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2024-02-08 01:06:15 2
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包括一柔性基材。所述柔性基材具有一觸控感測部與至少一延伸部。觸控感測部上區分有觸控感測區域與至少一周邊區域,其中周邊區域具有出線口位置且位於該觸控感測區域的外圍。所述延伸部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側且對應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延伸部上區分有引線區域。周邊區域內設有多條第一導線,而引線區域內設有多條第二導線,且該些第一導線經由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本發明可將具觸控感測電路引線的導電薄膜與具對應引線電路的軟性印刷電路板整合設置於同一基材上,以一體化方式實現,從而減少壓合製程工序,進而提高製程良率。
【專利說明】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觸控【技術領域】,且特別是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結構與其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觸控面板的技術發展,觸控面板已廣泛地運用於各類電子產品中,例如手機、手提電腦以及掌上電腦等。觸控面板一般會與顯示屏幕相整合,以作為電子產品的輸入輸出接口,達到觸控顯示功能。據此,用戶可透過觸控顯示屏幕控制電子設備,對應操控電子設備之功能。
[0003]現行觸控面板的結構是利用異向性導電膠(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將具觸控感測電路引線的導電薄膜與具後端引線電路的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Print Circuit Board7FPC)等兩個不同組件藉由壓合製程工序相結合。藉此,以將觸控感測電路的引線與軟性印刷電路板上相對應的引線電路相連,從而可於軟性印刷電路板的引線電路與後端連接器相接時,將感測信號傳至後端偵測判斷電路。
[0004]目前壓合製程工序至少包含異向性導電膠的貼覆工序、熱壓工序等。然而,習知每經過一道製程工序,對於觸控面板成品都將有可能造成損耗。舉例來說,異向性導電膠因壓合溢膠或是熱壓時異向性導電膠導電粒子未被壓破造成斷路或聚集某處而造成短路或斷路等問題。而隨著觸控顯示屏幕的控制功能的增加,所需引線電路也越來越多,相對的線路密度越來越高,從而更會增加上述問題的發生頻率,增加材料消耗成本並降低良率。
【發明內容】
[0005]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柔性觸控面板結構與其製造方法,可將具觸控感測電路引線的導電薄膜與具對應引線電路的軟性印刷電路板整合設置於同一基材上,以一體化方式實現,從而減少壓合製程工序,進而提高製程良率。
[0006]本發明提供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結構,此觸控面板結構包括一柔性基材。所述柔性基材具有一觸控感測部與至少一延伸部。觸控感測部上區分有觸控感測區域與至少一周邊區域,其中該觸控感測部對應該周邊區域具有出線口位置,且位於該觸控感測區域的外圍。所述延伸部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側且對應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延伸部上區分有一引線區域。周邊區域內設有多條第一導線,而引線區域內設有多條第二導線,且該些第一導線經由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0007]其中,所述延伸部上另區分一引腳區域,所述引腳區域相鄰於所述引線區域,且所述引腳區域具有多個引腳,所述該些引腳分別電性連接所述該些第二導線。
[0008]其中,所述柔性基材上布設有一接地線與一位於所述引腳區域內的接地引腳,其中所述接地線穿越所述周邊區域以及所述引線區域,且所述接地線環繞於所述該些第一導線與該些第二導線之外圍並電性連接所述接地引腳。
[0009]其中,所述觸控感測部之上方覆設有一層保護鏡片。
[0010]其中,所述延伸部之上方覆設對應於所述引線區域的一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或一保護膜以覆蓋所述該些第二導線。
[0011]其中,所述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的材料為絕緣油墨。
[0012]其中,所述延伸部之上方覆設一對應所述引腳區域的導電碳膠層以覆蓋所述該些引腳。
[0013]其中,所述延伸部數量對應所述周邊區域的數量。
[0014]其中,所述柔性基材具有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一軸向突出於所述觸控感測部的一第一側,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軸向突出於所述觸控感測部相對於所述第一側之一第二側。
[0015]其中,所述柔性基材更包括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沿一第二軸向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第三側,所述第四延伸部沿該第二軸向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對應該第三側之一第四側。
[0016]其中,在所述觸控感測部上相對於所述觸控感測區域內設有一電性連接所述該些第一導線的感測電極層。
[0017]其中,所述柔性基材的材料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環烯烴聚合物(C0P)、三醋酸纖維素(TCA)、聚醚碸(PES)、聚烯烴(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其混合物。
[0018]其中,所述延伸部的形狀為一方形、一矩形、一 L形狀、一螺旋形狀或一 S型形狀。
[0019]其中,所述第二導線是所述第一導線由所述周邊區域往所述引線區域延伸而形成的。
[0020]本發明提供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所述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提供一柔性基材,其中柔性基材具有觸控感測部及至少一延伸部。另外,於觸控感測部上區分有觸控感測區域與至少一周邊區域,其中所述周邊區域具有出線口位置,且位於所述觸控感測區域的外圍。所述延伸部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側且對應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並延伸部上另區分有一引線區域。其次,形成多條第一導線於周邊區域及該引線區域內。而後,形成多條第二導線於引線區域內,且該些第一導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0021]其中,所述延伸部上更區分有一引腳區域,所述柔性觸控面板製作方法更包括形成多個引腳於所述延伸部上的所述引腳區域內,且該些引腳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0022]其中,所述柔性觸控面板製作方法更包括:於所述引腳區域內形成一接地引腳;以及在所述柔性基材上形成一接地線穿越該周邊區域以及該引線區域,且所述接地線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及該些第二導線之外圍並電性連接該接地引腳。
[0023]其中,所述柔性觸控面板製作方法更包括:在所述控感測部的上方覆蓋一層保護鏡片。
[0024]其中,所述柔性觸控面板製作方法更包括:在所述延伸部相對應於該引線區域的上方覆設一保護層以覆蓋於該些第二導線。所述保護層為一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或一保護膜。
[0025]其中,所述柔性觸控面板製作方法更包括:在所述延伸部相對應於該引腳區域的上方覆設一導電碳膠層以覆蓋於該些引腳。
[0026]其中,該些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是以同一種材料製成。該些第一導線與該些第二導線是同時形成於該周邊區域與該引線區域。[0027]其中,該些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是以銀來實現。
[0028]其中,該些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是以印刷方式分別形成於該周邊區域與該引線區域。
[0029]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結構與其製造方法,所述柔性觸控面板結構與其製造方法可將具觸控感測電路引線的導電薄膜與具對應引線電路的軟性印刷電路板整合設置於同一基材上,以一體化方式實現,從而不再需要針對異向性導電膠(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ACF)來進行壓合製程等工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
[0031]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具靜電消除電路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
[0032]圖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
[0033]圖4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
[0034]圖5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
[0035]圖6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
[0036]圖7是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所附圖式僅系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0038]〔第一實施例〕
[0039]請參照圖1,圖1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柔性觸控面板I的結構是利用柔性基材來實現。換言之,柔性基材是用以作為柔性觸控面板I的襯底。所述柔性基材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高分子絕緣材料,例如聚對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環烯經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 COP)、三醋酸纖維素(Tricellulose Acetate,TCA)、聚醚碸(Ployethersulf one, PES)、聚烯烴(polyolefin, 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其混合物,但本實施例並不以此為限。
[0040]值得一提的是,當柔性觸控面板I是應用於顯示屏幕,柔性基材的材料可選用透明高分子絕緣材料;而當柔性觸控面板I是應用於觸控鍵盤時,則柔性基材的材料可選用不透明絕緣材料。
[0041]如圖1所示,所述柔性基材包括觸控感測部10與延伸部20,且延伸部20是突出觸控感測部10的一側。更進一步地說,於此實施中,延伸部20可以是沿第一軸向(例如Y軸)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上側。值得注意的是,延伸部20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實際位置可依據觸控面板的實際設計需求沿第一軸向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下側或是沿第二軸向(例如X軸)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左側或右側。同樣地,如圖1所示,雖然所述延伸部20是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上側大致中央位置,但延伸部20亦可依實際產品設計需求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上側臨近右側或左側之位置,本實施例並不限制。[0042]另外,於此實施例中延伸部20的形狀實質上呈矩形狀,但於實務上,延伸部20的形狀可依據實際產品應用需求而設計。舉例來說,延伸部20的形狀可設計為方形、矩形、螺旋形狀、L形狀、S形狀或其他任何幾何形狀,故本實施例並未以此為限。
[0043]更詳細地說,於此實施中,柔性觸控面板I為單面觸控面板。換言之,線路布局僅配置於觸控感測部10以及延伸部20的其中一面。觸控感測部10上可區分為觸控感測區域110與周邊區域120。所述周邊區域120具有出線口位置30且位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外圍。具體來說,於此實施中,延伸部20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一側且對應該周邊區域120的出線口位置30。在觸控感測部10上相對於觸控感測區域110內可布設有一感測電極層111,感測電極層111可以為多條相互交錯排列之感測電極軸(未繪示),且每條感測電極軸彼此相互絕緣。每一條感測電極軸另包括多個電性連接之感測電極(未繪示)。感測電極可依據實際電路設計需求為多邊形狀區塊,例如方形、長方形、菱形、三角形、六邊形或八邊形等,本實施例並不限制。另,感測電極層111根據實際產品需求也可布設多條相互平行之條狀感測電極軸,且每條感測電極軸彼此相互絕緣,故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0044]在觸控感測部10上相對於周邊區域120內布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並該些第一導線121分別電性連接感測電極層111。也就是說,該些第一導線121的第一端分別由周邊區域120延伸至觸控感測區域110以電性連接感測電極層111。該些第一導線121於周邊區域120內形成周邊引線線路。另外,所述第一導線121的數量可根據感測電極層111的實際需求來布設。
[0045]而延伸部20上另區分為引線區域210與引腳區域220。在延伸部20上相對於引線區域210內布設有多條第二導線211,其中該些第二導線211彼此平行且相互絕緣。在延伸部20上相對於引腳區域220內則布設多個彼此電性絕緣之引腳221。該些第二導線211的第一端分別電性連接該些引腳221,而該些第二導線211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該些對應的第一導線121的第二端。
[0046]更具體地說,每一條第二導線211的第一端由引線區域210延伸至引腳區域220並電性連接對應的引腳221。每一條第二導線211的第二端則往觸控感測部10方向延伸並經由周邊區域120的出線口位置30電性連接對應的第一導線121。此外,本實施例中第二導線211較佳的實施方式可以是藉由第一導線121直接由周邊區域120往引線區域210延伸而形成的,進而可在不增加製程工序的前提下,以同一材料形成觸控感測電路中的第一導線121以及第二導線211。據此,增加線路布設的精準度,提升成品良率,並降低柔性觸控面板I的製作成本。
[0047]觸控感測部10上周邊區域120的出線口位置30系根據延伸部20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來布設,且引線區域210的位置相鄰於周邊區域120的出線口位置30。所述第二導線211的數量對應於第一導線121的數量。
[0048]接著,觸控感測部10的觸控感測區域110與周邊區域120的線路之上另可覆蓋一層保護鏡片,藉以保護觸控感測區域110與周邊區域120的線路。所述保護鏡片層的材料可例如為玻璃材料、塑料或其他絕緣材料等。
[0049]此外,延伸部20的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上亦可布設一層保護層,例如為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或是保護膜(Coverlay)。所述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可以是於對應引線區域210的延伸部20上方塗上一層透明絕緣油墨、不透明絕緣油墨或是其他等效的絕緣材料。所述透明絕緣油墨或不透明絕緣油墨可依據觸控面板的實際應用用途來對應選用。而延伸部20的引腳區域220上可布設一層導電碳膠覆蓋於些引腳221之上,用以達到抗氧化以及強化引腳221的作用。
[0050]於此實施例中,該些第一導線121 (即主導線)可將感測電極層111的感測信號經由對應的第二導線211 (即延伸導線)以及引腳221傳送至後端偵測電路(未繪示),以進行感測信號的判斷。簡單來說,觸控感測部10上可用於設置習知之觸控感測電路,而延伸部20上則可用於設置習知布設於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上的後端引線電路。換言之,延伸部20可用於取代習知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於觸控面板結構中的功能,亦即在柔性觸控面板I成形之後,柔性基板的延伸部20可插入後端控制板上的連接器(未繪示),以將感測電極層111輸出的感測信號傳送至後端偵測電路,供後端偵測電路判斷確切的觸控位置。
[0051]據此,柔性觸控面板I可將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的電路與觸控電路整合一體成形,進而於柔性觸控面板I的製造過程中,可不需要經過壓合製程工序,減少至少一道製程工序,提升製程良率、同時亦減少壓合的材料成本,例如異向性導電膠、軟性電路板、壓合治具等,降低製作成本。
[0052]值得一提的是,實際實施時,觸控感測區域110內的感測電極層111可以是透過濺鍍一層透明導電膜,例如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銦鋅氧化物、鋁鋅氧化物、納米銀等納米金屬或納米碳管等,並依據所需的感測電極圖案藉由曝光(exposure)、顯影(develop)、蝕刻(etching)等光刻製程工序形成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10上。周邊區域120內的第一導線121、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區域220內的引腳221可透過布設所需的引線布局圖案之光罩經由光刻、雷射剝離(Laser Ablation)或是印刷(printing)等製作加工工序形成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10及延伸部20上。
[0053]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較佳地可於同一個製程步驟中形成,以減少製程工序,增加線路布設的精準度,進而提升成品良率,並降低柔性觸控面板I的製作成本。此外,周邊區域120內的第一導線121布設於光罩上的位置可依據觸控感測區域110內的感測電極層111的實際布設位置以及延伸部20的突出位置來配置。本發明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推知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的實際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贅述。
[0054]所述引腳221可以是利用金屬導電材料來實現,且第一導線121與第二導線211是由同一種材料來形成。第一導線121與第二導線211可以是由透明可繞曲性導電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或是不透明可繞曲性導電材料,例如金、銀、銅或鋁等來實現。由於在導電材料中銀導電性好、阻抗低的優點,故較佳的,第一導線、第二導線及引腳由銀構成,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0055]再者,於實務上,第一導線121與第二導線211可如上述是一體成形,亦即可為同一條導線,但第一導線121與第二導線211亦可分開製作。在此請注意,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於同一個製程步驟中形成時,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選用相同材料。
[0056]另外,由於銀具有較好的抗折性、高導電率及低阻抗值等優點,故於一較佳實施方式中,第一導線121與第二導線211可以是以銀來實現。此外,如前述,柔性基材的材料可依據柔性觸控面板的實際應用用途,例如應用於顯示設備或是應用於觸控鍵盤等來選用透明或不透明之絕緣材料。
[0057]接著,於一實務上,可於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形成的周邊引線線路及第二導線211形成的引線線路外圍另布設一圈接地線線路,此接地線線路用以消除柔性觸控面板I上的靜電。請參照圖2,圖2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具靜電消除電路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可於柔性觸控面板I上布設一條接地線123,且接地線123的走線穿越周邊區域120以及引線區域210並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121與該些第二導線211之外圍,且接地線123的兩端分別電性連接引腳區域220內另設之接地引腳223,此接地引腳223以於延伸部20插入後端控制板上連接器時建立靜電放電路經。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接地線123亦可根據實際線路布局或製程需求,而僅有一端電性連接接地引腳223,本實施例並不限制。所述接地引腳223可以是布設於該些引腳221的最外側,且與該些引腳221彼此電性絕緣。
[0058]此外,接地線123以及接地引腳223可於製作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引腳221的同時形成,進而可不需要增加製程工序。舉例來說,可將接地線123以及接地引腳223的圖案直接設計於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引腳221的光罩上或是將接地線123、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引腳221以及接地引腳223以印刷方式形成於柔性基材上。如此,接地線123可選用與第一導線121及第二導線211相同的材料來實現。
[0059]值得注意的是,於一實務上,所述柔性觸控面板I還可為雙面觸控面板(未繪示),即柔性觸控面板I可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換言之,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10與延伸部20分別具有一上表面(未繪不)與一下表面(未繪不)。
[0060]更詳細地說,觸控感測部10上、下表面可分別區分有觸控感測區域110與周邊區域120,而延伸部20上、下表面可對應設置引線區域210與引腳區域220。觸控感測部10上、下表面的觸控感測區域110內可設置感測電極層111,而周邊區域120內則布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電性連接感測電極層111。同樣地,延伸部20上、下表面上的引線區域210對應於觸控感測部10上、下表面上的周邊區域120出線口位置30,且布設有多條第二導線211電性連接該些第一導線121。延伸部20上、下表面上的引腳區域220內部設有多個引腳221,且該些引腳221分別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211。
[0061]舉例來說,觸控感測部10上表面布設之觸控感測區域110內的感測電極層111可例如為沿第一軸向(例如Y軸)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而觸控感測部10下表面布設之觸控感測區域110內的感測電極層111可例如為沿第二軸向(例如X軸)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則可分別對應地布設於觸控感測部10上、下表面以及延伸部20上。附帶一提的是,觸控感測部10上、下表面布設的感應電極層111的感測電極軸可重疊並相交,並彼此電性絕緣。
[0062]另外,感測電極層111亦可配置於柔性觸控面板I的上、下表面,而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可分別配置於柔性觸控面板I的其中一面,例如下表面。所述第一導線121可如前述電性連接第二導線211,且第二導線211電性連接引腳221。接著,第一導線121可以是透過金屬連通柱電性連接感測電極層111,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0063]又於再一實務上,所述柔性觸控面板I可是由兩個單面柔性基板貼合所形成的。具體地說,可於第一個柔性基材上的觸控感測部上觸控感測區域內布設一第一感測電極層,例如為沿第一軸向(例如Y軸)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而於第二柔性基材上的觸控感測部上對應觸控感測區域內布設一第二感測電極層,例如為沿第二軸向(例如X軸)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
[0064]接著,於第一柔性基材上觸控感測部對應的周邊區域形成多條的第一導線電性連接第一柔性基材上觸控感測區域內的第一感測電極層,而於第二柔性基材上觸控感測部對應的周邊區域形成多條的第一導線電性連接第二柔性基材上觸控感測區域內的第二感測電極層。此外,可分別於對應於第一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以及第二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的引線區域與引腳區域分別形成對應第一導線之第二導線及引腳。
[0065]總而言之,柔性觸控面板I的實現方式可依據實際製程或產品設計需求來決定,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要說明的是,柔性觸控面板I的實際結構與實體形狀可依據實際應用方式來調整。同樣地,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的實際數量亦是依據實際感測電極層111需求來設置。第一導線121的走線方式也會依據實際感測電極層111的結構及柔性觸控面板I的大小來調整。另外,本發明亦不限定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接地線123以及引腳221實際實施方式、種類及實體架構。換言之,圖1與圖2僅用以作為說明柔性觸控面板I的一種示範實施方式之示意圖,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0066]〔第二實施例〕
[0067]於另一實施方式中,第一實施例所述之柔性基材可具有多個延伸部20,該些延伸部20分別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任一側,延伸部20數量對應周邊區域120的數量,更進一步地說明,周邊區域120的布設位置與數量可依據延伸部20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與數量來對應配置。
[0068]請參考圖3,圖3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的示意圖。柔性觸控面板2為單面觸控面板。圖3與圖1的不同處在於,於柔性觸控面板2的結構中,柔性基材包括觸控感測部10、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分別沿第一軸向(如Y軸)相對應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例如第一延伸部20a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上側(例如第一側),而第二延伸部20b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下側(例如相對於第一側之第二側)。
[0069]更進一步地說,觸控感測部10上區分有觸控感測區域110以及第一周邊區域120a及第二周邊區域120b。第一延伸部20a以及第二延伸部20b上皆區分有引線區域210以及引腳區域220。更詳細地說,所述引線區域210以及引腳區域220分別布設於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相對於觸控感測部10上設有觸控感測區域110以及第一周邊區域120a及第二周邊區域120b的該面上。換句話說,觸控感測區域110、第一周邊區域120a、第二周邊區域120b、第一延伸部20a以及第二延伸部20b上的引線區域210以及引腳區域220皆設於柔性基材的同一面上。觸控感測區域110如前述實施例布設感測電極層111,其中感測電極層111亦可如前述是由多條相互平行且彼此絕緣之感測電極軸所形成。第一周邊區域120a設置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上側,且第一周邊區域120a的出線口位置30a對應於第一延伸部20a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第二周邊區域120b設置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下側,且第二周邊區域120b的出線口位置30b對應於第二延伸部20b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的架構與上述實施例延伸部20相同,故不再贅述。
[0070]第一周邊區域120a內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a及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b。第一周邊區域120a內及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的第一導線121a及121b分別電性連接觸控感測區域110的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周邊區域120a內的多條第一導線121a另電性連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的多條第一導線121b另電性連接第二延伸部20b上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
[0071]於一實施方式,第一周邊區域120a的第一導線121a的一端可由上向下延伸連接觸控感測區域Iio內的感測電極層111,而第二周邊區域120b的第一導線121b的一端則可由下向上延伸連接觸控感測區域110內感測電極層111。從而,第一周邊區域120a與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的該些第一導線121a及121b可分別將感測電極層111的該些感測電極軸的感測信號引出並經由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上引線區域210內的該些第二導線211與引腳區域220的該些引腳221傳送至後端偵測電路判斷確切的觸控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將觸控感測區域110內感測電極層111的感測電極軸之感測信號由上下兩側同時引出,可讓後端偵測電路相互比對,進而增加感測信號的可信度,加強偵測效能。
[0072]於另一實施方式,第一周邊引線區域120a的第一導線121a可由上向下延伸連接觸控感測區域110內沿第一軸向(如Y軸)布設之感測電極軸,而第二周邊引線區域120b的第一導線121b則由下向上延伸連接沿第二軸向(如X軸)布設之感測電極軸。第一周邊引線區域120a與第二周邊引線區域120b內的該些第一導線121a及121b可將該些沿第一軸向與第二軸向布設之感測電極軸的感測信號分別引出並傳送至後端偵測電路判斷確切的觸控位置。
[0073]藉此可降低觸控感測部10上第一周邊區域120a與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所需布設該些第一導線121a及121b的數量與布線密度。同時,第一、第二延伸部20a、20b上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與引腳區域220內的引腳221所需的數量與布線密度也相對地降低。如此,第一延伸部20a與第二延伸部20b的尺寸也可縮小。
[0074]於再一實施方式,第一周邊區域120a的第一導線121a可由上向下延伸連接觸控感測區域Iio內上半部感測電極層111上所設之感測電極軸(例如虛線以上之感測電極軸)。第二周邊區域120b的第一導線121b則由下向上延伸連接沿觸控感測區域110內下半部感測電極層111上所設之感測電極軸(例如虛線以下之感測電極軸)。藉此,除可降低觸控感測部10上第一周邊區域120a與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所需布設該些第一導線121a及121b以及第一、第二延伸部20a、20b上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與引腳區域內的引腳221的數量與布線密度之外,還可縮短第一周邊區域120a與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第一導線121a及121b的走線長度,減少布設第一導線121a及121b的所需材料,降低觸控面板的製作成本。
[0075]附帶一提的是,如前述實施例所述,於柔性觸控面板2上布設接地線123a、123b且接地線123a、123b圍繞觸控感測區域110內的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周邊區域120a內的該些第一導線121a、第二周邊區域120b內的該些第一導線121b、引線區域210內的該些第二導線211,並接地線123a、123b分別電性連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另外布設之接地引腳223a及第二延伸部20b上另外布設之接地引腳223b。
[0076]具體地說,接地線123a、123b的走線穿越第一周邊區域120a、第二周邊區域120b以及引線區域210並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121與該些第二導線211之外圍,且接地線123a、123b的其中一端分別電性連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引腳區域220內另設之接地引腳223a,而接地線123a、123b的另一端分別電性連接第二延伸部20b上引腳區域220內另設之接地引腳 223b。
[0077]另外,接地線123a、123b亦可依實際設計或製程需求,僅有一端電性連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引腳區域220內另設之接地引腳223a或是第二延伸部20b上引腳區域220內另設之接地引腳223b。
[0078]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接地引腳223a、223b分別與第一延伸部20a上以及第一延伸部20b上引線區域220內該些引腳221相互絕緣,且接地引腳223a、223b並未連接任何一條第二導線。據此,接地線123a、123b可於柔性觸控面板2上形成的一圈導線線路電路,藉以消除柔性觸控面板2上的靜電。本發明領域具有通常是者應可由前述實施例推知接地線的布設方式與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在贅述。此外,接地線123a、123b以及接地引腳223a、223b可於製作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引腳221的同時形成,進而可不需要增加製程工序。如此,接地線123a、123b可選用與第一導線121及第二導線211相同的材料來實現。接地線123a、123b以及接地引腳223a、223b亦可應實際製程需求,(例如使用與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引腳221不同的材料)與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引腳221的分開製作,本實施例並不限定。
[0079]要說明的是,圖3僅用以作為柔性觸控面板2的一種示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也就是說,本發明並不限定柔性觸控面板2上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接地線123a、123b以及引腳221、接地引腳223a、223b的實際實施方式、種類及實體架構,例如柔性觸控面板2也可以是雙面觸控面板,其實作概念已於第一實施例中說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運用在此實施例中,在此即不再贅述。
[0080]〔第三實施例〕
[0081]接著,請參考圖4,圖4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的示意圖。柔性觸控面板3為單面觸控面板。圖4與圖1的不同處在於,在柔性觸控面板3的結構中,柔性基材包括觸控感測部10、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分別沿第一軸向(如Y軸)對應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上、下側(即第一側、第二側)。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分別沿第二軸向(如X軸)對應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左、右側(即第三側、第四側)。
[0082]更進一步地說,觸控感測部10區分有觸控感測區域110以及第一周邊區域120a、第二周邊區域120b、第三周邊區域120c以及第四周邊區域120d。觸控感測區域110如前述實施例布設感測電極層111。感測電極層111亦可如前述內含有多條相互交錯排列之感測電極軸。觸控感測區域110亦可如前述為多條相互平行且彼此絕緣之感測電極軸。第一周邊區域120a設置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上側(即第一側),且第一周邊區域120a的出線口位置30a系對應於第一延伸部20a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第二周邊區域120b設置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下側(即第二側),且第二周邊區域120b的第二出線口位置30b系對應於第二延伸部20b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第三周邊區域120c設置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左側(即第三側),且第三周邊區域120c的第三出線口位置30c系對應於第三延伸部20c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第四周邊區域120d設置於觸控感測區域110的右側(即第四側),且第四周邊區域120d的第四出線口位置30d系對應於第四延伸部20d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0083]更進一步地說,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位置對應觸控感測部10上布設周邊區域120a?120d的位置,且皆區分有引線區域210及引腳區域220。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的架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延伸部20相同,故不再贅述。
[0084]在對應於第一周邊區域120a的柔性基材上布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a,並該些第一導線121a向上延伸電性連接對應於引線區域210的第一延伸部20a上布設的該些第二導線211。在對應於第二周邊區域120b的柔性基材上布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b,並該些第一導線121b向下延伸電性連接對應於引線區域210的第二延伸部20b上布設的該些第二導線211。在對應於第三周邊區域120c的柔性基材上布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c,並該些第一導線121c向左延伸電性連接對應於引線區域210的第三延伸部20c上布設的該些第二導線211。在對應於第四周邊區域120d的柔性基材上布設有多條第一導線121d,並該些第一導線121d向右延伸電性連接對應於引線區域210的第三延伸部20c上布設的該些第二導線211。
[0085]第一導線121a?121d分別由上、下、左、右將觸控感測區域110內之感測電極層111之感側信號經由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上布設的該些第二導線211及對應的引腳221傳送至後端偵測電路,以判斷確切的觸控位置。藉此,可進一步地降低觸控感測部10上第一周邊區域120a、第二周邊區域120b、第三周邊區域120c以及第四周邊區域120d所需布設該些第一導線121a?121d的數量與布線密度,甚是可縮短第一導線121a?121d走線長度,降低觸控面板的製作成本。
[0086]要說明的是,圖4僅用以作為柔性觸控面板3的一種示範實施方式之示意圖,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也就是說,本發明並不限定觸控面板3上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a?121d、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實際實施方式、種類及實體架構,例如柔性觸控面板3也可以是雙面觸控面板,其實作概念已於第一實施例中說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運用在此實施例中,接地線與接地引腳的實作概念亦可參考第一實施例運用在此實施例中,其他相同功能的組件所運用的各式材料或製造方法亦可參考第一實施例,在此即不再贅述。同樣地,本發明亦不限定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實際位置。
[0087]〔第四實施例〕
[0088]另外,上述各實施例之延伸部如前述可具有不同形狀,請參照圖5,圖5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圖5與圖1的不同處在於柔性觸控面板4中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延伸部20e實質上呈L形狀。此外,如圖5所示,延伸部20e上區分之引線區域210上的第二導線211的走線方式是隨著延伸部20e的形狀作相對應的調整。第二導線211的布設方式可藉由光罩的設計來達成。簡單來說,延伸部20e可依據柔性觸控面板4的實際用途來對應設計。
[0089]附帶一提的是,如前述實施例所述,於柔性觸控面板4上可布設一條接地線(未繪示),且接地線的走線穿越周邊區域120以及引線區域210並環繞於周邊區域120內的第一導線121及引線區域210內的第二導線211之外圍,並接地線的至少一端電性連接延伸部20e上引腳區域220內另外布設之接地引腳(未繪示)。所述接地引腳與引線區域220內該些引腳221相互絕緣,且接地引腳並未連接任何一條第二導線。據此,接地線可於柔性觸控面板4上形成的一圈導線線路,並於延伸部206插入後端控制板上連接器時,建立靜電放電路經,藉以消除柔性觸控面板4上的靜電。本發明領域具有通常是者應可由前述實施例推知接地線的布設方式與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在贅述。
[0090]要說明的是,圖5僅用以作為柔性觸控面板4的一種示範實施方式之示意圖,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也就是說,本發明並不限定柔性觸控面板4上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實際實施方式、種類及實體架構,例如柔性觸控面板4也可以是雙面觸控面板,其實作概念已於第一實施例中說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運用在此實施例中,接地線與接地引腳的實作概念亦可參考第一實施例運用在此實施例中,其他相同功能的組件所運用的各式材料或製造方法亦可參考第一實施例,在此即不再贅述。延伸部206亦依據實際產品需求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任何一側,本發明亦不限定延伸部206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實際位置以及數量。
[0091]〔第五實施例〕
[0092]上述各實施例之延伸部如前述可具有不同形狀。請參照圖6,圖6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結構示意圖。圖6與圖1的不同處在於柔性觸控面板5中突出於觸控感測部10的延伸部20?往遠離觸控感測部10的方向彎曲延伸呈大致螺旋形狀。延伸部20?的實際形狀與大小如前述可依據實際應用的產品需求來設計,但本發明並不限定。
[0093]附帶一提的是,於柔性觸控面板5上另可布設一條接地線(未繪示),且接地線的走線穿越觸控感測區域110內感測電極層111、周邊區域120內的第一導線121及第二導線211之外圍,並接地線的至少一端電性連接延伸部20?上引腳區域220內另外布設之接地引腳(未繪示所述接地引腳與引線區域220內該些引腳221相互絕緣,且接地引腳並未連接任何一條第二導線。據此,接地線可於柔性觸控面板5上形成的一圈導線線路,並於延伸部20?插入後端控制板上連接器時,建立靜電放電路經,藉以消除柔性觸控面板5上的靜電。本發明領域具有通常是者應可由前述實施例推知接地線的布設方式與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在贅述。
[0094]要說明的是,圖6僅用以作為柔性觸控面板5的一種示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也就是說,本發明並不限定柔性觸控面板5中觸控感測部10以及延伸部20?的實體架構。同樣地,本發明亦不限定柔性觸控面板5上感測電極層111、第一導線121、第二導線211以及引腳221實際實施方式、種類及實體架構,例如柔性觸控面板5也可以是雙面觸控面板,其實作概念已於第一實施例中說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運用在此實施例中,接地線與接地引腳的實作概念亦可參考第一實施例運用在此實施例中,其他相同功能的組件所運用的各式材料或製造方法亦可參考第一實施例,在此即不再贅述。
[0095]〔第六實施例〕
[0096]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請參照圖7,圖7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提供之柔性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0097]於步驟3100,提供一柔性基材,其中所述柔性基材包括一觸控感測部以及至少一延伸部。觸控感測部上區分有一觸控感測區域與一周邊區域。觸控感測部對應於周邊區域具有出線口位置。每一延伸部分別突出於觸控感測部的其中一側。例如,當柔性基材只有一延伸部時,延伸部位於觸控感測部上側;當柔性基材有兩個延伸部時,延伸部可分別位於觸控感測部的上、下側或者左右側;當柔性基材有四個延伸部時,延伸部分別位於觸控感測部的四側。其中,延伸部對應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延伸部上另區分有引線區域與引腳區域,且引腳區域相鄰於引線區域。
[0098]上述柔性基材可選用透明高分子絕緣材料,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環烯烴聚合物、三醋酸纖維素、聚醚碸、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混合物,但本實施例並不以此為限。柔性基材亦可選用不透明的絕緣材料來實現。
[0099]於實務上,本發明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依據柔性觸控面板的實際應用用途,例如應用於顯示設備或者是應用於觸控鍵盤來選擇透明或不透明絕緣材料來製作柔性基材。柔性基材的形狀可透過裁切方式來形成所需觸控感測部的大小與形狀以及延伸部的突出位置、形狀及數量等。可依據實際應用的產品來設計,本發明並不限制。
[0100]於步驟3110中,於柔性基材感測部之觸控感測區域內形成感測電極層,感測電極層可以為多條感測電極軸,其中感測電極軸包括多個感測電極。此外,該些感測電極軸可以是依據實際線路布設需求,以相互平行排列方式或是相互交錯排列方式形成感測電極層。感測電極層可藉由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上之觸控感測區域內利用濺鍍方式濺鍍一層透明導電膜,例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或鋁鋅氧化物、納米銀等納米金屬或納米碳管等,而後依據所需的感測電極圖案利用由曝光、顯影、蝕刻等光刻製程工序形成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上。
[0101]於步驟3120中,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10上周邊區域內形成多條第一導線。該些第一導線可經由周邊區域的出線口延伸。其中,第一導線可透過光罩利用光刻、雷射剝離或是印刷等製作加工工序分別形成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上。第一導線可以是由透明可繞曲性導電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或是不透明可繞曲性導電材料,例如金、銀、銅或鋁等金屬導電材料來實現,本實施例並不限制。由於在導電材料中銀導電性好、阻抗低的優點,故較佳的,第一導線由銀構成。
[0102]於步驟3130中,於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引線區域內形成多條第二導線。該些第二導線與該些第一導線電性連接。其中,第二導線可透過光罩利用光刻、雷射剝離或是印刷等製作加工工序分別形成於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第二導線可以是由透明可繞曲性導電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或是不透明可繞曲性導電材料,例如金、銀、銅或鋁等金屬導電材料來實現,本實施例並不限制。由於在導電材料中銀導電性好、阻抗低的優點,故較佳的,第二導線由銀構成。
[0103]於步驟3140中,於延伸部上引腳區域內形成多個引腳。該些引腳與該些第二導線電性連接。其中,引腳可透過光罩利用光刻、雷射剝離或是印刷等製作加工工序分別形成於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引腳可以是由金屬導電材料來實現。由於在導電材料中銀導電性好、阻抗低的優點,故較佳的,引腳由銀構成。
[0104]周邊區域120內的第一導線、引線區域內的第二導線以及引腳區域內的引腳可藉由同一光罩(即具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引腳之引線布局圖案)利用光刻、雷射剝離或是印刷等製作加工工序同時形成於柔性基材的觸控感測部及延伸部上。
[0105]在此請注意,第一導線、第二導線及/或引腳亦可於同一道製程步驟中形成。當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引腳於同一道製程步驟中形成時,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引腳系選用相同材料。綜上所述,本發明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推知感測電極軸、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引腳的實際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贅述。第一導線、第二導線以及引腳於同一道製程步驟中形成,可減少製程工序,以同一材料形成習知觸控感測電路中的周邊引線電路以及習知軟性印刷電路板上的引線電路,增加線路布設的精準度,提升成品良率,並降低觸控面板的製作成本。
[0106]接著,於步驟3150中,於觸控感測部的上方覆蓋一層保護鏡片。具體而言,於觸控感測部觸控感測區域內的感測電極層以及周邊區域第一導線的上方利用貼合方式覆蓋一層保護鏡片,其中保護鏡片的材料例如為玻璃材料、塑料或其他具透明絕緣材料等。
[0107]而後,於步驟3160中,於延伸部對應引線區域內的的上方布設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可以是透過於引線區域內的第二導線之上塗上一層透明油墨或不透明絕緣油墨來實現。所述透明油墨或不透明絕緣油墨可依據柔性觸控面板的實際應用用途,例如應用於顯示設備或是應用於觸控鍵盤來對應選用。另外,實際實施時,亦可於引線區域內的第二導線之上布設一層具可繞性塑料材料所形成的保護膜來取代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0108]另外,於步驟3170中,於延伸部對應引腳區域內的上方布設一層導電碳膠,用於覆蓋於該些引腳之上,用以達到抗氧化以及強化引腳的作用。
[0109]附帶一提的是,上述步驟3150、3160、8170順序是可彼此調換。換言之,保護鏡片可依據實際製程需求於柔性基板上所有工序完成或者延伸部上引線區域內的第二導線之上布設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工序完成之後,再將保護鏡片以貼合方式覆蓋觸控感測部上方。同樣地,步驟3160所述的在延伸部相對應於引線區域內的上方覆設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或保護膜與步驟3170所述的在延伸部上於引腳區域內覆設一層導電碳膠,亦可依據實際製程需求相互調換,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0110]另,可於第一導線及第二導線外圍另布設一接地線。接地線穿越該周邊區域以及該引線區域且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及該些第二導線之外圍,並接地線的至少其中一端電性連接引線區域內另布設的接地引腳。所述接地線與接地引腳等線路是用以消除柔性觸控面板上的靜電。
[0111]另外,接地線可與第一導線、第二導線、引腳以及接地引腳同時形成於柔性基材上,進而可不需要增加製程工序。當接地線與第一導線以及第二導線同時形成於柔性基材上,可選用與第一導線及第二導線相同的材料來實現。但接地線亦可依據實際製程需求,與第一導線以及第二導線分開製成,例如在第一導線及第二導線形成之後,再透過印刷方式將接地線以及接地引腳形成於柔性基材上。或是於製作第一導線、第二導線、引腳及接地引腳之後再形成接地線於柔性基材上,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0112]值得注意的是,延伸部的數量、形狀以及接地線的相對位置等,皆與本發明圖1?圖6較佳實施例所述雷同,例如:
[0113]如圖1、圖5或圖6所示,柔性基材包含有一個延伸部,延伸部突出於觸控感測部的其中一側,且延伸部的形狀可有多種變形。
[0114]如圖3或圖4圖,柔性基材包含有多個延伸部,延伸部分別突出於觸控感測部的不同側邊。
[0115]如圖2所示,柔性觸控感應面板於測電極層、第一導線及第二導線外圍另布設一接地線與接地引腳。接地線穿越該周邊區域以及該引線區域且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及該些第二導線之外圍,並接地線的至少其中一端電性連接引線區域內的布設的接地引腳。另,上述其他關於組件的使用材料或組件間詳細的連接關係等,請參前述的實施例說明,在此即不再贅述。
[0116]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柔性觸控面板結構與其製造方法,所述柔性觸控面板結構與其製造方法可將具感測電極層引線的導電薄膜與具對應引線電路的軟性印刷電路板整合設置於同一基材上,以一體化方式實現,從而不再需要壓合製程工序。另,本發明提供的柔性觸控面板藉由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011~01111: 0081-(1,
一體化,可避免因壓合觸控面板而造成毀壞、異向性導電膠因壓合溢膠或是熱壓時異向性導電膠導電粒子未被壓破造成斷路或聚集某處而造成短路或斷路等問題,進而提高良率。
[0117]此外,還可在減少製程工序的前提下,以同一材料形成連接感測電極層之周邊引線電路以及習知軟性印刷電路板上的引線電路,進而可增加線路布設的精準度,提升成品良率,並降低觸控面板的製作成本。
[011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並非用以局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包括: 一柔性基材,具有一觸控感測部與至少一延伸部,該觸控感測部上區分有一觸控感測區域與至少一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具有出線口位置且該周邊區域位於該觸控感測區域的外圍,該延伸部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側且對應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該延伸部上區分有一引線區域,其中該周邊區域內設有多條第一導線,而該引線區域內設有多條第二導線,且該些第一導線經由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延伸部上另區分一引腳區域,該引腳區域相鄰於該引線區域,且該引腳區域具有多個引腳,該些引腳分別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柔性基材上布設有一接地線與一位於該引腳區域內的接地引腳,其中該接地線穿越該周邊區域以及該引線區域,且該接地線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與該些第二導線之外圍並電性連接該接地引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觸控感測部之上方覆設有一層保護鏡片。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延伸部之上方覆設對應於該引線區域的一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或一保護膜以覆蓋該些第二導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的材料為絕緣油墨。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延伸部之上方覆設一對應該引腳區域的導電碳膠層以覆蓋該些引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延伸部數量對應該周邊區域的數量。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柔性基材具有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其中該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一軸向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第一側,而該第二延伸部沿該第一軸向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柔性基材更包括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四延伸部,該第三延伸部沿一第二軸向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第三側,該第四延伸部沿該第二軸向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對應該第三側之一第四側。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在該觸控感測部上相對於該觸控感測區域內設有一電性連接該些第一導線的感測電極層。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柔性基材的材料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環烯烴聚合物(COP)、三醋酸纖維素(TCA)、聚醚碸(PES)、聚烯烴(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其混合物。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延伸部的形狀為一方形、一矩形、一 L形狀、一螺旋形狀或一 S型形狀。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導線是該第一導線由該周邊區域往該引線區域延伸而形成的。
15.—種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該製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柔性基材,該柔性基材包括一觸控感測部及至少一延伸部,該觸控感測部上區分有一觸控感測區域與至少一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具有出線口位置且位於該觸控感測區域的外圍,該延伸部突出於該觸控感測部的一側且對應該周邊區域的出線口位置,該延伸部上區分有一引線區域; 形成多條第一導線於該周邊區域內;以及 形成多條第二導線於該引線區域內,且該些第一導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延伸部上更區分有一引腳區域,該製作方法更包括形成多個引腳於該延伸部上的該引腳區域內,且該些引腳電性連接該些第二導線。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於該引腳區域 內形成一接地引腳;以及 在該柔性基材上形成一接地線穿越該周邊區域以及該引線區域,且該接地線環繞於該些第一導線及該些第二導線之外圍並電性連接該接地引腳。
18.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括: 在該觸控感測部的上方覆蓋一層保護鏡片。
19.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括: 在該延伸部相對應於該引線區域的上方覆設一保護層以覆蓋於該些第二導線。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保護層為一繞曲性抗氧化絕緣層或一保護膜。
21.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括: 在該延伸部相對應於該引腳區域的上方覆設一導電碳膠層以覆蓋於該些引腳。
22.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些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是以同一種材料製成。
23.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些第一導線與該些第二導線是同時形成於該周邊區域與該引線區域。
24.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些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是以銀來實現。
25.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該些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是以印刷方式分別形成於該周邊區域與該引線區域。
【文檔編號】G06F3/041GK103838415SQ201210495516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4日
【發明者】張普欣, 李瑞興, 陳福城, 黃志奎, 施能明 申請人: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