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真實的空城計
2023-09-13 12:41:05 3
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演繹的空城計為作者羅貫中虛構。
而在三國的真實歷史中,在天下群雄紛爭的混戰中,空城計其實經常在上演。
文聘,本是荊州主人劉表手下的高級將領,而且是水軍高級將領,對劉表十分忠心。
劉表死後,曹操南徵,繼任者劉琮投降曹操,文聘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跟著投降。
雖然是最後一個投降,但曹操知道文聘的本事,尤其又是稀缺的水軍將領,那自然高興得不得了,任命他為江夏太守。
因為江夏臨近東吳,成為曹魏對抗東吳的最前線,對抗東吳的重任從此就落在文聘的身上,而東吳水軍又是當時三國中最強大的水上軍隊。
公元226年,吳王孫權親自帶領數萬士兵來到江夏。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來不及回城補治防禦工程。
文聘得知孫權來到,初時不知怎麼辦,後來想到現在的情況只有隱潛墨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於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察見,自己則臥於府中不起。
孫權見此果然生疑,並向他的部將說:「曹魏認為文聘是忠臣,所以將此郡委託給他,如今我軍大至而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於是不敢進攻而退去。
文聘鎮守江夏十幾年,東吳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他死後,曹魏政權給了他和他的後代極大地榮譽和待遇。
東吳名將陸遜。20歲就被周瑜發現,並引薦給孫權,從此跟隨孫權、周瑜南徵北戰。
陸遜的成名在於設計一舉俘虜蜀國大將關羽,為孫權拿下荊州立下汗馬功勞,從此,東吳進入陸遜時期。
公元234年,為了配合蜀國丞相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吳國皇帝孫權親率大軍十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攻合肥新城。
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力戰拒守,終不能克。當時吳軍患病者甚多,魏國曹睿統率的大軍即將到達,孫權遂撤圍退兵。
孫權雖然已經脫離危險,但斷後的陸遜卻還處在最危險中,而且大部隊為保護孫權已南下,曹魏大軍從三個方向包圍上來,陸遜千古英名似乎就要毀於一旦。
但陸遜就是陸遜,面對如此險境,竟然毫不慌張,鎮定自若,羽扇綸巾,悠閒自得,全然沒有把危險放在眼中,他故意遣親信韓扁給孫權送信,在返回途中,經過曹魏大營,被魏軍巡邏的士兵抓獲。
這個時候,和陸遜在一起斷後的諸葛瑾嚇得坐不住了,趕緊寫信給陸遜:「敵人捉住韓扁,完全掌握到我們的底細。而且現在江水乾涸,應當趕緊撤軍。」
陸遜得信後,把信丟在一邊,並不回信,反而派人去種莊稼,並如往常一樣與諸將弈棋、射戲。諸葛瑾寢食難安,可又不見陸遜回信,不知道陸遜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好親自跑來會見陸遜。
陸遜告訴諸葛瑾,別害怕,現在陛下已經平安撤退了,就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了。
原來,陸遜最怕的人不是別人,就是皇帝孫權,而陸遜怕孫權的原因,就怕孫權親自上前線指揮,他只要聽說孫權要上前線親自指揮,就嚇得躲在家裡不敢出來,因為他知道,有孫權指揮,這場戰爭就贏不了。現在,孫權終於回去了,他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了。
於是,陸遜向諸葛瑾下命令,按原計劃大張旗鼓地向襄陽進軍,但為了照顧諸葛瑾害怕的心理,就叫他率領水軍,因為水軍對於東吳來說最安全,自己就率領陸軍向襄陽進發,諸葛瑾只得戰戰兢兢地率領水軍前進。
魏軍看到陸遜在孫權撤退之後,竟然不是逃跑,還要發動進攻,不知道陸遜到底要幹什麼,於是,馬上撤下包圍圈,進城進行抵抗,陸遜軍隊被包圍的危險就此解除。
陸遜與諸葛瑾依然率領大軍前行,並且虛張聲勢,使魏軍不敢進攻。
到了白圍(今湖北白河口)之後,陸遜竟然放出風聲,揚言狩獵,暗中分兵攻打江夏、新市等地,一場大戰似乎不可避免,
這個時候,魏軍不知道陸遜帶了多少人馬,吳軍所過之處,魏軍嚇得紛紛逃入城中,以至於守城魏軍在大家還未進城之際就將城門堵住,無法關門,魏軍只得自相殘殺,然後才得以關上城門。吳軍趁勢殺上前,斬俘千餘未進城的魏軍,然後突然向後揮兵,安全撤回。
等魏軍將領醒悟過來之後,陸遜率領的斷後部隊早已到了東吳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