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讀《習近平用典》有感500字

2023-10-12 17:31:04

  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多處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習近平用典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參考選擇。

  讀《習近平用典》有感一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文稿引經據典,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用典》從習近平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習總書記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修身、任賢、天下、法治等13個篇章。

  《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全書26萬多字。該書對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每則典故,在解讀部分闡述了用典的現實意義,釋義部分詮釋了古典名句的出處和深邃的寓意。

  古聖先賢的格言警句,代表著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表現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境界,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是治國理政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發表講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夙夜在公」一詞出自《詩經·召南·採蘩》。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作報告時的插話》等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南宋)呂本中《官箴》:「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強調領導幹部要兩袖清風、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為黨為人民,建設好我們美麗的國家。

  《之江新語·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春秋]孔子《論語·顏淵·子路》:「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強調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這篇檄文被視為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習近平同志引用《禁止饋送檄》,告誡各級領導幹部要關心、體貼百姓,注重個人名節,做清官,不取不義之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引用明朝于謙的《詠煤炭》:「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告誡領導幹部要心存百姓,以百姓為念,不辭勞苦為人民。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北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強調治國要有定力,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立於高山之巔,遠見卓識,不可生事,但也不要怕事。

  《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等文中引用(北宋)王安石《洪範傳》:「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強調「修心治身」是為政者的基本要求。先有修心治身的道德,後有經世治國的政德。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春秋)左丘明的《國語·周語下》:「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強調學好難,學壞易。學好要持之以恆,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遠離落後的思想意識;學壞是一時一事的事,稍不留神就犯錯、成千古恨。

  《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尚書·周書》:「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要取得偉大的成績,必須有遠大的志向,同時要勤奮努力。立志是前提,勤勉是保障。無志不足以行遠,無勤一事無成。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春秋)《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強調做事情要有毅力、有恆心,從小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北宋)蘇軾《晁錯論》的「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強調治國要有憂患意識,要有預見,把不測之憂消滅在萌芽狀態。喜不忘憂,安而不忘亂,胸有成竹定天下。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簡潔雋永的古語,折射出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要通過創新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戰國)莊子《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強調要持之以恆地學習。要在全社會形成勤奮好學的風尚,通過學習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學習。延安整風時期提出「改造我們的學習」,執政之初提出「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每一次學習熱潮,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地前進。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現代政治文明中,「領導幹部的人格力量對於做好領導工作越來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徑是讀書學習。」

  當今中國深刻變革,我們前進道路上還面臨許多繞不開、躲不過的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啟示、集千古之智。

  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古代典籍、經典名句,談安危、論治亂,體現著治國的偉力。《習近平用典》一書思想深刻、文化底蘊深厚,給我們提供智慧啟迪和強大的精神力量。讀《習近平用典》,我們看到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闡述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看到總書記的治國理念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

  學習《習近平用典》,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治國理政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治國理政中大有可為。

  讀《習近平用典》有感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滌蕩心靈的一泓清泉。近期閱讀《習近平用典》一書,引經據典,寓意深邃,生動傳神,細細品咂,回味無窮。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習近平用典》是國內第一本聚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用典的作品。自首發後,已被50餘家權威媒體報導,好評如潮。《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全書26萬字,從習近平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立德、修身、任賢、天下、信念、法治等13個篇章,推陳出新,將「故紙堆」裡的典故賦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運用於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針對每則典故,解讀部分闡述了總書記用典的現實意義,釋義部分詮釋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鑑往知來,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啟示,為政用權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文章與講話中,精心用典,「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以經典名句畫龍點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蘊深厚。

  唐太宗李世民嘗言:「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就是以史為鑑認識世事興衰的因緣,也意味著認識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讀史使人明智,就是在歷史中找出評價的尺度,對過去的人和事做出客觀評價。古往今來,有多少聖哲先賢和仁人志士為「得民」而謳歌,為「得民」而吶喊。荀子亦在《荀子·五霸》中說:「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開發我們的智慧,啟迪我們的心靈。

  習近平同志把「三嚴三實」作為幹部改進作風的要求,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嚴以修身」,涵蓋了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四個方面的內涵,為幹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體方向。敬民愛民,鞏固邦本。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當我們翻閱儒家經典《尚書》時,就會深刻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民本」思想。「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光輝歷程啟示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使我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蹟、書寫了中國震撼、找到了中國道路。

  敬民愛民,要從深入人民群眾生活、關心民間疾苦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希望基層黨員幹部能夠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扎紮實實,做好基礎工作。希望領導幹部時刻都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要立志做大事,腳踏實地幹工作。告誡他們無論職務有多高,權力有多大,都能夠始終堅持黨性,擺正個人與群眾、個人與組織的關係,處理好當官與做人、為公與為私的關係,權大不忘責任重,位重不移公僕心。當官的最高境界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而不是享清福。這樣的黨的領導幹部才能民心所向、民眾擁護。

  當下,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歷史復興時期,建設書香型社會,需要鴻篇巨製,擘畫未來。《習近平用典》一書為我們帶來深刻的智慧啟迪和有益的經史學習!

  讀《習近平用典》有感三

  浩瀚優秀的傳統文化典籍儘管靜穆樸素,但總能穿越歷史滄桑給我們以啟迪,讓人們在平和的思索中完成一種溫潤的成長。一直喜歡經典,但囿於涉世尚淺之故,對其中諸多妙悟的理解浮於表面。讀罷《習近平用典》一書,從習總書記對經典的理解和運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種風情——經世致用。毛主席曾說:「精通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對於古聖先賢留下的經典,其所謂的古典美亦在於日常的靈活運用。流傳千百年不朽的經典,之所以能在千迴百轉的歷史浪濤中依然躍動,這絕非偶然,正應了「大浪淘沙始見金」。字字珠璣,留給我們的是哲思和溫暖;隻言片語,傳遞給我們的是力量和希冀。

  古典蘊涵治國理政的良策。「浩淼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習總書記引用此句展現了其治國的韜略。「從儒家經典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辦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養分。」寬闊的視野,執古御今的氣魄,構建起泱泱華夏逐夢的大格局。

  古典傳遞人文情懷的溫暖。引用《孟子》中「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談及的是愛民敬民的質樸情懷。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亦如水,可載可覆。唯有與民同心,方可牽住連接天地的命脈。「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古語經典言簡義豐,以宇宙大觀探視天地之道,抒寫蘊涵人文主義的溫情。

  古典構架博大深遠的格局。「革故鼎新」道出了今朝深化改革的關鍵,但這一關鍵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智慧。借古人之智,融今人之慧,攬天下英才「有所為有所不為」,推陳出新,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吞吐山河,構建起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

  讀傳統經典,與聖人同行。從聖人之處取經求進,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融會貫通,指導實際。用現代思維連結經典,展現大國文化自信,「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作為當下的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業踏實的履職盡責,也要善於跳出經驗的「藩籬」,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從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閱讀經典中休憩心靈,以更佳的狀態整裝待發。「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化」的力量給我們啟智、塑志,而當我們能正確的自然的運用經典時,那便與這些經典融為一體,到那時經典不再被仰視,因為它已幻化為我們真實的生活底色。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