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潤滑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5 02:31:07 2
專利名稱:自動潤滑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潤滑多個設備的自動潤滑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機械設備的幹油潤滑裝置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智能集中潤滑系統,第 二種是採用手動加幹油潤滑裝置。在現有的這兩種幹油潤滑裝置中,智能集中潤滑系統,雖 然能夠實現自動、智能化、多設備潤滑,但其造價非常高昂,手動加幹油潤滑裝置,則只能對 一些小型的、少量的設備進行潤滑,無法實現自動化,並且人工操作費時費力。通過對現有技術研究,申請人發現目前,尚沒有一種價格便宜的潤滑裝置,不僅 能夠自動對少量設備進行潤滑,而且還能夠自動對多個設備進行潤滑。
發明內容
有鑑於此,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自動潤滑裝置,價格便宜,而且不僅可以自動對 少量設備進行潤滑,還能夠自動對多個設備進行潤滑。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自動潤滑裝置,包括泵控系統和與所述泵控系統相連接的分油系統,其中所述泵控系統包括油泵、與所述油泵相連接的驅動電機和與所述驅動電機相聯 接的總控單片機;所述第一分油系統包括與所述總控單片機相聯接的分油單片機和閥門、與所述 分油單片機相聯接的減速電機、與所述減速電機相連接且與所述油泵相連接的轉盤分配器 和與所述減速電機轉軸相連接的檢測盤。優選地,所述轉盤分配器包括進油盤、轉盤和出油盤,其中所述進油盤與出油盤密封固定在一起,且所述進油盤上設置有貫穿的轉軸孔和通 過所述閥門與所述油泵相連接的進油孔,所述出油盤上設置有貫穿的多個出油孔;所述轉盤位於所述進油盤與出油盤之間,且其上設置有送油孔,所述減速電機的 轉軸通過所述轉軸孔與所述轉盤相連接。優選地,所述進油盤內側還設置一個環形油槽和兩個環形密封槽,且所述環形油 槽和兩個環形密封槽均以所述轉軸孔為圓心;所述環形油槽的半徑等於所述轉軸孔與進油孔之間的距離;所述兩個環形密封槽中,一個環形密封槽的半徑大於所述環形油槽的半徑,另一 個環形密封槽的半徑小於所述環形油槽的半徑。優選地,所述兩個環形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或密封墊。優選地,所述轉盤上的送油孔以所述轉軸孔為圓心、以所述轉軸孔與進油孔之間 的距離為半徑。優選地,所述轉盤分別與所述進油盤和出油盤相摩擦的面上設置有鍍鉻層。優選地,所述出油盤上多個出油孔位於以所述轉軸孔為圓心的同一個圓周上,且多個出油孔等分圓。優選地,所述閥門為電磁換向閥。優選地,所述泵控系統與多個所述分油系統相連接。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該自動潤滑裝置中,轉盤分配器中包 括進油盤、轉盤和出油盤,在進油盤上設置有進油孔和環形油槽,轉盤上設置有送油孔,在 出油盤上設置有多個出油孔,進油孔通過閥門與油泵相連接,出油孔通過接頭與待潤滑設 備相連接,並且進油孔、環形油槽、送油孔和多個出油孔均位於以減速電機的轉軸為圓心、 且半徑相等圓周上。該自動潤滑裝置在工作時,分油單片機控制減速電機帶動轉盤將送油 孔與待潤滑設備所連接的出油孔相對,然後主控單片機控制閥門打開,並啟動驅動電機帶 動油泵對待潤滑設備進行打油,當打油結束後,關閉閥門和驅動電機,並將轉盤上的送油孔 與下一個出油孔相對,然後依次向下一個待潤滑設備進行打油。該自動潤滑裝置結構簡單,便於製造,而且控制系統為單片機,大大降低了製造成 本。此外,根據需要潤滑的設備的數量,該自動潤滑裝置的泵控系統還可以與多個分 油系統相連接,以使得該自動潤滑裝置能夠潤滑的設備的數量可以自由調節,對多個設備 進行潤滑。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 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 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 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自動潤滑裝置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轉盤分配器的剖視圖;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進油盤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出油盤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轉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 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 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 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於本申請保護 的範圍。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自動潤滑裝置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自動潤滑裝置包括泵控系統1和分油系統12,其中泵控系統1 包括油泵3、總控單片機5和驅動電機6 ;分油系統12包括分油單片機7、減速電機8、閥 門9、轉盤分配器10和檢測盤11。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在泵控系統1中還設 置有安全閥2,用於當突然升高的超過規定壓力的油壓時,控制油泵3進行卸荷。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轉盤分配器的剖視圖。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進 油盤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出油盤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申請實施 例提供的轉盤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該分油系統12中的轉盤分配器10包括進油盤25、 轉盤34和出油盤沈,其中進油盤25和出油盤沈密封固定在一起,且進油盤25上設置有 貫穿的轉軸孔21和進油孔22,出油盤沈上設置有貫穿的多個出油孔32,轉盤34位於進油 盤25與出油盤沈之間,且其上設置有送油孔33,減速電機8的轉軸20通過轉軸孔21與轉 盤34相連接。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進油盤25和出油盤沈上均設置有螺栓孔23,並且通過 油盤螺栓對固定在一起,且兩者相接觸的位置設置有總密封槽35,且在總密封槽35內部設 置有密封圈36,以使得進油盤25和出油盤沈之間相互密封。進油盤25上的進油孔22通過輸油管道與油泵3相連接,並且閥門9安裝在輸油 管道上,用於控制輸油管道的開閉,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閥門9優選為電磁換向閥。如圖3 所示,在進油盤25的內側還設置一個環形油槽17和兩個環形密封槽,兩個環形密封槽分別 為外環形密封槽15和內環形密封槽18。其中環形油槽17和兩個環形密封槽15、18均以轉 軸孔21的圓心為圓心,互為同心圓,並且環形油槽17的半徑等於轉軸孔21的圓心與進油 孔22之間的距離,環形油槽17還與進油孔22相連通。在兩個環形密封槽中,外環形密封 槽15的半徑大於環形油槽17的半徑,內環形密封槽18的半徑小於環形油槽17的半徑,在 兩個環形密封槽內分別設置密封圈16、19,以保證環形油槽17的密封,使得由進油孔22進 入的油只能位於環形油槽17內,而不會洩露。流入進油盤25和出油盤沈之間的空間。另 外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在進油盤25上還設置有固定座14,用於安裝固定轉盤34。轉盤34上的送油孔33位於以轉軸孔的圓心為圓心、以轉軸孔的圓心與進油孔的 圓心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周上,如圖4所示,這樣當轉盤34圍繞轉軸的圓心轉動時,可以 保證送油孔33始終與環形油槽相連通。在轉盤34設置有固定轉軸20的軸孔37。另外, 轉盤34上與進油盤25和出油盤沈相接觸的兩個面上均設置有鍍鉻層,以提高轉盤34的 摩擦強度,延長轉盤34的使用壽命。如圖5所示,出油盤沈上設置有多個出油孔32,多個出油孔32位於以轉軸孔為圓 心、以轉軸孔與送油孔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的同一個圓周上,並且相連兩個出油孔之間的距 離相等,即多個出油孔32將該圓周等分。另外每個出油孔32的外周均設置有油孔密封槽 30,並且在油孔密封槽30內設置有油孔密封圈31,以方便出油孔32與接頭相連接時,保證 出油孔32與接頭之間的密封性。檢測盤11安裝在轉抽20上,且位於減速電機8與轉盤分配器10之間,用於在打 油時,確定送油孔33與多個出油孔32的相對位置。此外在本申請其他實施例中,根據需要潤滑的設備的數量,該自動潤滑裝置的泵 控系統還可以與多個分油系統相連接,以使得該自動潤滑裝置能夠潤滑的設備的數量可以 自由調節,對多個設備進行潤滑。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該自動潤滑設備在工作時,首先設置某一出油孔32為控制 零點,且將作為控制零點的該出油孔32與檢測盤11設置的控制零點在軸20徑向方向上保 持在同一角度,使得該出油孔32指示在檢測盤11上的控制零點,然後確定與出油盤沈的 出油孔32相聯接的設備所需要的供油參數,其中包括潤滑油量、潤滑次數以及潤滑時間,
5並根據詳細情況進行編程。檢測盤11及其電路與分油單片機7共同控制分油,總控單片 機5進行整個系統控制。把編寫好的程序輸入分油單片機7中,控制減速電機8帶動轉盤 34,使送油孔33對準與所要打油的設備潤滑點相連接的出油孔32,然後分油單片機7將供 油信息反饋給總控單片機5,總控單片機控制閥門9打開,並啟動電機6帶動油泵3進行供 油。根據程序中設定所要打油的設備潤滑點的供油參數,當達到供油參數達到要求時,主控 制單片機5控制閥門9關閉,並且分油單片機7控制減速電機8帶動轉盤34回到控制零點。 並根據輸入的程序,轉動轉盤34對準下一個潤滑點,然後打開閥門9,進行打油。若輸入的 程序中沒有點需要打油,則總控單片機5控制電機6停,供油停止。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該自動潤滑裝置中,轉盤分配器中包 括進油盤、轉盤和出油盤,在進油盤上設置有進油孔和環形油槽,轉盤上設置有送油孔,在 出油盤上設置有多個出油孔,進油孔通過閥門與油泵相連接,出油孔通過接頭與待潤滑設 備相連接,並且進油孔、環形油槽、送油孔和多個出油孔均位於以減速電機的轉軸為圓心、 且半徑相等的圓周上。該自動潤滑裝置在工作時,分油單片機控制減速電機帶動轉盤將送 油孔與待潤滑設備所連接的出油孔相對,然後主控單片機控制閥門打開,並啟動驅動電機 帶動油泵對待潤滑設備進行打油,當打油結束後,關閉閥門和驅動電機,並將轉盤上的送油 孔與下一個出油孔相對,然後依次向下一個待潤滑設備進行打油。該自動潤滑裝置結構簡單,便於製造,而且控制系統為單片機,大大降低了製造成 本。此外,根據需要潤滑的設備的數量,該自動潤滑裝置的泵控系統還可以與多個分 油系統相連接,以使得該自動潤滑裝置能夠潤滑的設備的數量可以自由調節,對多個設備 進行潤滑。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優選實施方式,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或實現本申 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 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申請 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 致的最寬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潤滑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泵控系統和與所述泵控系統相連接的分油系 統,其中所述泵控系統包括油泵、與所述油泵相連接的驅動電機和與所述驅動電機相聯接的 總控單片機;所述第一分油系統包括與所述總控單片機相聯接的分油單片機及閥門、與所述分油 單片機相聯接的減速電機、與所述減速電機相連接且與所述油泵相連接的轉盤分配器和與 所述減速電機轉軸相連接的檢測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轉盤分配器包括進油盤、轉盤和出 油盤,其中所述進油盤與出油盤密封固定在一起,且所述進油盤上設置有貫穿的轉軸孔和進油 孔,所述進油孔通過所述閥門與所述油泵相連接,所述出油盤上設置有貫穿的多個出油 孔;所述轉盤位於所述進油盤與出油盤之間,且與所述進油盤和出油盤的內側面相接觸, 所述轉盤上設置有送油孔,所述減速電機的轉軸通過所述轉軸孔與所述轉盤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油盤內側還設置一個環形油槽和 兩個環形密封槽,且所述環形油槽和兩個環形密封槽均以所述轉軸孔為圓心;所述環形油槽的半徑等於所述轉軸孔與進油孔之間的距離;所述兩個環形密封槽中,一個環形密封槽的半徑大於所述環形油槽的半徑,另一個環 形密封槽的半徑小於所述環形油槽的半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環形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或 密封墊。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轉盤上的送油孔位於以所述轉軸孔 為圓心、以所述轉軸孔與進油孔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周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轉盤分別與所述進油盤和出油盤相 接觸的面上設置有鍍鉻層。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油盤上的多個出油孔位於以所述 轉軸孔為圓心、以所述轉軸孔與送油孔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周上,且相鄰兩個出油孔之 間的距離相等。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閥門為電磁換向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泵控系統與多個所述分油系統相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潤滑裝置,包括泵控系統和與泵控系統相連接的分油系統,其中泵控系統包括油泵、驅動電機和總控單片機;第一分油系統包括分油單片機、閥門、減速電機、轉盤分配器和檢測盤。該自動潤滑裝置在工作時,分油單片機控制減速電機將送油孔與待潤滑設備相連接的出油孔相對,然後主控單片機控制閥門打開,並啟動驅動電機帶動油泵對待潤滑設備進行打油,並可通過轉動轉盤使得送油孔與下一個出油孔相對,進行下次打油過程。該自動潤滑裝置具有結構簡單,便於製造的特點,而且控制系統為單片機,大大降低了製造成本。
文檔編號F16N23/00GK102072390SQ20101055656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3日
發明者欒兆華, 汪洋, 趙玉強, 陳傳盛 申請人: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