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皇帝故事

把皇帝關進籠子裡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真是老子天下第一。皇權高高在上,生死大權獨斷,誰敢去監督皇上?可是,歷史上有那麼一個皇上,卻被身邊的大臣們所監督,大臣們有「監督權」,甚至監督權還被置於皇權之上。他就是北宋在位最長的皇帝宋仁宗。   在人事任免上進行監督。宋仁宗最寵幸的是張貴妃,她的大伯張堯佐是掌

罪人容易罪己難

崇禎可能是中國帝王譜系中最為倒黴的皇帝之一,他接手時大明江山已是一片風雨飄搖。天災人禍可謂不斷,天下事幾近糜爛。但這不意味-切都已經絕望,事實上他本人也沒有絕望。但是,他的治國方略使人難以恭維,在位十七年,任用宰相多達五十。放手使用宦官,誅殺了尚可與清抗衡的袁崇煥。在經濟上沒有任何改革,即

于謙之死: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如今前往杭州西湖遊覽的人越來越多,願意上山憑弔于謙墓園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對他的記憶日趨淡漠了。   明朝文人寫的史書,對他是貨譽有加的,鄧元錫的《皇明書》、朱國楨的《皇明大事記》、張岱的《石匱書》,莫不如此。眾口一詞稱頌的無非是三點。一是此人頗有才氣。年少時就有「異才奇氣」,讀書過目就

一眼識人難上難

遠處有一個人悄悄注視著王安石,那是宋仁宗。群臣都誇王安石是賢才,宋仁宗聽多了,想重用王安石。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在娛樂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用來考察王安石。   活動結束,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不合群,而是那

縱火奇案

唐太宗年間,有一回,洛陽城搞了一次廟會。那一天,街上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中午時分,突然不遠處人聲喧譁,還傳來一陣陣呼救聲,據說是幾間鋪子著火了。官府的人很快趕來,抓了六個縱火的。   被抓的六人中,一個是屠戶,一個莊稼人,一個書生,一個小貨郎,一個江湖郎中,還有個茶商。六人被關到牢房裡,都

皇帝也領工資

 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幾乎每個皇帝都有1200貫的「好用」,而且每月都有,相當於月薪。   且說沒有放棄工資的宋太宗、宋真宗他們,作為皇帝,不方便親自去填工資單,每月那1200貫歷來是由「左藏庫」送過去。所以從形式上來說,皇帝的工資是左藏庫給發的。   左藏庫在隋唐時就有,是太府寺下屬機構

皇帝的家事管不得

 出身豪門望族的鄭崇雖然生於西漢末世,卻不能算作生不逢時。因為天生好諫且不畏權貴的他,恰巧遇到了強國心切但才智平庸的漢哀帝。   身為尚書僕射的鄭崇勤勤懇懇,事無巨細定要一一親察,甚至把提意見當成一種樂趣,而漢哀帝也十分樂意配合這種政治遊戲。漢哀帝在辦公時常常突然對身邊侍者說「鄭尚書來了」

萬曆皇帝:害人的「優質教育」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在其父隆慶皇帝英年駕崩後倉促登基的,那年他才十歲。他這一登基,解決了當下中國家長背負的兩大難題,一是就業問題,二是望子成龍的重大夙願。   如果不是分數決定命運,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大概都懂得社會實踐對學生的重要性,然而苦於應試壓力太大,很多學生不得不放棄實踐機會。但是萬曆皇

別拿皇帝當哥們兒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十一日,乾隆登上清帝國最高元首的位置剛八天,三旗都統李禧就來找這位新皇帝了。   李都統這天去找新皇帝,時機似乎不太好,因為這天恰好是雍正的靈柩從乾清宮南移到雍和宮的日子。副都統耿韜也勸過他,但他就是不聽。不過,正一身熱孝的乾隆沒有生氣,先命令賜座,坐下來了還不

皇帝的出氣筒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相當強盛,因為「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這對搭檔配合默契、齊心合作。   讓人想不到的是,威廉一世常常在處理完公務後,滿臉通紅地回到後宮,顯然是受了什麼人的氣。當實在忍不住時,還要亂砸東西,甚至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被砸壞。按理說,身居萬人之上的國王,應該是不會

乾隆皇帝養生秘訣

 乾隆是歷代帝王中的長壽冠軍,享年89歲,他的長壽原因是多方面的。   乾隆雖是滿族,但他全盤接受了漢文化,並且善於依照漢文化的理論去養生。他根據古代中醫的理論,為自己制訂了養生十六字訣:「吐納臟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並依此而行,毫不放鬆,經常做叩齒、咽津、彈耳、揉鼻、運睛、

大清皇帝愛吃鴨

清朝皇帝喜歡吃鴨,每頓御膳裡總少不了鴨肉。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初七「七巧節」,乾隆早膳裡便有酒燉鴨、託湯鴨、清蒸鴨。   乾隆喜歡吃鴨還吃出了一道名菜「乾菜鴨子」。據一大飯店掌勺的說,乾隆下江南時,聽說水鄉鴨子好吃,便生嘗鮮之意。時已近午,得趕時間燒制,可廚子連鴨毛都未拔乾淨,又擔

曹騰:絕代忠宦「被皇帝」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追尊自己爺爺的爺爺曹騰為高皇帝。此事亙古無二,因為它有兩絕:其一,曹騰跟曹叡無半點血緣關係,曹操的生父曹嵩只不過是曹騰收養的義子;其二,曹騰是個太監。   正因如此,很多好事之徒斷言,就算曹騰活過來,也會當場「樂死」。事實上,這種說法大錯特錯。   

鹹豐皇帝為何只有一個皇子

封建皇位繼承制的原則是父死子繼,立嫡以長。因此,歷朝歷代皇帝都把生育當成政治大事來抓,儘可能地充實後宮妃嬪,儘可能地生育更多的男性子嗣。清朝皇太極11個兒子,順治帝8個兒子,康熙帝35個兒子,雍正帝10個兒子,道光帝也有9個兒子,唯獨鹹豐帝只有一根獨苗,而且是慈禧所生,這是因為什麼呢?後宮

「摳門」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生於一個沒落世家,早年曆盡生活的坎坷,後來「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雖然貴為皇帝,但趙匡胤仍改不了「摳門兒」的本色:皇宮裡的窗簾是用最便宜的青布製成的,他的衣服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而且總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換新的。這在歷代帝王中十分難得。   要了解

黃袍加身

 黃袍加身,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發生過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乃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話說在太行古道定州城北,有一不大不小的村鎮,叫安喜莊。莊裡有一座幽靜的三進宅院,主家姓杜,名爽,號三翁,是位辭官歸裡、隱逸田園的飽學之士,莊上人都喜歡稱他做杜老員外。與杜老員外同歸的還有老夫人範

作畫治病

隋朝末年,隋煬帝花天酒地,荒淫無度,終於在晚年患上了多飲多食多尿的消渴病。太醫官先後派了四五個一流太醫,但都未能治好皇上的病。隋煬帝一怒之下,砍了他們的腦袋。   其實,太醫院裡不是沒能人。早先有個叫莫君錫的太醫,生性豪爽幽默,不阿諛奉承,不追逐虛名,只知道潛心醫學、筆耕書畫,因此遭到太醫

愛面子的皇上

 中國帝王的要面子,是天下聞名的。封建統治時期,貴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在這方面表現尤盛,他們為了維持「天子威儀」、「天朝中心」的面子,簡直到了病態偏執的地步。   公元前200年,劉邦即位第三年,以長安為都,蕭何極盡財力,為劉氏王室大治未央宮。劉邦徵韓信回來,見宮室太過奢華,心有不安,問蕭何道

戰袍上的情詩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要賞賜戍邊戰士們衣物。為顯重視,玄宗皇帝命令自己後宮的宮女們親自縫製。衣服發下去了,一個戰士在自己的短袍中發現了一首詩,詩曰:沙場徵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   戰士讀著情詩,想像著對方情意綿綿的樣子,

溥儀投稿軼事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年號宣統。居三年,民國肇始,他被迫「遜位」,時年只有六歲。根據中華民國清室優待條例,他仍留居在紫禁城內。   少年溥儀在宮內接受教育,六七歲就開始學詩。七歲時他給老師陳寶琛寫了一首祝壽詩:「松柏哥哥,終寒不凋,訓予有功,長生不老。」十一歲時寫過一首求雪詩:「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