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鍋蓋與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23:21:5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烹飪用的鍋具、煲具,尤其涉及一種鍋蓋與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
背景技術:
壓力鍋由於在烹飪時,鍋內的氣壓大於外界,因而常用的壓力鍋中鍋蓋都會設置有使鍋蓋能夠扣合在鍋身上的結構,通過鍋蓋上的排氣閥來排掉鍋內的高壓氣體,然而現有的壓力鍋的鍋蓋和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十分複雜,安上和拿下鍋蓋均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對鍋蓋和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做進一步的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鍋蓋與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包括有按鈕、設置在按鈕下方的轉盤以及設置在轉盤側方的懸臂;按鈕的底部連接轉盤上的離心區域,按鈕朝向轉盤軸線運動帶動轉盤轉動;轉盤和懸臂之間設置有聯動機構,轉盤的轉動通過聯動機構能夠帶動懸臂背向轉盤運動;按鈕和轉盤上均設置有回位機構。
優選的,按鈕和懸臂均以轉盤的軸向為中線對稱地設置有兩個。
優選的,按鈕的底部設置有推塊,轉盤的頂面上設置有擋板,擋板位於推塊和轉盤的軸線之間。
優選的,按鈕的底部設置有推桿,轉盤的頂面上設置有凹部,凹部位於推桿和轉盤的軸線之間,凹部包括有容置推桿運動的空間。
優選的,聯動機構是設置在轉盤和懸臂之間的連杆,連杆與轉盤相鉸接,連杆與懸臂相鉸接。
優選的,還包括有殼體,殼體包括按壓部和導向部,按壓部上設置有能夠容置按鈕運動的第一導向槽,導向部上設置有能夠容置懸臂運動的第二導向槽。
優選的,導向部上設置有排氣閥。
優選的,懸臂上設置有容置排氣閥穿過的腰形通孔。
優選的,懸臂遠離轉盤的軸線的端部向下延伸出凸緣,凸緣向內的側壁上設置有扣槽。
優選的,按鈕和轉盤上的回位機構均為彈簧。
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鍋蓋與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通過按住按鈕使得轉盤旋轉從而帶動懸臂向兩側推,使得懸臂的端部能夠脫離鍋身並使鍋蓋可以輕易的從鍋身上取下,放鬆按鈕,回位機構使得轉盤迴到初始位置,懸臂也回到初始位置,鍋蓋又可以扣設在鍋身上。整個操作只需要按住和鬆開按鈕即可實現鍋蓋和鍋身的分離與結合,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
圖1 為扣合結構的立體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扣合結構的正向視角的截面示意圖;
圖3 為扣合結構去掉殼體之後的立體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4 為扣合結構去掉殼體之後的仰視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扣合結構的整體結構有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一
如圖1-圖4所示,一種鍋蓋與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包括有按鈕1、設置在按鈕1下方的轉盤2以及設置在轉盤2側方的懸臂3;按鈕1的底部連接轉盤2上的離心區域,按鈕1朝向轉盤2軸線運動帶動轉盤2轉動;轉盤2和懸臂3之間設置有聯動機構,轉盤2的轉動通過聯動機構能夠帶動懸臂3背向轉盤2運動;按鈕1和轉盤2上均設置有回位機構。
按鈕1和懸臂3均以轉盤2的軸向為中線對稱地設置有兩個。本實施例的扣合結構還包括有殼體7,殼體7包括按壓部71和導向部72,按壓部71上設置有能夠容置按鈕1運動的第一導向槽,導向部72上設置有能夠容置懸臂3運動的第二導向槽。導向部72上設置有排氣閥8。懸臂3上設置有容置排氣閥8穿過的腰形通孔9。懸臂3遠離轉盤2的軸線的端部向下延伸出凸緣,凸緣向內的側壁上設置有扣槽10。按鈕1和轉盤2上的回位機構均為彈簧11。
本實施例的按鈕1的底部設置有推塊4,轉盤2的頂面上設置有擋板5,擋板5位於推塊4和轉盤2的軸線之間;聯動機構是設置在轉盤2和懸臂3之間的連杆6,連杆6與轉盤2相鉸接,連杆6與懸臂3相鉸接。具體操作過程如下:使用者用手部按住按壓部71兩側的按鈕1,使得兩側按鈕1沿第一導向槽向轉盤2的軸線移動,此時推塊4隨按鈕1運動擠壓擋板5,由於擋板5處於轉盤2的離心區域,轉盤2開始轉動,轉盤2的轉動拉動連杆6,由於懸臂3被限制在導向部72內的第二導向槽內,因此當轉盤2拉動連杆6且連杆6拉動懸臂3時,懸臂3會沿著第二導向槽向外運動,此時常態下通過懸臂3鎖扣在鍋身上的鍋蓋就能夠與鍋身相互分離了;使用者鬆手則處於壓縮狀態下的彈簧11能夠使按鈕1沿第一導向槽回到初始位置,轉盤2也可以是通過壓縮的彈簧11頂住擋板5使其回到初始位置,即完成了鍋蓋和鍋身的固定。
實施例二
如圖1-圖4所示,一種鍋蓋與鍋身之間的扣合結構,包括有按鈕1、設置在按鈕1下方的轉盤2以及設置在轉盤2側方的懸臂3;按鈕1的底部連接轉盤2上的離心區域,按鈕1朝向轉盤2軸線運動帶動轉盤2轉動;轉盤2和懸臂3之間設置有聯動機構,轉盤2的轉動通過聯動機構能夠帶動懸臂3背向轉盤2運動;按鈕1和轉盤2上均設置有回位機構。
按鈕1和懸臂3均以轉盤2的軸向為中線對稱地設置有兩個。本實施例的扣合結構還包括有殼體7,殼體7包括按壓部71和導向部72,按壓部71上設置有能夠容置按鈕1運動的第一導向槽,導向部72上設置有能夠容置懸臂3運動的第二導向槽。導向部72上設置有排氣閥8。懸臂3上設置有容置排氣閥8穿過的腰形通孔9。懸臂3遠離轉盤2的軸線的端部向下延伸出凸緣,凸緣向內的側壁上設置有扣槽10。按鈕1和轉盤2上的回位機構均為彈簧11。
本實施例的按鈕1的底部設置有推桿,轉盤2的頂面上設置有凹部,凹部位於推桿和轉盤2的軸線之間,凹部包括有容置推桿運動的空間;聯動機構是設置在轉盤2和懸臂3之間的凸輪機構,轉盤2旋轉,轉盤2上第一凸輪轉動到懸臂3上的第二凸輪的位置,第一凸輪頂住第二凸輪使得懸臂3向外移動。具體操作過程如下:使用者用手部按住按壓部71兩側的按鈕1,使得兩側按鈕1沿第一導向槽向轉盤2的軸線移動,此時推桿隨按鈕1運動擠壓凹部的側壁,由於凹部處於轉盤2的離心區域,轉盤2開始轉動,轉盤2的轉動使得第一凸輪朝向第二凸輪運動,當第一凸輪頂住第二凸輪時,懸臂3會沿著第二導向槽向外運動,此時常態下通過懸臂3鎖扣在鍋身上的鍋蓋就能夠與鍋身相互分離了;使用者鬆手則處於壓縮狀態下的彈簧11能夠使按鈕1沿第一導向槽回到初始位置,轉盤2也可以是通過壓縮的彈簧11頂住凹部的側壁使其回到初始位置,即完成了鍋蓋和鍋身的固定。
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均有殼體7的設置為了便於按鈕1和懸臂3運動時的導向;排氣閥8設置在殼體7上同時還能起到導向的作用,通過在懸臂3上設置腰形通孔9,運動的懸臂3通過位於腰形通孔9中的排氣閥8輔助導向;懸臂3上的凸緣和扣槽10用於配合鍋身上的翻邊,翻邊卡在扣槽10內,使得鍋蓋和鍋身結合更緊密,也方便於蓋上鍋蓋和取下鍋蓋;兩側按鈕1的連線可以是與兩側懸臂3的連線相傾斜的,傾斜角度優選為45度,懸臂3常設置在鍋耳的一側,這一側使用者相握住和擠壓按鈕1是比較吃力的,而按鈕1的45度位置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使用者在抓取時不用旋轉手部而浪費多餘的力氣,並且更容易操作。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並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