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喚醒醫療》讀後感

2023-09-22 02:56:15 2

  《喚醒醫療》是由美籍華人醫院管理專家張中南所著的一本醫療改革指導讀物。下面為大家提供了相關的讀後感範文,希望你喜歡。

  《喚醒醫療》讀後感1

 《喚醒醫療》看了以後,感觸太深了,對於本文的作者,我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作者張中南,在國內博士畢業後到美國工作多年,著名的骨科專家,回來管理中國的醫院。不僅僅醫術高明,醫德出眾,管理上更是技壓群芳,雖說是個醫生,但是,他在護士業務與管理方面的見識就讓我足夠敬重他。甚至水平遠遠已經超過了目前的護理管理者本身。

  作者更是有心,將他的管理理念,以出書的形式讓大家受益。

  本書從中國現在的醫療現狀的根源說起,說到現在的醫療現實,無一不是針針見血,但他不僅限於此,他還著手以他的「人本位」的管理理念管理了十幾家醫院了,現在都已起死回生,也根本不是吹牛而已,醫院都是實名存在的。他的「人本位」中有一個例子說到他跟他的美國老師——一位世界一流的骨科專家查房,遇到一位膝關節術後的病人,因為關節活動不便,作了很大努力想把腳伸進拖鞋卻無濟於事,這位世界數一數二的專家竟然雙膝跪地為病人穿鞋,這是怎樣的以人為本?如果醫務工作都以這樣的精神對待病人,現在的醫鬧和醫療糾紛真的還會這樣多嗎?

  想想病人都不能解決自己吃飯、翻身、下床、上廁所這樣簡單的事,如果我們能從這些事上開始幫助他們,我估計他們病人的滿意度會直線上升,當然,還有醫療技術,收費貴等等的問題,但用他的管理方法,醫生的收入與自己的病人數與質量掛勾,醫生也只能設法提高自己的醫術來吸引病人,如果病人能很快康復,同時在醫院裡受的痛苦又很少(以人為本,他設定製度:病人疼痛不能忍受時,醫生十五分鐘內要予以處理),受到的服務又好,恐怕收費成了次要問題了。

  用他的方法我結合實際去關心病人,兩人下來,感覺效果完全不一樣,病人反響很好,有些病人信任我以後有讓我說服她老公不要跟她吵架的;有聽從我的建議去做體檢的,而且是立馬讓我介紹醫生開好單子的(醫院也有獲利);有連聲說謝謝的(病人也獲利:她們得到了疾病相關的知識,而且得到了醫務人員的尊重),她們信任的眼神真讓我感到一種價值感的存在(三方都有利),挺好的!

  我想我會繼續走下去!

  當然,希望中國的醫療也早些走這條道路!

  《喚醒醫療》讀後感2

  最近,在醫院領導的引薦之下,我很有幸讀到了張中南的經典著作《喚醒醫療》這本書,這本書從各個方面描述了自己在醫療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人間真情和公平、正義的醫療風格都是現代醫務人員的學校典範。

  《喚醒醫療》的編者是當代著名的骨關節專家張中南,他擅長膝關節損傷以及類風溼性關節炎、老年性骨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的關節置換和關節鏡手術治療。在該書中,他以獨到的眼光遴選了這些貌似平凡卻讓人讀來迴腸盪氣的醫療細節,它們來自於他的生活,飽含樸素率真之美。每一則故事都讓人怦然心動,都激起我對這位老專家的崇敬。

  早在很多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詮釋了醫療的內涵:挽救生命、治癒疾病、延長壽命、提高生存質量,從而使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醫學服務或措施。逐字理解,該定義不僅蘊含「救死扶傷」,還強調醫療應該滿足病人的其他需求,如壽命延長、社會功能最大化等。

  但這個定義仍稍顯抽象,我們不妨將之進一步具體化,形成人本位醫療的概念: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高度關注病人,減少不確定性,儘量滿足和緩解疾病和治療過程中給病人在情感、心理、思想、功能等方面帶來的個性化的需求和改變。事實上,人本位醫療的定義,並不是哪個理論家的創造發明,它反映的正是醫療的內在規律,所有內容均來自醫療本身的固有特性。

  現在,我們藉助一副醫療路線圖,來地理解醫療的基本特性。一個感冒的病人到醫院尋求治療,感冒即為他的原發性傷病。可事實上,促使患者決定就醫的動因,並不是他已經知道了原發性傷病的診斷,而是感受到感冒帶來的痛苦和不適,經過自己試著處理沒見任何效果,這時開始焦慮、害怕或緊張。同時伴有閱讀、記憶、理解或飲食等身體功能減退。

  也就是說,每當病人求醫時,除了原發性傷病,其心理和身體功能均已有異樣。

  如果原發性傷病持續或惡化到一定程度,還會帶來繼發性傷病。比如重感冒時間過長,可能造成病人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骨折多、時間長可能導致患者失血性休克等。

  由此醫生治療處置原發性傷病時,受「治療的雙向性」的影響,可能治癒原發性傷病的同時,帶來風險和副作用,患者進而產生繼發性傷病。這種由於原發性傷病或對原發性傷病的治療而帶來的繼發性傷病,必然給患者製造額外的痛苦和功能減退——這一塊病人往往始料不及,並且難以接受。

  具體到我們現在的醫療路線,通常側重診斷、治療原發和繼發性傷病本身,卻忽略原發和繼發傷病給患者帶來的心理感受和功能障礙。之所以存在這種缺陷,源於醫護人員普遍橫亙一種觀念:只要把病人的原發性和繼發性傷病治癒,痛苦隨之消失,心理自然趨於正常,各種功能漸漸恢復。

  現在我們判斷病情好轉或惡化,主要依賴於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關鍵的問題是,當醫護人員發現病人的生命體徵出現變化,如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等,實際上此時病情已經在不斷惡化。

  那麼醫療誤差究竟靠什麼來解決?

  現有的最佳答案,莫過於「全面連續地關注病人」。此點恰恰屬於人本位醫療的核心內涵。概言之,高度關注病人,是人本位醫療的靈魂;而人本位醫療,則是高度關注病人的表達形式。

  需要強調的是,人本位醫療的內容全部來自醫療實踐總結,而非源於理論推導或邏輯歸納。

  來吧,讓我們一起推開人本位醫療這扇大門,喚醒沉睡已久的醫療心結。

  《喚醒醫療》讀後感3

  今年九月有幸讀到了張中南的經典著作《喚醒醫療》。這本書從各個方面描述了自己在醫療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人間真情和公平、正義的醫療風格都是現代醫務人員學習的典範。「人本位」醫療的實質就是以高度關注病人的診斷和治療為核心,替代原來以「病」為中心,重病不重「人」的不合理醫療行為,徹底摒棄以「利」為中心只圖贏利的「利本位」醫療模式。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任何醫療決策都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以病人的實際需要為基準。

  二、實行臨床路徑管理,規範治療、個性化治療相結合。杜絕不合理檢查、治療、用藥。

  三、以安全的醫療過程與術後的高度關注,讓患者得到安全療效最大化的康復。

  四、推廣無陪護管理,讓專業人員來做專業的事。提供一切以病人的感受為主導的服務,給病人充分的尊重;解放家屬。

  五、早期專業康復,有效杜絕併發症,縮短出院後的康復時間,降低費用。

  從而實現零糾紛、零差錯、零事故、零併發症、零感染;達到最佳的綜合效果。能夠從根本上滿足患者「快點治好病、千萬別出事、少花冤枉錢、把我當人待」四項最基本的要求。

  《喚醒醫療》這一本書是張中南教授基於自己多年從醫經歷而編寫的,作為一個醫生,他面對愈演愈烈的醫患衝突,不禁疑惑,中國的醫療究竟怎麼了?在書中,張教授沒有簡單地探討如何化解惡化到動輒拔刀相向的醫患矛盾,而更深層次地探索中國現行醫療的病根,同時因病施治,尋找能改善療效、安全、效益和醫患關係的根本路徑。

  張教授非常細緻地從客觀角度分析了現在的醫療問題,但我認為,醫療問題的出現還離不開人文道德。曾看到過一篇文章,題為「寧為良醫,不為名醫」,什麼是良醫?古人有此解釋: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疹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幽達微,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因此,簡而言之,良醫是能夠詳細、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用其愛心為病人選擇合適的藥物,謹慎治療的好醫生。什麼是名醫?顧名思義,可以解釋為有名的醫生。古代有不少的名醫為世人傳誦,像李時珍、華佗、扁鵲等先人給我們樹立了做醫生的典範,現有華益慰教授的光榮事跡,更樹立了從醫者想成為一個名醫的理想。

  世上多一個名醫,人間就少一分苦難。不過今天的人們似乎很幸運,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名醫輩出的時代,只要略為留心電視廣播和報刊雜誌,便可發現名醫的神蹤仙跡。古詩有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來形容當今名醫輩出現象是再恰當不過了。如今不僅遍地名醫,而且名醫的手段也日益高明。個個都身懷絕技,個個都專治頑症痼疾。任何難治之病,乃至各種癌症,都有了相應的「剋星」。「剋星」們的水平和療效更是春潮逐浪高,如果某「剋星」宣布療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不過幾天,另一「剋星」的療效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照此趨勢,國人不會再得不治之症,世界醫學難題也指日可以攻破。人們不能不感嘆,時下的名醫太多了,多得離奇了,甚至多得成災了。求名醫診治,錢財被騙事小,個別病家還要冒生命危險。何以如此呢?原因就在於名醫們真才實學者少,假冒偽劣者多。有病亂投醫,病家一時哪能明辨真假。既然名滿天下,便不愁願者上鉤。古之名醫,出於自然,成名也緩;今之名醫,出於人造,成名則速。名出自然者,賴於民眾口碑,病家可以依恃。而時下眾多人造名醫,則名出不合道理,令人不能不疑。當醫生也和藝人一樣,要靠炒作的時候,是幸還是不幸?

  古語云:名醫達脈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間,則得之矣。度節氣而候溫冷,參脈理而合重輕,量藥石皆相應,此可謂名醫。有有名而不良者,有無名而良者。名醫固然很好,但縱觀社會現狀,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那一定是良醫。良醫也有名醫的醫術,更重要的是,良醫具有高尚的心,良醫不會叫你無緣無故的檢查全身,不會只選貴的不選對的,不會居高臨下視患者為草芥。有了良醫,我們才能體會到被尊重,體會到生活的意義。

  張教授還曾呼籲與國際人性化的醫療理念接軌,他說這不是舶來品,這其實是中國傳統美德的一種回歸,為此,他才放棄國外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到國內尋求合作辦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直是我們古人倡導的傳統美德,但隨著西方醫療技術的傳入,中國的傳統美德反而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找回從醫之初的自己,應立志成為一個良醫,而不著眼於成為「名醫」。

  在此,我呼籲全院廣大幹部職工團結協作,牢固樹立「以高超的醫術救人,患者至上;以高尚的醫德感人,醫德至上」的服務理念,並以學科建設、急救體系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綠色通道建設、管理機制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和護理水平,不斷改善就醫環境,不斷加強公立醫院服務意識,不斷提高醫院發展力。學科、項目、技術發展框架布局調整基本到位;人才隊伍梯隊、學歷層次結構更加合理,多學科新技術項目廣泛開展技術水平更加成熟;管理制度機制更趨完善;「五化」(就醫環境美觀化、重點環節標準化、就醫流程人性化、設施設備現代化、醫院管理信息化)再造基本完成,實現醫院外部形象得到提升、內部環境得到改善;醫療設備補充完善、升級換代基本完成;職工福利待遇得到改善;醫院凝聚力、團隊文化得到提升;業務指標、社會效益成效顯著,基本實現黨委政府滿意、人民群眾滿意、醫院職工滿意。

  自此,我想以一首我自創的打油詩結尾「當今社會多浮誇,喚醒醫療點綴它,醫護工作同舟濟,和諧發展靠大家!」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