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31 23:25:27 2
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包括相互密封連接構成密封腔的保護罩和底板,底板固定在監測基墩面上,所述密封腔內設有頂面用於安裝地震儀的基座,所述底板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基座的底面穿過安裝孔伸出密封腔與監測基墩面固定連接,所述底板與基座之間設有密封裝置,所述密封腔內安裝有電子除溼裝置。本發明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為地震儀觀測提供了乾燥、密封的觀測環境,具有密封效果好,乾燥程度可控,整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拆裝過程對地震儀的損害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地震儀的安裝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為了控制和降低大地震所帶來的危害,各類地震儀的應用越來越被廣泛,其中主 要包括地震觀測、爆破監測、地質調查等地震觀測技術和儀器。地震儀的工作地點的範圍很 廣,例如露天公園草坪、山洞、大壩頂端等,通常工作環境都較惡劣,由於地震儀內部包括很 多精密的觀測儀器,尤其是用於觀測天然地震的寬頻帶地震儀,這類地震儀對劇烈的溫度、 溼度、氣壓都比較敏感,特別是當地震儀安裝在潮溼的山洞或者戶外觀測站等地點時,可能 產生大的溫溼度變化,這有可能直接對這些儀器造成損害。因此,在實際安裝這類地震儀 時,需要採取一定措施來減少這些溫溼度變化,這是直接關係到地震儀準確工作的關鍵環 節之一。
[0003] 目前,普遍的安裝方式是將地震儀固定在監測基墩面,監測基墩面為用於安裝地 震儀的安裝面,然後使用方形玻璃罩罩在地震儀外用於隔絕外界的空氣,並在玻璃罩內部 放置化學乾燥劑來吸溼乾燥內部環境,最後使用玻璃膠或凡士林密封劑密封玻璃罩與監測 基壤面之間的空隙。
[0004] 使用化學乾燥劑來對密封空間進行除溼,一般在工作初期效果較好,但是經過一 段時間後,化學乾燥劑的乾燥效果明顯下降,需要定期更換;除溼效果與用量有關,除溼較 為緩慢,效果並不理想;除溼效果不可控,只能憑經驗來判斷,可能會造成除溼效果不佳導 致地震儀測試不準確的問題。並且使用玻璃膠或凡士林作來密封玻璃罩時,容易弄髒地震 儀;需要更換或者重新安裝地震儀時,需要清除這類密封劑,過程中容易損害地震儀。
[0005] 為了方便拆裝,有相關【技術領域】的人員提出了一種用於安裝其他種類儀器的除溼 密封裝置,公布號CN102818944A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提高工頻電場強度檢測設備準確 性的裝置,包括相互密封連接的密封罩外殼和底板,所述底板上設有可以安裝檢測設備探 頭的基座和可以控制檢測設備探頭的開關功能柱,所述基座穿過底板與檢測設備的探杆相 連接,所述開關功能柱穿過底板延伸至底板外部;所述密封罩外殼和底板密封連接後形成 的密封腔內設有吸潮矽膠。
[0006] 上述裝置的密封罩雖然便於拆卸和安裝,但是仍使用乾燥劑來進行除溼,具有除 溼效果不佳,除溼程度難以控制以及密封效果不佳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7]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為地震 儀提供了溼度可控的密封環境,有效提高地震儀觀測地震的準確性。
[0008] -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包括相互密封連接構成密封腔的保護罩和 底板,底板固定在監測基墩面上,所述密封腔內設有頂面用於安裝地震儀的基座,所述底板 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基座的底面穿過安裝孔伸出密封腔與監測基墩面固定連接,所述底板 與基座之間設有密封裝置,所述密封腔內安裝有電子除溼裝置。
[0009] 本發明使用時,將地震儀固定在基座上,使地震儀位於密封腔內,基座與監測基墩 面固定連接,設置在密封腔內的電子除溼裝置對密封腔內的溼度進行控制,可以將密封腔 內的溼度控制在地震儀最適合的溼度範圍內,從而有效提高地震儀的測試的準確性;電子 除溼裝置的除溼效果穩定,只要提供穩定的電能供給,可以連續工作,使用壽命長,乾燥效 果好。
[0010] 地震儀內部包括很多精密的觀測儀器,尤其是用於觀測天然地震的寬頻帶地震 儀,而普通的電子乾燥設備一般都是採用交變電流,但是經過實踐得出使用交變電流向電 子乾燥設備供電時,會對地震儀的測試信號產生較大的幹擾,從而影響測試準確性。因此, 優選的,所述電子除溼裝置為直流型,連接有交流轉直流的電源轉換器或直流電源。可以有 效提高測試準確性。
[0011] 又由於安裝地震儀的密封腔空間不大,不需要使用大功率的除溼裝置進行大範圍 的除溼,因此,為了節約成本同時節約能源,優選的,所述電子除溼裝置為半導體冷凝除溼 器。半導體冷凝除溼器具有價格便宜,耗電量小,結構簡單,故障率低,使用壽命長,可進行 直流供電,無機械振動,低噪音小等優點。
[0012] 為了降低密封腔內各部位乾燥程度的差異性,優選的,所述電子除溼裝置安裝在 保護罩的頂部。
[0013] 為了方便製造和安裝,同時減小密封腔振動對地震儀的影響,優選的,所述密封裝 置為張緊在基座側壁上的環形密封圈,所述安裝孔的邊沿與環形密封圈貼靠抵緊。將基座 和底板分開製造,然後通過密封圈密封,由於密封圈的減震和緩衝效果,可以在密封腔受到 振動的情況下,大大降低其對地震儀的影響。
[0014] 為了提高保護罩和底板之間連接的密封效果,優選的,所述保護罩和底板通過若 幹間隔分布在保護罩外周的連接片固定連接,所述保護罩與底板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環形墊 圈。通過密封條進行密封,便於拆卸和安裝,避免了粘合劑的使用後,需要強行拆卸保護罩 和底板而產生損壞地震儀隱患的問題。
[0015] 為了防止監測基墩面的溼氣通過底板進入密封腔,提升密封腔的乾燥程度,優選 的,所述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設有墊高裝置以在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形成空氣隔溼 層。由於底面的溼氣較大,設置空氣隔溼層可以有效防止監測基墩面的溼氣進入密封腔。
[0016] 為了提高底板和基座之間的密封效果,優選的,所述墊高裝置為套設在基座外周 且抵緊在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的第二環形墊圈。所述第二環形墊圈的設置可以在基座和 底板的密封裝置外再設置一道密封結構,在設置空氣隔溼層同時,進一步提高密封腔的密 封效果。
[0017] 為了不影響底板的密封效果,優選的,所述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通過若干間隔 分布在第二環形墊圈外周的膨脹螺釘固定連接。
[0018] 地震儀在安裝時,需要定位電纜線的朝向,為了方便定位,優選的,所述保護罩為 圓筒形,保護罩的側壁設有過線孔,所述過線孔內安裝有密封墊圈。地震儀的數據或電纜線 穿過過線孔,圓筒形筒壁相比於方形的筒壁,有利於對數據或電纜線的穿出方向進行定向。
[0019]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0] 本發明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為地震儀觀測提供了乾燥、密封的觀 測環境,具有密封效果好,乾燥程度可控,整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拆裝過程對地震儀的損 傷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 圖1為實施例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 圖2為實施例1的剖視示意圖。
[0023] 圖3為實施例1另一個角度的剖視示意圖。
[0024] 圖4為當電子除溼裝置使用交流電或直流電時測試波的波形變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包括:相互密封連接 構成密封腔1的保護罩2和底板3,底板3固定在監測基墩面4上,密封腔3內設有頂面用 於安裝地震儀5的基座6,底板3上設有安裝孔31,基座6的底面穿過安裝孔5伸出密封腔 1與監測基墩面4固定連接,底板3與基座6之間通過環形密封圈11密封,密封腔1內安裝 有電子除溼裝置7。
[0026] 保護罩2為圓筒形,保護罩2的側壁設有過線孔21,過線孔21內安裝有密封墊圈 22。地震儀的數據或電纜線穿過過線孔21,圓筒形的結構,有利於對數據或電纜線的穿出方 向進行定向.
[0027] 保護罩2和底板3由有機玻璃製成,具有透明的外觀,便於觀察地震儀,有機玻璃 材不易碎,使用壽命長;基座6為金屬板,可以有效傳遞監測基墩面的振動至地震儀,本實 施例中採用鋼板製成。
[0028] 保護罩2和底板3通過兩個間隔分布在保護罩外周的連接片8固定連接,連接片 8與保護罩2通過鉚釘固定連接,保護罩2與底板3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環形墊圈9,第一環 形墊圈9被壓緊固定在保護罩2與底板3之間以實現密封。
[0029] 本實施例中,底板3與監測基墩面4之間設有第二環形墊圈10,第二環形墊圈10 的設置不僅在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形成空氣隔溼層以有效防止監測基墩面的溼氣通過 底板直接滲透進密封腔,而且在基座和底板的環形密封圈11外再設置一道密封結構,防止 氣體從基座6和底板3之間的縫隙進入密封腔1,從而進一步提高密封腔1的密封效果,底 板3與監測基墩面4之間通過兩個間隔分布在第二環形墊圈10外周的膨脹螺釘12固定連 接,膨脹螺釘12分別穿過兩個連接片8同時固定連接片8、底板3以及監測基墩面4,有效 減少零部件,簡化安裝步驟。
[0030] 環形密封圈11為U型密封條,安裝孔31的邊沿卡入U型槽內,可以有效提高密封 性。第一環形墊圈9和第二環形墊圈10採用D型密封條首尾相接製成,D型密封條為中空 結構,具有較大的變形量,可以通過擠壓增加密封接觸面,提高密封效果。
[0031] 第二環形墊圈10的截面具有自內向外逐漸向下傾斜的上表面,相對水平面的傾 斜角度在5°?10°之間,本實施例中,傾斜角度為7°,底板3在膨脹螺釘12作用下壓第 二環形墊圈10,由於槓桿的原理,底板3位於第二環形墊圈10內的部分會向上微微翹起,從 而使第二環形墊圈10傾斜的上表面與底板3更貼合,提高密封效果。
[0032] 電子除溼裝置7安裝在保護罩2的頂部,保護罩2頂部開設有與電子除溼裝置7 配合的安裝孔,電子除溼裝置7通過鉚釘固定在安裝孔的邊沿,電子除溼裝置7設有溼度調 節旋鈕71和電源接口 72。
[0033] 地震儀內部包括很多精密的觀測儀器,尤其是用於觀測天然地震的寬頻帶地震 儀,而普通的電子乾燥設備一般都是採用交變電流,但是經過實踐和實驗得出使用交變電 流向電子乾燥設備供電時,會對地震儀產生較大的幹擾,如圖4所示。因此,本實施例中,電 子除溼裝置7為直流型,連接有交流轉直流的電源轉換器或直流電源,電源轉換器設置在 密封腔外,直流電源可以採用常見的蓄電池。
[0034] 又由於安裝地震儀的密封腔空間較小,不需要使用大功率的除溼裝置進行大範圍 的除溼,因此,為了節約成本同時節約能源,本實施例中,直流型的電子除溼裝置7為半導 體冷凝除溼器,規格為:外觀尺寸:200*125*50mm ;額定電壓:DC5V2A ;平均功率:5W/H。
[0035] 在半導體冷凝除溼器通電工作後,利用半導體晶片溫差原理,當密封腔內溼度高 於設定值時,半導體晶片工作,使密封腔內溼氣凝結於集霜板上,當溼度降到設定值時,半 導體晶片停止工作,集霜板上的溼氣解凍成水珠,經導水孔由吸水纖維強力吸收,最後散發 達到除溼效果。半導體冷凝除溼器具有價格便宜,耗電量小,結構簡單,故障率低,使用壽命 長,可進行直流供電,無機械振動,對地震儀的幹擾小,噪音小等優點。
[0036] 本實施例安裝時:
[0037] 先將基座6固定通過螺栓固定在監測基墩面上,環形密封圈11套在基座6上,第 二環形墊圈10放置在監測基墩面上;然後將底板3通過安裝孔31套裝在基座6上並將安 裝孔31的邊沿卡入環形密封圈11的U型槽內,下表面與第二環形墊圈10貼靠;將地震儀 5安裝在基座6的頂面,在底板的上表面安裝第一環形墊圈9,將保護罩2的與底板3連接, 保護罩2的開口邊沿與第一環形墊圈9貼靠,地震儀的數據線穿過保護罩的過線孔並通過 密封墊圈22密封;在保護罩2的與底板3之間安裝連接片8,先通過鉚釘將連接片固定在 保護罩上,然後通過膨脹螺栓將連接片8,使底板3 -起固定在監測基墩面4上,並使第第一 環形墊圈9,二環形墊圈10壓緊實現密封;從而將地震儀安裝在密封腔內,完成安裝。
[0038] 使用時,電子除溼裝置7通電,根據預先設置的乾燥數值對密封腔進行除溼,將密 封腔內的溼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從而提高地震儀測試準確性,電子除溼裝置的除溼效果 穩定,只要提供穩定的電能供給,可以連續工作,使用壽命長,乾燥效果好。
[0039]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為地震儀觀測提供了幹 燥、密封的觀測環境,具有密封性好,乾燥程度可控,整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拆裝過程對 地震儀的損害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權利要求】
1. 一種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包括相互密封連接構成密封腔的保護罩和 底板,其特徵在於,底板固定在監測基墩面上,所述密封腔內設有頂面用於安裝地震儀的基 座,所述底板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基座的底面穿過安裝孔伸出密封腔與監測基墩面固定連 接,所述底板與基座之間設有密封裝置,所述密封腔內安裝有電子除溼裝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子除溼 裝置為直流型,連接有交流轉直流的電源轉換器或直流電源。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子除 溼裝置為半導體冷凝除溼器。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子除 溼裝置安裝在保護罩的頂部。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裝置 為張緊在基座側壁上的環形密封圈,所述安裝孔的邊沿與環形密封圈貼靠抵緊。
6. 如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罩 和底板通過若干間隔分布在保護罩外周的連接片固定連接,所述保護罩與底板的連接處設 有第一環形墊圈。
7. 如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板與 監測基墩面之間設有墊高裝置以在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形成空氣隔溼層。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墊高裝置 為套設在基座外周且抵緊在底板與監測基墩面之間的第二環形墊圈。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板與監 測基墩面之間通過若干間隔分布在第二環形墊圈外周的膨脹螺釘固定連接。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安裝地震儀的除溼密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罩為 圓筒形,保護罩的側壁設有過線孔,所述過線孔內安裝有密封墊圈。
【文檔編號】G01V1/18GK104111472SQ201410359858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5日
【發明者】鄒振軒, 孫侃, 陳軍輝 申請人:浙江省地震監測預報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