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要點助你掌握太極拳的互為其根
2025-05-03 19:09:24
陳氏太極拳的第八代傳人陳鑫在論太極拳本質時講到,「開合虛實為太極,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互為其根」在太極拳運動中佔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其中陰陽、虛實互為其根是太極拳運動的內在要求和表現形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太極拳互為其根的三大要點吧。
一、互為其根是陰陽對立統一辯證的雙方
何為互為其根?首先,它是兩者之間的關係,缺一不可;其次,兩者之間的屬性在變換中互換。與互為其根同時出現的還有互為其梢,根與梢總是同時不同位伴隨著出現。在太極拳運動中,陰陽虛實等表現的形式總是同時不同位伴隨著出現,而各自的運動狀態又在不斷的轉換,這種發生轉換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對稱的運動狀態。如同汽車的車輪上任何對稱兩點其運動狀態無不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有上必有下。當運動位置發生互換後,其各自的運動性質也同時發生了互換,這樣一種運動狀態便是互為其根。這種運動是既對立又統一,既排斥又依賴的關係,諸如動與靜、虛與實、柔與剛、隱與現、攻與防等均是同時不同位互為其根的表現方式。要實現這樣一種運動狀態,其運動就必須是一種無始無終、陰陽無偏的運動。陳鑫在《太極拳總論》中言道:「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跟
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二、互為其根是太極拳運動的內在要求
太極拳運動就是通過意識的作用引導身體千肢百骸產生的一種辯證運動。特別要注意的是:第一,這種運動由意識引導產生;第二,千肢百骸(不僅僅是四肢或是身體的某一部分)全部參加了運動;第三,最重要的也是與其他運動相區別的是辯證運動,這種運動是陰陽、虛實、開合同時不同位的運動。可見這種運動必須是一種平衡的、對稱的、連續的運動。為了實現連續的運動,必須進行封閉的無始無終的立體弧形運動。這種運動的內在要求必須是互為其根式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在內不在外的辯證運動。因為太極拳在行功中,先有意動,接而勁動,再有形動,無論何時,無論何處,都必須分清虛實,而形體的虛實是由意識的陰陽導致內勁陰陽兩氣所支配產生的。只有通過意識陰陽互為其根不斷進行變化,才可能實現太極拳所要求的「你形快,不如我意快」。
三、內在的辯證運動是實現互為其根的關鍵
1.體松是實現互為其根的前提。太極拳所要求的體松,簡單地講就是將身體放長,放就是拔,拔是一種前、後、左、右,上、下等對稱的對拉,缺了對方就無從談「拔」,可見「拔」是一種互為其根式的拔,決不是簡單的將身體往上頂或往下落。太極拳要求的體松,是一種由內達外通過意識的作用將身體放長的一種狀態,是一種意識參與的、主動的、精神貫注的上下、左右、前後互為其根式的松,並非「無精打彩」,消極的所謂「松」。從內講是氣往下沉、意向上升,是一種空的感覺;從外形身法上必須達到:虛領頂頸,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護臀,落胯,兩股前節有力。
2.虛實清楚是實現互為其根運動的途徑。太極拳的虛實應該認為是內勁的隱現,即隱虛,現實。虛實的實現主要是通過總樞紐意識和腰跨互為其根變化來實現的,意識必須走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腰的虛實分清是通過兩腎互為其根的抽換來完成的,抽左腎落右腎,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左虛右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反之則右虛左實。兩者總是互為其根,實現虛實同時不同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必須分清虛實才不至於犯雙重之病。在這一虛實的前提下還須處處分清虛實,即內勁的隱現,務必使其互為其根,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太極拳真正的懂勁。
3.分清動靜是實現互為其根的根本。太極拳的動靜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運動和靜止,太極拳動靜從本質上講動則生陽,靜生陰,動為開,靜為合。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嘗不靜,及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未嘗不動。於動時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極拳術之所以妙也。太極拳起勢時,由無極生太極,由靜而動。即由陰陽的隱到陰陽的現,當然現中有隱,隱中有現。收勢時,由太極復歸無極,由動而靜。陰陽由現復歸於隱,在隱中又包含著陰陽。在太極行功實踐中,動靜務使其互為其根,務使一切姿勢皆有動即是靜,靜即是動之意,才能實現分合變化無不如意。
太極拳運動自始至終存在著動與靜、虛與實、柔與剛、攻與防等對立統一的互為其根式的矛盾運動。在練習太極拳時,重要的是去理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丟不頂,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真正含義和實質,從中感悟和體認太極拳。雖然太極拳的風格和形式多樣,但是理為一貫,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只要能悉心體認,用心鑽研,持之以恆,「養虛靈生智慧以悟拳道」,就一定會登人太極拳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