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設於發動機挺杆蓋板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16:23:16 2
專利名稱:一種設於發動機挺杆蓋板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油氣預分離結構,特別涉及一種應用於一缸一蓋的發動機並設於發動機挺杆蓋板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針對一缸一蓋的柴油發動機(即一個氣缸一個單獨缸蓋的柴油機)來說,由於受空間結構的限制,現有的油氣分離技術是從機體上鑽一個孔,然後直接通過外部的油氣分離器直接分離,其缺點是由於是直接從機體中引氣,因而油氣中的油含量的濃度相對較高,而如此高濃度的油氣直接通過外部的油氣分離器分離,則會使油氣分離不徹底,而且機油耗較高,相對來說油氣分離器的壽命將縮短。目前急需設計一種針對一缸一蓋發動機的油氣預分離結構,使得在油氣分離的前端對油氣進行預處理。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缺陷,針對一缸一蓋的發動機通過在發動機挺杆蓋板處設計油氣預分離結構實現油氣在進入外部的油氣分離器之前進行預處理,使得油氣分離更為徹底並有效提高外部油氣分離器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設於發動機挺杆蓋板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用於一缸一蓋發動機的油氣預分離,油氣預分離結構由挺杆室蓋板和迷宮蓋板圍合而成,該圍合的空間形成油氣預分離的迷宮流道;迷宮流道內設導流板以及油氣進口、氣體出口和液態油出口 ;來自發動機氣缸體及曲軸箱中的油氣從油氣進口進入,通過導流板的作用使油氣的一部分凝結成液態油滴從液態油出口流出並回流至發動機氣缸體,剩餘的氣體通過氣體出口流至發動機機體以外。優選地,迷宮流道的內部結構與挺杆室蓋板一體鑄造成型。優選地,迷宮流道的油氣進口設於流道的上端和兩側,設於流道上端的為第一油氣進口,設於流道兩側的為第二油氣進口。優選地,導流板包括「一」字形導流板和L形導流板,「一」字形導流板設於第一油氣進口的下端,L形導流板設於流道中部並相對於流道中心線對稱設置。優選地,迷宮蓋板兩側鑽有多個便於液態油滴回流的小孔。優選地,挺杆室蓋板上、迷宮流道的四個端角處設有迷宮蓋板安裝平面,迷宮蓋板通過螺栓安裝在安裝平面上,安裝平面的高度設置用於控制所述迷宮流道的空間厚度。優選地,安裝平面的高度距迷宮流道內腔底面的距離為15至20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迷宮流道的內部結構與挺杆室蓋板一體鑄造成型,配合迷宮蓋板的包封,實現了一缸一蓋的發動機油氣預分離;2、迷宮流道內導流板的特殊結構設計可有效提高油氣的凝結效率;3、迷宮蓋板上的小孔設計更有利於油滴的凝結;
3[0015]4、迷宮蓋板安裝平面的高度設置可有效控制迷宮蓋板與不同位置處導流板的間隙值以及回油流通面積的大小。
圖1是本實用新型挺杆室蓋板處油氣預分離結構安裝後的主視圖(圖中箭頭方向為油氣進出口的氣液流向);圖2是本實用新型油氣預分離結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挺杆室蓋板的主視圖;圖4是圖3的A-A向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油氣預分離結構迷宮流道示意圖(圖中箭頭方向為油氣流向);圖6是本實用新型迷宮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油氣預分離結構迷宮流道立體示意圖。結合附圖在其上標記以下附圖標記1-挺杆室蓋板安裝螺栓,2-挺杆室蓋板,21-第一油氣進口,22-第二油氣進口, 23-液態油出口,24-迷宮蓋板安裝平面,25-氣體出口,26-L形導流板,27- 「一」字形導流板,3-挺杆室蓋板墊片,4-迷宮蓋板,41-小孔,5-迷宮蓋板安裝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受具體實施方式
的限制。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設於發動機挺杆室蓋板2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 用於一缸一蓋發動機的油氣預分離。該油氣預分離結構由挺杆室蓋板2和迷宮蓋板4圍合而成,該圍合的空間形成油氣預分離的迷宮流道(如圖5所示)。挺杆室蓋板2通過挺杆室蓋板墊片3由螺栓1安裝在發動機機體(圖中未示出)上。迷宮蓋板4通過螺栓5安裝在挺杆室蓋板2上,而挺杆室蓋板上鑄有迷宮結構,迷宮蓋板將該迷宮結構包封形成上述迷宮流道,對機體內的含油氣體進行預分離。進一步如圖5所示,迷宮流道內設導流板以及油氣進口、氣體出口 25和液態油出口 23。迷宮流道的油氣進口設於流道的上端和兩側,設於流道上端的為第一油氣進口 21, 設於流道兩側的為第二油氣進口 22。導流板包括「一」字形導流板27和L形導流板沈,其中「一」字形導流板27設於第一油氣進口 21的下端,兩個L形導流板沈設於流道中部並相對於流道中心線對稱設置。來自發動機氣缸體及曲軸箱(圖中未示出)中的油氣從油氣進口 21、22進入,油氣流動過程中通過導流板形成的迷宮的作用(如圖5中箭頭流向)使油氣的一部分凝結成液態油滴從液態油出口 23流出並回流至發動機氣缸體,剩餘的氣體通過氣體出口 25流至發動機機體以外的油氣分離器(圖中未示出)。進一步如圖6所示,迷宮蓋板4上的左右兩側各鑽有三排小孔41,這些小孔將有利於油滴的凝結,並在氣體兩端(即發動機氣缸體及曲軸箱中的氣體和迷宮流道中的氣體之間)的壓差下加快使凝結在迷宮蓋板小孔41周邊的油滴回流到迷宮蓋板的底部。進一步如圖2、5所示,挺杆室蓋板2上、迷宮流道的四個端角處設有迷宮蓋板安裝平面對,迷宮蓋板4通過螺栓5安裝在該安裝平面M上,安裝平面的高度設置用於控制迷宮流道的空間厚度,即通過該安裝平面的高度控制迷宮蓋板與不同位置處導流板的間隙值以及回油流通面積的大小(安裝平面的高度一般距迷宮流道內腔底面距離約15至20mm,該距離需要結合挺杆室蓋密封面距內腔底面的高度距離來綜合確定)。同樣,通過導流板的高度調節也可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針對一缸一蓋的發動機通過在發動機挺杆蓋板處設計油氣預分離結構實現油氣在進入外部的油氣分離器之前進行預處理,使得後續的油氣分離更為徹底並可有效提高外部油氣分離器的使用壽命。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並非局限於此, 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設於發動機挺杆蓋板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用於一缸一蓋發動機的油氣預分離,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氣預分離結構由挺杆室蓋板和迷宮蓋板圍合而成,該圍合的空間形成油氣預分離的迷宮流道;所述迷宮流道內設導流板以及油氣進口、氣體出口和液態油出口 ;來自發動機氣缸體及曲軸箱中的油氣從油氣進口進入,通過導流板的作用使油氣的一部分凝結成液態油滴從所述液態油出口流出並回流至發動機氣缸體,剩餘的氣體通過所述氣體出口流至發動機機體以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預分離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迷宮流道的內部結構與挺杆室蓋板一體鑄造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氣預分離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迷宮流道的油氣進口設於流道的上端和兩側,設於流道上端的為第一油氣進口,設於流道兩側的為第二油氣進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氣預分離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流板包括「一」字形導流板和L形導流板,所述「一」字形導流板設於第一油氣進口的下端,L形導流板設於所述流道中部並相對於流道中心線對稱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預分離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迷宮蓋板兩側鑽有多個便於液態油滴回流的小孔。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預分離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挺杆室蓋板上、所述迷宮流道的四個端角處設有迷宮蓋板安裝平面,迷宮蓋板通過螺栓安裝在所述安裝平面上,所述安裝平面的高度設置用於控制所述迷宮流道的空間厚度。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油氣預分離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安裝平面的高度距迷宮流道內腔底面的距離為15至2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設於發動機挺杆蓋板處的油氣預分離結構,用於一缸一蓋發動機的油氣預分離,油氣預分離結構由挺杆室蓋板和迷宮蓋板圍合而成,該圍合的空間形成油氣預分離的迷宮流道;迷宮流道內設導流板以及油氣進口、氣體出口和液態油出口;來自發動機氣缸體及曲軸箱中的油氣從油氣進口進入,通過導流板的作用使油氣的一部分凝結成液態油滴從液態油出口流出並回流至發動機氣缸體,剩餘的氣體通過氣體出口流至發動機機體以外。本實用新型針對一缸一蓋的發動機通過在發動機挺杆蓋板處設計油氣預分離結構實現油氣在進入外部的油氣分離器之前進行預處理,使得油氣分離更為徹底並有效提高外部油氣分離器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1M13/04GK201934168SQ20102068206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4日
發明者蔡小偉, 陳劍濤 申請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