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臣劉大夏是個什麼樣的人?劉大夏真的燒毀鄭和航海檔案了嗎?
2023-12-07 04:28:31 2
劉大夏是明代大臣,字時雍,號東山,在弘治年間受到皇帝重用,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
劉大夏是一位非常剛直的大臣,敢於與當時的權宦抗衡,同時也常直言上諫,不畏皇威,抨擊時弊。
明憲宗時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宦官,名叫汪直。汪直弱冠之年就因為辦事得體而機敏多智受到皇帝的寵信。再加上當時明憲宗寵妃萬貴妃對他也多有庇護,常常在皇帝面前為他美言,所以小小年紀就登高位。
明朝政治機構中,最出名而有別於他朝的就是特務機構。東廠、錦衣衛還有西廠。這三個特務機構,都是皇帝控制大臣,掌管地方,加強中央集權的途徑。東廠和錦衣衛可以說是特務機構中的前輩,而西廠則是後起之秀。西廠存在的時間很短,而且是一段段的,但是其能量卻是極大的。
西廠最開始便是由明憲宗提出成立,成立之初掌管的校尉人數就遠超東廠,而且因為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擁有很多的特權。相比於東廠,剛成立的西廠顯得更加可怕和龐大。而西廠的第一代提督,就是汪直。
汪直十多歲的時候就掌管西廠,少年意氣,所以難免有好大喜功的行為。當時不僅帶領西廠辦了幾件大案,甚至於還想要發動戰爭。當時安南黎灝被寮國打敗,汪直想趁機攻取黎灝,於是就像明憲宗索取討伐安南的文書,明憲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當時劉大夏在兵部當職,知道一旦發動戰爭,先不說明朝是否能取得勝利。戰爭一開始,傷害的絕對是中國邊境的子民。他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於是在汪直來取討伐文書的時候,他將文書藏起來不給。隨後將此事告知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勸說皇帝停止了動兵。
汪直是當時皇帝面前數一數二的紅人,而且權勢極大。以劉大夏本人的力量,是絕對無法與汪直抗衡的,但是他卻毅然站在了汪直的對立面。
劉大夏公正為民,不畏權貴,是難得的好官。劉大夏早年就因為得罪了宦官,而差點被阿九陷害丟官。但是他卻一點沒有吸取此次教訓,仍然堅持自己心底的原則。
劉大夏在弘治十年,受命兼僉都御史,前往宣府處理兵餉。臨行之前朋友告誡他,當地有許多權貴通過買賣糧食來賺取巨額差價。他到任之後,發現糧食價格遠遠超出法律規定。於是他按照法律,處置了此事,因此得罪了不少的權貴。後來他多次受到貶責,離不開這些人的暗中運作。雖然如此,但是此舉卻是邊民的福音。
劉大夏是一位實踐性非常強的官員,能力才學都很高,能很好的處理問題。弘治六年,黃河決堤,當地百姓受水患災害嚴重。劉大夏被推舉前往處理此事,賑濟災民,安撫百姓。他到職之後,在黃陵岡疏通賈魯河,又疏通孫家渡和四府營上遊,以分水勢。從胙城經過東明、長垣到徐州修築長堤,水禍得到根治。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和外交史最璀璨的一筆,但是今世對於鄭和下西洋的記錄卻並不詳細,其中根結就在於當時的航海資料沒有保全。
後世人常常認為是劉大夏將此資料焚毀,使得當時有意再次出海的統治者未能成行。然而這件事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先不說造成航海資料不全的是不是劉大夏。就算是他,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並沒有焚毀,只是藏起來了。到底是焚毀,還是藏起來了,至今無答案,是個未解之謎。所以直接說是劉大夏焚毀了鄭和的航海資料,是非常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