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1-03 06:47:42 1
專利名稱:扭矩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傳動結構,具體涉及一種能夠適當的調整扭矩並帶有防止鬆脫的扭矩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傳動扭矩的結構件,其結構和尺寸是一定的,所以所能傳動的扭矩也是一定的,並不能在裝配的過程中夠適當的對所能傳動的扭矩進行調節,這就給使用造成很大的困擾;使扭矩傳動機構並不能適用於所應用的傳動環境,造成造成傳動機構壽命減短或受損失效。現在尚沒有一種能夠有效的調整扭矩的扭矩傳動機構。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有效的調整扭矩的扭矩傳動機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扭矩傳動機構,包括傳動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軸心件和中空的具有彈性的彈片卡套,上述軸心件包括軸心件本體和形成於軸心件本體的向外凸出的芯部,上述芯部的根部設有環繞整個芯部的鎖緊凹槽,上述芯部的端頭處開有一字型開口槽,上述彈片卡套套接在上述軸心件的芯部外側,上述彈片卡套的內壁與上述芯部的外壁相互貼合,並且具有一個以上的接觸面為接觸平面,上述彈片卡套的外壁還設有一個以上的傳動鍵,上述傳動件分為用於連接外部結構的連接部和用於容納上述芯部和彈片卡套的套筒部,該套筒部套接在上述芯部和彈片卡套組成的整體的外側,上述套筒部對應上述傳動鍵的位置相應設有相配合的鍵槽,上述套筒部對應上述鎖緊凹槽的位置設有與上述鎖緊凹槽配合的鎖緊凸起。前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一字型開口槽將上述芯部的端部分為兩個對稱的部分。前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芯部還設有用於限定上述彈片卡套位置的環繞整個芯部的止動面,該止動面與上述鎖緊凹槽之間形成有過渡斜面。前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芯部的外壁與上述彈片卡套的內壁之間具有兩個對稱的相互平行的接觸平面。前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軸心件本體設有連接外部結構的內螺紋和通孔。前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連接部設有用於連接外部結構的安裝孔。本實用新型有益之處在於利用彈性卡套與軸心件套接,因為彈片卡套具有彈性,在裝配時可以通過調節它們之間連接的鬆緊程度,來調節他們之間傳動的扭矩,再與傳動件連接,實現扭矩的傳動; 另外,凹槽和凸起配合能夠很好的實現防鬆脫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剖視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4為圖2中A—A處的截面結構示意圖(為了標識清楚,部分結構為標示剖面線);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芯部端部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另一實施例中芯部端部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的含義1、傳動件,2、軸心件,3、彈片卡套,4、芯部,5、鎖緊凹槽,6、一字型開口槽,7、傳動鍵,8、連接部,9、套筒部,10、鍵槽,11、鎖緊凸起,12、止動面,13、接觸平面,14、內螺紋,15、 安裝孔,16、軸心件本體,17、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剖視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4為圖2中k—k處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芯部端部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另一實施例中芯部端部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參照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主要包括傳動件1、軸心件2、彈片卡套3。如圖1所示,軸心件2分為軸心件本體16和可以產生一些塑性形變的芯部4,其中作為一種優選方案,軸心件本體16採用圓柱形的外形;芯部4形成於軸心件本體16,並向外凸出,在芯部4的根部設有環繞整個芯部4的鎖緊凹槽5,芯部4的端頭處開有一字型開口槽6,如圖1和圖2中所示,該一字型開口槽6並沒有開得很深,沒有貫穿整個芯部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如圖4、圖5所示,該一字型開口槽6將芯部4的端部分為兩個對稱的部分。如圖1所示,彈片卡套3的內部中空且具有彈性,彈片卡套3的外壁上設有傳動鍵 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如圖1、圖2和圖3中所示,傳動鍵7的數目為1,另外其中空的內壁形狀與芯部4的外壁形狀相一致,彈片卡套3套接在芯部4上,芯部4通過過盈配合卡緊彈片卡套3,使芯部4的外壁與彈片卡套3的內壁緊貼,形成一個能夠一起轉動的整體。它們之間能夠傳遞的扭矩可以通過調整芯部4和彈片卡套3之間的鬆緊程度來調整,當扭矩較需要的扭矩小時,適當敲緊彈片卡套3已達到增大所能傳遞扭矩的目的;當扭矩較需要的扭矩大時,適當放鬆彈片卡套3已達到減小所能傳遞扭矩的目的,因為最終軸心件2是通過彈片卡套3將扭矩傳送到傳動件1的,所以調節彈片卡套3和芯部4的鬆緊能夠調節整個本實用新型的扭矩傳動機構的整體能夠傳遞的扭矩。作為芯部4端部截面形狀的優選方案,如圖1、圖4、圖5所示,在該方案中芯部4 具有兩個對稱的接觸平面13,可以較好的傳動的扭矩,圖6所示的是芯部4端部截面形狀的另一種優選方案,該方案可以提供較大的接觸平面13。[002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參照圖1、圖2和圖3所示,雖然芯部4和彈片卡套3通過過盈配合連接在一起,但是為了保證彈片卡套3在芯部4上沿軸向方向上位置的固定,在芯部的根部附近設有環繞芯部4的止動面12,可以使彈片卡套3的端部卡在止動面12處,從而使其不在軸向方向上發生滑動;另外,為了使套筒部9的鎖緊凸起11能方便安裝至芯部4的鎖緊凹槽5中,套筒部9應當具備一定塑性形變的能力,同時止動面12的外緣尺寸應當不妨礙套筒部9的鎖緊凸起11嵌入鎖緊凹槽5,另外,為了達到鎖緊凸起11嵌入鎖緊凹槽5 的目的,止動面12與鎖緊凹槽5之間形成有過渡斜面,使套筒部9在套接在芯部4外側時, 鎖緊凸起11可以通過接觸該過渡斜面漸漸張開,直到能夠卡緊鎖緊凹槽5,這樣的好處是使套筒部9在裝配時更加方便不至於損壞;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如圖1所示止動面12的外緣為圓形,鎖緊凹槽5由軸心件本體16的頂端端面、芯部4根部形成的一段圓柱形和該段圓柱形上方形成的圓形平面組成,參照圖1和圖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形成鎖緊凹槽5的圓形平面和圓形的止動面12之間通過圓錐面的其中一段連接,在形成鎖緊凹槽5的圓柱形和芯部4的端部之間形成一個圓錐臺。參照圖1、圖2、圖3,傳動件1分為用於連接外部結構的連接部8和用於容納芯部 4和彈片卡套3組成的整體的套筒部9,套筒部9在對應鎖緊凹槽5的位置設有相應尺寸的鎖緊凸起11,套筒部9還設有與傳動鍵7對應的鍵槽10,作為優選,該鍵槽10可以如圖1、 圖2中所示在套筒部9的徑向方向上貫穿套筒部9的外壁,並且為了方便安裝,該鍵槽10 在套筒部9的軸向方向上一直延伸到與軸心件本體16相鄰的套筒部9的邊緣,鍵槽10的數目與傳動鍵7的數目相對應。當套筒部9的鎖緊凸起11卡緊芯部4的鎖緊凹槽5時,傳動鍵7與鍵槽10配合能夠傳遞扭矩。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如圖1、圖2、圖3中所示,鎖緊凸起11設置在套筒部9的筒口。另外,連接部8設有安裝孔15,作為優選,如圖1所示,將連接部8為矩形的板結構,上面開有安裝孔1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上述軸心件本體16設有連接外部結構的內螺紋14 ;還可以在軸心件本體16上開有從徑向貫通的通孔17。參照圖2、圖4,芯部4通過過盈配合與彈片卡套3套接,同時套筒部9又套接在芯部4和彈片卡套3的外側,並通過傳動鍵7和鍵槽10來傳動扭矩,通過鎖緊凹槽5和鎖緊凸起11來連接整個扭矩傳動機構防止鬆脫。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採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扭矩傳動機構,包括傳動件傳動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軸心件和中空的具有彈性的彈片卡套,上述軸心件包括軸心件本體和形成於軸心件本體的向外凸出的芯部,上述芯部的根部設有環繞整個芯部的鎖緊凹槽,上述芯部的端頭處開有一字型開口槽,上述彈片卡套套接在上述軸心件的芯部外側,上述彈片卡套的外壁還設有一個以上的傳動鍵,上述傳動件分為用於連接外部結構的連接部和用於容納上述芯部和彈片卡套的套筒部,該套筒部套接在上述芯部和彈片卡套組成的整體的外側,上述套筒部對應上述傳動鍵的位置相應設有相配合的鍵槽,上述套筒部對應上述鎖緊凹槽的位置設有與上述鎖緊凹槽配合的鎖緊凸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一字型開口槽將上述芯部的端部分為兩個對稱的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芯部還設有用於限定上述彈片卡套位置的環繞整個芯部的止動面,該止動面與上述鎖緊凹槽之間形成有過渡斜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彈片卡套的內壁與上述芯部的外壁相互貼合,並且具有一個以上的接觸面為接觸平面,上述芯部的外壁與上述彈片卡套的內壁之間具有兩個對稱的相互平行的接觸平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軸心件本體設有連接外部結構的內螺紋和通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連接部設有用於連接外部結構的安裝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扭矩傳動機構,包括傳動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軸心件和中空的具有彈性的彈片卡套,上述軸心件包括軸心件本體和形成於軸心件本體的向外凸出的芯部,芯部通過過盈配合與彈片卡套套接,同時套筒部又套接在芯部和彈片卡套的外側,並通過設有的傳動鍵和鍵槽來傳動扭矩,通過凹槽和凸起配合使整個扭矩傳動機構能夠防止鬆脫,芯部與彈片卡套之間通過發生一定的形變來微調整個扭矩傳動機構的所能傳動的扭矩。
文檔編號F16D7/02GK202012579SQ201120082079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5日
發明者劉慶龍, 劉德發 申請人:崑山聯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