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級內返料磷肥造粒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20:41:04 1
專利名稱:內分級內返料磷肥造粒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造粒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磷肥造粒裝置。
磷肥生產中的造粒,有流化床造粒,噴漿造粒等各種不同的方法。傳統的噴漿造粒技術,是在一個迴轉圓筒內完成粒子的噴漿造粒和乾燥過程,從迴轉圓筒尾部出料口排出的粒子,經過粗篩和細篩兩次篩分,除去大於4mm和小於1mm的粒子,而得到粒徑為1~4mm的成品粒子。其中大於4mm的粒子破碎後,與小於1mm的細粒子一起被返送到迴轉圓筒的返料口,再次循環噴漿造粒。在整個造粒過程中,細小粒子經多次噴漿塗布、乾燥後,粒徑達到成品粒子規定的尺寸。這種傳統的噴漿造粒技術,在操作過程中,返料量是成品量的4-6倍,全部的返料都是在迴轉圓筒外被輸送到迴轉圓筒的返料口。返料裝置包括鬥式提升機,4mm粗篩,1mm細篩,皮帶輸送機等。大量的外返料,使得這種造粒技術的流程長、設備多,佔地面積大,廠房高,同時還帶來了裝置能耗大,熱損失多,粉塵損失多,維修工作量大等缺點。我國現有的磷肥廠都採用此種噴漿造粒技術。
多年來,人們都在探索新的噴漿造粒技術,希望找到一種噴漿造粒裝置在該裝置內完成整個造粒過程,從裝置出料口排出的粒子全部是符合成品粒度要求的粒子。蘇聯學者在這一領域率先作出了貢獻,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邁出了一步,他們在70年代末開發成功了內返料技術,其特點是在迴轉圓筒的尾部設置分級錐筒,分級錐筒與迴轉圓筒同步轉動,乾燥後進入分級錐筒的粒子,隨著分級錐筒的轉動和粒子群的軸向運動,粗細粒子逐步分層,粗粒子在上層,從分級錐筒小頭溢出,細小粒子滯留在分級錐筒大頭處粒子群的下層,由設置在迴轉圓筒內的返料螺旋輸送到返料口,再次噴漿造粒。從分級錐筒小頭溢出的粒子,仍含有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的粒子,還需經過粗篩和細篩兩級篩分,但是,外返料量則由傳統噴漿造粒裝置的成品量的4-6倍,降低為成品量的0.5-1倍,外返料裝置大為縮小,可縮小到原有規模的20-30%,節約了設備投資、佔地面積和能耗。不足的是,從迴轉圓筒出料口排出的粒子仍不符合成品粒度規定的要求,外返料用的一系列裝置依然不能取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避免已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取消全部外返料裝置,從造粒裝置的出料口排出的粒子即符合成品粒度規定的內分級內返料磷肥造粒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噴漿造粒技術,為無外返料的完全內分級內返料造粒技術,可將造粒、乾燥、分級和返料在一個獨立的裝置內完成。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要點是,在分級錐筒的小頭端部設置一個軸線與迴轉圓筒軸線相一致的環形擋圈,分級錐筒小頭外方設置成品滾動篩,在成品滾動篩內的尾部設置破碎裝置。分級錐筒小頭端部的環形擋圈,是本實用新型的獨創結構,大大提高了分級錐筒的分級效果。從分級錐筒溢出來的粒子進入成品滾動篩後,隨著成品滾動篩的轉動和粒子的運動,小於4mm的粒子從篩孔排出,滯留在成品滾動篩內的少量大直徑的粒子(主要是粒子塊),被設置在迴轉圓筒內的破碎裝置破碎為較小直徑的粒子,從而使得由出料口排出的粒子即可全部作為成品。
如果在分級錐筒與成品滾動篩的軸向之間,再設置一個細目滾動篩,細目滾動篩的一端與設置在分級錐筒小頭端部的環形擋圈相接,在其另一端的外壁面與迴轉圓筒的內壁面之間設置一個環形擋圈,環形擋圈將細目滾動篩與成品滾動篩軸向隔開,迴轉圓筒的外壁上設置有一段副返料螺旋,其入口開設在細目滾動篩區,出口開設在主返料螺旋上,這樣則更有利於本實用新型目的實現。這是因為,從分級錐筒溢出來的粒子,在細目滾動篩內被再一次篩分,進一步篩除小於成品中最小粒徑的粒子,使得成品粒子的粒徑分布更為集中,成品粒子更為均勻。被細目滾動篩篩除的粒子,再由副返料螺旋輸送到主返料螺旋,與主螺旋內的其它細小粒子一起,被主返料螺旋輸送到迴轉圓筒的返料口,循環一次新的噴漿造粒過程。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無外返料的完全內分級內返料造粒技術,將磷肥生產中的造粒技術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比較突出的優點1.將噴漿造粒、乾燥、分級和返料等單元過程於一個造粒裝置內完成,取消了原有的外返料設備,縮短了磷肥生產流程,因而大大降低了造粒工段的佔地面積,廠房高度,設備投資和基建費用,電能消耗,維修工作量和費用也大為減少,並且還可減少操作人員。
2.在迴轉圓筒內由返料螺旋將細小粒子輸送到進料口,粒子的溫度較高,不必再加熱就可直接參加造粒循環,因而大大提高了造料裝置的熱能利用率。
3.由於物料在造料裝置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返料溫度高,提高了粒子強度,同時可使迴轉圓筒的長度縮短1/3-1/4,減小了設備體積。
4.由於整個造粒過程在一個封閉的裝置內完成,因此減少了粉塵飛揚,改善了操作環境與勞動條件,同時減少了P2O5損失。
以年產一萬噸磷銨的造粒裝置計算,本實用新型與我國大多數磷肥廠現行所採用的噴漿造粒技術相比,操作工人可以減少7人,廠房基建費用節省13.5萬元,設備投資費用節約13萬元,裝機容量減少40KW,熱能節約59.2×107千卡/年,P2O5損失減少200噸,生產能力提高10-15%。如果全國磷肥生產廠家的造粒工段,全部採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造粒技術,經濟效益十分巨大。
以下結合
給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並且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料漿噴槍(1)固定在進料箱(2)上、噴槍的噴咀伸入到迴轉圓筒(3)體內。在迴轉圓筒體內固定安置有環形擋圈(4)、抄板(5)、主返料螺旋(6)、分級錐筒(7)、細目滾動篩(9)、環形擋圈(10)。分級錐筒(7)的小頭指向迴轉圓筒的尾部。在其小頭的端部設置有環形擋圈(8),細目滾動篩(9)的一端與環形擋圈(8)的內圓壁面相接,其另一端的外壁面與迴轉圓筒的內壁面之間設置環形擋圈(10)。成品滾動篩(11)一端與細目滾動篩(9)相銜接,另一端與出料箱(13)相連接。成品滾動篩(11)由在迴轉圓筒壁面上直接加工篩孔構成。破碎裝置(12)設置在成品滾動篩的尾部內,破碎裝置可以是懸掛在圓筒滾動篩壁上的鏈條,或小錘等。副返料螺旋(14)設置在迴轉圓筒的外壁面上,其進口開設在緊靠環形擋圈(10)的細目滾動篩(9)區,其出口開設在主返料螺旋的進口端,分級錐筒(7)、環形擋圈(8)、細目滾動篩(9)和環形擋圈(10)相互配置,固定在迴轉圓筒體(3)內,隨迴轉圓筒同步轉動。(A)是尾氣排放口,(B)是成品粒子的出口。
本實用新型內的工藝過程如下細小粒子由主返料螺旋(6)輸送到迴轉圓筒(3)的頭部,隨著迴轉圓筒的轉動,形成料幕。由噴槍(1)噴射出來的料漿塗布在料幕中粒子的表面,粒子在軸向運動的過程中,其表面上的料漿被乾燥固定,直徑逐步增大。粒子進入分級錐筒(7)後,隨著錐筒的轉動和粒子的軸向運動,粒子群逐漸分層,粗粒子在上層,由設置在分級圓錐筒(7)小頭端部的環形擋圈(8)內溢出,細小粒子在下層,並滯留在分級錐筒的大頭處,由主返料螺旋輸送到迴轉圓筒的頭部。從環形擋圈(8)內溢出的粒子進入細目滾動篩(9)後,被再一次的篩分,篩除小於成品規定粒徑的細小粒子,被篩除下來的細小粒子由副返料螺旋(14)輸送到主返料螺旋(6),留下來的粒子進入成品滾動篩(11),符合成品要求的粒子被排出,滯留在篩內少量大直徑的粒子,被破碎裝置破碎為符合成品要求的粒子,最後排出進入成品。
權利要求1.一種磷肥造粒裝置,有一個迴轉圓筒(3),在迴轉圓筒內設置有主返料螺旋(6)、抄板(5)、擋圈(4),進料箱(2)和出料箱(13)分別設置在迴轉圓筒(3)的兩端,在靠出料箱一端的迴轉圓筒內設置有分級錐筒(7),其特徵是分級錐筒(7)的小頭端部設置有軸線與迴轉圓筒軸線相一致的環形擋圈(8),在分級錐筒(7)小頭外方設置成品滾動篩(11),在滾動篩(11)內的尾部設置破碎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肥造粒裝置,其特徵是沿迴轉圓筒(3)的軸向,在分級錐筒(7)的小頭外方設置細目滾動篩(9)與成品滾動篩(11),細目滾動篩的一端與擋圈(8)相接,在另一端的外壁面與迴轉圓筒(3)內壁面之間設置環形擋圈(10),將細目滾動篩(9)與成品滾動篩(11)在軸向隔開,迴轉圓筒(3)的外壁面上設置有一段副返料螺旋(14),其入口開設在細目滾動篩(9)區,其出口開設在主返料螺旋(6)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高效新型的造粒裝置,特別適用於磷肥生產中的造粒,其主要的技術特點是分級錐筒(7)的小頭端部設置有軸線與迴轉圓筒軸線相一致的環形擋圈(8)在分級錐筒(7)的小頭外方設置成品滾動篩(11),在滾動篩(11)內的尾部設置破碎裝置。從而取消了全部外返料設備。在磷肥生產中採用本實用新型,可使造粒工段的佔地面積、設備投資、基建費用、電能消耗、維修工作量等都大為降低,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同時還提高了粒子的質量,改善了工作環境。
文檔編號C05B19/00GK2080942SQ90227119
公開日1991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1990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1990年12月27日
發明者陳文梅, 杜燕, 雷明光, 趙海恆, 汪華林 申請人:成都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