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02:17:16 1
專利名稱: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特別涉及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具體來說,涉及這樣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作為支柱型懸置裝置(Macpherson型)的推力滑動軸承合適地納入到四輪機動車輛中。
背景技術:
一般地說,支柱型懸置裝置主要用於四輪機動車輛的前輪中,且構造成使支柱組件與盤簧相組合,該支柱組件包括與主軸一體形成的液壓缸內的液壓避震器。在如此的懸置裝置中,(I)有一種類型的結構,其中,盤簧軸線主動地相對於支柱軸線偏離,以使接納在該支柱內的避震器的活塞杆可平滑地實現滑動,以及(2)有另ー種類型的結構,其中,盤簧通過對齊盤簧軸線與支柱軸線進行設置。在任一種結構中,推力軸承設置在機動車輛車體的安裝構件和盤簧的上彈簧座之間,這樣,當支柱組件通過轉向操作與盤簧一起轉動時,可實現平滑地轉動。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JP-UM-B-4_52488專利文獻2 JP-UM-B-2-1532專利文獻3 JP-UM-B-2-626
發明內容
本發明有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在該推力軸承中,採用使用滾珠或滾針的滾動軸承或合成樹脂製造的滑動軸承。然而,滾動軸承具有由於極小的擺動和振動載荷而在滾珠或滾針中造成疲勞失效的可能性,因而存在著難於保持平滑地轉向操作的問題。與滾動軸承相比,滑動軸承具有高的摩擦轉矩,因此,具有使轉向操作很笨重的問題。此外,兩種軸承都具有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為了阻止諸如灰塵之類的異物進入到滑動表面上而配裝了橡膠弾性體,該橡膠弾性體形成的阻擋灰塵的密封件的摩擦カ很高,使得轉向操作很重,且合成樹脂製造的滑動軸承尤其具有轉向操作很笨重的問題。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申請人提出了各種推力軸承,它們各由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合成樹脂製造的下殼和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組成,其中,上和下殼通過弾性配合(卡配)而組合,且彈性配合部分和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各自形成在上和下殼之間以及內周面側和外周面側之間,以阻止諸如灰塵之類的異物通過密封部分進入到軸承滑動表面上(在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2和專利文獻3中描述)。該推力軸承將參照附圖描述如下。在圖14和15中,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設置在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車體側安裝構件X,其藉助於安裝隔離器件固定到車體側,另ー方面,上部彈簧座Q的平的上表面Q1,彈簧座Q用於盤簧C,並設置成與車體側安裝構件X的下表面Xl相対,且包圍活塞杆P的外周面P1,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到車體側安裝構件X。這種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由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10、合成樹脂製造的下殼20和插入在上和下殼10和20之間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件30組成。上殼10包括環形的平板狀部分12、圓筒形懸置部分13以及鉤形的環形接合部分14,環形的平板狀部分12具有位於其中心部分內的圓孔11,圓筒形懸置部分13 —體地形成在環形的平板狀部分12的外周邊上,鉤形的環形接合部分14形成在圓筒形懸置部分13的端部的內周面上。同吋,下殼20包括圓筒形部分22、環形的平板狀部分25、圓筒形突出部26以及環形接合部分27,圓筒形部分22具有形成圓孔21的內周面,環形的平板狀部分25 —體地形成在圓筒形部分22的外周面上,以使圓筒形部分22的一部分24突出,圓筒形突出部26 —體地形成在環形的平板狀部分25的外周邊上,環形接合部分27形成在圓筒形突出部26 —端的外周面上。通過使上殼的環形接合部分14弾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27上,上殼10便與下殼20組合。 對於這些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不必要設置擋灰塵的密封,該密封由橡膠弾性體形成並配裝在滑動表面之間,中間放入潤滑油脂來包圍滑動表面,這樣,就有可能克服擋灰塵密封造成的轉向操作力増加的問題,並通過儘可能阻止諸如灰塵之類的異物進入到滑動表面上,就可能獲得穩定和順暢的轉向操作力。然而,新近發現ー個問題,上述推力滑動軸承中,根據這些合成樹脂的組合,合成樹脂用來形成上和下殼以及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除了這些合成樹脂的組合,還根據插入在滑動交界面內的潤滑油脂的組合,所述滑動交界面介於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上和下殼,另一方面,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粘滯滑動現象會出現在各個上和下殼和推力滑動軸承件之間,並且經常會產生該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當摩擦係數隨滑動速度增加而降低時,且當從靜摩擦轉變到動摩擦時帶來摩擦力間斷地減小時,就可出現粘滯滑動現象,該粘滯滑動現象的循環由滑動速度和系統的彈性性能確定。然而,應該指出的是,不僅摩擦的速度特徵,而且摩擦表面之間的微觀粘連部分的形成和斷開都與此有夫。如果從該觀點來考慮上述專利文獻I至3,那麼,在這些專利文獻的描述中,給出多個實例,其中,聚こ烯樹脂被用作推力滑動軸承件,而矽脂被用作潤滑油脂以避免粘滯滑動現象,文中指出,在這樣的組合中,呈現出低摩擦的特性,且穩定的轉向カ可保持很長的時間。然而,聚こ烯樹脂是這樣ー種樹脂,如果催化劑和聚合化方法改變了,則其諸如密度、熔體流動速率(MFR)、結晶度、分支度、交聯度和分子量分布等的特性可在很大範圍上調整,聚こ烯樹脂分類到以下分類中低分子量、中等分子量、高分子量〔低密度(LDPE)、中密度(MDPE)和高密度(HDPE)〕,以及超高分子量。本發明人通過各種特性評估試驗已經確定,在合成樹脂之間的滑動中,不是所有聚こ烯樹脂可有效地起作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功能。由於鑑於上述的情形實施了艱巨的研究工作,本發明人發現,如果推力滑動軸承件由特殊的聚こ烯樹脂形成,則該推力滑動軸承件,或該推力滑動軸承件與潤滑油脂(最好是特殊的矽脂)的組合,就可顯示出低摩擦特性,而不會出現粘滯滑動並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的轉向力。
根據上述的發現設計出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由合成樹脂製造的上和下殼以及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組成,其能夠長時間保持低摩擦特性,並在滑動過程中防止出現粘滯滑動現象,由此,能夠防止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克服這些問題的手段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包括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其具有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合成樹脂製造的下売,其具有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其疊置在上売上以便圍繞上殼的軸線轉動,並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相對,第一和第二環形突起與其同心地設置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上,下部環形凹陷被第一和第二環形突起包圍;合成樹脂制的 推力滑動軸承件,其由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的圓盤構成,且與形成下部環形凹陷的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以及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滑動接觸,並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潤滑油脂,其插入在介於以下兩者之間的滑動交界面,一方面,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和形成下部環形凹陷的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另一方面,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它們分別與下表面和上表面滑動地接觸,通過使上殼的外周邊彈性地配裝到下殼的外周邊,能使上殼與下殼組合起來,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特徵在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由ISO 1133 (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 0. I 至 20g/10min。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30至0. 970g/cm3,較佳地為0. 930至0. 970g/cm3,其由ISO 1133(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較佳地為0. I至15g/10min。使用具有如此熔融粘度的聚こ烯樹脂,阻止模具沉澱物的效果充分地顯示在模具表面上,能夠獲得穩定性提高的效果。此外,在滑動特性中,在匹配構件是合成樹脂的情形中,顯現出低摩擦的特徵,於是能在長時間內實現平滑的滑動,不出現粘滯滑動現象,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這裡,如果要例舉上述聚こ烯樹脂的特殊實例,則可例舉如下由日本聚こ烯公司製造的「Novatec UJ960(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35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5g/10min ;由 Prime Polymer Co. , Ltd.製造的「HI-ZEX 1300J(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 0. 961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 12g/10min ;由 Prime Polymer Co. ,Ltd.製造的「HI-ZEX 2100J(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53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5. 8g/10min ;由Prime Polymer Co.,Ltd.製造的「HI-ZEX 1608J (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55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18g/10min ;由日本聚こ烯公司製造的「Novatec HJ560 (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64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 7g/10min ;由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製造的「 Suntec J340 (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51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7g/10min ;由日本聚こ烯公司製造的「Novatec HD HB120R(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38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0. 2g/10min ;由日本聚こ烯公司製造的「Novatec HD HB424R (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57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 0. 25g/10min ;由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製造的「 Suntec HDB970(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0. 956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0. 25g/10min,由Asahi KaseiChemicals Corporation 製造的「Suntec HD B891 (商標名)」,其顯現密度為 0. 957g/cm3 和熔體流動速率為0. 16g/10min。在本發明中,由於潤滑油脂插入在介於以下兩者之間的滑動交界面,一方面,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和形成下部環形凹陷的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另ー方面,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它們由上述特殊聚こ烯樹脂形成,以便與下表面和上表面滑動地接觸,所以,較佳地採納尤其是帶有矽脂的組合,其基油是矽油,其動力粘度在25° C時不小於IOOcSt且不大於500,OOOcSt,其中含有增稠劑,以使其混合物稠度不小於200和不大於400。此外,更為較佳的是,採納帶有矽脂的組合,其基油是矽油,其動カ粘度在25°C時不小於IOOOcSt且不大於100,OOOcSt,其中含有增稠劑,以使其混合物桐度不小於250和不大於350。在推力滑動軸承中,其中,矽脂的基油是矽油,其動カ粘度在25 °C時不小於IOOcSt且不大於500,OOOcSt,其中含有增稠劑,以使其混合物稠度不小於200和不大於400,較佳地不小於250和不大於350,該矽脂插入在介於以下兩者之間的滑動交界面,一方面,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另一方面,推力滑動軸承件,其插入在上殼和下殼之間,並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較佳地為0. 930至0. 970g/cm3,其由ISO 1133 (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較佳地為0. I至15g/10min,在長時間內顯示提高的低摩擦特性,並與推力滑動軸承件本身的低摩擦特性向相關,由此,能夠平滑地滑動,並在滑動過程中不出現粘滯滑動現象,於是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在本發明的優選實例中,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具有圓孔,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圓筒形懸置部分,以及形成在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下殼具有形成在第二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第一環形突起具有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該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徑向向外地與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環形突起和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陷,通過使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可使上殼與下殼組合起來。
對於該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由於上殼和下殼通過環形接合部分彈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而彼此組合,所以,它們的組裝操作可以極其簡單地進行。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另ー優選實例中,在中心部分內形成圓孔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比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大的內直徑,而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小的外直徑,其中,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設置在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外周面和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內。根據如此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由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925至0.970g/cm3,其由ISO 1133 (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所以,低摩擦特性顯示在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之間,推力滑動軸承件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此外,由於潤滑樹脂,較佳地是上述矽脂,不斷地供應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下表面和形成下部環形凹陷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之間的滑動交界面,由於從推力滑動軸承件本身的低摩擦特性以及潤滑油脂的低摩擦特性得到的相互促進的效果,顯現出提高的低摩擦特徵,由此,能在長時間內平滑地滑動,不會在滑動表面上出現粘滯滑動現象,於是,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還有另一優選實例中,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外周邊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第ニ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三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第一環形突起具有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該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與第一環形突起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環形突起和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陷,通過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第二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上,以及使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能將上殼與下殼組合在一起。根據該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形成在以下的重疊部分上一方面,是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另ー方面,是第二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在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處。其結果,能夠防止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滑動交界面上,該交界面介於上殼和下殼之間,因此介於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是上殼和下売,另ー方面,是插入在上殼和下殼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於是可不斷地實現平滑的滑動。在如此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可提供以下的構造。在其中心部分形成圓孔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比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大的內直徑,而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小的外直徑,其中,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設置在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外周面和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潤滑油脂,較佳的是上述矽月旨,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和下外環形槽內。
根據該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由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其由ISO 1133(對應於JIS K7210或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所以,低摩擦特性顯示在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之間,推力滑動軸承件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此外,由於潤滑樹脂,較佳的是上述矽脂,不斷地供應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下表面和形成下殼的下部環形凹陷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之間的滑動交界面,由於從推力滑動軸承件本身的低摩擦特性以及潤滑油脂的低摩擦特性得到的相互促進的效果,顯現出提高的低摩擦特徵,由此,能在長時間內平滑地滑動,不會在滑動表面上出現粘滯滑動現象,於是,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此外,由於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下部外環形槽內,所以,從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進入的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就被填充和保持在下部外環形槽內的潤滑油脂捕捉住,由此阻止其進入滑動交界面。因此,由於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對於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呈現出雙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另ー優選實例中,可提供以下的構造。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圓孔,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具有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面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和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合作形成上部環形凹陷;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二環形突起的外周面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環形突起以及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三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通過環形臺肩部分徑向向外地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間隔開,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環形突起和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陷,通過使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地重疊在第一環形突起上,通過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第二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上,並通過使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內,就可以將上殼與下殼組合在一起。根據該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形成在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和第一環形突起的重疊部分上,在以下兩者的重疊部分上,一方面,是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另ー方面,是第二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並形成在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處。其結果,能夠防止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滑動交界面上,該交界面介於上殼和下殼之間,因此介於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是上殼和下殼,另一方面,是插入在上殼和下殼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於是可不斷地實現平滑的滑動。還在該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可提供以下的構造。在中心部分形成圓孔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比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大的內直徑,而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小的外直徑,其中,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槽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槽分別設置在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外周面和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潤滑油脂,較佳的是上述矽月旨,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和下外環形槽內。
還在如此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由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其由ISO 1133 (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 C,2160g)為0. I至20g/10min,所以,低摩擦特性顯示在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之間,推力滑動軸承件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此外,由於潤滑樹脂,較佳的是上述矽脂,不斷地供應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下表面和形成下殼的下部環形凹陷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之間的滑動交界面,由於從推力滑動軸承件本身的低摩擦特性以及潤滑油脂的低摩擦特性得到的相互促進的效果,顯現出提高的低摩擦特徵,由此,能在長時間內平滑地滑動,不會在滑動表面上出現粘滯滑動現象,於是,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此外,由於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下部外環形槽內,所以,從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進入的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就被填充和保持在下外環形槽內的潤滑油脂捕捉住,由此阻止其進入滑動交界面。因此,藉助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對於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呈現出雙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還有另一優選實例中,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其通過環形臺肩部分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徑向 向外地間隔開;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面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和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凹陷;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上的第三環形突起,第三環形突起具有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四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二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四環形突起上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三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三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內環形凹槽,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環形突起和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槽,通過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內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第一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上,通過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第二環形突起和第四環形突起上,以及通過使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可以將上殼與下殼組合在一起。根據該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分別形成在以下的重疊部分上,一方面,是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另ー方面,是第一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並形成在以下兩者的重疊部分處,一方面,是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另ー方面,是第ニ環形突起和第四環形突起,並形成在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處。其結果,能夠防止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滑動交界面上,該交界面介於上殼和下殼之間,因此介於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是上殼和下殼,另ー方面,是插入在上殼和下殼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於是可不斷地實現平滑的滑動。在該實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可提供以下的構造。在中心部分形成圓孔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大於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的內直徑,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設置在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外周面和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上述潤滑油月旨,較佳的是上述矽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下部內環形槽和下部外環形槽內。根據如此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由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其由ISO 1133 (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所以,低摩擦特性顯示在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之間,推力滑動軸承件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此外,由於潤滑樹月旨,較佳的是上述矽脂,不斷地供應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下表面和形成下殼的下部環形凹 陷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之間的滑動交界面,由於從推力滑動軸承件本身的低摩擦特性以及潤滑油脂的低摩擦特性得到的相互促進的效果,顯現出提高的低摩擦特徵,由此,能在長時間內平滑地滑動,不會在滑動表面上出現粘滯滑動現象,於是,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此外,由於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下部內環形槽和下部外環形槽內,所以,例如從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或內直徑側上的迷宮部分進入的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就被填充和保持在下部內環形槽和下部外環形槽內的潤滑油脂捕捉住,由此阻止其進入滑動交界面。因此,藉助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對於內直徑側和外直徑側上的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就呈現出雙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另ー優選實例中,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具有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面合作形成上部內環形槽;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和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合作形成上部環形凹陷;一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四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形成與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四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上表面上的第三環形突起,其通過環形臺肩部分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徑向向外地間隔開;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四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二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二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第四環形突起端部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三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三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內環形槽,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第一環形突起和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陷,通過使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面向下殼的環形臺肩部分以徑向地重疊在第三環形突起的端部上,通過將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內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第一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上,通過將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第二環形突起和第四環形突起上,以及通過使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能將上殼與下殼組合在一起。同樣,在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上述實例中,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分別形成在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和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的重疊部分上,形成在以下兩者的重疊部分上,一方面,是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另ー方面,是第一環形突起和第三環形突起,並形成在以下兩者的重疊部分處,一方面,是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另ー方面,是第二環形突起和第四環形突起,且形成在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處。其結果,能夠防止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滑動交界面上,該交界面介於上殼和下殼之間,因此介於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是上殼和下殼,另ー方面,是插入在上殼和下殼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於是可不斷地實現平滑的滑 動。還有,在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上述實例中,可提供以下的構造。在中心部分形成圓孔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大於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的內直徑,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小於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的外直徑,其中,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位於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外周面和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潤滑油脂,較佳的是上述矽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下部內環形槽和下部外環形槽內。還有,在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該實例中,由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其由ISO 1133 (對應於JIS K 7210或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所以,低摩擦特性顯示在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之間,推力滑動軸承件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此外,由於潤滑樹脂,較佳的是上述矽脂,不斷地供應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下表面和形成下殼的下部環形凹陷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之間的滑動交界面,由於從推力滑動軸承件本身的低摩擦特性以及潤滑油脂的低摩擦特性得到的相互促進的效果,顯現出提高的低摩擦特徵,由此,能在長時間內平滑地滑動,不會在滑動表面上出現粘滯滑動現象,於是,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此外,由於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下部內環形槽和下部外環形槽內,所以,從環形接合部分和環形被接合部分的弾性配裝部分或內直徑側上的迷宮部分進入的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就被填充和保持在下內環形槽和下外環形槽內的潤滑油脂捕捉住,由此阻止進入滑動交界面。因此,由於基於迷宮作用的密封部分,對於內直徑側和外直徑側上的諸如灰塵那樣的異物進入,就呈現出雙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推力滑動軸承件可在其上和下表面上分別具有環形槽,環形槽包圍圓孔,多個徑向槽沿著圓周方向形成,各具有敞開在環形槽處的一端和敞開在外周面處的另一端。此外,下殼可具有圓筒形部分,該圓筒形部分一體地形成在下殼的下表面上,並具有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直徑相同的內直徑。根據這種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該軸承具有一體地形成在下殼的下表面上的圓筒形部分,其具有與圓孔直徑相同的內直徑,當把推力滑動軸承安裝到上彈簧座上吋,可通過將圓筒形部分插入到上彈簧座內形成的安裝孔內來進行該安裝,這樣,明顯地提高其安裝操作中的效率。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另一方面,可提供以下的構造。如果假定從上殼軸線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的徑向長度為r,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形成圓孔的內周面處的厚度為t,則上殼在其上表面上具有環形的平表面,其具有圓形的外周邊,上殼的軸線設為該圓的圓心,該圓的半徑R則在R = r±t的範圍內。根據這種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在上述的方面,由於上殼在其上表面上具有環形的平表面,其滿足所述的關係式,所以,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可設置成僅在其環形平表面,使其上殼的上表面與車體側安裝構件的下表面接觸,而在其其它部分,相對於車體側安裝構件的下表面保持一空間。因此,即使在諸如斜坡那樣的波動載荷作用在車體側安裝構件上的情形中,也可避免上殼和下殼之間的異常幹擾。因此,所添加的操作性結果在於,諸如變形、破壞、斷裂等的諸多問題不會在上殼和下殼中出現。在環形平表面具有比上述表達式中的R = r — t的長度小的長度的圓形外周邊的情形中,會有額外的載荷施加到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的推力滑動軸承件上,於是,可在推力滑動軸承件內出現蠕變或諸如此類的現象,造成低摩擦特性和耐磨性的下降。另一方面,在環形平表面具有比R = r + t的長度大的長度的圓形外周邊的情形中,在諸如斜坡那樣的波動載荷作用在車體側安裝構件上的情形中,異常的幹擾可能會出現在上殼和下殼之間,於是,諸如變形、破壞、斷裂等的諸多問題可能會在上殼和下殼中出現。因此,形成在上売上表面上的環形平表面最好具有圓形的外周邊,其半徑為R,上殼的軸線設為圓心,該圓的半徑R則在R = r±t的範圍內,較佳地是,圓形的外周邊的半徑R在R = r的範圍內。上殼還可具有環形突出的部分,其一體地從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軸向地突出,在該情形中,上殼的上表面是環形突起部分的上表面,該環形平表面可由環形突出部分的上表面構成。此外,上殼可具有下降梯度的截頭錐表面,其從環形平表面的外周邊,或從位於該外周邊的徑向向外的一部分延伸到其外周面。在根據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就形成上殼和下殼的合成樹脂來說,上殼和下殼最好由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例如,聚縮醛樹脂、聚醯胺樹脂和聚酯樹脂,或由纖維加強的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在如此的熱塑性合成樹脂中含有諸如玻璃纖維、碳纖維和芳族聚醯胺纖維的加強纖維。本發明的優點在根據本發明,由於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 至 0. 970g/cm3,其由 ISO 1133 (對應於 JIS K 7210 或 ASTM 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 C,2160g)為0. I至20g/10min,所以,阻止模具沉澱物的效果充分地顯示在模具表面上,能夠獲得改進穩定性的效果。此外,在滑動特性中,低摩擦特性顯示在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和下殼之間,推力滑動軸承件插入在上和下殼之間,由此,在滑動表面處能長時間實現平滑地滑動,不會出現粘滯滑動現象,由此能夠提供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中,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
圖I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圖2是用於圖I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中的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平面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優選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
圖4是改進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其是對圖I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作出的改進;圖5是圖4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上殼的平面圖;圖6是ー實例的剖視圖,其中,圖4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納入到支柱型懸置裝置內;
圖7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優選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圖8是修改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其是對圖7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作出的改進;圖9是另ー改進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其是對圖7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作出的改進;圖10是另ー改進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其是對圖7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作出的改進;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優選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圖12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優選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優選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圖14是傳統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剖視圖;以及圖15是ー實例的剖視圖,其中,圖14所示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納入到支柱型懸置裝置內。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中所示的優選實施例,將對本發明給出較為詳細的描述。應該指出的是,本發明不局限於這些實施例。在圖I和2中,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由以下部件組成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100、合成樹脂製造的下殼200和插入在上殼100和下殼200之間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件300。上殼100包括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圓筒形懸置部分103以及環形接合部分104。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具有位於其中心部分內的圓孔101 ;圓筒形懸置部分103 —體地形成在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的外周邊上;環形接合部分104形成在圓筒形懸置部分103的端部的內周面上。下殼200包括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環形突起204、環形突起206以及環形接合部分207。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疊置在上殼100上,以圍繞上殼100的軸線0沿方向R轉動,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相對,並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201,該圓孔201與圓孔101連通並具有與圓孔101相同的直徑;環形突起204具有與圓孔201的內直徑相同的內直徑,環形突起204 —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的上表面203上,並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同心地設置;環形突起206 —體地形成在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的外周邊上,以徑向向外地與環形突起204間隔開預定的間距,環形突起206與環形突起204和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的上表面203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陷205,,且環形突起206與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同心地設置;環形接合部分207形成在環形突起206端部的外周面上。下部環形凹陷205被環形突起204和環形突起206包圍。
上殼100和下殼200由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例如,聚縮醛樹脂、聚醯胺樹脂和聚酯樹脂,或由纖維加強的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在如此的熱塑性合成樹脂中含有諸如玻璃纖維、碳纖維和芳族聚醯胺纖維的加強纖維。 推力滑動軸承件300,其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205內,並與形成下部環形凹陷205的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的上表面203以及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的下表面105滑動地接觸,該推力滑動軸承件300由圓盤304構成,圓盤304的中心部分具有由內周面301形成的圓孔302,圓孔的內直徑大於環形突起204的外直徑,圓盤304具有外周面303,其具有比環形突起206的內直徑小的外直徑。圓盤304在其上表面305和下表面306上具有包圍圓孔302的環形槽307,以及多個徑向槽308,每個徑向槽具有在環形槽307處敞開的一端以及在外周面303處敞開的另一端,並在圓周方向上布置成等角度間隔。推力滑動軸承件300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205內,同時分別保持其內周面301和環形突起204的外周面208之間,以及其外周面303和環形突起206的內周面209之間的環形間隙Al和A2。此外,推力滑動軸承件300設置在上殼100和下殼200之間,使其上表面305定位在下部環形凹陷205的開口上方,並與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的下表面105滑動地接觸,而其下表面306與形成下部環形凹陷205的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的上表面203滑動地接觸。推力滑動軸承件300由聚こ烯樹脂形成,這種聚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925至0.970g/cm3,較佳地為 0.930 至 0.970g/cm3,其由 ISO 1133 (對應於 JIS K7210 或 ASTMD 1238)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0. I至20g/10min,較佳地為0. I至15g/10min,更佳地為0. I至10g/10min。使用具有如此熔融粘度的聚こ烯樹脂,阻止模具沉澱物的效果充分地顯示在模製過程中,並能夠獲得穩定性提高的效果。此外,在滑動特性中,在匹配構件是合成樹脂的情形中,顯現出低摩擦的特徵,在長時間內實現平滑的滑動,不出現粘滯滑動現象,不產生因粘滯滑動現象引起的異常摩擦噪音。通過使圓筒形懸置部分103的端部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104,在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邊處彈性地配裝到下殼200的外周邊處的環形突起206的端部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可以將上殼100與下殼200組合在一起。在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中,潤滑油脂,較佳地是矽脂(siliconegrease),其基油是矽油,並包含增稠劑,潤滑油脂被插入在以下兩者之間的滑動交界面,一方面,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102的下表面105和形成下部環形凹陷205的底表面的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202的上表面203,另ー方面,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205內的推力滑動軸承件300的上表面305和下表面306,它們分別與前述上、下表面互相滑動地接觸。用來形成基油的矽油選自諸如ニ甲基矽油和甲基苯基矽油的直鏈矽油,或含有烷基、氨丙基、聚醚基、氟代基的改性矽油,尤其是,可合適地採用直鏈矽油。作為基油所含的增稠劑,可採用以下的至少ー種諸如鋰皂、鈉皂、鋁皂、鈣皂和鋇皂的皂基增稠劑;諸如鋰配合物、鋁配合物、鈣配合物、鋇配合物的複合皂基增稠劑;諸如脂肪族雙脲、脂環族雙脲、芳香族雙脲、三脲及聚脲的脲基增稠劑;諸如對苯ニ甲酸鈉、聚四氟こ烯(PTFE)及氰尿酸三聚氰胺(melamine cyanurate) (MCA)的有機增稠劑;諸如斑脫土、矽石、石墨、ニ硫化鑰及炭黑的無機增稠劑。其中尤為首選的是諸如硬脂酸鋰和羥基硬脂酸鋰〔12-羥基硬脂酸鋰12 (OH)StLi)的鋰皂、聚四氟こ烯樹脂(PTFE)、氰尿酸三聚氰胺、ニ硫化鑰等。增稠劑的配料比應這樣予以確定合成油脂的混合物稠度(根據ISO 2137(對應於JIS K 22205. 3)測量))為不小於200並不大於400,最好不小於250並不大於350。具體來說,基油中所含增稠劑的比例最好是不小於3% (按質量計)和不大於50% (按質量計)。若配料比相對於基油而言為小於3% (按質量計)配,混合物稠度則很低,如此的油脂難於被使用,而如果配混的增稠劑超過50% (按質量計),那麼,合成油脂的混合物稠度很高,如此的油脂太硬,其結果,轉矩變得很大,在實際使用中不首選如此的油脂。上述合適地用於本發明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的矽脂可含有各種添加齊U,以按照需要來提高各種特性。例如,添加劑包括抗氧化劑、防鏽劑和油性添加剤,所述抗氧化劑包括諸如苯基-I-萘胺的胺化合物、2,6-叔丁基苯酚-基化合物、硫化合物,以及ニ硫代磷酸鋅基化合物;所述防鏽劑包括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的有機磺酸鹽、諸如烷基-或鏈烯基的琥珀酸酯的烷基-或鏈烯基的琥珀衍生物,以及諸如脫水山梨糖醇單油酸酯的多元醇的部分酷;所述油性添加劑諸如脂肪酸和動物油和植物油。這些添加劑的配料比是0. I至I %或左右(按質量計)。這裡,將描述適用於本發明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的矽脂的組成。(I)矽脂,其中,將15wt. %的ニ硫化鑰(MoS2)粉末和25wt. %的PTFE粉末作為增稠劑添加到作為基油的60wt. %的甲基苯基矽油中,基油的動態粘度在25° C時顯示為450cSt (450mm2/s),均勻捏合後獲得的混合物稠度設定為275。(2)矽脂,其中,將25wt. %的氰尿酸三聚氰胺(MCA)和IOwt. %的PTFE粉末作為增稠劑添加到作為基油的65wt. %的ニ甲基矽油中,基油的動態粘度在25° C時顯示為500cSt (500mm2/s),均勻捏合後獲得的混合物稠度設定為270。(3)矽脂,其中,將26wt. %的羥基硬脂酸鋰〔12-羥基硬脂酸鋰12 (OH)StLi〕作為增稠劑添加到作為基油的74wt. %的甲基苯基矽油中,基油的動態粘度在25°C時顯示為3000cSt (3000mm2/s),在185°C溫度下進行加熱和混合2小時,其後進行冷卻,均勻捏合後獲得的混合物稠度設定為279。(4)矽脂,其中,將40wt. %的PTFE粉末作為增稠劑添加到作為基油的60wt. %的 ニ甲基矽油中,基油的動態粘度在25°C時顯示為6500cSt(6500mm27s),均勻捏合後獲得的混合物稠度設定為250。(5)矽脂,其中,將12wt. %的羥基硬脂酸鋰〔12-羥基硬脂酸鋰12 (OH)StLi〕作為增稠劑添加到作為基油的88wt. %的甲基苯基矽油中,基油的動態粘度在25°C時顯示為45000cSt (45000mm2/s),在185°C溫度下進行加熱和混合2小時,其後進行冷卻,均勻捏合後獲得的混合物稠度設定為358。(6)矽脂,其中,將10% (按質量計)的細矽石粉末作為增稠劑添加到作為基油的90% (按質量計)的ニ甲基矽油中,基油的動態粘度在25° C時顯示為200000cSt(200000mm2/s),均勻捏合後獲得的混合物稠度設定為335。這些矽脂(I)至(6)中的每ー種施加到圖I所示的推力滑動軸承I的滑動交界面上,即,以下兩者之間的滑動交界面,一方面,上殼100和下殼200,另ー方面,插入在上殼100和下殼200之間的推力滑動軸承件300。固定下殼200,從上殼100的上表面側施加4. 5kN的載荷,以0. 5Hz的擺動速度和±40°的擺動角實施50次循環的擺動運動。測量此時的轉矩(Nm),在粘滯滑動現象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形下,以及發生或不發生異常摩擦噪音的情形下,進行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在表I和2中。應該指出的是,試驗中所用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I的上殼100和下殼200由聚縮醛樹脂形成,推力滑動軸承件300由以下材料製成(A)由日本聚こ烯公司製造的「 Novatec HD HB424R (商標名)」構成的聚こ烯樹脂,其顯現密度為0. 957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0. 25g/10min,以及(B)由日本聚こ烯公司製造的「Novatec HJ560 (商標名)」構成的聚こ烯樹脂,其顯現密度為0. 964g/cm3和熔體流動速率為7g/10min。〔表I〕
權利要求
1.ー種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包括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其具有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合成樹脂製造的下殼,其具有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其疊置在上殼上以便圍繞所述上殼的軸線轉動,並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相對,第一和第二環形突起與其同心地設置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上,下部環形凹陷被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包圍;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件,其由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的圓盤構成,且與形成所述下部環形凹陷的底表面的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滑動接觸,並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潤滑油脂,其插入在介於以下兩者之間的滑動交界面,一方面,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和形成下部環形凹陷的底表面的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另ー方面,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它們分別與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上表面滑動地接觸,通過使上殼的外周邊彈性地配裝到所述下殼的外周邊,就能使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組合起來,所述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的特徵在幹,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由聚こ烯樹脂形成,聚 こ烯樹脂的密度為0. 925至0. 970g/cm3,由 IS01133 定義的熔體流動速率(190°C,2160g)為 0. I 至 20g/10min。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具有圓孔,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所述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圓筒形懸置部分,以及形成在所述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所述下殼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具有與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該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以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所述下部環形凹陷,通過使所述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所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能使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組合起來。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在中心部分內形成圓孔的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大的內直徑,而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小的外直徑,其中,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所述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設置在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所述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所述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內。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圓孔,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所述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外周邊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所述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具有與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該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環形凹陷,通過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所述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和所述第三環形突起上,以及使所述環形接合部分彈性地配裝到所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能將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組合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圓孔,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所述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該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具有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面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和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合作形成上部環形凹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所述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外周面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和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所述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通過環形臺肩部分徑向向外地與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間隔開,所述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所述下部環形凹陷,通過徑向地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重疊在所述第一環形突起上,通過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下端設置在所述下部外環形槽內以便分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和所述第三環形突起上,以及通過使所述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所述環形被接合部分內,就能將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組合在一起。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在中心部分形成圓孔的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大的內直徑,而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小的外直徑,其中,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所述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位於在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所述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在外周面和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所述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和下部外環形槽內。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圓孔,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所述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其通過環形臺肩部分徑向向外地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間隔開;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面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和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合作形成上部環形凹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其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徑向向外地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其中,所述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上的第三環形突起,第三環形突起具有與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四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四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所述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 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三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三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內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所述下部環形凹陷,通過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所述下部內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第三環形突起上,通過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所述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和所述第四環形突起上,以及通過使所述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所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能將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組合在一起。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圓孔,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中心部分也具有圓孔,該圓孔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連通,其中,所述上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該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具有與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相同的內直徑;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的外周面合作形成上部內環形凹槽;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上的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和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下表面合作形成上部環形凹槽;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四圓筒形懸置部分,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合作形成上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四圓筒形懸置部分端部的內周面上的環形接合部分,且其中,所述下殼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的第三環形突起,其通過環形臺肩部分徑向向外地與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圓孔間隔開;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外周邊上的第四環形突起,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外環形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四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環形被接合部分,所述第一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三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三環形突起合作形成下部內環形槽,所述第二環形突起一體地形成在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上,其徑向向外地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間隔開預定的間距,從而與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下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合作形成所述下部環形凹陷,通過使所述第一圓筒形懸置部分面向所述下殼的所述環形臺肩部分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三環形突起的端部上,通過將所述第二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內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一環形突起和所述第三環形突起上,通過將所述第三圓筒形懸置部分的端部設置在下部外環形槽內以分別徑向地重疊在所述第二環形突起和所述第四環形突起上,以及通過使所述環形接合部分弾性地配裝到所述環形被接合部分,就能將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組合在一起。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在中心部分形成圓孔的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內周面具有大於所述第一環形突起的外直徑的內直徑,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具有小於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內直徑的外直徑,其中,所述推力 滑動軸承件帶有環形間隙地設置在所述下部環形凹陷內,所述環形間隙分別位於形成其圓孔的內周面和所述第一環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外周面和所述第二環形突起的內周面之間,所述潤滑油脂填充和保持在各個環形間隙、下部內環形槽和下部外環形槽內。
10.如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幹,所述潤滑油脂是矽油,其基油是矽油,其動カ粘度在25° C時不小於IOOcSt且不大於500,OOOcSt,其中含有增稠劑,以使其混合物稠度不小於200和不大於400。
11.如權利要求I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如果假定從所述上殼軸線到設置在下部環形凹陷內的所述推力滑動軸承件的外周面的徑向長度為r,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在其形成圓孔的內周面處的厚度為t,則所述上殼在其上表面上具有環形的平表面,其具有圓形的外周邊,所述上殼的軸線設為該圓的圓心,該圓的半徑R則在R = r±t的範圍內。
12.如權利要求I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殼還具有環形突出的部分,其一體地從所述上部環形平板狀部分的上表面軸向地突出,所述上殼的上表面是所述環形突起部分的上表面,所述環形平表面由所述環形突起部分的上表面構成。
13.如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殼具有帶下降梯度的截頭錐表面,其從所述環形平表面的外周邊,或從位於該外周邊的徑向向外的一部分延伸到其外周面。
全文摘要
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1包括合成樹脂製造的上殼100、合成樹脂製造的下殼200、以及插入在上殼100和下殼200之間的合成樹脂制的推力滑動軸承件300。
文檔編號F16F9/54GK102652229SQ20108005616
公開日2012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1日
發明者信太未來, 坂入良和, 森重晃一, 永島剛, 金子亮平 申請人:奧依列斯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