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09:27:01 1
專利名稱:平面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作為顯示機構,使用電容性負載的平面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等離子體顯示裝置和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的顯示裝置中,設置有電力回收電路,其回收作為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的充放電電力。通過使用電力回收電路,回收在圖像顯示中的電容性負載的充放電電力,實現降低電力消耗(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
圖7A是表示現有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的驅動電路的示意圖,表示驅動電路內的維持(Sustain)電路。維持電路是生成圖7B所示的維持放電脈衝的電路,維持放電脈衝施加在作為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上。每次施加該維持放電脈衝,在根據顯示的圖像選擇的電容性負載的電極之間進行維持放電並發光,從而顯示圖像。
圖7A表示面板電容Cp的兩個電極中,一個電極(第一電極)的維持電路的構成,另一個電極(第二電極)也相同。面板電容Cp是作為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此外,電晶體QC1、QC2、QC3和QC4是N溝道MOS場效應電晶體(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
電容CC1連接在電晶體QC1的漏極和電晶體QC2的源極的相互連接點與地線(GND)之間。電晶體QC1的源極連接二極體DC1的陽極,電晶體QC2的漏極連接二極體DC2的陰極。
線圈LC1連接在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與二極體DC1的陰極之間。線圈LC2連接在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與二極體DC2的陽極之間。二極體DC5、DC6串聯在電壓Vs與地線之間,二極體DC5和DC6的相互連接點連接在線圈LC1和二極體DC1的陰極的相互連接點上。二極體DC7、DC8串聯在電壓Vs與地線之間,二極體DC7和DC8的相互連接點連接在線圈LC2和二極體DC2的陽極的相互連接點上。
由線圈LC1、LC2、電晶體QC1、QC2、二極體DC1、DC2、DC5~DC8和電容CC1構成電力回收電路。
電晶體QC3的漏極連接電壓Vs,源極連接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二極體DC3連接在電晶體QC3的漏極與源極之間。電晶體QC4的漏極連接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源極連接地線。二極體DC4連接在電晶體QC4的漏極與源極之間。
圖7B是表示圖7A所示的由維持電路生成的維持放電脈衝的示意圖。在圖7B中,維持電壓是施加在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上的電壓,線圈電流是流經維持電路內的線圈LC1、LC2的電流。關於維持電壓,假設完全沒有電路的損失(損耗)的情況用虛線表示。
在時刻T11,電晶體QC1導通,在電容CC1中充電後電荷通過LC共振,提供到面板電容Cp。也就是,放出回收的電力,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的電壓從接地電位上升。在時刻T12,電晶體QC1斷開,電晶體QC3導通,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箝位(Clamp)在電壓Vs。在時刻T13,電晶體QC3斷開。
在時刻T14,電晶體QC2導通,在面板電容Cp充電後的電荷因LC共振,提供到電容CC1。也就是,面板電容Cp的電力被回收到電容CC1中,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的電壓從Vs下降。在時刻T15,電晶體QC2斷開,電晶體Q4導通,面板電容Cp的第一電極被箝位在接地電位。在時刻T16,電晶體QC4斷開。此後,重複時刻T11~T16的動作。
日本專利特開平11-352927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昭61-132997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5-265397號公報發明內容在圖7A、圖7B所示的現有的驅動電路的電力回收動作中,使電力回收電路的共振基準電壓成為用於進行發光而施加在電容性負載上的電壓的(1/2)的電壓,由於使回收動作期間不到電力回收電路的共振周期的(1/2),所以存在有以下問題。
在圖7A所示的電力回收電路中,由於在LC共振的可達電位附近,電位上升坡度變緩,有時在電壓上升中途產生維持放電。其結果,有時因放電單元(面板電容Cp作為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造成放電離散,或放電變得不穩定。
由於因電力回收電路內的電阻成分等原因,造成LC共振的可達電位降低,如圖7B所示,要在面板電容Cp上,通過箝位用電晶體將電壓急劇施加到維持放電電壓Vs。因這樣急劇施加電壓脈衝,造成發射的噪聲變大。
一旦在面板電容Cp上通過箝位用電晶體將電壓急劇提高到維持放電電壓Vs,在將箝位用電晶體導通後,由於立即有放電電流流動,所以導通電阻變大,因此電壓降(電壓下降)變大。其結果導致亮度降低和因電壓限界降低造成的放電不穩定。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改善電力回收電路中的回收效率,而且穩定的圖像顯示動作的平面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自發光型顯示面板,其在作為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上施加電壓,進行圖像顯示;和驅動電路,其在電容性負載上施加電壓,其中,驅動電路具有第一開關元件和第二開關元件,其連接第一電壓和第二電壓,用於將電容性負載的電極箝位為第一和第二電壓;第一和第二線圈,其一端連接在第一和第二開關元件與電容性負載的電極的相互連接點上;路徑分離電路,其連接在第一和第二線圈的另一端,分離充放電電流流經的路徑;第三開關元件,其連接在第一電壓與路徑分離電路之間;第四開關元件,其連接在第二電壓與路徑分離電路之間;和第一~第四二極體,分別對應於第一~第四開關元件,與開關元件並聯連接,第一和第二電壓分別是進行圖像顯示的發光時施加在電容性負載上的最大電壓和最小電壓。
根據本發明,通過使電力回收動作的共振基準電壓成為施加在電容性負載上的最大電壓和最小電壓,在通過LC共振造成電壓變化傾斜度最大時,可以達到用電容性負載進行發光的電壓,可以實現穩定的圖像顯示動作。此外,即使將電力回收動作的共振基準電壓作為施加在電容性負載上的最大電壓和最小電壓,也可以使流動的充電電流和放電電流的路徑分離,可以獨立地選擇電壓上升/下降中的電力回收電路的電路特性,改善回收效率。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的驅動波形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4是用於說明通過圖3所示的驅動電路施加維持放電脈衝的驅動方法的示意圖。
圖5A、圖5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其他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7A、圖7B是用於說明現有的驅動電路的示意圖。
圖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9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10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11是表示第六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12是表示第七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圖13是表示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適用於將配置成矩陣狀的電容性負載作為顯示機構使用的自發光型平面顯示裝置,例如可以適用於等離子體顯示裝置和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下面作為一個例子,對在圖1中表示整體構成的交流驅動型等離子體顯示裝置1中使用的情況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平面顯示裝置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1的構成例的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中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1具有顯示面板(等離子體顯示面板)P、X側驅動電路2、Y側驅動電路3、地址側驅動電路4和控制電路5。
顯示面板P在第一基板上設置有相互平行的X電極(維持電極)X1、X2、…、Xn和Y電極(掃描電極)Y1、Y2、…、Yn,並且在與第一基板相對的第二基板上設置有地址電極A1、A2、…Am。下面將各X電極X1、X2、…Xn統稱為X電極Xi,將各Y電極Y1、Y2、…Yn統稱為Y電極Yi,i是附加字。下面將各地址電極A1、A2、…Am統稱為地址電極Aj,j是附加字。
X電極Xi和Y電極Yi交互平行配置,地址電極Aj配置在與電極Xi、電極Yi正交的方向(交叉)。在顯示面板P中,X電極Xi和Y電極Yi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成行,地址電極Aj在垂直方向上延伸成列。
顯示面板P具有配置成n行m列矩陣狀的多個顯示單元。各顯示單元Cij由Y電極Yi和地址電極Aj的交點、以及與此對應並相鄰的X電極Xi形成。顯示單元Cij對應於像素,顯示面板P可以顯示二維圖像。
各X電極Xi連接向X電極Xi提供規定電壓(驅動脈衝)的X側驅動電路2的輸出端,各Y電極Yi連接向Y電極Yi提供規定電壓(驅動脈衝)的Y側驅動電路3的輸出端。地址電極Aj連接向地址電極Aj施加規定電壓(驅動脈衝)的地址側驅動電路4的輸出端。
X側驅動電路2由重複放電的電路構成,Y側驅動電路3由行順序掃描的電路和重複進行放電的電路構成。地址側驅動電路4由選擇要顯示的列的電路構成。X側驅動電路2、Y側驅動電路3和地址側驅動電路4由從控制電路5提供的控制信號進行控制。通過由Y側驅動電路3內的行順序掃描的電路和地址側驅動電路4重複放電決定點亮哪個顯示單元,通過由重複放電電路進行X側驅動電路2和Y側驅動電路3內的重複放電,進行用等離子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動作。
控制電路5根據來自外部的顯示數據D、顯示讀入顯示數據D的定時的時鐘CLK、水平同步信號HS和垂直同步信號VS,生成控制信號,提供到X側驅動電路2、Y側驅動電路3和地址側驅動電路4。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等離子體顯示裝置1的驅動波形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圖像由圖2所示的幀fk-1、fk、fk+1等的時序的多幀f(附加字表示顯示順序)構成。在圖像顯示中,由於各像素單位用二進位的點亮控制進行灰度再現,所以將各幀f分成例如8個子幀sf1、sf2、sf3、sf4、sf5、sf6、sf7、sf8。子幀sf1~sf8亮度的相對比例例如按照大約為1∶2∶4∶8∶16∶32∶64∶128進行加權,設定各子幀sf1~sf8的亮燈維持放電次數。
分配到各子幀sf1~sf8的子幀期間Tsf由復位期間TR、地址期間TA和維續期間TS構成。在復位期間TR中進行顯示單元Cij的初始化。在復位期間TR中,在Y電極Yi上一起施加正極性鈍波(具有正的斜率的波形)Pr1,形成壁電荷,隨後一起施加負極性鈍波(具有負的斜率的波形)Pr2,調整顯示單元Cij的壁電荷量。
在地址期間TA中,通過在地址電極Aj與Y電極Yi之間的放電、以及伴隨其在X電極Xi與Y電極Yi之間的放電,可以選擇各顯示單元Cij的發光或不發光。具體而言,通過在Y電極Y1、Y2、Y3…等上順次施加掃描脈衝Py,對應於掃描脈衝Py,在地址電極Aj上施加地址脈衝Pa,由此在地址電極Aj與Y電極Yi之間產生放電。通過該放電,在X電極Xi與Y電極Yi上形成壁電荷,可以選擇所希望的顯示單元Cij的發光或不發光。
在維持期間TS中,在選擇的顯示單元Cij的X電極Xi與Y電極Yi之間進行維持放電並發光。在維持期間TS中,在X電極Xi和Y電極Yi上交互施加維持放電脈衝Ps。每次施加維持放電脈衝Ps,在地址期間TA上形成有壁電荷的顯示單元上產生放電,顯示單元發光。維持放電脈衝Ps是0V和電壓Vs的脈衝。
此外,圖2所示的驅動波形是一個例子,但不限於此,可以進行各種變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X側驅動電路2和Y側驅動電路3的構成例的電路圖。在圖3中僅表示了驅動電路2、3內的各維持電路。維持電路是用於生成維持放電脈衝Ps的電路。
在圖3中,面板電容Cp是X電極Xi與Y電極Yi之間的電容,相當於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電晶體QA1、QA2、QA3和QA4、以及QB1、QB2、QB3和QB4分別是起到開關元件功能的N溝道MOS場效應電晶體。
對Y側驅動電路3的維持電路進行說明。
電晶體QA1的漏極連接電壓Vs,源極連接電晶體QA2的漏極。電晶體QA2的源極連接地線。此外,二極體DA1、DA2分別並聯在電晶體QA1、QA2上。具體而言,二極體DA1的陰極連接電晶體QA1的漏極,陽極連接電晶體QA1的源極。二極體DA2的陰極連接電晶體QA2的漏極,陽極連接電晶體QA2的源極。
二極體DLA1的陽極連接電晶體QA1的源極和電晶體QA2的漏極的相互連接點上。線圈LA1串聯連接在Y電極Yi與二極體DLA1的陰極之間。也就是,在線圈LA1上以使電流在面板電容Cp(顯示面板)流入的方向上流動的方式串聯連接二極體DLA1。
二極體DLA2的陰極連接在電晶體QA1的源極與電晶體QA2的漏極的相互連接點上。線圈LA2串聯連接在Y電極Yi與二極體DLA2的陰極之間。也就是,在線圈LA2上以使電流在面板電容Cp(顯示面板)流入的方向上流動的方式串聯連接二極體DLA2。
通過二極體DLA1和二極體DLA2,構成將面板電容Cp的充放電電流流動的路徑分離的電路。
電晶體QA3的漏極連接電壓Vs,源極連接Y電極Yi。電晶體QA4的漏極連接Y電極Yi,源極連接地線。此外,二極體DA3、DA4分別並聯連接在電晶體QA3、QA4上。具體而言,二極體DA3的陰極連接電晶體QA3的漏極,陽極連接電晶體QA3的源極。二極體DA4的陰極連接電晶體QA4的漏極,陽極連接電晶體QA4的源極。通過電晶體QA3和QA4,可以分別將Y電極Yi的電壓箝位在電壓Vs和0V。
X側驅動電路2內的維持電路的電晶體QB1~QB4、線圈LB1、LB2和二極體DB1~DB4、DLB1、DLB2分別與電晶體QA1~QA4、線圈LA1、LA2和二極體DA1~DA4、DLA1、DLA2對應,與Y側驅動電路3的維持電路構成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圖4是用於說明圖3所示的驅動電路的施加維持放電脈衝Ps的驅動方法的示意圖。在圖4中,表示面板電容Cp的任一個電極。SQ1、SQ2、SQ3、SQ4表示施加在QA1、QA2、QA3、QA4組或電晶體QB1、QB2、QB3、QB4組的各電晶體的柵極上的信號。
維持電壓是施加在面板電容Cp的一個電極上的電壓,線圈電流是流經驅動電路內的線圈的電流。關於維持電壓,以實線VC2表示因電路內的電阻成分造成的損失(損耗),以虛線VC1表示假設電路的損耗完全沒有的情況。關於線圈電流也一樣,以實線表示電路有損耗的情況,以虛線表示電路沒有損耗的情況。
下面以Y側驅動電路3的動作為例進行說明,也就是,對將信號SQ1~SQ4分別施加在電晶體QA1~QA4的各柵極上進行說明。
首先,對在面板電容Cp(Y電極Yi)上施加維持放電電壓Vs時的動作進行說明,也就是,對施加高電壓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時刻T1中,電晶體QA1導通,在電源Vs的電容器中充電後的電荷被放出,通過LC共振,提供到面板電容Cp。也就是,放出回收後的電力,Y電極Yi的電壓從接地電位上升。若在電路內的沒有損耗,則如虛線VC1所示,在從時刻T1僅經過電力回收電路的1/4(TLC/4、(π/2))共振周期的時刻T2,通過LC共振,Y電極Yi的電位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但是,如實線VC2所示,由於電路內有損耗,在僅比時刻T2晚規定時間的時刻T3,通過LC共振,Y電極Yi的電位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
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不是時刻T2,而是在通過LC共振,電位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的時刻T3,電晶體QA1斷開,電晶體QA3導通。這樣,Y電極Yi箝位在電壓Vs,以後保持電壓Vs。在時刻T4,電晶體QA3斷開。
這樣通過將維持放電電壓Vs施加到Y電極Yi上,如圖4所示,在電壓上升坡度最大時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到達維持放電電壓Vs後,可以進行穩定的放電。在到達維持放電電壓Vs時,在共振線圈的線圈LA1中流過足夠大的電流,也可以作為發光放電電流(維持放電電流)來提供。例如,即使開關元件的QA3的導通電阻變大,由於可以從線圈LA1提供電流,所以可以實現穩定放電。
下面對使面板電容Cp(Y電極Yi)的電位從施加維持放電電壓Vs變到接地電位時的動作進行說明,也就是,對施加低電壓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Y電極Yi是電壓Vs狀態下,在時刻T5,電晶體QA2導通,在面板電容Cp中充電後的電荷,通過LC共振,提供到電源Vs的電容器。也就是,回收面板電容Cp的電力,Y電極Yi的電壓從Vs下降。若在電路內沒有損耗,則如虛線VC1所示,在從時刻T5僅經過電力回收電路的1/4共振周期的時刻T6,通過LC共振,Y電極Yi的電位到達地線電位(0V)。但是,如實線VC2所示,由於電路內有損耗,在比時刻T6晚規定時間的時刻T7,Y電極Yi的電位變成接地電位。
因此不是時刻T6,而是在通過LC共振,Y電極Yi的電位變成接地電位的時刻T7,電晶體QA2斷開,電晶體QA4導通。這樣,Y電極Yi箝位在接地電位,以後保持該電位。在時刻T8,電晶體QA4斷開。
通過將與圖4所示的時刻T1~T8相同的動作,在X側驅動電路2和Y側驅動電路3中交替重複,可以實現圖2所示的維持期間TS的動作。
關於電極Xi、Yi的電位通過LC共振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的時刻T3和成為接地電位的時刻T7,由於可以預先從驅動電路的電路特性等得到,所以只要使用即可。在上述的說明中,在電極Xi、Yi的電位通過LC共振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或成為接地電位時,對開關元件的電晶體進行導通/斷開的控制,但是也可以是電極Xi、Yi的電位與維持放電電壓Vs或接地電位不嚴格一致。例如,在大致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或接地電位時,也可以對電晶體進行導通/斷開的控制。此外例如,也可以在電極Xi、Yi的電位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時,再經過一定延遲後,對電晶體進行導通/斷開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線圈提供放電電流。
在導通電晶體QA1(QB1)的同時,也可以不導通電晶體QA3(QB3),可以在導通電晶體QA1(QB1)後,在二極體DA1(DB1)導通前,導通電晶體QA3(QB3)。關於電晶體QA2(QB2)和電晶體QA4(QB4)的導通或斷開的控制也相同。
按照第一實施方式,使電力回收動作的共振基準電壓為施加在面板電容Cp的電壓的最大值(電壓Vs)和最小值(0V),而且將流過充放電電流的路徑(回收電流的出入路徑)分離。
這樣在電壓上升的斜率最大時,由於提供到面板電容Cp的電壓達到維持放電電壓Vs,到達維持放電電壓Vs後穩定放電。在到達維持放電電壓Vs時,在共振線圈(LA1或LB1)中流過足夠大的電流,還可以作為發光放電電流(維持放電電流)來提供。例如,即使在用於箝位在維持放電電壓Vs的開關元件的導通電阻大,由於可以從共振線圈提供電流,所以可以實現穩定放電。因此,可以實現穩定的圖像顯示動作,可以實現改善性能和提高製造成品率。
通過將充電/放電電流流過的路徑分離,可以根據性能和效率,獨立地適當設定電壓上升/下降中的電力回收電路的電路特性(例如共振周期),可以改善電力回收效率。這樣就可以提供低電力消耗的平面顯示裝置。
在現有的電力回收動作中,因在電路中的損耗,由LC共振而達到電壓比維持放電電壓Vs低,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共振基準電壓為電壓Vs,無論電路中的損耗多少,延遲1/4的共振周期到達維持放電電壓Vs。因此,通過到達維持放電電壓Vs時,使箝位維持放電電壓Vs的開關元件導通,使施加在面板電容Cp上的電壓不急劇升高,可以抑制放射的噪聲。
此外,比較圖3和圖7A可以看出,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現有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電路元件個數,在經濟上是有利的,並且可以改善可靠性。
此外,在圖3所示的驅動電路中,二極體DA1~DA4、DB1~DB4與各開關元件QA1~QA4、QB1~QB4並聯,在作為開關元件使用場效應電晶體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其的寄生二極體,這種情況可以進一步減少電路元件個數。
其中,對於如圖5A所示那樣構成驅動電路的開關元件QA1、QA2和二極體DLA1、DLA2,也可以並聯電容器CA1、CA2、CLA1、CLA2。在這樣的構成中,可以降低噪聲,防止誤動作。如圖5B所示,替代電容器CA1、CA2、CLA1、CLA2,也可以將電容器CA11、CA12、CLA11、CLA12和電阻RA1、RA2、RLA1、RLA2的串聯電路,並聯在開關元件QA1、QA2和二極體DLA1、DLA2上。
此外,也可以將電容器或電容器與電阻的串聯電路並聯在所有的開關元件QA1、QA2和二極體DLA1、DLA2上,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連接。此外,在圖5A、圖5B中表示了Y側驅動電路3,關於X側驅動電路2也相同。
(第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下面說明的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僅在驅動電路2、3內的維持電路的構成方面不同,其他的構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省略其說明。
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X側驅動電路2和Y側驅動電路3的維持電路的構成例的電路圖。在圖6中,與圖3所示的構成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構成要素採用相同符號,省略其重複的說明。
圖6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電路與圖3所示的電路在用於分離面板電容Cp的充放電電流流過的路徑的電路構成方面不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不使用兩個二極體,通過在充電用線圈LA1(LB1)和放電用線圈LA2(LB2)之間連接一個二極體DLA(DLB),分離充放電電流流過的路徑。
具體而言,二極體DLA的陰極連接電晶體QA1的源極,陽極連接電晶體QA2的漏極。也就是,電晶體QA1的源極與電晶體QA2的漏極通過二極體DLA連接。線圈LA1串聯連接在二極體DLA的陰極和電晶體QA1的源極的相互連接點與Y電極Yi之間。線圈LA2串聯連接在二極體DLA的陽極和電晶體QA2的漏極的相互連接點與Y電極Yi之間。
同樣,二極體DLB的陰極連接電晶體QB1的源極,陽極連接電晶體QB2的漏極。也就是,電晶體QB1的源極與電晶體QB2的漏極通過二極體DLB連接。線圈LB1串聯連接在二極體DLB的陰極和電晶體QB1的源極的相互連接點與Y電極Yi之間。線圈LB2串聯連接在二極體DLB的陽極和電晶體QB2的漏極的相互連接點與X電極Xi之間。
在上述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中,也是使電力回收動作的共振基準電壓為施加在面板電容Cp的最大值(電壓Vs)和最小值(0V),也可以將充放電電流流過的路徑(回收電流的出入路徑)分離,可以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不使用兩個二極體,由於用一個二極體DLA(DLB)可以分離充放電電流流過的路徑,所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可以進一步減少電路元件個數。
(第三實施方式)下面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驅動電路構成例的示意圖。在圖8中,與圖3所示的構成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構成要素採用相同符號,省略其重複的說明。在圖8所示的電路中,與圖3所示的電路相比,在補充了固定電壓電源Vsp1、Vsp2、二極體DA5、DA6、DA7DA8、DB5、DB6、DB7、DB8方面不同。
在圖8所示的電路中,將在定電壓源Vsp1中貯存的電荷,通過二極體DA6、開關元件QA1、二極體DLA1和線圈LA1,提供到面板電容Cp。
在圖8所示的電路中,將在面板電容Cp中貯存的電荷,通過線圈LA2、二極體DLA2、開關元件QA2和二極體DA8,提供到固定電壓電源Vsp2。
此外,在開關元件QA1和QA2的連接點的電位比維持放電電壓Vs高的情況下,二極體DA1、DA5導通,在開關元件QA1和QA2的連接點的電位比接地電位(GND)低的情況下,二極體DA2、DA7導通。
X側(DB5、DB6、DB7、DB8)的動作也是相同的動作。
在圖8所示的電路中,通過調整定電壓源Vsp1、Vsp2的電位,可以將提供到面板電容Cp的電壓的斜率和可達電位,設定成更適當的值。其他的動作、效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第四實施方式)下面對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中的驅動電路構成例的示意圖。在圖9中,與圖6和圖8所示的構成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構成要素採用相同符號,省略其重複的說明。圖9所示的第四實施方式中的驅動電路採用與第二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一致的動作。
(其他實施方式)圖10、圖11、圖12、圖13表示本發明的第五~第八實施方式。在圖10~圖13中,與圖3、圖6、圖8、圖9所示的構成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構成要素採用相同符號,省略其重複的說明。在圖10~圖13中所示的第五~第八實施方式中的驅動電路使用(+Vs/2)作為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電壓,使用(-Vs/2)作為第二電壓。此外,使用Vsp1作為第三電壓,使用(-Vsp2)作為第四電壓。
通過採用本發明的第五~第八實施方式,可以向面板電容Cp提供正電壓和負電壓雙方。因此,可以提高驅動電壓設定值的自由度。
此外,在上述從第一到第八實施方式中,使用N溝道場效應電晶體作為開關元件,但不限於此,可以使用可以控制導通/斷開控制的任何電路元件。例如,也可以使用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極電晶體)作為開關元件。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不過是表示在實施本發明中具體化的一個例子,不能由此解釋為限定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也就是,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思想或它的主要特徵,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自發光型顯示面板,其在作為顯示機構的電容性負載上施加電壓,進行圖像顯示;和驅動電路,其在所述電容性負載上施加電壓,其中,所述驅動電路具有第一開關元件,其用於在進行圖像顯示的發光時連接施加在所述電容性負載上的最大電壓的第一電壓,將所述電容性負載的電極箝位為所述第一電壓;第二開關元件,其用於在進行圖像顯示的發光時連接施加在所述電容性負載上的最小電壓的第二電壓,將所述電容性負載的電極箝位為所述第二電壓;第一線圈,其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一開關元件和所述電容性負載的電極的相互連接點上;第二線圈,其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二開關元件和所述電容性負載的電極的相互連接點上;路徑分離電路,其連接在第一和第二線圈的另一端,分離充放電電流流經的路徑;第三開關元件,其連接在所述第一電壓與所述路徑分離電路之間;第四開關元件,其連接在所述第二電壓與所述路徑分離電路之間;和第一~第四二極體,分別對應於所述第一~第四開關元件,與所述開關元件並聯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路徑分離電路具有第五二極體,其陰極連接所述第一線圈的所述另一端;和第六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二線圈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三和第四開關元件連接在所述第五二極體的陽極與所述第六二極體的陰極的相互連接點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將電容器或電容器與電阻的串聯電路並聯連接在所述第五和第六二極體中的至少一個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路徑分離電路具有第五二極體,其陰極連接所述第一線圈的所述另一端,陽極連接在所述第二線圈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三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五二極體的陰極,所述第四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五二極體的陽極。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電容器或電容器與電阻的串聯電路和所述第五二極體並聯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線圈的電感比所述第二線圈的電感小。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電容性負載的電極上施加所述第一電壓的情況下,使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導通,通過所述電容性負載和所述第一線圈的共振,開始向所述電容性負載供電後,經過該共振周期的1/4周期後,再僅延遲規定時間,使所述第三開關元件斷開。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電容器或電容器與電阻的串聯電路並聯連接在所述第三和第四開關元件中的至少一個開關元件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第四二極體是所述第一~第四開關元件的寄生二極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顯示面板是等離子體顯示器面板,所述第一電壓是用於進行圖像顯示的維持放電電壓。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設置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開關元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壓與所述第二電壓之間的第三電壓和第四電壓,所述第三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一電壓,第六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三電壓之間,所述第四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二電壓,第八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四電壓之間。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開關元件,陰極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所述第六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電壓,陰極連接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所述第七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二電壓,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開關元件,所述第八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電壓,陽極連接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
13.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設置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開關元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壓與所述第二電壓之間的第三電壓和第四電壓,所述第三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一電壓,第六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三電壓之間,所述第四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二電壓,第八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四電壓之間。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開關元件,陰極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所述第六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電壓,陰極連接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所述第七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二電壓,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開關元件,所述第八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電壓,陽極連接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電壓是(+Vs/2),所述第二電壓是(-Vs/2)。
1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電壓是(+Vs/2),所述第二電壓是(-Vs/2)。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電壓是(+Vs/2),所述第二電壓是(-Vs/2),設置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開關元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壓與所述第二電壓之間的第三電壓和第四電壓,所述第三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一電壓,第六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三電壓之間,所述第四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二電壓,第八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四電壓之間。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開關元件,陰極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所述第六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電壓,陰極連接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所述第七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二電壓,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開關元件,所述第八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電壓,陽極連接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
1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電壓是(+Vs/2),所述第二電壓是(-Vs/2),設置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開關元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壓與所述第二電壓之間的第三電壓和第四電壓,所述第三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一電壓,第六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三電壓之間,所述第四開關元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所述第二電壓,第八開關元件設置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與所述第四電壓之間。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平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開關元件,陰極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所述第六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三電壓,陰極連接在所述第三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五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所述第七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陽極連接所述第二電壓,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開關元件,所述第八開關元件是二極體,其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電壓,陽極連接在所述第四開關元件和所述第七開關元件的連接點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平面顯示裝置具有開關元件(QA3)、(QA4),其在進行圖像顯示的發光時,分別連接施加在面板電容(Cp)上的電壓(Vs)、地線,用於箝位面板電容的電壓;線圈(LA1、LA2),其一端連接面板電容;路徑分離電路(DLA1、DLA2),其連接在這些線圈的另一端,將充放電電流流過的路徑分離;開關元件(QA1),其連接在電壓(Vs)與路徑分離電路之間;開關元件(QA2),其連接在地線與路徑分離電路之間;二極體,其並聯在各開關元件上,使電力回收動作的共振基準電壓為施加在面板電容上的最大電壓和最小電壓,而且將充電/放電電流的流動路徑分離,在平面顯示裝置中可以改善電力回收電路中的回收效率,而且可以實現穩定的圖像顯示動作。
文檔編號H04N5/66GK101025883SQ20061014675
公開日2007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4日
發明者黃木英明, 大塚晃, 萩原聰示郎, 椎﨑貴史, 小野澤誠 申請人:富士通日立等離子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