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6 11:44:01 4
專利名稱: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汽車的減振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具體適用於衰減從車架傳遞到駕駛室上的振動,並增強高度閥的調控效果。
背景技術:
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是一種將駕駛室與車架浮動連接的裝置,具有較好的減振功能,可衰減從車架傳遞到駕駛室上的振動。傳統的用來連接汽車駕駛室與車架的後懸置裝置包括減振器、高度閥與氣囊;其中,減振器只在垂直方向上安裝,而側向一般則採用帶橡膠襯套的連接板或拉杆作為導向約束元件,該種設置易導致汽車駕駛室側向的緩衝性能較差,不僅會破壞駕駛室的平順性,損害駕駛員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導致運動不協調,降低垂向的緩衝性能;此外,傳統的高度閥近減振器頂部(即駕駛室底部)設置,與其相連接的高度閥調節杆則與位於高度閥下方的承載座相連接,使用時,高度閥調節杆將其反映的高度變化傳遞給高度閥,再由高度閥做出充氣或放氣動作以改變氣囊高度,從而維持氣囊、減振器的正常高度,但現有技術中高度閥調節杆所調節的高度為駕駛室底部、車架之間的距離,距離比較大,易延長高度調節杆的反應時間,從而降低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而且導致高度調節杆的體積較大,增大了高度閥總成的佔用面積,不便於安裝與使用。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01205932Y,授權公告日為2009年3月11日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帶有減振功能的半掛車鵝頸牽引銷總成,該實用新型中承載座前部設置有氣囊總成;承載座前部兩側設置有減振器;承載座中部為緩衝塊支座;緩衝塊設置在半掛車鵝頸上;緩衝塊與緩衝塊支座位置相對應並有間隙;高度閥固接在半掛車鵝頸上,高度調節杆固接在承載座上;牽引銷預先固接到承載座上的牽引銷板上。雖然該實用新型可將來自於路面的衝擊衰減到一定範圍內,但其仍舊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該實用新型中高度閥固接在半掛車鵝頸上,高度調節杆固接在承載座上,高度調節杆反映的距離為駕駛室底部、車架之間的距離,距離比較大,不僅影響高度調節杆的反應時間,易降低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而且導致高度調節杆的體積較大,增大了高度閥總成的佔用面積,不便於安裝與使用;其次,該實用新型中只在垂直方向上設置有減振器,在側向則沒有設置減振器,該種設計易導致汽車駕駛室側向的緩衝性能較差,不僅會破壞駕駛室的平順性,損害駕駛員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導致運動不協調,降低垂向的緩衝性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較差、佔用面積較大、側向緩衝性能較差的缺陷與問題,提供一種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較好、佔用面積較小、側向緩衝性能較好的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包括空氣彈簧減振器與高度閥,所述空氣彈簧減振器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底端與車架相連接,所述高度閥的一端設置有氣囊口、氣源口,另一端設置有高度閥橫擺杆,所述氣囊口與氣囊相通,氣源口與氣源相通;所述後懸置裝置還包括上支架總成、下支架總成與後橫梁;所述上支架總成的頂部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上支架總成的底部與空氣彈簧減振器的頂端相連接,該空氣彈簧減振器的底端與下支架總成的中部相連接,下支架總成的底部與車架相連接,下支架總成的頂部與後橫梁一端的內壁相連接,後橫梁一端的外壁與高度閥的一端相連接,高度閥的另一端設置的高度閥橫擺杆通過高度閥調節杆與上支架總成相連接。所述高度閥的一端通過高度閥安裝支架與後橫梁一端的外壁相連接,所述高度閥調節杆通過連杆支架與上支架總成相連接。所述高度閥調節杆包括連杆與球鉸;所述連杆的底端與高度閥橫擺杆相連接,連杆的頂端與球鉸的一端相連接,球鉸的另一端經連杆支架與上支架總成相連接。所述連杆的底端通過銷軸與高度閥橫擺杆相鉸連,連杆的頂端與球鉸的一端螺紋連接。所述上支架總成包括上連接支架、液壓鎖與中連接支架,所述上連接支架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上連接支架的底端經液壓鎖與中連接支架的頂端相連接,中連接支架底端與空氣彈簧減振器的頂端相連接,中連接支架的側壁面經連杆支架與高度閥調節杆相連接。所述後懸置裝置還包括橫向減振器,所述橫向減振器的頂端與中連接支架的側翼端相連接,橫向減振器的底端與後橫梁的中部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1、本實用新型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中增設了上支架總成、下支架總成與後橫梁,由上而下依次為:駕駛室的底部、上支架總成、空氣彈簧減振器、下支架總成、車架,其中,下支架總成頂部、後橫梁的交接處與高度閥連接,高度閥調節杆與上支架總成相連接,此時,高度閥調節杆反映的距離為上支架總成底部、下支架總成頂部之間的距離,與現有技術反映的駕駛室底部、車架之間的距離相比,大大減小,不僅能夠縮短反應時間,反應更及時,從而提高調控效果,而且縮短了零部件的長度,減小了高度閥總成的佔用面積,便於安裝與使用。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較好,而且佔用面積較小、便於安裝與使用。2、本實用新型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中還包括橫向減振器,所述橫向減振器的頂端與中連接支架的側翼端相連接,橫向減振器的底端與後橫梁的中部相連接,使用時,增加的橫向減振器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側向上的結構剛度,從而提高駕駛室對側向衝擊的緩衝效果,不僅能夠消除側向衝擊感,提升駕駛室的平順性,有利於保護駕駛員的身體健康,而且能夠提高系統運動的協調性,不會降低垂向的緩衝性能。因此,本實用新型側向的緩衝性能較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高度閥調節杆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空氣彈簧減振器1、高度閥2、高度閥橫擺杆21、高度閥調節杆22、連杆221、球鉸222、高度閥安裝支架23、連杆支架24、上支架總成3、上連接支架31、液壓鎖32、中連接支架33、側翼端331、側壁面332、下支架總成4、後橫梁5、橫向減振器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見圖1 -圖2,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包括空氣彈簧減振器I與高度閥2,所述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底端與車架相連接,所述高度閥2的一端設置有氣囊口、氣源口,另一端設置有高度閥橫擺杆21,所述氣囊口與氣囊相通,氣源口與氣源相通;所述後懸置裝置還包括上支架總成3、下支架總成4與後橫梁5 ;所述上支架總成3的頂部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上支架總成3的底部與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頂端相連接,該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底端與下支架總成4的中部相連接,下支架總成4的底部與車架相連接,下支架總成4的頂部與後橫梁5 —端的內壁相連接,後橫梁5 —端的外壁與高度閥2的一端相連接,高度閥2的另一端設置的高度閥橫擺杆21通過高度閥調節杆22與上支架總成3相連接。所述高度閥2的一端通過高度閥安裝支架23與後橫梁5 —端的外壁相連接,所述高度閥調節杆22通過連杆支架24與上支架總成3相連接。所述高度閥調節杆22包括連杆221與球鉸222 ;所述連杆221的底端與高度閥橫擺杆21相連接,連杆221的頂端與球鉸222的一端相連接,球鉸222的另一端經連杆支架24與上支架總成3相連接。所述連杆221的底端通過銷軸與高度閥橫擺杆21相鉸連,連杆221的頂端與球鉸222的一端螺紋連接。所述上支架總成3包括上連接支架31、液壓鎖32與中連接支架33,所述上連接支架31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上連接支架31的底端經液壓鎖32與中連接支架33的頂端相連接,中連接支架33的底端與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頂端相連接,中連接支架33的側壁面332經連杆支架24與高度閥調節杆22相連接。所述後懸置裝置還包括橫向減振器6,所述橫向減振器6的頂端與中連接支架33的側翼端331相連接,橫向減振器6的底端與後橫梁5的中部相連接。使用時,當車輛受到衝擊時,駕駛室與車架之間的高度會發生變化,該變化直接由高度閥調節杆22反映:當高度變大時,高度閥調節杆22帶動高度閥橫擺杆21向下運動,高度閥2進行放氣動作,氣囊體積縮小,從而減小駕駛室、車架之間的高度;當高度變小時,高度閥調節杆22帶動高度閥橫擺杆21向上運動,高度閥2進行充氣動作,氣囊體積增大,從而增加駕駛室、車架之間的高度。本設計中由於高度閥調節杆22反映的僅為下支架總成4頂部、上支架總成3底部之間的距離,比現有技術的反映距離大大縮小,不僅便於提高反應的靈敏性,增強調控效果,而且減小了高度閥調節杆22的長度,降低了高度閥總成的佔用面積,大大降低了安裝與使用難度。尤其當上支架總成3包括上連接支架31、液壓鎖32與中連接支架33時,高度閥調節杆22反映的僅為下支架總成4頂部、側壁面332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小了反映距離,高度閥2的調控效果更強。此外,本設計還包括橫向減振器6,所述橫向減振器6的頂端與中連接支架33的側翼端331相連接,橫向減振器6的底端與後橫梁5的中部相連接,該橫向減振器6的設置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側向上的結構剛度,從而提高駕駛室對側向衝擊的緩衝效果,不僅能夠消除側向衝擊感,提升駕駛室的平順性,有利於保護駕駛員的身體健康,而且能夠提高系統運動的協調性,不會降低垂向的緩衝性能。由上可見,本實用新型不僅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較好,佔用面積較小,而且側向的緩衝性能較好,易衰減從車架傳遞到駕駛室上的振動。
權利要求1.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包括空氣彈簧減振器(I)與高度閥(2),所述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底端與車架相連接,所述高度閥(2)的一端設置有氣囊口、氣源口,另一端設置有高度閥橫擺杆(21 ),所述氣囊口與氣囊相通,氣源口與氣源相通,其特徵在於: 所述後懸置裝置還包括上支架總成(3)、下支架總成(4)與後橫梁(5);所述上支架總成(3)的頂部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上支架總成(3)的底部與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頂端相連接,該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底端與下支架總成(4)的中部相連接,下支架總成(4)的底部與車架相連接,下支架總成(4)的頂部與後橫梁(5)—端的內壁相連接,後橫梁(5) —端的外壁與高度閥(2)的一端相連接,高度閥(2)的另一端設置的高度閥橫擺杆(21)通過高度閥調節杆(22)與上支架總成(3)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高度閥(2)的一端通過高度閥安裝支架(23)與後橫梁(5)—端的外壁相連接,所述高度閥調節杆(22)通過連杆支架(24)與上支架總成(3)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高度閥調節杆(22)包括連杆(221)與球鉸(222);所述連杆(221)的底端與高度閥橫擺杆(21)相連接,連杆(221)的頂端與球鉸(222)的一端相連接,球鉸(222)的另一端經連杆支架(24)與上支架總成(3)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杆(221)的底端通過銷軸與高度閥橫擺杆(21)相鉸連,連杆(221)的頂端與球鉸(222)的一端螺紋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支架總成(3)包括上連接支架(31)、液壓鎖(32)與中連接支架(33),所述上連接支架(31)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上連接支架(31)的底端經液壓鎖(32)與中連接支架(33)的頂端相連接,中連接支架(33)的底端與空氣彈簧減振器(I)的頂端相連接,中連接支架(33)的側壁面(332)經連杆支架(24)與高度閥調節杆(22)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懸置裝置還包括橫向減振器(6),所述橫向減振器(6)的頂端與中連接支架(33)的側翼端(331)相連接,橫向減振器(6)的底端與後橫梁(5)的中部相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空氣減振汽車駕駛室後懸置裝置,包括空氣彈簧減振器、高度閥、上支架總成、下支架總成、後橫梁與橫向減振器,所述上支架總成包括上連接支架、液壓鎖與中連接支架,所述上連接支架的頂端與駕駛室的底部相連接,底端依次經液壓鎖、中連接支架、空氣彈簧減振器、下支架總成中部後與車架相連接,下支架總成頂部、後橫梁交接處依次通過高度閥安裝支架、高度閥、高度閥調節杆、連杆支架後與中連接支架的側壁面相連接,中連接支架的側翼端與橫向減振器的頂端相連接,橫向減振器的底端與後橫梁的中部相連接。本設計不僅高度閥的調控效果較好,佔用面積較小,而且側向的緩衝性能較好,易衰減從車架傳遞到駕駛室上的振動。
文檔編號B62D33/10GK203047405SQ20122070964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0日
發明者郭凱, 譚川, 石光勇, 邱福銘, 王慶, 黃國強 申請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