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20:41:51 3
專利名稱: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車輛室內加熱設備,特別是設置在汽車空調中的電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汽車剛啟動或啟動後的一段時間內,發動機冷卻液輸送的熱量無法迅速加熱車 室,也不能滿足車輛除霜、除霧要求,為解決此類問題,提高汽車的舒適性,人們在汽車空調 中安裝一個附加裝置一電加熱器。如已公開的中國專利=200310123139. 7涉及電加熱器的一種新型構造原理,其中 框架和彈性裝置的功能相互分離。作為電加熱器的一個框架,利用一個包括兩個半殼的殼 體。PTC加熱元件的定位輔助裝置設置於殼體中。殼體的縱向側基本敞開以便容許空氣通 過加熱記錄器。另外還有一彈性裝置插入於殼體中,彈性裝置包括散熱器元件、PTC加熱元 件和接觸片材的分層結構。在加熱器已裝配好後,可將彈性裝置通過側向開口插入加熱器 中。如已公開的中國專利=200710148348. 5公開了一種電加熱器。具有多個常見且便 宜部件的加熱器被用於具有不同加熱要求的不同的車輛內。用於接納和固定PTC元件的熱 分割件和非熱分割件大體相同。分割件在一對框架構件之間按照大體相等的間隔被間隔 開。金屬熱交換片被設置在與熱分割件相鄰的熱交換氣流通道內。樹脂虛件被設置在位於 非熱分割件間的非熱交換氣流通道內。又如已公開的中國專利申請號=200810129911. 9涉及一種用於機動車的附加加 熱裝置的電加熱設備,具有多個裝配形成加熱塊的加熱元件;控制裝置,用於控制加熱元 件,其中,控制裝置與加熱塊一起形成結構單元;以及具有接觸元件和/或冷卻器元件,其 在控制裝置和加熱塊之間延伸。根據本實用新型,針對簡單製造以及加熱塊的良好的密封 來開發上述電加熱設備,關於控制裝置,其中,控制裝置保持在控制裝置支撐部處並在控制 裝置支撐部與容納加熱塊的加熱塊殼體之間設置密封元件,接觸元件或冷卻器元件從其中 伸出,並通過夾置在控制裝置支撐部和加熱塊殼體之間對其進行密封。已知技術中,對於電加熱器的零部件如加熱組件、散熱翅片等的組裝,有的採用矽 膠粘結而成,這種工裝措施存在矽膠老化、功率不穩定、加熱器功能衰減快等問題,因而影 響電加熱器的正常使用;有的是通過一個框架,把加熱組件、散熱翅片等零部件定位裝置其 中,這種工裝措施適用局限性大,通配性差,組裝結構複雜,產業成本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克服前述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更便 於組裝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另一目的是提高電加熱器加熱效率。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是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 一種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包括由電極組件供應電能的加熱芯體,該加熱芯體由發熱組件 和散熱組件疊加組裝而成,其中,所述加熱芯體由預設個數的發熱單元構成,電極組件由陰極元件和陽極元件構成;所述發熱單元由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或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 與裝有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鄰接裝配,該發熱組件與散熱組件鄰接裝配,該散熱組件 與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或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鄰接裝配構成一個單元;接續是,裝有 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與前述的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鄰接裝配,發熱組件與散熱組件 鄰接裝配,散熱組件與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鄰接裝配,又構成一個發熱單元,依此疊加 組裝成加熱芯體;由此,預設個數的發熱組件和預設個數的散熱組件藉由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 區隔成數個發熱單元並排配置,可有效提高發熱效率。本案解決技術問題還可以採取以下技術方案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熱芯體上配置芯體護板組件,該芯體護板組 件由裝配在加熱芯體一側的第一芯體護板和裝配在加熱芯體另一側的第二芯體護板組成; 加緊彈簧卡裝配在配置芯體護板組件的加熱芯體的端部。以此,加熱芯體可以很方便的夾緊組裝為一體,裝配工藝簡單,由於各部件間無需 矽膠粘結,根本上克服了組件老化的問題,安全可靠,有效提高了加熱器的使用壽命和安全 性。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電極組件的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由電 極板和電極塊組成,電極塊安裝在電極板的通電端;發熱組件由發熱體容納板和發熱體組 成;所述散熱組件由散熱翅片芯體和導電護板組構成,導電護板組由構造相同的上、下導電 護板構成;在電極組件中,藉由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的電極板設置能接觸到發熱組件之 發熱體的彈性接觸部,該彈性接觸部能使電極組件與發熱組件保持接觸;由此,電極組件設置彈性接觸部可進一步有效提高發熱效率。前述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下支架配置在加熱芯體的一端,加熱芯體的另一 端配置上支架,所述的下支架具有下支架型腔,該下支架型腔設置為能容納由芯體護板組 件夾置的加熱芯體之對應端部的型腔結構;上支架的內部為型孔,該型孔與被芯體護板組 件夾置的加熱芯體之對應端部相匹配。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電極組件的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由電 極板和電極塊組成,電極塊安裝在電極板的通電端;發熱組件由發熱體容納板和發熱體組 成;所述散熱組件由散熱翅片芯體和導電護板組構成,導電護板組由構造相同的上、下導電 護板構成;在電極組件中,藉由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的電極板設置能接觸到發熱組件之 發熱體的彈性接觸部,該彈性接觸部用於使電極組件與發熱組件保持接觸。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一面具有可容納電 極板的第一容納槽,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另一面具有容納散熱組件導電護板第二容 納槽,該第一容納槽用於容納電極組件中鄰近的電極板;該第二容納槽用於容納散熱組件 中鄰近的上導電護板(或下導電護板);散熱組件中導電護板組的上、下導電護板構造相 同,上導電護板的任意橫斷面成L型,形成能覆蓋散熱翅片芯體一側的縱向護板部,縱向護 板部的一個端部形成能覆蓋散熱翅片芯體的一個端面的端面護板部。由此構造,電極板嵌在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上,散熱組件藉由導電護板也嵌 置在發熱體容納板上,依此疊加,相互緊密結合成一體,方便組裝;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發熱體容納板的兩端分別設置容上加緊
6彈簧嵌置凹口、下加緊彈簧嵌置凹口 ;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第一芯體護板設有容加緊彈簧卡夾置的 槽道;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第一芯體護板與上支架結合一端設置能抵頂 住上支架的限位構造;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發熱體容納板與上支架裝配的一端側伸形成 限位凸起。由此進一步的設置,既保證了加緊彈簧與加熱芯體定位裝配,也保障了加熱芯體 與上、下支架的定位裝配;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緊彈簧卡由可延及加熱芯體總寬的頂部和 該頂部兩側的加緊部構成;所述加緊部上半部為收攏區部,兩個加緊部向內成夾緊態收攏, 鄰接該收攏區部設置與芯體護板的槽底板保持基本平行的平直區部;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熱芯體兩端的頂部的長度&5略大於加熱芯 體總寬度31 ;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緊彈簧卡加緊部的長度b5約是加熱芯體長 度bl的1/4 ;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平直區部長度(15佔收攏區部長度(5的1/2或 平直區部長度略小於收攏區部長度;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緊彈簧卡的橫斷面厚度小於芯體護板的槽 道深度;由此進一步的構造配置使加緊彈簧卡具有足夠的加緊力,且與第一芯體護板、第 二芯體護板配合對加熱芯體兩側施力,加緊效果更好。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第一容納槽 的長、寬尺寸應與陽極元件(或陽極元件)的電極板的長、寬尺寸相當,所述發熱組件的發 熱體容納板的第二容納槽的長、寬尺寸應與散熱組件導電護板的長、寬尺寸相當;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電極塊由第一面和第二面形成L形構造, 該電極塊的第一面與電極板的通電端一側連接,電極塊的第二面用於與通電的外部端子連 接;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第一芯體護板的槽道第一側立面和槽道第二 側立面分別與槽道底部平面垂直,成任意橫斷面為門字形構造;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體 護板構造相同;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緊彈簧卡頂部和兩個加緊部一體形成幾字 型,加緊彈簧卡的開放端設置向外敞開的鉗口區部;兩個加緊部構造相同、相互對稱,兩個 加緊彈簧卡配置為相同構造。以此進一步的措施使電極板與發熱體容納板實現定位安裝;使散熱組件與發熱體 容納板實現定位安裝;加緊彈簧卡定位裝配;即可方便裝配,還可實現零部件統一標準配 置,有利於優化工藝,降低製造成本;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散熱翅片芯體由翅片為不開通風窗的散 熱翅片;[0036]以此配置的散熱翅片芯體可有效提高機械強度;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加緊彈簧卡的任意橫斷面為長方形,加緊彈簧 卡的寬面為與芯體護板槽底接觸的卡緊工作面;以此配置的加緊彈簧可有效提高護板部件的耐受性能。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為PBT耐高溫 樹脂(又名聚苯並噻唑纖維)材質製得;該發熱組件的加熱體選擇突變點溫度為80-180°C 的PTC發熱陶瓷。以此配置可有效提高發熱組件的耐受性能,並有效提高加熱器的熱效率;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第一芯體護板與下支架結合的一端配置第一 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側立面上設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 第二側立面上設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體護 板同樣配置;在下支架型腔內對應第一芯體護板的一端部設置第一下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 孔),與第一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部;該下支架型腔內的另一端對應第二芯體護板的位置設置第二下支架卡扣凸起 (或卡扣孔),與第二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部;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下支架型腔的中部位置具有數個型槽3011,用 於發熱組件上的發熱體容納板定位插入;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第一芯體護板與上支架結合的一端配置第二 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側立面上設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 第二側立面上設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體護 板同樣配置;上支架的內部為型孔,在上支架型孔內對應第一芯體護板的相應一端部設置第一 上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孔),與第一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 母扣合部;該上支架型孔內的另一端對應第二芯體護板的位置設置第二上支架卡扣凸起 (或卡扣孔),與第二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部;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上支架上設置避免加熱芯體的端子外露的上 蓋,上支架與上蓋設置子母扣合部,即在上支架的長邊側幫居中位置設置一副子母扣合部, 在上支架的出線部的兩端側幫部分別設置一副子母扣合部;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上支架卡扣孔藉由上支架裝配止口伸 設;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第一芯體護板的槽道第一側立面和槽道 第二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抵頂住上支架的限位缺口,形成限位構造,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 體護板設置為相同的限位構造。如此進一步合理配置子母扣合部,使第一、二芯體護板夾著加熱芯體1與上、下支 架實現定位安裝,以簡單的構造有效降低製造成本,以可靠的結構配置實現方便裝配的目 的,從而可有效提高整機的安全可靠性;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發熱體容納板上設置預設個數的發熱體容納部;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發熱體容納部與發熱體成能雙面散發熱 量的方式配置;即在發熱體容納板的上平面具有發熱體,對應的,在該發熱體容納板的下平 面也具有發熱體;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所述彈性接觸部設置為在電極板上形成的翹 起;由此措施可進一步提高加熱器的加熱性能;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下支架底部具有與加熱器以外的關聯部件匹 配安裝的裝配孔;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上支架的外緣伸設與加熱器以外的關聯部件 匹配安裝的裝配突沿;前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中,上支架一側伸設出線部,上蓋與上支架上支架 對應的一側伸設出線部。由此進一步的措施可有效提高加熱器外部與關聯部件安裝的親和性。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顯著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在優異的結構配置下,至少有上述的優點綜上,本案各部件互相配合,組裝方便,裝配結構簡單,提供了便於電加熱器組裝 合理措施,可有效優化工藝,提高生產效率,使產業成本有效降低;本案的優異措施使得電 極組件、發熱組件和散熱組件充分接觸,從而進一步提高加熱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0064]圖1是本案電加熱器整體結構示意圖;[0065]圖2是本案電加熱器分解裝配結構示意圖;[0066]圖3是本案電加熱器中發熱單元分解裝配結構示意圖;[0067]圖4是本案電加熱器中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結構示意圖;[0068]圖5是本案電加熱器中散熱組件的散熱翅片芯體結構示意圖;[0069]圖6是本案電加熱器中一芯體護板的結構示意圖;[0070]圖7是本案電加熱器中上支架的結構示意圖;[0071]圖8是本案電加熱器中下支架的結構示意圖;[0072]圖9是本案電加熱器中加熱芯體與下支架結合一端的結構示意圖;[0073]圖10是本案電加熱器中加熱芯體與上支架結合一端的結構示意圖[0074]圖11是本案電加熱器中加緊彈簧的結構示意圖;[0075]圖12是本案電加熱器中電極組件的電極板局部結構示意圖;[0076]圖12a是圖12的側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
、特徵及其功效,詳 細說明如後;為了簡單和清楚的目的,下文恰當的省略了公知技術的描述,以免那些不必要
9的細節影響對本技術方案的描述。參見圖1-12所示,一種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包括由電極組件111供應電能的加 熱芯體1,該加熱芯體由發熱組件112和散熱組件113疊加組裝而成,其中,所述加熱芯體由 電極組件的陽極元件111a、電極組件的陰極元件111b、發熱組件112、散熱組件113組成,依 次裝配為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111a(或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111b)與裝有PTC發熱陶瓷 的發熱組件112鄰接裝配,發熱組件112與散熱組件113鄰接裝配,散熱組件113與通負電 極的陰極元件111b (或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111a)鄰接裝配,構成一個發熱單元11 ;所述 的「鄰接裝配」是指相鄰、且相互接觸的裝配,(下同);接續是,裝有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112與前述的陰極元件111b (或陽極元件 111a)鄰接裝配,發熱組件112與散熱組件113鄰接裝配,散熱組件113與陽極元件111a (或 陰極元件111b)鄰接裝配,又構成一個發熱單元;以此類推,疊加組裝成加熱芯體1。如此,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與發熱組件接觸,給發熱組件的一面通正極(或 負極)電,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與散熱組件接觸,給散熱組件的一面通負極(或正極) 電;又,散熱組件與發熱組件接觸,從而給發熱組件的另一面也通上了負極(或正極)電, 這樣發熱組件的一面通正極電源,另一面通負極電源,發熱組件發熱,並將熱量傳給散熱組 件,熱量通過散熱組件散發出去,實現加熱功能。由此,預設個數的發熱組件和預設個數的散熱組件藉由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 區隔成數個發熱單元並排配置,可有效提高發熱效率。芯體護板組件2由裝配在加熱芯體一側的第一芯體護板2a和裝配在加熱芯體另 一側的第二芯體護板2b組成;所述第一芯體護板設有容加緊彈簧卡5夾置的槽道20,槽道第一側立面202和槽 道第二側立面203分別與槽道底部平面201垂直,成任意橫斷面為門字形構造;如此設置的 芯體護板可取用任意橫斷面為門字形的型材加工,方便取材,利於降低製造成本;槽道深度大於加緊彈簧卡的橫斷面厚度,以使加緊彈簧卡收藏在芯體護板內;第一芯體護板與下支架3結合的一端,在槽道第一側立面上設置第一子母扣合部 的卡扣孔2021 (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側立面上設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2031 (或 卡扣凸起);第一芯體護板的另一端與上支架4結合,也可設置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側 立面上設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側立面上設置第二子母 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未表示)第一芯體護板與上支架結合一端設置限位構造,即在槽道第一側立面和槽道第二 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抵頂住上支架的限位缺口 2021a、2031a ;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體護板的構造相同,不予贅述;下支架3配置在加熱芯體的一端,加熱芯體的另一端配置上支架4,所述的下支架 具有下支架型腔30,負責容納由芯體護板組件夾置的加熱芯體之一個端部,其中,該下支架 型腔的中部位置301具有數個型槽3011,以使發熱組件上的發熱體容納板定位插入;在該 下支架型腔內對應第一芯體護板2a的一端部設置第一下支架卡扣凸起3031、3021 (或卡扣 孔),與第一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2021、2031 (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部;[0091]該下支架型腔內的另一端對應第二芯體護板2b的位置設置第二下支架卡扣凸起 3021a、3031b (或卡扣孔),與第二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 扣合部;下支架底部31具有裝配孔310,負責與加熱器以外的關聯部件匹配安裝,由此實 現其支架功能;裝配孔構造還可以是圖示以外的其它情形,它依關聯部件的情形按一般技 術匹配設置,不予贅述;由此,通過子母扣合部使第一、二芯體護板夾著加熱芯體1定位安裝在下支架型 腔裡;上支架4的內部為型孔40,該型孔與被芯體護板組件夾置的加熱芯體之對應端部 相匹配,負責容置芯體護板組件夾置的加熱芯體的該端部;上支架4的外緣伸設裝配突沿44,負責與加熱器以外的關聯部件匹配安裝,由此 實現其支架功能;裝配突沿構造還可以是圖示以外的其它情形,它依關聯部件的情形按一 般技術匹配設置,不予贅述;上支架上設置上蓋42,以避免加熱芯體的端子部分露在外面,上蓋的側幫分別 設置上蓋卡扣凸起421、422、423(或卡扣孔),與上支架上相應的上支架卡扣孔411、412、 413(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部;所述上支架卡扣孔藉由上支架裝配止口 414伸 設;上支架一側伸設出線部415,上蓋與上支架上支架對應的一側伸設出線部425 ;在上支架的長邊側幫居中位置設置一副子母扣合部412、422,在上支架的出線部 的兩端側幫部分別設置一副子母扣合部411、421和413、423,如此三點定位的配置,構造更
簡單,且更安全可靠;兩個加緊彈簧卡5分別裝配在加熱芯體兩端,負責通過芯體護板組件使加熱芯體 加緊;兩個加緊彈簧卡構造相同,該加緊彈簧卡的任意橫斷面為長方形,加緊彈簧卡的寬面 為卡緊工作面531a、531b ;加緊彈簧卡由可延及加熱芯體總寬的頂部52和該頂部兩側的加 緊部53a、53b構成;加緊彈簧卡頂部52和兩個加緊部53a、53b —體形成幾字型,兩個加緊部53a、53b 構造相同、相互對稱,所述加緊部上半部為收攏區部532a,兩個加緊部向內成夾緊態收攏, 鄰接該收攏區部設置與芯體護板的槽底板保持基本平行的平直區部533a,以此形成對芯體 護板施壓的工作面;由此使加緊彈簧卡具有足夠的加緊力;進一步,該加緊彈簧卡的開放端設置向外敞開的鉗口區部534a,兩個加緊部的鉗 口區部構成方便裝配的八字形鉗口;加熱芯體兩端的頂部52的長度a5略大於加熱芯體總寬度 ;加緊彈簧卡加緊部的長度b5約是加熱芯體長度bl的1/4 ;平直區部長度d5佔收攏區部長度c5的1/2或平直區部長度略小於收攏區部長 度;以此更有利於加緊;所述加緊彈簧選用任意的橫斷面為長方形的型材,且較寬的一面與芯體護板槽底 接觸,此配置是為保證加緊彈簧加緊時,加緊彈簧的兩個加緊部與第一、二芯體護板有較寬 的接觸面積,防止線受力,提高護板部件的壽命;[0107]該加熱芯體總寬al為受芯體護板夾置的加熱芯體的總寬度,即加熱芯體的寬度 加上兩個芯體護板槽底板厚度的尺寸;進一步,加熱芯體的電極組件111,陰極元件111a和陽極元件111b構造相同,以 陽極元件為例,其構造可以是由電極板1111和電極塊1112組成,電極板的通電端安裝電極 塊,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可以一般技術措施與發熱組件接觸;進一步,所述電極塊由第一面1112a和第二面1112b形成L形構造,該電極塊的第 一面1112a與電極板的通電端一側連接,電極塊的第二面1112b用於與通電的外部端子連 接;所述電極板上與發熱組件上的發熱體對應的位置設置彈性接觸部lllla、llllb, 該彈性接觸部用於使電極組件與發熱組件保持接觸,該彈性接觸部可以在電極板上壓製出 一個翹起的舌型結構,如圖,或用其他一般技術製得,不予贅述;當電極組件的電極板與發熱組件上的發熱體有些許間隙時,彈性翹起部的翹起可 以使電極板與發熱組件上的發熱體依然接觸良好;當電極組件的電極板與發熱組件上的發 熱體緊密接觸時,彈性翹起部的縮回,但受彈性作用發熱體受到壓力,可有效保證發熱體與 電極組件的充分接觸,從而進一步保障加熱效率;加熱芯體的發熱組件112由發熱體容納板1121和發熱體1122組成,所述發熱體 容納板上設置預設個數的發熱體容納部11210 ;發熱體容納部的個數與發熱體的個數匹配
設置;進一步,所述發熱體容納部與發熱體應成能雙面散發熱量的方式配置,即在發熱 體容納板的上平面具有發熱體,對應的,在該發熱體容納板的下平面也具有發熱體;可以是,所述發熱體容納板的上平面設置上面發熱體容納部,在發熱體容納板的 下平面對應上面發熱體容納部的位置設置下面發熱體容納部;發熱體容納板與上支架裝配 的一端側伸形成限位凸起112e,該限位凸起負責發熱芯體與上支架裝配時進行限位,保障 發熱芯體與上支架定位裝配,並緊密配合;所述發熱體容納板是已知的耐高溫材料,優選的是市售的PBT耐高溫樹脂(又名 聚苯並噻唑纖維);所述加熱體包括但不限於PTC發熱陶瓷,PTC陶瓷是已知的正溫度係數熱敏電阻 PTC ;進一步,優選該PTC陶瓷的突變點溫度為80_180°C ;以此配置可控制溫度升高為80-180°C時,PTC陶瓷的電阻值開始急劇變化,由此 可以有效提高加熱器的熱效率;所述散熱組件113由散熱翅片芯體1131和導電護板組1132構成;所述散熱翅片 芯體由翅片按一般的公知技術摺疊成型,不予贅述,但特別優選不開通風窗的散熱翅片,目 的是為保證其翅片和散熱組件的機械強度;以此構造有利於提高散熱組件的機械強度,可 有效避免加緊組裝時產生變形;導電護板組由構造相同的上、下導電護板1132a、1132b構 成,以上導電護板為例,上導電護板的任意橫斷面成L型,它具有與散熱翅片芯體的側面長 度和寬度相當的縱向護板部11321,縱向護板部的一個端部形成與散熱翅片芯體的端面長 寬相當的端面護板部11322,縱向護板部負責覆蓋散熱翅片芯體一側,端面護板部負責覆蓋 散熱翅片芯體的一個端面;上導電護板負責覆蓋散熱翅片芯體的一個側面和一個端面,下導電護板負責覆蓋散熱翅片芯體的另一側面和另一端面,散熱翅片芯體夾置在上、下導電 護板中間一體釺焊成型,構成散熱組件,所述上、下導電護板不僅負責保護散熱翅片芯體, 還負責接觸加熱組件上的加熱體傳導電能,以此構造既可方便工藝裝配,又可有效提高加 熱效率;進一步,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1121 —面具有可容納電極板1111的第一 容納槽112a,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另一面具有可容納散熱組件導電護板的第二容納 槽112b ;該發熱體容納板1121的兩端分別設置容上加緊彈簧嵌置凹口 112c、下加緊彈簧嵌 置凹口 112d ;由此構造,電極板嵌在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上,散熱組件藉由導電護板也嵌 置在發熱體容納板上,依此疊加,相互緊密結合成一體;數個發熱體容納板一端的加緊彈簧 嵌置凹口形成卡置一個加緊彈簧的鉗口,這些發熱體容納板另一端的加緊彈簧嵌置凹口形 成卡置又一加緊彈簧的鉗口,既保證了加緊彈簧與加熱芯體定位裝配,也保障了加熱芯體 與上、下支架的定位裝配;再加上加緊彈簧的兩個加緊部藉由第一芯體護板、第二芯體護板對加熱芯體兩側 施力;以此,加熱芯體可以很方便的夾緊組裝為一體,裝配工藝簡單,由於各部件間無需 矽膠粘結,根本上克服了組件老化的問題,安全可靠,有效提高了加熱器的使用壽命和安全 性;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第一容納槽112a的長、寬尺寸應與陽極元件(或 陽極元件)的電極板1111的長、寬尺寸相當,以使電極板與發熱體容納板實現定位安裝;所 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第二容納槽112b的長、寬尺寸應與散熱組件導電護板的長、 寬尺寸相當,以使散熱組件與發熱體容納板實現定位安裝;進一步,第一、第二芯體護板可設置為構造相同;電極板和散熱組件導電護板的板 材可厚度相同,即可方便裝配,還可實現零部件統一標準配置,有利於優化工藝,降低製造 成本。在詳細說明的較佳實施例之後,熟悉該項技術人士可清楚的了解,在不脫離下述 申請專利範圍與精神下可進行各種變化與修改,且本實用新型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舉實 施例的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一種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包括由電極組件供應電能的加熱芯體,該加熱芯體由發熱組件和散熱組件疊加組裝而成,其特徵在於,所述加熱芯體(1)由預設個數的發熱單元(11)構成,電極組件(111)由陰極元件(111a)和陽極元件(111b)構成;所述發熱單元由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或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與裝有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112)鄰接裝配,該發熱組件與散熱組件(113)鄰接裝配,該散熱組件與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或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鄰接裝配構成一個單元;接續是,裝有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與前述的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鄰接裝配,發熱組件與散熱組件鄰接裝配,散熱組件與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鄰接裝配,又構成一個發熱單元,依此疊加組裝成加熱芯體;加熱芯體(1)上配置芯體護板組件(2),該芯體護板組件由裝配在加熱芯體一側的第一芯體護板(2a)和裝配在加熱芯體另一側的第二芯體護板(2b)組成;加緊彈簧卡(5)裝配在配置芯體護板組件的加熱芯體的端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極組件(111)的陰 極元件或陽極元件由電極板(1111)和電極塊(1112)組成,電極塊安裝在電極板的通電端; 發熱組件(112)由發熱體容納板(1121)和發熱體(1122)組成;所述散熱組件(113)由散 熱翅片芯體(1131)和導電護板組(1132)構成,導電護板組由構造相同的上、下導電護板 (1132a、1132b)構成;在電極組件中,藉由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的電極板設置能接觸到發 熱組件之發熱體的彈性接觸部(lllla、llllb),該彈性接觸部能使電極組件與發熱組件保 持接觸;下支架(3)配置在加熱芯體的一端,加熱芯體的另一端配置上支架(4),所述的下 支架具有下支架型腔(30),該下支架型腔設置為能容納由芯體護板組件夾置的加熱芯體之 對應端部的型腔結構;上支架的內部為型孔(40),該型孔與被芯體護板組件夾置的加熱芯 體之對應端部相匹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發熱組件(112)的發熱體容 納板(1121) —面具有可容納電極板(1111)的第一容納槽(112a),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 板的另一面具有容納散熱組件導電護板第二容納槽(112b),該第一容納槽用於容納電極組 件中鄰近的電極板;該第二容納槽用於容納散熱組件中鄰近的上導電護板或下導電護板; 散熱組件中導電護板組的上、下導電護板構造相同,上導電護板的任意橫斷面成L型,形成 能覆蓋散熱翅片芯體一側的縱向護板部(11321),縱向護板部的一個端部形成能覆蓋散熱 翅片芯體的一個端面的端面護板部(11322)。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熱體容納板(1121) 的兩端分別設置容上加緊彈簧嵌置凹口(112c)、下加緊彈簧嵌置凹口(112d);所述第一芯 體護板設有容加緊彈簧卡(5)夾置的槽道(20);第一芯體護板與上支架結合一端設置能抵 頂住上支架的限位構造;發熱體容納板與上支架裝配的一端側伸形成限位凸起(112e)。
5.如權利要求1-4之一所述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加緊彈簧卡由可延及 加熱芯體總寬的頂部(52)和該頂部兩側的加緊部(53a、53b)構成;加緊部上半部為收攏區 部(532a),兩個加緊部向內成夾緊態收攏,鄰接該收攏區部設置與芯體護板的槽底板保持 基本平行的平直區部(533a),加熱芯體兩端的頂部的長度略大於加熱芯體總寬度;加緊彈 簧卡加緊部的長度約是加熱芯體長度的1/4 ;平直區部長度佔收攏區部長度的1/2或平直 區部長度略小於收攏區部長度;加緊彈簧卡的橫斷面高度小於芯體護板的槽道深度。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第一容納槽(112a)的長、寬尺寸應與陽極元件或陽極元件的電極板(1111)的長、寬 尺寸相當,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納板的第二容納槽(112b)的長、寬尺寸應與散熱組件 導電護板的長、寬尺寸相當;所述電極塊由第一面(1112a)和第二面(1112b)形成L形構 造,該電極塊的第一面與電極板的通電端一側連接,電極塊的第二面用於與通電的外部端 子連接;第一芯體護板的槽道第一側立面(202)和槽道第二側立面(203)分別與槽道底部 平面(201)垂直,成任意橫斷面為門字形構造;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體護板構造相同;加 緊彈簧卡頂部(52)和兩個加緊部(53a、53b) —體形成幾字型,加緊彈簧卡的開放端設置向 外敞開的鉗口區部(534a);兩個加緊部構造相同、相互對稱,兩個加緊彈簧卡配置為相同 構造。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翅片芯體由翅片 為不開通風窗的散熱翅片;加緊彈簧卡的任意橫斷面為長方形,加緊彈簧卡的寬面為與芯 體護板槽底接觸的卡緊工作面(531a、531b)。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體容 納板為PBT耐高溫樹脂,又名聚苯並噻唑纖維材質製得;該發熱組件的加熱體選擇突變點 溫度為80-180°C的PTC發熱陶瓷。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第一芯體護板(2a)與下支 架(3)結合的一端配置第一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側立面上設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 扣孔(2021)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側立面上設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2031)或卡 扣凸起;第二芯體護板(2b)與第一芯體護板同樣配置;在下支架型腔內對應第一芯體護板的一端部設置第一下支架卡扣凸起(3031、3021) 或卡扣孔,與第一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2021、2031)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 部;該下支架型腔內的另一端對應第二芯體護板(2b)的位置設置第二下支架卡扣凸起 (3021a、3031b)或卡扣孔,與第二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 部; 下支架型腔的中部位置(301)具有數個型槽(3011),用於發熱組件上的發熱體容納板 定位插入;第一芯體護板與上支架(4)結合的一端配置第二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側立面上 設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側立面上設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 扣孔或卡扣凸起;第二芯體護板(2b)與第一芯體護板同樣配置;上支架(4)的內部為型孔(40),在上支架型孔內對應第一芯體護板的相應一端部設置 第一上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孔,與第一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 扣合部;該上支架型孔內的另一端對應第二芯體護板的位置設置第二上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 孔,與第二芯體護板上相應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構成子母扣合部;上支架上設置避免加熱芯體的端子外露的上蓋(42),上支架與上蓋設置子母扣合部, 即在上支架的長邊側幫居中位置設置一副子母扣合部,在上支架的出線部的兩端側幫部分 別設置一副子母扣合部;所述上支架卡扣孔藉由上支架裝配止口(414)伸設;所述第一芯 體護板的槽道第一側立面和槽道第二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抵頂住上支架的限位缺口(2021a、2031a),形成限位構造,第二芯體護板與第一芯體護板設置為相同的限位構造。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熱體容納板上設置 預設個數的發熱體容納部(11210);所述發熱體容納部與發熱體成能雙面散發熱量的方式 配置;即在發熱體容納板的上平面具有發熱體,對應的,在該發熱體容納板的下平面也具有 發熱體;所述彈性接觸部設置為在電極板上形成的翹起;下支架底部(31)具有與加熱器以 外的關聯部件匹配安裝的裝配孔(310),上支架4的外緣伸設與加熱器以外的關聯部件匹 配安裝的裝配突沿(44),上支架一側伸設出線部(415),上蓋與上支架上支架對應的一側 伸設出線部(425)。
專利摘要一種車輛室內用電加熱器,屬於車輛室內加熱設備。它包括由電極組件供應電能的加熱芯體,該加熱芯體由發熱組件和散熱組件疊加組裝而成,其中,所述加熱芯體由預設個數的發熱單元構成,電極組件由陰極元件和陽極元件構成;所述發熱單元由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或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與裝有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鄰接裝配,該發熱組件與散熱組件鄰接裝配,該散熱組件與通負電極的陰極元件(或通正電極的陽極元件)鄰接裝配構成一個單元;接續是,裝有PTC發熱陶瓷的發熱組件與前述的陰極元件(或陽極元件)鄰接裝配,發熱組件與散熱組件鄰接裝配,散熱組件與陽極元件(或陰極元件)鄰接裝配,又構成一個發熱單元,依此疊加組裝成加熱芯體。本案可有效提高加熱器加熱效率,組裝方便。
文檔編號H05B3/06GK201585151SQ200920250178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11日
發明者李絨珍, 魏慶奇 申請人:天津三電汽車空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