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範志宏講飲食健康3
2025-07-17 05:46:08
範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在瘦肉中含有越多的脂肪,它的價格越貴,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明白,肥肉不是不好吃嗎?脂肪不是對身體不好嗎?為什麼說脂肪多的肉價格越貴呢?下面讓我們看專家的詳細講解。
事情就是這樣的,西方國家就有這樣的規律:含鐵越高,脂肪越少,則肉越便宜;含脂肪越高鐵越少,肉越昂貴。
這是因為,一般來說,只有脂肪多的瘦肉才足夠美味。人們不可能用牛踺子肉做出烤牛排來,最好的烤牛排都是用所謂的「大理石肉」或者「雪花牛肉」,也就是說,肌肉纖維的縫隙裡均勻地沉積了很多脂肪。這樣的肉柔嫩、多汁、香氣濃鬱。無論是烤還是燉,這種肉都是最美味的。
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力活動量的減少,現代人體內早已沉積了過多的脂肪,並不需要膳食當中再有那麼多的高脂肉類。如果還按照本能的導引,舌頭的興致,又不增加運動,得到的結果只能是高血脂、肥胖症。
愛吃美食是人之天性。要想和高脂肉類和平共處,在烹調上和搭配上一定要注意下工夫。
首先,要儘量採用不額外添加烹調油的方法,如蒸、煮、燉、烤等。事實上,高脂菜餚即便白煮、清燉也很美味。
其次是配合低脂、高纖維食材共同烹調,吸收其中一部分脂肪和膽固醇。比如添加菌類、藻類、蔬菜、蔬菜乾等,可以減少升高血脂的風險。
第三個要點就是減少一餐中高脂肉類的攝入量,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只攝入50 -75克肉類。
最後一個要點是,高脂肉類要與其他低脂菜餚、低脂主食相配,保證一天當中的脂肪攝入量不超標。
高脂肪肉類適合燉煮的烹調方法。燉煮可以使肉類組織中的脂肪游離到湯裡,只要去掉湯上層的浮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膽固醇和脂肪的含量,這是一種物理的方法。但是燉煮並不能去除膽固醇,「肥而不膩」並不等於其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下降。燉肉能幫助降低血膽固醇之說,並無科學依據。
肉類和魚類的營養從儲存過程中就開始流失。
很多單位都喜歡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大批發放食品,魚肉海鮮等等都是大包小包,一次不可能吃完,只能凍在冰箱裡面慢慢吃。還有一些家庭喜歡批量採購,一個月才買一兩次東西,然後放在頂天立地的大冰箱當中,自以為生活方式非常時尚。
其實,凍在冰箱裡,只能防住微生物,讓食物不會腐敗變質,並不意味著食物的營養價值能一成不變。研究發現,凍藏過程中,仍然會發生一些讓食物品質變壞的化學反應,比如說,脂肪氧化反應。這種反應會產生誘導衰老的自由基,讓食物的味道越來越不新鮮,並破壞其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E。同時,由於蛋白質的分解、氧化和交聯,肉質會變得失去彈性,鮮味物質分解,還會逐漸產生一些苦味。
所以,人們常常會發現,帶魚放在凍箱裡凍久了之後,風味就越來越差,鮮味少了,肉質硬了,烹調之後也不好吃了;各種速凍餃子、餛飩之類,凍的時間長了之後,就沒有原來的新鮮味道了,還有一股若有若無的「哈喇味」。
如果冰箱塞得太滿,由於製冷能力所限,凍箱的溫度就很難控制在-18℃。如果溫度不能穩定在-18℃以下,那麼維生素的損失速度也會加快。比如說,有人發現,在-5℃的時候,蔬菜水果維生素C的損失速度,要比在零上4℃時還快。魚肉當中的B族維生素也是一樣。
解凍過程同樣也會造成營養流失。有些人用傳統的方法,把魚肉從凍箱拿出來,馬上泡在水裡,過一段時間換換水,一直到魚肉全部化開;還有一些人用微波爐的「解凍」功能來幫忙,到基本上變軟,再拿出來切。
這兩種方法,到底哪個好些呢?這可是有爭議的事情。
水泡法的支持者們說,用微波爐化凍,快倒是快,容易受熱不勻,這部分都有點熟了,那部分還是冰塊呢。這樣做菜不可能口感好。再說了,每一塊魚肉大小和形狀都不一樣,我怎麼能知道用多長時間化凍才合適呢?萬一時間長了,肉都熱熟了,怎麼辦哪。
支持微波化凍的人則說,水泡方法實在太慢了,根本等不及。在室溫下泡在水裡,肉的裡面是涼的,外面是暖的,表面滋生過多微生物怎麼辦?再說了,肉裡面的營養物質和鮮味物質都跑到泡肉的水裡面丟了,多可惜。的確,B族維生素是一些喜歡水的維生素。也就是說,如果肉的汁液有流失,那麼它們就會和水一起跑出去。
這兩方的論據都很合情合理,不過,要想把兩邊的缺點都克服掉,也並不難。
首先,沒必要把凍箱中的魚肉馬上拿出來泡在水裡。既然能等一段時間,為什麼不先把它放在冷藏室裡呢?用乾淨保鮮袋裝好,從凍箱移到冷藏室的上部,既能利用凍魚肉的冷,節約冰箱的電能,又能讓它慢慢地化凍,而且在化凍過程中不容易發生微生物超標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舉三得啊。其實,從傳熱的效果來說,這種方式化凍更均勻,而且肉汁的損失比水泡法要少得多。
一般來說,在冰箱的冷藏室裡放一夜就差不多了。此時,肉已經不那麼硬了,最好在完全變軟之前就取出來,切起來反而更好成形。如果還覺得有點硬,再放進微波爐,按肉塊的大小在解凍檔短時間加熱1-3分鐘即可。
當然,最好能夠在肉凍起來之前就事先計劃好,把肉切分到合適的大小包好,形狀以傳熱效率高的扁平形狀為佳。這樣,每次取出來都可以按照同樣的化凍方法操作,就更快更方便,營養素的損失也可以降到最低限度啦。
很多人在烹調肉類的時候,為了讓肉質變嫩,經常會加入小蘇打一類的鹼性物質。用它處理肉之後,肉類質地鬆軟,口感更嫩。用它加到肉餡中,可以吸收更多水分,用更少的肉生產出更大更嫩的丸子。目前那些「水煮牛肉」、「沾水牛肉」之類菜餚牛肉變得特別嫩特別軟,幾乎吃不出肉絲來,正是碳酸氫鈉的效果。除了處理肉之外,發燕窩也好,打蛋清也好,用了它都能更軟更膨大。但是,用碳酸氫鈉會使食品酸鹼度改變,會嚴重破壞多種維生素,也損失原有的香氣。
肉煮熟後應當是灰白色,最多有一點點淡褐色,如果您吃的肉菜呈現出一種非常鮮豔的粉紅色,那麼這種肉就一定要少吃,因為這種顏色預示著肉中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肉類中的胺基酸和其他胺類物質,和亞硝酸鹽結合之後,非常容易生成致癌的亞硝胺類物質。
採用燉煮的方法可以減少對肉類營養的破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燉煮的時候溫度一定要低於100℃,只有這樣食物的脂肪含量才不會增加,也不會有任何的有害物質產生。而且這樣還可以疏散蛋白質結構,很多營養物質也會溶於湯中,因為燉煮會導致少量的維生素B1小時,所以可以吃豆類和粗糧補充維生素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