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管回收卷管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10:54:04
專利名稱:水氣管回收卷管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將用後的拉出較長的水管或氣管重新捲曲回收的水、氣管回收卷管器。
背景技術:
一般情況下,在一定範圍內的園林澆灌都是拉出一條長長的水管進行作業,同樣,在一定範圍內使用氣動工具進行作業時,也須拉出一條長長的氣管作業。這些水管或氣管用完後,往往需用較長的時間進行收卷和整理,既費時、費力,且收卷、整理的效果也不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目前水管或氣管用完後,需用較長的時間進行收卷和整理,既費時、費力,且收卷、整理的效果不好的問題,提供一種可對水管或氣管進行收卷回收,且操作方便、快捷,回收效果好的水、氣管回收卷管器。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氣管回收卷管器包括掛牆部分、提手部分、回收部分、軸芯部分、傳動部分、排管部分、止轉部分和固封部分。
掛牆部分包括支承座18、銷軸17。水、氣管回收卷管器通過銷軸17與支承座18相連。銷軸17是一個鋁管。
提手部分包括提手14、提手座12、圓柱銷13。提手14通過圓柱銷13固定在提手座12上,並通過螺絲將提手座12固定在外殼15上。
回收部分包括線芯9、水、氣管19、卷簧20。水、氣管19卷在線芯9上。卷簧20兩端分別固定在卷簧軸16和線芯9上。
軸芯部分包括轉軸部分和水、氣流道部分轉軸部分包括螺絲28、調節蓋25、卷簧軸16、軸芯支承蓋44、連接軸8。調節蓋25和卷簧軸16通過螺絲28緊固在一起。卷簧軸16與連接軸8通螺紋緊固在一起。連接軸8通過六角頭與軸芯支承蓋44上的六角套連接在一起。軸芯兩邊的調節蓋25和軸芯支承蓋44分別通過螺絲固定在內側蓋3上,構成一條固定的旋轉軸,線芯9和卷簧20圍繞此軸旋轉。
水、氣流道部分包括出口接頭26、密封圈1、旋轉接頭45、卡簧11、密封圈10、連接軸8、入口接頭7。出口接頭26和旋轉接頭45通過螺紋連接,並套在連接軸8上,用密封圈10密封,通過卡簧11定位。連接軸8與入口接頭7通過螺紋連接,用密封圈1密封。出口接頭26和水、氣管19連接,入口接頭7與水、氣管42連接,形成水、氣流通道。
傳動部分包括主動輪22、主動輪蓋24、同步帶23、從動輪38。主動輪22固定在線芯9上。主動輪蓋24固定在主動輪22上。同步帶23套在主動輪22上,並與從動輪38連接。
排管部分包括雙向螺杆40、從動輪38、端蓋41、壓蓋39、換向塊37、螺杆壓塊36、排管器下蓋35、轉輪34、排管器上蓋33、轉輪座32、導軌31。排管器由兩個轉輪34套在兩個轉輪座32上,並裝在排管器上蓋33和排管器下蓋35之間,用螺絲緊固構成。水、氣管19通過兩個轉輪34之間形成的空間。排管器的一端插在導軌31上,導軌31兩側固定在外殼15上,形成一條固定不動的導向槽。端蓋41卡在雙向螺杆40的另一端起限位作用,兩個螺杆壓塊36通過螺絲把雙向螺杆40固定在外殼15上,雙向螺杆40通過壓蓋39壓入了排管器下蓋35上,且換向塊37的細齒也剛好放入雙向螺杆40的螺紋裡,換向塊37在雙向螺杆40轉動時就會帶著排管器沿著雙向螺杆40上的螺紋作來回運動。
止轉部分包括棘輪43、棘爪6、棘爪轉軸5、拉簧4。棘爪6通過棘爪轉軸5固定在內側蓋3上。拉簧4固定在內側蓋3上。
固封部分包括外殼15、內側蓋3、外側蓋2、出管封口蓋21、封口蓋29。兩個外殼15通過螺絲、螺母緊固在一起,兩個內側蓋3也通過螺絲緊固在外殼15上。外側蓋2通過內鉤把內側蓋3鉤住。出管封口蓋21封住外殼15的出管口,水、氣管19從中間孔位伸出,封口蓋29封住另一個外殼15的出管口。
此外,水、氣管回收卷管器還包括上位球30和彈簧27。上位球30分左右兩半,把水、氣管19夾在中間,用螺絲緊固。彈簧27裝於水、氣管19與出口接頭26的連接部位。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外力把水、氣管19拉出時,利用棘爪6卡住棘輪43後,水、氣管19就在伸出的範圍內使用。使用完畢後,再用力拉動水、氣管19,讓棘輪43超過棘爪6後,再讓力消失,這樣由於卷簧20的回彈力,帶動線芯9迴轉,線芯9迴轉時對水、氣管19進行回收,與此同時,固定在線芯9上的主動輪22也與線芯9同步轉動,也同時讓雙向螺杆40轉動。雙向螺杆40轉動使換向塊37沿著雙向螺杆40的雙向螺絲來回運動,同時帶動整個排管器來回運動。由於排管器的另一端插在導軌31上,故排管器就在雙向螺杆40和導軌31形成的雙導軌之間同步來回運動。導軌31隻起穩定排管器的作用,雙向螺杆40的轉動對排管器提供動力,這樣便可實現整齊排管的目的。水、氣則通過由入口接頭7、連接軸8、旋轉接頭45、出口接頭26、密封圈10、密封圈1、卡簧11、水、氣管42與水、氣管19構成的水、氣通道進行輸送。另外由於螺絲28將調節蓋25緊固在卷簧軸16上,卷簧軸16通過螺紋與連接軸8緊固在一起,使整個軸芯形成一整體,從而使線芯9和卷簧20可平穩地運轉,避免轉動時的擺動現象,使得排管整齊有序,水、氣流順暢。
本實用新型可對水管或氣管進行收卷回收,操作方便、快捷,回收效果好,水管或氣管排管整齊有序,水、氣流順暢。
圖1是本實用新型水、氣管回收卷管器的構造圖;圖2是圖1的左視圖;圖3是軸芯的構造圖;圖4是排管器的構造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水、氣管回收卷管器的立體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水、氣管回收卷管器的分解圖;圖7是軸芯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氣管回收卷管器包括掛牆部分、提手部分、回收部分、軸芯部分、傳動部分、排管部分、止轉部分和固封部分。
如圖2、圖6所示,掛牆部分包括支承座18、鋁管17。水、氣管回收卷管器通過鋁管17與支承座18相連,並用爆炸螺栓固定在牆壁上。
如圖2、圖6所示,提手部分包括提手14、提手座12、圓柱銷13。提手14通過圓柱銷13固定在提手座12上並通過螺絲將提手座12固定在外殼15上。可通過提手14將整個水、氣管回收卷管器提起。
如圖1、圖2、圖6所示,回收部分包括線芯9、水、氣管19、卷簧20。水、氣管19卷在線芯9上。卷簧20固定在線芯9上。當水、氣管19被外力拉出時,帶動線芯9轉動,線芯9帶動卷簧20收緊轉動,當外力消失時,由於卷簧的回彈力使線芯9迴轉,從而對水管進行回收。
如圖1、圖3、圖6、圖7所示,軸芯部分包括轉軸部分和水、氣流道部分轉軸部分包括內六角螺絲28、調節蓋25、卷簧軸16、軸芯支承蓋44、連接軸8。調節蓋25和卷簧軸16通過內六角螺絲28緊固在一起。卷簧軸16與連接軸8通螺紋緊固在一起。連接軸8通過六角頭與軸芯支承蓋44上的六角套連接在一起。這樣就組成了一條完整的軸芯。軸芯兩邊的調節蓋25和軸芯支承蓋44分別通過螺絲固定在內側蓋3上。這樣就構成一條固定的旋轉軸。線芯9和卷簧20就圍繞此軸旋轉。由於此軸芯各個部件是連在一起固定不動的,因此旋轉時就不會形成搖擺現象。如果卷簧軸16不與連接軸8連接在一起,則整個線芯9就會擺動搖晃,會影響排管質量。
如圖1、圖2、圖6所示,水、氣流道部分包括出口接頭26、密封圈1、旋轉接頭45、卡簧11、密封圈10、連接軸8、入口接頭7。出口接頭26和旋轉接頭45通過螺紋連接,然後套在連接軸8上,通過卡簧11定位。連接軸8與入口接頭7也通過螺紋連接,且各環節用密封圈1和密封圈10密封,防止洩漏。另外,出口接頭26和水、氣管19連接,入口接頭7與水、氣管42連接,形成水、氣通道。
如圖1、圖5、圖6所示,傳動部分包括主動輪22、主動輪蓋24、同步帶23、從動輪38。當線芯9轉動時,固定在線芯9上的主動輪22和固定在主動輪22的主動輪蓋24也同步轉動,並帶動套在主動輪22上的同步帶23運動,同步帶23運動的同時也帶動從動輪38同時運動,達到傳動的目的。
如圖2、圖4、圖5所示,排管部分包括雙向螺杆40、從動輪38、端蓋41、壓蓋39、換向塊37、螺杆壓塊36、排管器下蓋35、轉輪34、排管器上蓋33、轉輪座32、導軌31。排管器由兩個轉輪34套在兩個轉輪座32上,並裝在排管器上蓋33和排管器下蓋35之間,用螺絲緊固構成。水、氣管19通過兩個轉輪34之間形成的空間,隨著整個排管器的移動而排列。排管器的一端插在導軌31上,導軌31兩側固定在外殼15上,形成一條固定不動的導向槽。這樣,排管器才會沿著導軌4來回移動,不會搖擺,以免影響排管質量。端蓋41卡在雙向螺杆40的另一端起限位作用,兩個通過螺絲把雙向螺杆40固定在外殼15上,雙向螺杆40通過壓蓋39壓入了排管器下蓋35上,且換向塊37的細齒也剛好放入雙向螺杆40中的螺紋裡,這樣,換向塊37在雙向螺杆40轉動時就會帶著排管器沿著雙向螺杆40上的螺紋作來回運動,從而達到排管作用。
如圖1、圖6所示,止轉部分包括棘輪43、棘爪6、棘爪轉軸5、拉簧4。當外力把水、氣管19拉出時,帶動線芯9向前轉動時,棘輪43也作同步轉動,棘輪43遇到通過固定在內側蓋3上的棘爪6的同時,外力消失,則由於卷簧20的回彈作用帶動線芯9往迴轉,此時棘輪43也同步往迴轉,這時棘爪6會卡住棘輪43,防止棘輪43和線芯9往迴轉,擔當向前轉過棘爪6,外力同時消失時,由於固定在內側蓋3上的拉簧4已把棘爪6拉回另一方向,故棘爪6卡不住棘輪43而讓棘輪43和線芯9繼續往迴轉。如果要再次止轉,則要把水、氣管19再往外拉,使棘輪43再次遇到棘爪6時,再取消外力,才可達到再次止轉的目的。
如圖1、圖2所示,固封部分包括外殼15、內側蓋3、外側蓋2、出管封口蓋21、封口蓋29。當全部結構部件組裝好後,兩個外殼15通過螺絲、螺母緊固在一起,兩個內側蓋3也通過螺絲緊固在外殼15相應部分,外側蓋2通過內鉤把內側蓋3鉤住,從而達到封好內側蓋3的效果。出管封口蓋21則封住外殼15的出管口,讓水、氣管19在它的中間孔位伸出,封口蓋29則封住另一個外殼15得出管口,從而達到美化外觀的效果。
此外,如圖2所示,還包括上位球30和彈簧27。上位球30分左右兩半,把水、氣管19夾在中間,用螺絲緊固。這樣水、氣管19有了止位裝置,不會全部水、氣管19都縮到水、氣管回收卷管器內。彈簧27用來防止水、氣管19與出口接頭26連接好後有折彎的現象。以避免堵塞水、氣流流通。
權利要求1.一種水氣管回收卷管器,其特徵在於包括掛牆部分、提手部分、回收部分、軸芯部分、傳動部分、排管部分、止轉部分和固封部分;掛牆部分包括支承座(18)、銷軸(17);水、氣管回收卷管器通過銷軸(17)與支承座(18)相連;提手部分包括提手(14)、提手座(12)、圓柱銷(13);提手(14)通過圓柱銷(13)固定在提手座(12)上,並通過螺絲將提手座(12)固定在外殼(15)上;回收部分包括線芯(9)、水、氣管(19)、卷簧(20);水、氣管(19)卷在線芯(9)上;卷簧(20)兩端分別固定在卷簧軸(16)和線芯(9)上;軸芯部分包括轉軸部分和水、氣流道部分轉軸部分包括螺絲(28)、調節蓋(25)、卷簧軸(16)、軸芯支承蓋(44)、連接軸(8);調節蓋(25)和卷簧軸(16)通過螺絲(28)緊固在一起;卷簧軸(16)與連接軸(8)通螺紋緊固在一起;連接軸(8)通過六角頭與軸芯支承蓋(44)上的六角套連接在一起;軸芯兩邊的調節蓋(25)和軸芯支承蓋(44)分別通過螺絲固定在內側蓋(3)上,構成一條固定的旋轉軸,線芯(9)和卷簧(20)圍繞此軸旋轉;水、氣流道部分包括出口接頭(26)、密封圈(1)、旋轉接頭(45)、卡簧(11)、密封圈(10)、連接軸(8)、入口接頭(7);出口接頭(26)和旋轉接頭(45)通過螺紋連接,並套在連接軸(8)上,用密封圈(10)密封,通過卡簧(11)定位;連接軸(8)與入口接頭(7)通過螺紋連接,用密封圈(1)密封;出口接頭(26)和水、氣管(19)連接,入口接頭(7)與水、氣管(42)連接,形成水、氣流通道;傳動部分包括主動輪(22)、主動輪蓋(24)、同步帶(23)、從動輪(38);主動輪(22)固定在線芯(9)上;主動輪蓋(24)固定在主動輪(22)上;同步帶(23)套在主動輪(22)上,並與從動輪(38)連接;排管部分包括雙向螺杆(40)、從動輪(38)、端蓋(41)、壓蓋(39)、換向塊(37)、螺杆壓塊(36)、排管器下蓋(35)、轉輪(34)、排管器上蓋(33)、轉輪座(32)、導軌(31);排管器由兩個轉輪(34)套在兩個轉輪座(32)上,並裝在排管器上蓋(33)和排管器下蓋(35)之間,用螺絲緊固構成;水、氣管(19)通過兩個轉輪(34)之間形成的空間;排管器的一端插在導軌(31)上,導軌(31)兩側固定在外殼(15)上,形成一條固定不動的導向槽;端蓋(41)卡在雙向螺杆(40)的另一端起限位作用,兩個螺杆壓塊(36)通過螺絲把雙向螺杆(40)固定在外殼(15)上,雙向螺杆(40)通過壓蓋(39)壓入了排管器下蓋(35)上,且換向塊(37)的細齒也剛好放入雙向螺杆(40)的螺紋裡,換向塊(37)在雙向螺杆(40)轉動時就會帶著排管器沿著雙向螺杆(40)上的螺紋作來回運動;止轉部分包括棘輪(43)、棘爪(6)、棘爪轉軸(5)、拉簧(4);棘爪(6)通過棘爪轉軸(5)固定在內側蓋(3)上;拉簧(4)固定在內側蓋(3)上;固封部分包括外殼(15)、內側蓋(3)、外側蓋(2)、出管封口蓋(21)、封口蓋(29);兩個外殼(15)通過螺絲、螺母緊固在一起,兩個內側蓋(3)也通過螺絲緊固在外殼(15)上;外側蓋(2)通過內鉤把內側蓋(3)鉤住;出管封口蓋(21)封住外殼(15)的出管口,水、氣管(19)從中間孔位伸出,封口蓋(29)封住另一個外殼(15)的出管口;此外,水、氣管回收卷管器還包括上位球(30)和彈簧(27);上位球(30)分左右兩半,把水、氣管(19)夾在中間,用螺絲緊固;彈簧(27)裝於水、氣管(19)與出口接頭(26)的連接部位。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管回收卷管器,其特徵在於銷軸(17)是一個鋁管。
專利摘要一種水、氣管回收卷管器,包括掛牆部分、提手部分、回收部分、軸芯部分、傳動部分、排管部分、止轉部分和固封部分。水、氣管回收卷管器通過鋁管17與支承座18相連。提手14固定在外殼15上。水、氣管19卷在線芯9上。卷簧20兩端固定在線芯9和卷簧軸16上。卷簧軸16與連接軸8緊固在一起。出口接頭26和旋轉接頭45連接。連接軸8與入口接頭7連接。水、氣管19通過排管器的兩個轉輪34之間。止轉部分包括棘輪43、棘爪6、棘爪轉軸5、拉簧4。固封部分包括外殼15、內側蓋3、外側蓋2、出管封口蓋21、封口蓋29。此外,還包括上位球30和彈簧27。本實用新型可對水管或氣管進行收卷回收,操作方便、快捷,回收效果好,水管或氣管排管整齊有序,水、氣流順暢。
文檔編號B65H75/34GK2740577SQ200420112470
公開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9日
發明者遊慶廣 申請人:遊慶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