絳是錢鍾書的妻子。老師也提起過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看起來。
說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於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許正因為此故事情節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嶽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嶽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老師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為它記敘的貼近大多數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歷的心裡狀態吧!楊絳在《記錢鍾書與》中說道:「鍾書把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裡看事,從他的心裡感受。不經意的讀者會對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為一體。」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布。最後終逃不過悲涼的結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背負著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小說讀後感二
我讀的錢鍾書寫的小說《圍城》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北京第4次印刷版,定價3.55元。
不知道別人是怎麼讀圍城,反正我是掙扎著讀完圍城的。用掙扎這個詞,似乎對錢老不尊重,但這是真話,錢老喜歡說真話的人。之所以用掙扎來形容,是因為一點吸引力都沒有、一點讀的欲望都沒有。只是為了錢老是名人而讀;只是為了圍城是名著而讀;只是為了跟別人說我看過圍城而讀。
全書比喻用得太多,無處不在的比喻倒是很形象、很到位、很貼切、也很必要,但多了就讀煩了。我也用一個比喻,好象頓頓吃山珍海味,也會膩的。
小說圍城深層次的意義我說不上來,單從文字上看,我覺得無愧為最出色的語言教科書,對風景的描寫、人物的形容、心理的刻畫、家具的解說,均達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不過對雞毛蒜皮太繪聲繪色了;對婆婆媽媽太字字珠璣了;對家長裡短太入木三分了;對是是非非太濃墨重彩了。我的素質不高,對此還是有些看不慣。
1947年錢老寫這本書,對國人已經有精闢總結。錢老借趙辛楣的嘴:「外國一切好東西到中國沒有不走樣的,想中國真利害,天下無敵手,外國東西來一件,毀一件。」方鴻漸做名教授夢時明白了一條真理:「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教書是把講義哄過自己的學生。」方鴻漸對自己的新媳婦孫柔嘉說:「你姑母愛狗勝於愛你;她這樣喜歡和狗做伴侶,表示她不配跟人在一起。」
太佩服錢老的眼光了。
我要大聲讚美,圍城絕對是本好書,值得一看,只是讀起來很苦,很費勁。
《圍城》小說讀後感三
《圍城》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一群知識分子的故事。小說以從歐洲留學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中心,以調侃、幽默和極富諷刺意味的筆觸,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戀愛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糾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的猥瑣靈魂和灰色人生,表現了作者對舊中國西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弄,以及對中國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審視。
小說中方鴻漸這一西式知識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於封建世家,其父親是前清舉人,他靠著其死去的未婚妻(包辦婚姻)的父親(點金銀行的周經理)的資助赴歐洲留學,由於他「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懶散」,四年中換了幾所大學,但卻一無所獲,沒有學到任何專長,眼看著回國在即,最後他不得不從一愛爾蘭人手中花40美元騙得一張「克萊登大學」(子虛烏有的大學)的博士文憑。還有,由於他受西方生活的影響,生活放蕩,在回國的船上,他擋不住誘惑,與輕佻的鮑小姐偷情,幹那苟且之事。雖然方鴻漸的性格中有不求上進、遊戲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熱情的一面。在應邀的一次演講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給中國帶來的只不過是「鴉片和梅毒」;他拒絕大官僚的千金蘇文紈的自作多情的許愛,多次揭穿對方的庸俗、勢利和虛偽;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看不慣那裡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還有,當他從職的華美新聞社被敵偽收買後,他沒有顧及自己的生存問題和親友的反對,毅然離開了報館。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一定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卻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冷遇。方鴻漸的悲劇,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那些比較正值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這一「圍城」中的悲劇命運。
小說除了著力塑造方鴻漸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還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識分子的形象。如滿口仁義道德,但卻滿腹男盜女娼的封建半舊遺老李梅亭;虛偽庸俗的,以在情場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閨秀蘇文紈;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詩人」曹元朗;外形木訥,內心齷齪卑瑣的假洋博士韓學愈;道貌岸然卻老奸巨滑的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溜須拍馬、淺薄猥瑣的勢利小人顧爾謙等。這些活躍在新「新儒林」裡的各色人物,真實地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
這本書寫得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