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軋機排霧罩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10:33:14 3
專利名稱:一種軋機排霧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冷軋軋機排霧系統。
背景技術:
冶金冷軋軋機在軋制過程中,要求在軋輥與被軋鋼板間、軋輥與軋輥縫間噴射乳 化液,以減少軋制阻力和降低軋制溫度,以獲得好的板面質量和提高產量。冷軋機工作速度 高,極易產生高溫,在高速軋制時噴射乳化液產生大量霧氣。這些霧氣中含有軋制油和其他 對人體有害物質。因此,軋機都必配排霧系統。排霧系統包括排霧風機、排霧罩、中間管路、 閥門和過濾器等。其中風機的容量和排霧罩的結構對排霧效果影響最大。常見的排霧罩為一懸掛於軋機上部平臺周圍的半封閉罩子,像一撐開的多邊形 傘。罩體只罩住軋機的上部空間,下部為空的。通常封閉罩有2個吸(通)風口,通過接口 法蘭與排霧風機的管路相聯。這種封閉罩的主要缺點是1.罩體空間大,抽吸口少,且抽吸口遠離霧氣源產生區,抽吸霧氣能力效率低。2.排霧時罩內形成的負壓不均。離抽吸口越遠負壓越低,導致軋機操作側和罩內 頂部油霧氣外洩漏嚴重。3.軋制過程中有多個油霧源點,它們離抽吸口有遠有近、有大有小,靠一、二個固 定抽吸口進行抽吸顯然不合理。4.為防止罩內油霧氣外洩漏而加大排霧風機的排霧能力,造成運行成本不經濟。 調查發現冷軋機排霧風機的排霧能力呈加大趨勢。例如馬鋼二冷軋機風機排霧量16萬 m3/h ;而同一型號軋機,萊鋼、通鋼排霧風機的排霧能力達到18萬m3/h,萊鋼1號軋機排霧 風機的排霧能力達到20萬m3/h。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軋機排霧罩,本實用新型排霧原理 先進,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排霧效率高,油霧防漏性能好,系統運行成本經濟。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軋機排霧罩包括入口側外罩、軋機上部平臺、出口側外罩、傳動側外罩和捲簾門, 入口側外罩、軋機上部平臺、出口側外罩、傳動側外罩之間螺栓連接,捲簾門在入口側外罩 和出口側外罩中的滑道內滑動升降,其特徵在於在軋機傳動側上方、軋機上部平臺的下 方,分別設置有入口側吸風口和出口側吸風口,二吸風口的部分截面分別與軋機操作側的 入口側內管道和出口側內管道相連接,二吸風口的另一部分截面用作抽吸口,入口側內管 道和出口側內管道的側面和底面均設置有抽吸口。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本實用新型的排霧罩內增設兩個抽吸風道和多個位置吸口,使油霧直接從產 生源處吸走,避開了無效抽吸區,使排霧能力大大提高。從而避免了油霧在大罩內彌散後有 洩漏的造成車間汙染機會。[0013](2)本實用新型可根據現場油霧情況調節吸口的大小,有效提高了各吸口效率,使 整個排霧系統更加合理,抽吸效率大大提高,從而減少運行成本。(3)本實用新型在軋機操作側,軋機牌坊內腔外設置有捲簾門,捲簾門通過馬達減 速機驅動鏈輪、鏈條帶動捲筒進行升降,升降速度和停位均由編碼器進行控制,馬達減速機 裝有內抱間和手動釋放和卷取系統,防突發停電事故。軋機換輥和設備檢修時可將捲簾門 卷至捲筒上,為操作提供足構大的空間。總之,本新型排霧罩的排霧效果比同類罩大大提高,捲簾門操作靈活,方便,停位 準確可靠。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A-A向視圖。圖4是圖1的B-B向視圖。圖中,1 入口開卷機;2 入口結露放滴水罩;3 入口側外罩;4 入口側內管道;5 入口側調節風門;6 軋機上部平臺;7 出口側調節風門;8 出口側內管道;9 出口側外罩; 10:出口結露防滴水罩;11 :出口卷取機;12:導流板;13:出口保護罩;14:入口保護罩; 15 抽吸總管;16 捲簾門;17 傳動側外罩;18 導流蓋板;19 吊杆;20 螺栓;21 螺母; 22 墊圈;23 帶鋼;24 牌坊;25 入口側吸風口 ;26 出口側吸風口 ;27 馬達減速機;28 電動機支座;29-1 第一鏈輪;29-2 第二鏈輪;30 鏈條;31 捲筒;32 支座;33 編碼器; S1 傳動側油霧源;S2 操作側油霧源;S3 入口側油霧源;S4 出口側油霧源;S5 入口開卷 機油霧源;S6 出口卷取機油霧源。
具體實施方式
在現有技術中,由於軋機工作空間和上部工作平臺的要求,罩體要求設計成傘狀 半封閉結構形式,罩體抽風口一般只有兩個,布置在罩體上且與油霧過慮風管相連接。這種 結構形式最大缺陷在於1.在風口抽吸過程中罩內形成的負壓不均,離吸口越遠壓力(負 值)越小,還會出現抽吸經過無用區域而出現壓損(漏風)。2.罩體龐大結構穩定性差,易 變形產生洩漏。為解決上述兩大問題採用如下方法。(一)大罩內部加設置罩內風道,使吸口儘量接近油霧源,使油霧還未彌散就被吸走。( 二)將入口側外罩外伸端支撐在入口保護罩框架上;將出口側外罩外伸端支撐 在出口保護罩框架上。這樣,既增加了入、出口側外罩的剛度,減輕結構重量,又提高了入、 出口保護罩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一 .罩內主要霧源點詳見圖2,主要霧源點發生在如下方面1)S1 軋機操作側(含乳化液收集盤)油霧,即捲簾門16窗內油霧;2) S2 軋機傳動側(含乳化液收集盤)油霧;3) S3 軋機入口處油霧;[0029]4) S4 軋機出口處油霧;5) S5 入口開卷機處油霧;6) S6 出口卷取機處油霧。二 .改進方案1.增設罩內抽吸風道如圖1和圖2所示,軋機排霧罩包括罩體入口側外罩3、軋機上部平臺6、傳動側外 罩17和出口側外罩9和捲簾門16,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排坊24之間均用螺栓連接。捲簾 門16在入口側外罩3和出口側外罩9中的滑道內滑動升降。入口側外罩3和出口側外罩 9分別設置在入口開卷機1和出口卷取機11的上部。根據上述油霧點,在軋機傳動側軋輥 上方、軋機上部平臺6的下方,位於傳動側外罩17內分別設置入口側吸風口 25和出口側吸 風口 26。二吸風口 25、26的罩外端與抽吸總管15相連接。二吸風口 25、26的罩內端入口 側吸風口 25的部分截面與入口側內管道4相連接;出口側吸風口 26的部分截面與出口側 內管道8相連接;二吸風口的另一部分截面用作抽吸口,直接抽吸軋機傳動側(含乳化液收 集盤)的油霧S1。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內管道8的另一端是封閉的,二內管道通過吊 杆19固定在軋機上部平臺的下面。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內管道8在軋機帶鋼23入、 出口處的側面和底面,均設置有抽吸口,抽吸油霧源S2 S6。2.合理設置吸風口截面分配入口側吸風口 25和出口側吸風口 26的一部分截面分別與入口側內管道4、出口側 內管道8相連接,另一部分截面分別用作入口側調節風門5、出口側調節風門7。實驗證明 調節風門的截面積與所連接內管道橫截面積之比為13比較合適。設置入口側調節風門 5和出口側調節風門7進行吸風口面積調節,以適應各軋機環境差異。3.所有抽吸口大小可調因罩內各油霧源的油霧量大小計算較為困難,各抽吸口大小也就難以確定,因此 所有抽吸口處均設置有手動式插板閥。根據現場霧氣情況,用手動插板閥進行抽吸口大小 調節,一旦調節好後,鎖定插板閥。如若在風道內設自動翻板閥進行調節控制,容易造成管 道內塵查淤積,影響通風效果,還造成自動控制成本。4.入口開卷機1、出口卷取機11上方增設導流板由於入口開卷機1、出口卷取機11處油霧離內風道(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內 管道8)的抽吸口較遠,需要加油霧導流裝置,使油霧流動通暢。如圖1、圖3和圖4所示,在 入口側外罩3、出口側外罩9的下方,入口保護罩14、出口保護罩13的上方,分別在入口側 外罩3、出口側外罩9內設置有導流板12和在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內管道8下方設置 有導流蓋板18。5.入口開卷機1、出口卷取機11上方增設結露防滴水罩,保護帶鋼乾燥帶鋼25經軋機軋制吹掃後,卷取時溫度在60 80度,如車間溫度低於這一溫度 很多時,在軋機入、出端罩內頂板上可能結露滴水,影響帶鋼卷取,因此需要有結露防滴水 罩。如圖1、圖3、圖4所示,在入口保護罩14、出口保護罩13的上部分別設置有入口結露防 滴水罩2和出口結露防滴水罩10。該罩為獨立結構,可以移動。根據南北方地理位置和春 夏秋冬季節進行取捨。6.改變入、出口側外罩3、9外伸端剛度,提高罩體結構穩定性,防變形洩漏[0044]因軋機在工作狀態下牌坊24產生振動,致使組裝的罩體結構極易變形,產生霧氣 洩漏。改變入、出口側外罩3、9外伸端剛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採用的方法是將入口側外 罩3外伸端支撐在入口保護罩14框架上;將出口側外罩9外伸端支撐在出口保護罩13框 架上。這樣,既增加了入、出口側外罩3、9的剛度,減輕結構重量,又提高了入、出口保護罩 14、13功效。7.捲簾門16升降速度和停位可控軋機操作側設置捲簾門16、捲筒31、支座32、鏈輪29、鏈條30、馬達減速機27和編 碼器33,捲筒31與支座32之間軸承連接,支座32固定在軋機上部平臺6的上部。捲簾門 16卷在捲筒31上,捲筒31依次通過第一鏈輪29-1、鏈條30、第二鏈輪29-2連接至馬達減 速機27,馬達減速機27通過支架28固定在軋機上部平臺6上。本實用新型在軋機操作側、軋機牌坊24外側設置有捲簾門16,捲簾門16通過馬達 減速機27驅動鏈輪29、鏈條30帶動捲筒31進行升降,升降速度和停位均由編碼器33進行 控制,馬達減速機27裝有內抱閘和手動系統,防突發停電事故。軋機換輥和設備檢修時可 將捲簾門16卷至捲筒31上,為操作提供足夠大的空間。
權利要求一種軋機排霧罩,罩體包括入口側外罩(3)、軋機上部平臺(6)、出口側外罩(9)、傳動側外罩(17)和捲簾門(16),入口側外罩(3)、軋機上部平臺(6)、出口側外罩(9)、傳動側外罩(17)之間螺栓連接,捲簾門(16)在入口側外罩(3)和出口側外罩(9)中的滑道內滑動升降,其特徵在於在軋機傳動側上方、軋機上部平臺(6)的下方,分別設置有入口側吸風口(25)和出口側吸風口(26),二吸風口的部分截面分別與軋機操作側的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內管道(8)相連接,二吸風口的另一部分截面用作抽吸口,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內管道(8)的側面和底面均設置有抽吸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機排霧罩,其特徵在於入口側吸風口(25)和出口側吸風 口(26)的抽吸口截面分別設有入口側調節風門(5)和出口側調節風門(7),所述抽吸口截 面積與其吸風口連接的內管道橫截面積之比為1 3。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軋機排霧罩,其特徵在於所有抽吸口處均設置有手動 式插板閥。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軋機排霧罩,其特徵在於在入口側外罩(3)、出口側外 罩(9)內,分別設置有導流板(12)。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軋機排霧罩,其特徵在於入口側內管道(4)和出口側 內管道(8)的下方,入口保護罩(14)、出口保護罩(13)的上方,分別設置有導流蓋板(18)。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軋機排霧罩,其特徵在於在入口保護罩(14)、出口保護 罩(13)的上部分別設置有入口結露防滴水罩(2)和出口結露防滴水罩(10)。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軋機排霧罩,其特徵在於軋機操作側設置捲簾門(16)、 捲筒(31)、支座(32)、鏈輪(29)、鏈條(30)、馬達減速機(27)和編碼器(33),捲筒(31)與 支座(32)之間為軸承連接,支座(32)固定在軋機上部平臺(6)的上,捲簾門(16)卷在卷 筒(31)上,捲筒(31)依次通過第一鏈輪(29-1)、鏈條(30)、第二鏈輪(29_2)連接至馬達 減速機(27),馬達減速機(27)通過支架(28)固定在軋機上部平臺(6)上。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軋機排霧罩,其包括入口側外罩、軋機上部平臺、出口側外罩、傳動側外罩和捲簾門,入口側外罩、軋機上部平臺、出口側外罩、傳動側外罩之間螺栓連接,捲簾門在入口側外罩和出口側外罩中的滑道內滑動升降,其特徵在於在軋機傳動側上方、軋機上部平臺的下方,分別設置有入口側吸風口和出口側吸風口,二吸風口的部分截面分別與軋機操作側的入口側內管道和出口側內管道相連接,二吸風口的另一部分截面用作抽吸口,入口側內管道和出口側內管道的側面和底面均設置有抽吸口。本實用新型排霧原理先進,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排霧效率高,油霧防漏性能好,系統運行成本經濟。
文檔編號B21B9/00GK201632474SQ20092035324
公開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9日
發明者張令琴, 李張翼, 楊韶光 申請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