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的霸凌(這些電影告訴你)
2023-06-09 18:19:44 3
「霸凌」一直是討論度、關注度相當高的社會不良現象。
成年人總覺得孩子的世界單純、簡單,無非是鬧矛盾、打一架的事兒,但越是簡單,就越是直白,大人懂得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可孩子沒有顧慮,他們的惡與善都是不加修飾的。
《少年的你》
我絲毫不懷疑,在陳浩南和山雞叱吒風雲的年代,80後遭遇霸凌乃家常便飯;而在《喜洋洋灰太狼》中成長起來的00後,遭受欺辱時可能更加無所適從。
無論你是「欺凌後」、「霸凌後」抑或「久凌後」,你,或者你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下一隻黑羊。
我們可以自我安慰希望就在前方,然而僅此而已,黑夜終究要留給受害者以及施害者自己承受。新聞的揭露、電影的警示乃至群眾的憤怒不過是杯水車薪,在這個問題上,同情心似乎改變不了什麼。
《少年的你》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和「霸凌」相關的電影,這些時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
一
每當人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總是有懷念不完的美好和純真。
但如果挖掘我們的內心深處,是否曾經因為家境貧窮、父母離異、打扮土氣、性格懦弱甚至成績太差而被嘲笑,甚至被霸凌?
何為霸凌(Bullying)?
這是一種反覆性的肢體或言語攻擊行為,會對他人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和生理雙重傷害。
《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在我國長期以「他/她只是個孩子」的姿態出現,但在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是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霸凌行為之所以最常見於校園,是因為學生尚未形成社會人格,認知世界的方式多以自我為中心。
這裡的「自我」並非自私自利,而是不能明確自己和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的聯繫與區別,便以自我的感官訴求為基準。
怎樣最滿足?
當然是覺得自己牛X的時候:個子高力量大很厲害;魔方擰得快很厲害;家庭環境優渥也很厲害。這種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聽起來有些殘酷,但真相可能就是如此,霸凌是文明發展給人帶來的「後天性」。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上世紀70年代的知名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的同名電影,便赤裸裸地將這種人性暴露在觀眾眼前。
一群原本心理正常的大學生,經歷授權與剝權的監獄風雲後,成為了施虐成癮的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無論扮演的是獄警抑或犯人,均陷入角色無法自拔,甚至心理學家本人也差點忘記這僅僅是個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手握大權讓人為所欲為
《斯坦福監獄實驗》以及同樣改編自該實驗的德國電影《死亡實驗》,傳遞的信息正如津巴多所說:「世上絕大多數的惡,是普通人在特定環境或者特殊時期做出的極端行為。」
《死亡實驗》
然而,在簡單地將鍋甩給霸凌者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找出是怎樣的誘因激發出他們惡的一面。
在複雜的社會人文中,有三種基本力:權力、勢力和影響力,他們也是構成「霸凌世界」的基本力。
彼得·布魯克曾獲得金棕櫚獎提名的《蠅王》,展現了權力爭奪以及掌權後為鞏固集權不擇手段的人類本性。
《蠅王》,典型的揭露「孩童之惡」的電影
落入荒島的孩子當中,傑克為首的野蠻派為獲得島上的領導權,對拉爾夫領導的理智派進行圍剿。
這個故事也從側面印證了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人類除了性慾,只有攻擊欲。攻擊欲的來源,難道不正是對權力的嚮往?
至於勢力,說白了就是「抱大腿」。即便你貴為大腿,也總需要幾根腿毛吧?能打如瀧谷源治,轉到「熱血高校」後,仍自知寡不敵眾,找來片桐拳組成新團體,同芹澤多摩雄決一死戰。同較為容易固化的權力不同,勢力瞬息萬變。
《熱血高校》 ,面對欺負,有的人選擇「抱團」打回去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霸凌中不容忽視的言語霸凌,影響力最驚人。畢竟——語言的傳播比行為更迅猛。
《緋聞計劃》中的奧利芙由於不想和朋友的家人一起出遊,編造了和男同學共度初夜的謊言,沒想到事情在學校炸開了鍋,所有人都知道她不是處女了,男生們也紛紛跑來,要她幫忙「破處」,奧利芙成為了浪蕩女的代名詞。
《緋聞計劃》
「為什麼酒保需要為醉酒後犯罪的酒鬼負責,霸凌者卻無需為被霸凌者的自殺負責?」
可以想見,隨著霸凌引起的關注越來越多,霸凌者以及旁觀者的心理狀態也會越來越複雜,在類似於「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民粹主義挾持下,懲罰不良少年的新霸凌以及「自我放棄」的自我霸凌,都會成為未成年人霸凌問題的複製和延續。
正如《勝者即是正義SP》裡的那句臺詞:
「受害人、加害人、學生、老師,都不是霸凌的本質,本質是更恐怖的東西,它不只存在於教室裡,也不只存在於公司或家庭,它存在於世界上各個角落,我們平時必須察言觀色、隨波逐流,多數派被認為是正確,少數派自然就會被看不起,霸凌的本質是社會氛圍。」
《勝者即是正義SP》
二
除了校園霸凌外,下面這些霸凌行為也十分常見。
網絡霸凌
網絡暴力的危害性已經絲毫不弱於真實生活中的霸凌。
《玩命直播》
《玩命直播》中,群情激奮的網友起鬨,讓參與者真槍實彈比起了射擊,眾目睽睽直播起了殺人。每一次網絡霸凌事件的背後,永遠是一幫無需負責的鍵盤俠,他們指為刀、字為劍,殺人於無形。「烏合之眾」意識不到自己是施暴者的幫襯,甚至施暴者本身。
職場霸凌
老闆對員工頤氣指使似乎已被當成理所應當,「拿錢辦事」天經地義。不過說真的,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理要求什麼是職場霸凌嗎?
《惡老闆》
《惡老闆》雖然是部喜劇,卻對職場中老闆無休止榨取專業價值和榨乾身體的行為進行了控訴;而《全金屬外殼》中滿口髒話的教官,無疑是影史上最兇殘的boss。在工作中遇到惡老闆,記住,一定要樂觀!
自我霸凌
《聲之形》中的石田將也,對聽力有障礙的轉校女生西宮進行了不自知的霸凌。西宮不堪忍受再度轉學,她離開後石田成為了新的被欺辱對象。嘗到苦頭的石田,陷入了自責和愧疚,甚至產生了社交障礙。
《聲之形》
霸凌者為自己在「不懂事」階段犯下的錯誤自我買單,已經是霸凌問題的新癥結。
三
那麼,霸凌者的心理畫像又是什麼?
自我表現欲
從1970年《哆啦A夢》開始連載,胖虎在漫畫和劇場版中欺凌大雄已經將近半個世紀,好不容易逮著一隻軟柿子,不得往死裡循環利用?
為什麼遇到事情胖虎總是熱衷於訴諸暴力?
胖虎來自普通家庭,媽媽是個一言不合就舞動擀麵杖的暴脾氣,自己學習也不爭氣,加之肥胖的體型,這個暗戀靜香的小胖子,在一群朋友當中毫不起眼,武力成了他唯一特別的地方,也是他最大的武器。
當然,作為一部輸出給孩子的作品,胖虎也一直是勇氣和堅強的化身,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大雄的懦弱,他對大雄的拳腳相加,也並未完全帶著羞辱和排擠。
「矮窮矬」都是罪
韓國電影《蚯蚓》中,子若的父親是以擺攤為生的殘疾人,但她就讀的卻是一所貴族音樂學校。天賦異稟的她很快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可在來自各個理事長、董事長家庭的同學看來,貧窮就是原罪,何況她還搶走了所有人的風頭。
《蚯蚓》
一場針對貧困優等生的霸凌不可避免,並很快升級為輪姦及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性凌辱,子若終不堪重負,自我了斷。
群體性行為
魯迅曾經這樣寫看客:「他背後的人們竭力伸長脖子,有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艫魚。」滑稽之餘帶著沉重。
除了施暴者,不作為甚至瞎起鬨的旁觀者也是兇手。
郭採潔在《不能說的夏天》中飾演的大學生白白,受到老師性侵犯,事情曝光後卻被同學嘲笑勾引老師,涉世未深的白白如何忍受?
《不能說的夏天》
美劇《十三個原因》則用另一種方式揭穿了旁觀者的殘酷,女主角漢娜自殺前,將錄製的13盤錄音帶寄給了所有在她被欺辱時冷眼旁觀的人,沒有誰是兇手,但又人人是兇手。
校園霸凌,是一場封閉心理環境下產生的群體性行為。
破碎之花
中島哲也執導的《告白》中那兩位少年,像是破碎溫室(家庭)中培育的花朵。一位缺愛,希望獲得離家母親的認同,另一位脆弱,寄望贏得每位同學的尊重。分別溺愛和遺棄他們的母親,仿佛是這起慘劇的罪魁禍首。
《告白》
包括松隆子飾演的被害者母親森口悠子,三位母親最終淪為霸凌事件的參與者和受害者。而家庭教育失敗的少年A和少年B,則體現了霸凌行為中最令人心寒的一面:無所謂對象,重要的只是身份的展示。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即便做不到呵護備至,至少在他/她開啟自封之路時,問問他/ 她自己能做什麼?你可能不止拯救了一個人,還避免了一場更慘痛的悲劇。
相比之下,被霸凌者的心理畫像又是什麼呢?
斯德哥爾摩
由於霸凌多發生在孩子身上,施害者受害者雙方可能均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美國紀錄片《欺凌》中,即便有攝製組全程跟拍,校車上的孩子們仍舊旁若無人地對他們欺負慣了的亞歷克斯做出成年人無法想像的行為,他們掐他脖子,用鉛筆戳他,罵他是「魚嘴臉」。
學校的心理輔導員曾經告誡其中一個霸凌者,不許再將亞歷克斯坐在身下,後來他確實不那麼做了,卻又換了別的方式。
當父親問起亞歷克斯有沒有被欺負,他說:「有人勒我的脖子,但我覺得他是在和我玩兒。」
《欺凌》
被霸凌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時會化作霸凌者的施暴動力。
求人不能,求己不易
正如《本X》中本的母親所說:「有人死了他們才會對校園霸凌稍稍重視。」也僅僅是稍微而已。
《本X》
古希臘人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幾代人和身邊人共同決定的,但是在霸凌的叢林法則中,本應是權力鏈頂層的學校的不作為則叫被霸凌者無路可去。
患有艾斯伯格症候群的本是個例外,受盡羞辱後他用跳海假死的方式反擊惡人,葬禮上播放欺辱他的視頻令霸凌者羞愧難當、追悔莫及,本用騙局反抗了不公,報復了霸凌者。
或許,在「懂得權衡利弊」的大人面前,救贖只能靠自己。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更好的世界》中艾利亞斯那樣的好運氣,拔刀相助的克裡斯提可遇不可求,艾利亞斯從朋友那學到了學校裡的規則——「狠狠打他一次他就不敢欺負你了。」
《更好的世界》
無法計算的陰影面積
相當一部分霸凌者兒時有過被家暴的經歷,他們也是暴力的受害者。這種身份轉換也很容易在被霸凌者身上發生,並且潛伏期極長。既然忍氣吞聲只會使情況更糟,要麼反抗、要麼死。
《致命禮物》裡,戈多許多年後重逢「小霸王」西蒙,當年涉世未深的小夥已為人夫,但戈多仍舊尋求一場報復。
《致命禮物》
《大象》中的亞歷克斯就沒有這麼好的耐心了,他用自己的方式——校園槍擊,結束一切。在槍枝合法的美國,永遠沒人知道層出不窮的校園槍擊案背後,有多少兇手兇悍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曾經被霸凌傷透的心。
《大象》
除此之外,長期被霸凌還會讓人變冷漠。《湖群狗黨》中受盡胖子欺負的小夥伴聯手約他遊湖,打算報復,遊玩時大家發現他只是不擅與人交往,計劃終止。可隨後,以為自己融入人群的胖子開始口無遮攔,失足跌入湖裡之後,那些曾經被他欺負過的人,沒人伸出援手。
《湖群狗黨》
四
那麼最後,來說說最重要的,我們該如何對付霸凌?
先寫在最前面,下面這些「建議」來自電影,而電影總是與現實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並不是每個孤獨的少年都能等來一位指點迷津的小姐姐,並不是每個被欺負的孩子都能小宇宙爆發一拳KO小霸王。
再說一遍,這些只是電影,不推薦模仿,但是,拿去鼓勵下、啟發下自己,還是沒問題的。
第一式:向成年人求助
如果被欺凌,沒必要獨自面對,那就好比把自己一個人鎖進牢房,只會越來越壓抑。應該儘量向父母傾訴,一起尋找對策。同時,家長也不該追求「以暴制暴」。
在《樹屋上的童真》(又譯《戰爭》)中,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父親曾在越戰中飽受心靈創傷,所以始終教導兒子珍視和平。
《樹屋上的童真》
不過求助也一定要看準對象,別跟《大兵保鏢》裡的三個孩子一樣,誤把流浪漢當特種兵僱來當保鏢——結果「保鏢」自己也被熊孩子痛扁一頓。
《大兵保鏢》
第二式:頭腦就是力量
對付身體佔絕對優勢的校霸,頭腦就是最好的武器。要知道,校霸基本上都沒什麼腦子——否則他們也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欺負人上了。
本·阿弗萊克曾在林克萊特的《年少輕狂》中飾演一個專愛欺負新生的萬年留級王,拿手戲是用板球拍打屁股。
沒想到,幾個一直被他追趕、恐嚇和欺侮的新生,居然設下埋伏擺了他一道,用油漆澆了他個滿頭滿身——小霸王的囂張氣焰也就此被徹底澆滅。
《年少輕狂》
第三式:強身健體,保衛自己
這是最實際也最實惠的招數,就算不為打架,鍛鍊下身體也是好的,況且一副強壯的體格必然能讓人自信心倍增。
比如新老版本的《空手道少年》(2010年的翻拍版為《功夫夢》)就非常典型。
校霸人高馬大,你瘦小枯乾,怎麼辦?用神秘的中國功夫打敗他!在《永不退縮》中,主人公也是靠拜師學藝才扳倒了橫行霸道的當地格鬥冠軍。
《永不退縮》
當然,一定得牢記:任何格鬥術都不是用來傷害別人的。
第四式:你並不比他弱
不要甘心屈就於「被欺凌者」的角色。
如果跳出弱者心態,你會發現,大家都是孩子,誰也沒長三頭六臂,有什麼不敢面對的?
在經典兒童喜劇《聖誕故事》裡,小主人公被三個淘氣包圍堵,情急之下突然爆發,把領頭的按倒在地一頓胖揍,直打得對方哭爹喊娘;
《聖誕故事》
而在《辣手少年》裡,主角惹上連老師都敢打的校霸,用盡渾身解數也沒躲過糾纏,只好硬著頭皮單挑——結果他竟然利用手指虎奇襲,一招「斃命」。
《辣手少年》
第五式:信心
網絡霸凌者大多是些希望得到別人重視又沒機會的懦夫,他們唯一的武器就是盜取來的信息,比如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不可示人的照片,然後藉此勒索,享受操縱別人的扭曲樂趣。
《網絡暴力》
但由「二丫」麥茜·威廉士主演的電視電影《網絡暴力》卻告訴我們,越是遇到這種勒索,就越要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信心,相信即便信息洩露也沒什麼大不了——他們依然會愛你,生活依然會繼續。
第六式:借力打力
哪部電影最能展現高中女生世界的盤根錯節、心機險惡?
非《賤女孩》莫屬。
片中有個以「校花」為首的三人姐妹幫,專做欺凌弱小、散布謠言、橫刀奪愛的勾當。
而林賽·羅翰飾演的女主角對付惡女的辦法是:做臥底。她假意逢迎,被接納為一員後,再從內部離間瓦解,甚至騙人家吃高熱量食品,直害得「校花」增肥長痘、身敗名裂。
《賤女孩》
當然,這種事不宜在現實裡模仿,畢竟讀書不是玩《無間道》。
第七式:如果你有這樣的小姐姐
如果有年長一些的兄姐可以依靠,那當然是極好的。
在青春片裡,寂寞彷徨的少年總能遇到從天而降的「小姐姐」,幫助他度過成長困難期。可惜這樣的好事我們就只能看看了。
比如《仙境之橋》,轉學來的女生為受人欺負的男孩打開一扇想像力的大門,並幫他變得開朗自信;
《仙境之橋》
而瑞典版《生人勿進》就太過激,主人公常被幾個孩子欺負,直到他與一隻吸血鬼成了朋友……場面太慘,不忍描述。
《生人勿進》
第八式:堅持做你自己
校霸最喜歡嘲弄別人,哪怕半點「與眾不同」也會被他們捉住奚落一番。但不要因此就受影響,請堅持做自己吧!
比如《唱街》,主人公迷上了搖滾樂,與夥伴組建樂隊,他們的「奇裝異服」很快成為校園裡最惹眼的風景,也招來校霸的挑釁和騷擾。
但是,樂隊毫不動搖、我行我素,每天堅持排練,最後連那個充滿不屑的小霸王也被音樂的天然魅力所吸引,竟入夥當起了「義務保安」,大家成了要好的朋友。
《唱街》
第九式
不要因為別人欺負你,就去欺負更弱小的人
這種情況並不鮮見。
很多霸凌者自己也是受害者,因為家庭、社會等種種原因,成為家長、成年人或大孩子們的施暴對象,轉過身來又上行下效,把憤怒發洩到別人身上。
動畫片《別惹螞蟻》就以詼諧的口吻講述了這個嚴肅的道理。
《別惹螞蟻》
主人公成天被鄰家孩子欺負,一氣之下,把螞蟻當成出氣筒,不料人家雖處霸凌鏈條最底層,卻也不是好惹的,用「縮小槍」把他變成跟螞蟻一般大小——這下,看誰欺負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