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機及軋制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23:51:51 2
專利名稱::軋機及軋制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軋機、軋制設備及軋制方法。
背景技術:
:JP57-202908A和JP62-275508A公開了一在軋制領域中,尤其在冷軋設備中的六級軋機(下文稱為"UC機,,),其中上述UC機包括一個向工作輥和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和至少一個沿軋輥軸向方向移動中間輥的移動裝置。JP1-154807A>開了另一種禮機。JP57-202908A描述了如果中間輥直徑等於或者大於1.5倍的工圍。。a、、JP62-275508A乂^開了一種工作輥,其直徑比支承輥直徑小0.3倍。JPA1-154807公開了一種軋機,其工作輥直徑比板條寬小0.15倍。它描述了需要一個支承輥用作中間輥或加強輥並防止工作輥橫向偏斜。它還描述了中間輥或支承輥的直徑要比板條寬大0.25倍,但沒提及最大直徑。上述現有技術意在提高控制能力。但是,在提高控制能力的同時卻產生一個問題,機器更加複雜和龐大,增加了設備成本,降低了經濟壽命。
發明內容由此,人們希望提供一種小型軋機、軋制設備及驅動工作輥的軋制方法,同時使其性能近似等於或者優於板條凸面的控制特性,這可通過使用具有容許小直徑的加強輥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確保合適板條凸面控制能力的小型軋機和軋制設備。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包括(l)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2)一對分別支承這些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3)—對分別支承這些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4)向每個工作輥和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徵在於,包括一工作輥驅動裝置,該裝置在下述條件下驅動工作輥,即假定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工作輥的直徑Dw在300+50x(Wmax-1200)/3005Dw^375+50x(Wmax-1200)/300的範圍內,同時中間輥的直徑Di在Dw^Di£450+75x(Wmax-1200)/300的範圍內。本發明提供一種軋機,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個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其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使用範圍為300+50x(Wmax一1200)/300;^Dw£375+50x(Wmax-1200)/300,同時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Dw^Di^450+75x(Wmax—1200)/300。根據本發明的上述軋機,進一步的特徵在於,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4吏用範圍為300+50x(Wmax-1200)/300^Dw^350+50x(Wmax-1200)/300。根據本發明的上述軋機,進一步的特徵在於,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DwSDi5425+75x(Wmax-1200)/300。根據本發明的上述軋機,進一步的特徵在於,所述加強輥直徑Db的使用範圍為1000+100x(Wmax-1200)/300^Db^1300+100x(Wmax-1200)/300。根據本發明的上述軋機,進一步的特徵在於,所述加強輥直徑Db的4吏用範圍為1000+lOOx(Wmax-1200)/300SDb^1150+100x(Wmax-1200)/300。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軋機,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在軸向方向移動所述中間輥的移動裝置,一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所述中間輥直徑Di和所述加強輥直徑Db的和的範圍為Dw+Di+Db£l925+225x(Wmax—1200)/300,Dw、Di、Db中的每一個從下面的範圍選擇DwMinSDwSDwMax,DiMin^DKDiMax以及DbMin^Db^DbMax,,其中DwMax=375+50x(Wmax畫1200)/300,DwMin=300+50x(Wmax-1200)/300,DbMax=1300+100x(Wmax-1200)腦,DbMin=1000+100x(Wmax-1200)/300,DiMax=450+75x(Wmax-1200)/300,以及DiMii^MAX(Dw),其中MAX(Dw)是可使用的工作輥直徑Dw在DwMii^Dw^DwMax範圍中的最大直徑。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冷軋機,它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在軸向方向移動所述中間輥的移動裝置,一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其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迷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使用範圍為300+50x(Wmax-1200)/300$Dw,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Dw5Di,同時,所述工作輥直徑Dw,所述中間輥直徑Di和所述加強輥直徑Db的和的範圍為Dw+Di+Db£l925+225x(Wmax—1200)/300。本發明還提供一串列式軋機,它包括至少一個軋機,該軋機進一步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寸吏用範圍為300+50x(Wmax-1200)/300^C)w^375+50x(Wmax-1200)/300,同時,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w^Di^450+75x(Wmax-1200)簡。本發明還提供一逆軋設備,它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逆軋設備的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反向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使用範圍為300+50x(Wmax-1200)/300£Dw^375+50x(Wmax-1200)/300,同時,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Dw^Di^450+75x(Wmax-1200)/300。圖1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板條寬與每個輥直徑間關係的圖;圖2為表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板條寬與加強輥直徑間關係的圖3為表示本發明又一個實施例中板條寬與輥直徑間總和關係的圖4為本發明再一個實施例中六級軋機的橫剖面示意圖5為本發明再一個實施例中六級軋機的縱剖面示意圖6為本發明再一個實施例中六級軋機的頂面示意圖7為表示工作輥直徑和軋制線性壓力間關係的圖8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magin)特性的圖9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IO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比特性的曲線圖;圖11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四次方比特性的曲線圖;圖12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3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4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5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6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7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8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19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20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比特性的曲線圖;圖21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二次方比特性的曲線圖;圖22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加強輥直徑及二次和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23為表示板條寬為1200mm的加強輥直徑及二次和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24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25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26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27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28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29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30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31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32為表示描述板條凸面數據和工作輥彎曲機影響函數的圖;圖33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34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圖35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二次方比特性的曲線圖36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加強輥直徑及二次和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37為表示板條寬為1500mm的加強輥直徑及二次和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的曲線圖38為表示一種冷連軋設備的圖39為表示一種可逆冷軋設備的圖;以及圖40為描述板條凸面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以下參照附圖描述根據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將說明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六級軋機(UC機)的通用結構。圖4為該實施例的六級軋機的側視圖。圖5和圖6為沿圖4中箭頭II和I方向的剖面圖。如圖4至6所示,該六級軋機包括一對與工件1直接接觸而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2,一對支承每個工作輥2的上下中間輥3,以及一對支承每個中間輥3的上下加強輥4。一軸承套8和軸承套9安裝在工作輥2和中間輥3的每個輥端。如圖5所示,安裝了工作輥彎曲裝置10和11,其中每個輥在垂直施加到軸承套8和軸承套9的力的作用下彎曲。它們通過加強輥4的軸承套6由套5支承。一液壓升降裝置7作為升降裝置安裝在套5的底部,下加強輥4的軸承套6靠此升降裝置在垂直方向上移動,由此升降工件l。在下述說明中,將朝增加工作輥2的間隙的方向彎曲的液壓缸10a和lla稱為增加彎曲裝置,而特別將朝相反方向彎曲的液壓缸10b和llb稱為減小彎曲裝置。一對上下中間輥3裝備有輥移動裝置,這樣它們能在軸向方向上移動。參照圖6說明該移動裝置的一個例子。圖6表示(1)一移動支承元件12,用以支承中間輥3的軸承套9,(2)—與之連接的移動動力頭13,以及(3)—移動裝配/拆卸裝置,該裝置包括一自由連接中間輥軸承套9之一的彎腳14和安裝在該移動動力頭13上的連接缸15。此外,一固定在套5上的移動缸16與移動頭13相連。這種結構允許移動裝配/拆卸裝置固定在安裝狀態以操縱移動缸16,藉此中間輥3和移動支承元件12能在輥軸向方向上移動到期望的位置。特別地,一中間輥彎曲裝置11設在移動支承元件12上。這樣即使工作輥2被移動,彎曲力的作用點也不會改變,這種構造確保一更大的移動衝程。在本實施例中,中間輥3的輥端裝備有一大約為1000R的倒角3a,它一般為錐形,如圖4所示。特別地,倒角3a起始點與板條邊緣1之間的距離將在下文稱作"UC3"。當此倒角3a的起始點位於板條邊緣外部時,所述UCS為正值,若位於板條邊緣內部,UC8為負值。為了提供一小型軋機同時保持性能等於或者優於上述六級軋機中現有技術軋機的性能,本發明著重說明輥直徑的組合。現有技術中還沒有考慮到輥直徑組合的廣度和輪廓控制特性的極限。這是因為還沒有適當考慮到這一輪廓控制和縮減尺寸兩個方面。當根據輪廓模擬程序嘗試作這樣的研究時,基於不同條件的輥直徑組合的數值變得如此複雜使得研究相當困難。在這些情況下,重點對這些情形下出自各種條件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取得本發明,並基於各種條件獲得了新的信息和發現。在下述說明中假定板條凸面輪廓通過矯平調節或類似調節而左右對稱,軋制前在入口側穿過板條寬的板條的厚度不變。同時假定板條心為原點,以按照板條寬標準化的標準坐標為x(=-1.0至+1.0),利用這個變量軋制後出口側板條厚的分布函數可表示為h(x)。在這一情形中,表示軋制後板條凸面輪廓的板條凸面函數C(x)可被定義為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也就是說,在下述說明中,板條凸面被定義為在和板條寬中心有關的板條厚h(0)與和隨板條寬x變化的板條厚h(x)之間的偏差。這樣,當板條寬x上某一點的板條厚大於板條心的厚度時,在那一點的板條凸面函數C(x)就為負值。尤其是當工作輥或中間輥彎曲力(Fw和Fi)沒有作用時,板條凸面稱為參考板條凸面,此時的板條凸面函數為Cb(x)。在這一參考板條凸面函數Cb(x)中假定軋制左右對稱,那麼它可用x的偶函數表達。眾所周知,這樣一種函數可簡單近似為二次方表達式和四次方表達式的和,如下述方程(2)所示Cb(x)=Ab2xX2+Ab4xX4(2)這裡的Ab2和Ab4分別表示二次方和四次方表達式的係數,它們由軋制條件決定,如輥直徑,板條厚度,軋制負荷及其它。在下述說明中,這些二次方和四次方表達式的係數被稱為參考板條凸面的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因為在板條邊緣部分X特定地等於士l.O,這些係數表示了在板條邊緣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的最大板條凸面值(n)。此外,當板條凸面不被軋輥彎曲壓力機控制時,出口側在接近板條邊緣處的板條厚一般較小(凸面形式);因此,表達式(2)中的係數Ab2和Ab4為負值。相反,假定UC機中工作輥和中間輥的彎曲力(Fw,Fi)對板條凸面的影響函數分別為Cw(x)和Ci(x)。輥彎曲力對板條凸面的作用被認為近似與每個輥的彎曲力成比例。此外,每個輥彎曲力對板條凸面的作用被認為近似等於二次方和四次方表達式的和,類似於基準板條凸面的情況。假定近似由每個輥直徑決定的工作輥和中間輥的最大彎曲力分別為Fwmax和Fimax。由它們歸一化了的彎曲力表示為t]w(=Fw/Fwmax)和(=Fi/Fimax)。每個軋輥彎曲壓力機的影響函數Cw(x)和Ci(x)被認為如下Cw(x)=Tiwx(Aw2xX2+Aw4xX4)(3)Cj(x)=iiix(Ai2xX2+Ai4xX4)(4)這裡,二次方和四次方表達式的係數A^和Aw4是由軋制條件決定的常數,類似於方程(2)的情況。在下述說明中,它們將被稱為每個軋輥彎曲壓力機的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每個歸一化了的軋輥彎曲力在接近板條邊緣(凹面形狀)的點出口端板條厚增加方向是正值,這一方向在下述說明中被稱為增加方向(增加彎曲機)。相反方向將被稱為減小方向(減小彎曲機)。在減小彎曲機情況下,nw和ni表示為負值。更精確地說,(3)和(4)中的係數在增加和減小方向有區別,但區別相當小。此外,下面的說明將研究主要在增加方向上的控制特性;因此,以下將利用這個方向的係數值。從上述說明看來,當最大增加彎曲力nw=ni=+1.0淨皮相互獨立地操縱時,方程(3)和(4)的係數表示了板條邊緣x-士l.0的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的板條凸面量。由此,方程(3)和(4)的係數Aw2,Aw4和Ai2—般為正值,但Ai4和Aw2可正可負,取決於計算情況。此外,近似由每個輥直徑決定的最大彎曲力Fmax可由輥頸的許用應力(t調節,並與給定的輥直徑D的平方近似成比例。輥頸直徑d與輥直徑D近似成比例,例如,d-O.6xD(或大約)。相反,當作用在輥頸上的彎矩為M時,輥頸的彎曲應力為(tocM/(^ocM/D、此外,當最大彎曲力Fmax的作用點與輥頸之間的距離為"L,,時,"L,,與輥直徑D近似成比例。因此,彎矩M為(jooFmax/D2。最大彎曲力Fmax與輥直徑D間的關係為與oocFmax/D2近似成比例。根據設計經驗值在鍛鋼軋輥的情況下,所述比例常數近似為O.5。在下述說明中,為了簡單化,對工作輥和中間輥作下述假定。Fmax=O.5xD2/1000這裡的D(mm)表示工作輥和中間輥的直徑。在這種情況下,方程(5)的最大彎曲力Fmax(ton)與單個輥的值相應。以下將說明獲取所述輪廓特性模擬方程中二次方和四次方表達式係數的方法。在一般的板條凸面輪廓中,有一所謂的"邊緣下降"區域,在板條邊緣附近的板條厚度會突然地減小,如圖40所示。在這個區域中,由最大四次方表達式(2)至(4)表示的最大四次方表達式的近似值含有一個大的誤差,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因此,除了所述邊緣下降區域的區域內使用板條凸面數據確定方程(2)至(4)的係數。在此研究中所用的板條凸面範圍大約等於整個板條寬的90%。因此,方程(2)至(4)中板條邊緣的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等於基於使用所述整個板條寬的大約90%的範圍的板條凸面數據確定的係數的外推數。不過,人們已經充分證實了可以毫無疑問地用這代表板條凸面特性。當獲取了方程(1)中基準板條凸面函數的係數時,例如,用近似範圍的板條凸面輪廓數據,利用其中每個工作輥和中間輥的彎曲力被定為0的板條凸面近似範圍的數據,根據已知方法以確保方程(2)最佳應用的方式可確定係數。例如,當獲取了方程(3)中工作輥彎曲壓力機的係數時,eta=+1.0時的板條凸面差值可用etaw=0時的板條凸面為參考計算出來。結果應為所述近似範圍的最佳近似值,因而可以確定係數。根據上述具體化了的模擬方程(2)至(4),控制之後板條凸面C(x)的近似重疊區有可能跨越一個很大的範圍,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考慮到方程(6)右手側每個二次方和四次方表達式的係數,假定歸一化彎曲力etaw=eta=l.O,可獲得下述方程MAR(A2)=Ab2+Aw2+Ai2(7)MAR(A4)=Ab4+Aw4+Ai4(8)考慮到給工作輥和中間輥施加最大增加彎曲力時,軋機系統板條凸面輪廓控制函數的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可以說上述MAR(A2)和MAR(A4)代表了控制的限度。因此,當所述值是負值時,關於每個控制分量的控制能力是不充分的。在下述說明中,所述參數MAR(A2)和MAR(A4)被稱為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的極限。此外,為提供一種小型軋機,如上所述,選擇對各種輥直徑的最佳組合條件是相當重要的。為實現這點,將研究在各種軋制條件下所述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的極限特性,並將闡明有關優選輥直徑組合的條件。表1表示了用來檢測所述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極限特性的板條凸面模擬條件。表1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如上所述,假定所用的最大板條寬為1200和1500mm,相應的軋機的軋輥體長度為1400和1600mm。因為在板條較寬時輪廓控制一般較困難所以在我們的研究中使用最大板條寬,因而應優先檢測這種情況下的特性。對應於所述兩種最大板條寬,採用兩種板條厚條件執行模擬。在板條厚條件(A)下,假定出口端的板條厚較大且軋制負荷較小。相反,在板條厚條件(B)下,假定出口側的板條厚較板條厚條件(A)下的小且軋制負荷較板條厚條件(A)下的大。圖7表示了在每一板條厚條件下工作輥直徑與軋制負荷間的關係。從圖7中可清晰地看出,入口側和出口側的板條厚條件是不變的,因此軋制負荷隨著工作輥直徑的變化而改變。這是因為在對比研究中入口側和出口側使用相同的板條厚條件,即使工作輥直徑變化了。此外,對每一軋輥直徑將在寬範圍內利用組合條件進行研究。這些條件將在對計算結果的說明中一個一個地闡明。中間輥的移動位置在正方向上經常被設定為大約UC5-0或者幾十亳米。在本發明人的模擬研究中,一律令UCS-0。對每一輥都使用直輥,初始沒有板條凸面。當最大板條寬為1200mm和1500mm時,表1所示條件將被稱為4-寬度和5-寬度機的等效條件。板條厚條件(A)和(B)將被稱為軟材料和硬材料條件。所述條件是以一普通的冷逆軋設備和連軋設備軋機中所謂的壓延軋設備的假定為基礎的。以下將說明模擬結果。圖8表示了當加強輥直徑Db-1300mm時,在軟材料和5-寬度機的等效條件下計算出的二次方量邊界的一個例子。圖8中橫軸表示工作輥直徑,縱軸表示中間輥直徑。連接二次方量邊界相等的點所獲得的等高線如圖所示,相對於2.5n的高程差而論。在下述說明中,此圖將被稱為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圖。該圖容易地表示在二次方量邊界取最大值處,存在工作輥與中間輥直徑的組合。本發明人是第一個通過無數次模擬實驗發現該特性的人。所迷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圖中相同等高線上的點,例如,圖中Pl至P4所示輥直徑的組合點具有大致相同的二次方量邊界。因此,為了在保持相同二次方量邊界特性的前提下提供一小型軋機,P3所示輥直徑的組合可以說是一優選組合。有了以上說明的基本觀點,下面說明如何確定輥直徑的優選組合範圍圖8中的輥組合區域被通過等高線組大約中心的水平線X和垂直線Y劃分為四個部分。在本例中,該區域被穿過中間輥直徑為450mm的點和工作輥直徑為375mm的點的直線所劃分。這樣形成的四個區域被稱為第一至第四區域,如圖所示。具有大致相同二次方量邊界的輥直徑組合點在四個區域中都有。其中,第三區域是優選的。也就是說,第三區域是可以以最小構型形成軋機的地方。當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圖被兩條幾乎通過二次方量邊界等高線組中心的直線劃分為四個區域後,第三區域中的輥組合區域對於軋機小型化可以說是很可取的。反之,如果構造所述第三區域的輥直徑組合,就有可能在與其它區域中輥組合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得到二次方量邊界,且從上可看出,這對於軋機小型化是優選的。前面所陳述是基於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來考慮的。以下說明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圖9基於與圖8相同的條件。工作輥直徑被作為參數,橫軸表示中間輥直徑,縱軸表示四次方量邊界。該圖表示了在中間輥直徑大約為450mm或更大時,四次方量邊界值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與工作輥直徑無關。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表明即便中間輥直徑為450mm或更大時,四次方量邊界值也不會增加;相反,軋機的小型化會被中斷。此外,所述中間輥直徑在所述第三區域裡找到了一大致匹配的最大直徑。這表示,就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而言,由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確定中間輥的最大直徑是合適且充分的。也就是說,考慮到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時,上述第三區域是優選的。該圖進一步表明四次方量邊界隨工作輥直徑和中間輥直徑變小,而變大。因此,考慮到四次方量邊界值,工作輥直徑和中間輥直徑減小了的第三區域比其它區域更有利。相對於二次方分量,該四次方分量具有顯示接近板條邊緣處較強作用的特性。換句話說,採用第三區域裡的輥直徑組合範圍對於確保邊緣下降和熱凸面控制更有效。但是,當中間輥直徑遠遠小於工作輥直徑時,又產生一個不同的問題。人們一般認為中間輥彎曲壓力機控制板條凸面輪廓的二次方分量,工作輥彎曲壓力機控制板條凸面的高階分量。這被用來限定每個軋輥彎曲壓力機對板條凸面的作用以及便於實際的控制。為達到這個目的,中間輥彎曲壓力機的二次方分量的控制值優選大致等於或大於工作輥彎曲壓力機的二次方分量的控制值。由此,當考慮到工作輥彎曲壓力機二次方分量控制值和中間輥彎曲壓力機二次方分量控制值的比(=Aw2/Ai2)時,該值優選不超過l.0到一較大的程度。為研究這一點,圖IO表示了在與圖8相同條件下的所述二次方分量控制值的比(以下稱為"二次方比")的特性曲線。在圖10中,橫軸表示工作輥直徑,縱軸表示中間輥直徑。二次方比相同的等高線用高程差來表示為0.2間距。但是,輥直徑的組合範圍大致對應於圖8所示第三區域,圖中的直線L表示工作輥直徑等於中間輥直徑的點。在下述說明中,該圖將被稱為二次方比特性曲線圖。該圖表明直線L上工作輥直徑為375mm或更小時,所述二次方比大約為1.2或更小。由此,為便於實際的控制,中間輥直徑優選等於或大於工作輥直徑。從所述說明來看,中間輥直徑的加工範圍應該等於或大於工作輥直徑。圖8所示直線L表示了所述中間輥直徑等於工作輥直徑的點。由此,優選的輥直徑組合範圍應位於所述第三區域內,並在直線L的上端。當考慮到軋機的操作穩定性時,優選釆用工作輥驅動類型。相反,如果工作輥直徑減小了,驅動系統強度所要求的軋制力矩不能直接傳送給工作輥。在這種情況下,中間輥被驅動。由此,根據中間輥和工作輥間摩擦所產生的切向力給工作輥施加所需要的軋制力矩。出現在所述工作輥的切向力使工作輥向水平方向彎曲。這意味著如軋制力矩變化的外界幹擾將產生水平方向的偏移,。這又將反過來影響操作穩定性和輪廓。為減小這種不利影響,經常在工作輥上安裝一種調偏機構或支持輥,如日本專利申請特許公開NO.Hei5-50109(US5406818)中公開的那樣。但是,這又產生了結構更複雜,生產成本更高的問題。當這樣一種軋機被用在逆向重複進行軋制操作的所謂逆軋設備上時,調偏位置必須隨著軋制方向而改變。這降低了軋制設備的產量,使軋制操作變得困難,因為壓下位置必須隨著調偏位置的變化重新調節。所述工作輥驅動的極限通常由驅動軸的疲勞強度確定。軋制較厚的板條時,所需要的軋制力矩也通常較大。例如,假定用可溶性的軋制潤滑油軋制低碳鋼。同時假定工作輥直徑為300mm,板條寬為1200mm,板條入口端的厚度為4mm以及壓下百分率為50%。這種情況下的軋制力矩大約為每輥9.5t.m。在軸疲勞強度下可允許的用於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力矩大約為10t.m。這種情況下為限制工作輥驅動,最小工作輥直徑優選為300mm或更大。以下研究當加強輥直徑,軟或硬材料軋制及最大工作板條寬改變後,看一下所述特性是否仍能保持。圖11至13表示軟材料的軋制操作。圖14至17表示硬材料的軋制操作。每幅圖表示當使用一4-寬度機等效條件時二次方量邊界特性。但是,每幅圖都給出了一加強輥直徑Db。圖中第三區域的陰影部分與圖8中的陰影部分為同一區域。這些圖表明,隨著軟硬材料加強輥直徑的減小,1)二次方量邊界值減小。2)二次方量邊界的最大值點區域向工作輥和中間輥的大直徑側的組合區域移動。如果加強輥直徑不超過1000mm,這沒有很大的變化。但若採用硬材料且Db=850mm時,所述最大點區域將更大程度地移動到大直徑側。這表明若加強輥直徑不超過1000mm,在圖中陰影部分得到的二次方量邊界值大致包括,如在其它區域獲得的一樣的值。由此,如果所述加強輥直徑是容許的,可以說所述第三區域陰影部分的輥直徑組合範圍大致具有和其它區域的二次方量邊界值一樣的值,且對於軋機的小型化是適宜的。相反,如圖17所示如果釆用硬材料且Db-850mm時,第一區域中得到的邊界,例如,不能說被所述陰影區域覆蓋。在這種情況下,三者間的組合是不充分的且不適宜軋機的小型化。因此,從二次方量邊界特性來看,加強輥直徑優選不小於1000mm。以後我們將說明包括加強輥直徑組合在內的軋機小型化的研究。前述說明已經涉及二次方量邊界特性。以下將說明四次方量邊界特性在圖18和19中,橫軸表示軟硬材料的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縱軸表示工作軸直徑,這裡中間輥直徑Di作為一參數給出。圖中實線和虛線對應於Db-1300和1000mm的情況。從這些圖清晰看出,當工作輥直徑和中間輥直徑較小時,四次方量邊界較大。此外,即使中間輥直徑已超過450mm,四次方量邊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致少當加強輥直徑為1000mm或更大時,可以看出這些特性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因此,從這些特性曲線來看,中間輥直徑優選不超過450mm。圖20和21表示當加強輥直徑為1000mm時,軟材料和硬材料的二次方比特性曲線。當和圖10和20中軟材料情況下的曲線進行比較,兩者顯示了幾乎相同的特性。這表明二次方比特性不受加強輥直徑的影響。相反,比較圖20和21可清晰看出硬材料情況下的二次方比較小。這表明僅對軟材料情況下的二次方比進行研究就足夠了。圖21表明當工作輥直徑不超過375mm時,在中間輥直徑等於工作輥直徑的直線L上及其以上區域,二次方比大約為1.2或更小。這樣,由於上述相同原因,中間輥直徑等於或大於工作輥直徑的區域是可選用的組合範圍。但在實際的軋機中,常常允許每個輥最小和最大直徑的加工範圍大約為10%到15%。由此,如果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為300到375mm,則最小中間輥直徑要近似等於或大於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前述說明可概括如下當加強輥直徑等於或大於1000mm時,假定工作輥直徑和中間輥直徑間的組合區域為第三區域。對根據已定的加強輥直徑得到的二次方量邊界可以得到與在這些區域得到的大致相同的特性。但對四次方量邊界能確保得到,比那些領域中得到的特性曲線更好。進而可以提供一部小型的軋機。由於在軋制操作中採用工作輥驅動以確保其穩定性,工作輥直徑應等於或大於300mm。為便於軋輥彎曲壓力機的控制,中間輥直徑應等於或大於工作輥直徑。由上述說明,可明顯看出,當加強輥直徑為1000或更大時,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圖中陰影部分表示更能提供一小型軋機的範圍。此外,最小中間輥直徑大致等於或大於在300到375mm範圍內的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是更可取的。這限定了工作輥和中間輥彎曲壓力機對待定的板條凸面的影響程度,便於實際控制。例如,當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為375mm時,最小中間輥直徑優選為375mm或更大。為保證進一步的小型化,應減小加強輥的直徑。以下描述對它的限定。圖22和23表示了工作輥直徑為350mm時的二次方量邊界和四次方量邊界,橫軸表示加強輥直徑,中間輥直徑用作參數。圖22表示軟材料的特性,圖23表示硬材料的特性。從圖中可見,如果加強輥直徑變小,二次方量邊界減小,但四次方量邊界增大。此外,即使加強輥直徑為1300mm或更大,二次方量邊界和四次方量邊界應未表現出較大的變化。由此,為提供一小型軋機,加強輥直徑不應超過1300mm。相反,在圖23給出的硬材料情況下,當加強輥直徑為800mm且中間輥直徑不超過350mm時,二次方量邊界幾乎為零或者負值。這表示二次方分量控制是不充分的。這一二次方量邊界值根據中間輥直徑的組合而變。若加強輥直徑為900mm或更大時,任一四次方量邊界值為正。因此,由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來看,加強輥直徑可為卯0mm或更大。但由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來看,如上所述,加強輥直徑優選為1000mm或更大。這樣加強輥直徑應為1000mm或更大。上述說明基於4-寬度機等效條件的,在這種軋機中最大板條寬為1200mm。以下將說明5-寬度機等效條件的情況,在這種軋機中最大板條寬為1500mm:圖24至31表示了5-寬度機等效條件下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圖24至27表示軟材料的情況,圖28至31表示硬材料的情況。在每幅圖中給出了加強輥直徑。從這些圖中可明顯看出,在這一情況下除了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的最大區域移向工作輥和中間輥大直徑側的程度比4-寬度機等效條件下大外,特性曲線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這種情況下陰影部分表示D&Dw的第三區域,其中中間輥直徑範圍自350mm上升至525mm並包括525mm,工作輥直徑範圍自350mm上升至425mm並包括425mm。所述第三區域由同4-寬度機等效條件下相同的方式確定。換句話說,區域分割線Dw-425mm和Di-525mm包括了穿過二次方量邊界等高線組接近中心的點。但當加強輥直徑為1000mm時,就不位於所述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加強輥直徑是不夠的。工作輥的最小直徑根據輪廓控制特性曲線確定。當板條較寬且工作輥直徑小時,工作輥彎曲壓力機的二次方分量可以為負值。舉一個例子,圖32表示了工作輥彎曲壓力機的影響係數函數。基於工作輥直徑為325mm,中間輥和力口強輥直徑分另'J為500和1150mm的條件,對硬材料進行計算。這種情況下工作輥彎曲壓力機的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分別為Aw2=—10.21n和Aw4-136.42n。圖32表示當得到二次方和四次方分量時板條凸面數據,及由基於所述實線係數計算得到的曲線。在這幅圖中,標度不易識別,但在板條中心的影響係數函數值為負值。換句話說,可以說,若工作輥彎曲力向增加方向增加,對板條中心的作用將產生一凸形面。在這種情況下,將產生複合延長的板條凸面,使輪廓控制變得困難。由此,對於5-寬度機等效條件,考慮到上述實際情況工作輥直徑應為350mm或更大。圖33和34表示了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其中橫軸表示中間輥直徑,工作輥直徑為一參數。圖33表示軟材料的情況,而圖34表示硬材料的情況。該圖表示即使中間輥直徑接近525mm或更大,在5-寬度機等效條件下四次方量邊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必要再增加直徑。相反,減小直徑對於增加四次方量邊界更有效。此外,圖35表示了加強輥直徑為1150mm且採用軟材料條件下二次方比特性曲線的一個例子。根據該圖,若直線L上工作輥直徑不超過425mm,所述二次方比大約為1.l或更小。因此,為易於實際控制,中間輥直徑的加工範圍應等於或大於工作輥直徑,類似於4-寬度機等效條件。但優選的是,最小的中間輥直徑大約等於或大於所述工作輥直徑範圍(=350到425mm)內的最大工作輥直徑,類似於4-寬度機等效條件。由上述說明清晰可見,在5-寬度機等效條件下,當確定了可允許的加強輥直徑時,工作輥和中間輥直徑組合區域位於第三區域內。這給出了與其它區域相同的二次方量邊界和與其它區域相同或比之更好的四次方量邊界。它也提供了一種小型軋機。也就是說,當加強輥直徑為1150mm或更大時,可以說示於圖24至31中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中的陰影部分對軋機的小型化最優選。為小型化軋機,減小加強輥直徑是充分的。以下將對其進行說明。圖36和37表示了工作輥直徑為400mm時的二次方和四次方量邊界,橫軸表示加強輥直徑,中間輥直徑用作一參數。圖36表示軟材料的情況,圖37表示硬材料的情況。兩圖表明若加強輥直徑減小,二次方量邊界也將減小,但四次方量邊界反而增加。兩特性曲線和4-寬度機等效條件下的曲線相同。此外,即使加強輥直徑為1400mm或更大時,二次方和四次方量邊界沒有任何大的變化。因此,為提供一小型軋機,加強輥直徑應為1400mm或更小。在圖37中的硬材料情況下,當加強輥直徑為1000mm且中間輥直徑為350mm時,二次方量邊界為負值。這意味著二次方分量控制是不充分的。該二次方量邊界值隨中間輥直徑組合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加強輥直徑為1100mm或更大,^壬意一個二次方量邊界都為正。因此,加強輥直徑應為1100mm或更大。以下對上述說明進行概括。當最大工作板條寬為1200mm時,可用的輥直徑組合條件如下1)工作輥直徑Dw應為300mm至375mm,包括375mm。在所述範圍(1)內確定的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為MAX(Dw):2)中間輥直徑Di應為450mm或更小,應滿足Di^MAX(Dw)3)加強輥直徑Db應為1000mm至1300mm,包括1300mm。在最大工作板條寬為1500mm時4)工作棍直徑Dw應為350mm至425mm,包括425mm。在所述範圍(4)內確定的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為MAX(Dw):5)中間輥直徑Di應為525mm或更小,應滿足Di^VIAX(Dw)6)加強輥直徑Db應為1100mm至1400mm,包括1400mm。因而,上述範圍是優選的。上述關係將使用下面參考符號以方程表示。Wmax:最大可用板條寬(mm)DwMax(DwMin):最大可用板條寬為Wmax時的最大(最小)工作輥直徑(mm)。DiMax(DiMin):最大可用板條寬為Wmax時的最大(最小)中間輥直徑(mm)。DbMax(DbMin):最大可用板條寬為Wmax時的最大(最小)加強輥直徑(mm)。然後,根據條件1)和4),最大可用板條寬Wmax作為變量,最小和最大工作輥直徑可表示如下DwMax=375+50x(Wmax-1200)/300(9)DwMin=300+50x(Wmax-1200)/300(10)同樣,根據條件3)和6),最大和最小加強輥直徑可表示如下DbMax=1300+100x(Wmax-1200)/300(11)DbMin=1000+100x(Wmax-1200)/300(12)根據條件2)和4),最大和最小中間輥直徑可表示如下DiMax=450+75x(Wmax-1200)/300(13)DiMin=MAX(Dw)(14)這裡的MAX(Dw)是在方程(9)和(10)的範圍內確定的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圖l和2中的實線用圖表形式表示了所述關係,其中橫軸表示最大工作板條寬,縱軸表示最大和最小輥直徑。圖中的直線A表示方程(10)中最小工作(中間)輥直徑,直線B表示方程(9)中最大工作輥直徑,直線C表示方程(13)中最大中間輥直徑,直線D和E表示方程(12)和(11)中最小和最大加強輥直徑。這樣,在確定了最大工作板條寬後,工作輥直徑的加工範圍確定在圖1中直線A及其上部上和直線B及其下部上。中間輥直徑的加工範圍應等於或大於由方程(14)決定的最小輥直徑並在直線C及其下部上。加強輥直徑的加工範圍在直線D及其上部上和直線E及其下部上。若採用這樣一種輥直徑組合範圍,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同由選定的加強輥直徑而得到的曲線相同,且四次方量邊界特性相等或更大。進而如前述說明可提供一小型軋機。確定可用輥直徑範圍以保證其在上述特定範圍內也是很重要的。這確保了所述特性曲線保持在每個輥直徑的可用組合範圍內,並提供了一小型軋機。以下將說明軋機小型化的方法。如上所述,在實際軋機中每個輥直徑允許的可用範圍為大約10%至15%。在下述說明中將假定允許範圍為15%。由此,當4-寬度機和5-寬度機等效條件下的最小工作輥直徑為300和350mm時,最大可用輥直徑為300x1.15到350mm和350x1.15到400mm。這裡的數字適當取整給出。圖l中的虛線B'表示經過所述兩點的直線。假定這時的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為DwMAX,這可用以下方禾呈表示DwMAX=375+50x(Wmax-1200)/300(15)相對於條件1)和4)下的最大工作輥直徑,如果以條件2)和5)將一直保持的方式選擇最大可用中間輥直徑DiMAX,那麼在4-寬度機和5-寬度機等效條件下可分別得到375x1.15到425mm和425x-1.15到500mm。經過所述兩點的直線C'由虛線表示在圖1中。所述直線可用以下方程表示DiMAX=450+75x(Wmax-1200)/300(16)以同樣方式,條件3)和6)使用最小輥直徑下的,給出最大可用加強輥直徑DbMAX分別為1000x1.15到1150mm和1100x1.15到1250mm。圖2中的虛線E'表示了經過所述兩點的直線。同樣,所述說明能用以下方程表示DbMax=1300+100x(Wmax-1200)/300(17)假定最大可用輥直徑是由所述虛線表示的輥直徑,那麼就有可能提供一小型軋機,如上所明顯表示的那樣。因此,在這一情形中對工作輥直徑,可用輥直徑組合範圍在直線A及其上部上和直線B'及其下部上,對中間輥直徑,可用輥直徑組合範圍應在直線B及其上部上和直線C'及其下部上。對於加強輥直徑,組合範圍應在直線D及其上部上和直線E'及其下部上。這樣,當可用輥範圍為15%時,可以提供一接近最小極限的小型化了的軋機規格。上述說明涉及了通過減小單個輥直徑來小型化軋機的方法。進而,當可用輥直徑減小時,軋機機架也減小,這是自然的。這可減少軋機機架的生產成本。此外,若軋機機架的長度縮短,廠房的高度也能減小。也就是說,軋機機架運輸和安裝一般所需要的高度如同廠房高度一樣是所需的最小高度。相反,若軋機機架縮短,所述需要高度也能減少。這也可減少廠房成本。自然地,運輸費用也能削減。再者,負載變化和機架振動也減小。由上述論述明顯看出,縮短軋機機架實質上削減了整個工廠工程費用。同時明顯的,這一軋機機架的長度與輥直徑總和幾乎成比例。因此,所述輥直徑總和用作表現軋機小型化的有效指標(以下稱為"小型化指標")。當根據方程(15)至(17)將這些數加在一起並計及上所述小型化指標S時,我們得到S=1925+225x(Wmax-1200)/300(18)明顯的,所述方程(18)的小型化指標S表示了在單輥可用範圍為25%時小型化到接近最小極限的軋機。因此,小型化指標S作為表示軋機小型化的標度優選等於或小於方程(18)的值。圖3中的直線S表示了所述方程(13)。但在這種情況下,單個輥直徑應在方程(9)到(14)決定的範圍內選取。因此,最大工作輥直徑和最大中間輥直徑的和應等於方程(9)和(13)的和。以同樣方式,它在圖3中由實線3+C表示。若想實現進一步的小型化,將方程(15)和(16)加在一起就足夠了。這在圖3中由虛線B'+C'表示。這種方法使得有可能提供一軋機,同時保持小型化指標最小,二次方和四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可保持在幾近等於或優於由選取的加強輥直徑而獲得的特性的水平上。但應注意的是,所述小型化指標S應等於或大於由方程(10),(12)和(14)決定的最小中間輥直徑的和,這是自然的。此外,比如要將現有的4級軋機改進成6級軋才幾時,所述小型化指標S相當重要。換句話說,為減少改進費用,利用現有的軋機機架是很有效的。為此,現有軋機的小型化指標S必須幾近等於或小於改進後的6級軋機的小型化指標S。根據本發明,6級軋機的小型化指標S可保持最小,二次方和四次方量邊界特性能保持在幾近等於或優於由選取的加強輥直徑而獲得的特性的水平上。因此,可以說本發明對所述改進尤其可取。前述說明涉及了所有用的輥都是沒有凸面的直輥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尤其在5-寬度機等效條件下,確定加強輥直徑的最小值以確保二次方量邊界不為負。為增加該二次方量邊界,除了採用軋輥彎曲壓力機外還可以考慮其它的方法。例如,方法之一是提供一具有近似二次方曲線凸面輪廓的加強輥,其中輥由中心向邊緣逐漸縮減。由上述說明可明顯看出,這種方法減小了基準板條凸面的二次方分量,因而增加了二次方量邊界,最終進一步減小了加強輥。當除了加強輥以外的其它輥採用所述輥凸面時,自然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但採用凸面輥時,輥磨光操作變得困難。此外,採用小直徑加強輥時,板條凸面由軋制負荷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化也自然增加,在這個意義上減小了軋制的穩定性。這也伴隨著輥頸疲勞強度和軸承使用壽命的惡化。即使當採用凸面輥時,可以說最小加強輥直徑具有它自身的極限。但如上所述,若根據所述方法或類似方法使小型化指標s降低且改進費用減少,尤其對於改進是有意義的。此外,通過在主要用於軋制多數軟性材料的軋制設備和可逆軋制設備中增加軋制道次的數目如果可以減小每道次的軋制負荷,那麼可以考慮加強輥直徑的最小值就可釆用等於或小於方程(12)的值。特別地,在採用軟性材料和直輥的4-寬度機等效條件下,基於圖13中的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和圖23中的加強輥直徑及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毫無疑問可以採用900mm的加強輥直徑,這從前面的描述清楚看出。在這一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生產一位於小直徑側的軋機,只要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和最大可用中間輥直徑保持在位於圖3中的直線B+C及其下部上,或優選地在與最大可用板條寬相適應的B'+C'及其下部上,同時軋才幾小型化指標S保持在等於或小於方程(18)的值。這種方法提供了一種更小型化的軋機。圖38表示所述軋機用於分批串列式軋制設備的情況。這種軋機的工件1放置在開巻機17上並開巻。接著通過位於輸入側的夾緊輥18它被供應給安裝好的軋機M1至M4,以連續的方式軋制;輥軋後的工件1通過位於輸出側的夾緊輥19由巻取機20巻起來。在這一軋機中,由安裝好的軋機完成有限數量的軋制操作。因此,重扎是尤其需要的。在這一情形中,在初階段重扎制是由軋機提供的。通常,在末階段尤其在最末階段,軋機完成主要用於凸面控制的較小的重軋。可以說軋機的軋制力矩在初階段比末階段大。在分批串列式軋制設備中,每次使用一新的軋制巻時,板條插入每個輥中且不停地供應板條。這樣當工作輥直徑減小且輸入側的板條厚為大約3到4mm時,若軋制不採用一較重的壓力工件就不能被插入到輥中。為傳送這一大的力矩及解除所述插入限制,應增加工作輥直徑。作為前述論述的結果,在串列式軋制設備中,尤其在分批軋制設備中,確保初階段軋機的輥直徑大於後階段軋機的輥直徑可能是有效的,如要求的那樣。這樣,比如在四-寬度機等效條件下,圖38中初階段軋機Ml至M2的可用工作輥直徑範圍可考慮為340至375mm,後階段軋機M3至M4的可用工作輥直徑範圍可考慮為325至350mm。比如如果採用這種方法且初階段的工作輥直徑減小到最低標準340mm以下,該輥就能用在後階段的軋機中。這樣,可一直使用它直到達到後階段軋機的最小輥直徑。換句話說,這相當於實際擴大了工作輥直徑的可用範圍,確保了工作輥的有效性。進而,使初階段和末階段的最大工作輥直徑與最大中間輥直徑的和相等。這意味著末階段的中間輥直徑要大於初階段的中間輥直徑。這樣,即使末階段的中間輥直徑已到達可允許的最小直徑,該輥可以用在初階段的軋機中。相應地這也確保了中間輥的有效使用。此外很明顯,末階段中間輥直徑的增加意味著末階段二次方比的減小。如上所述,這可確保末階段軋機對凸面的可靠控制。這樣,釆用本發明的軋機可對串列式軋制設備進行有效的小型化。圖39表示本發明軋機用於逆冷軋設備的情況。一軋制巻1最初放置在開巻機21上,接著通過夾緊輥22或類似物供應給軋機Ml。然後將軋機Ml輥軋後的工件1巻繞在安裝於輸出端的巻取機23上。當工件後部已經輥壓或快要輥壓完時,由安裝於輸入側的巻取機24巻繞工件,同時進行相反方向輥壓。在該情形中在巻繞在輸出端巻取機23上的工件1被完全展開前,輥壓中止,又立刻開始下一次反向輥壓。在這種逆軋設備中,只要允許減少產量就可以增加軋制道次的數目。這使得可能設計一工藝過程,其中每道次的軋制負荷和軋制力矩可通過道次數目的增加而減小。相反若所述步驟是可能的,如上所述,就能用在小直徑側的加強輥直徑。換句話說,最大可用工作輥直徑和最大可用中間輥直徑的和位於圖3中的直線B+C及其下部上,或更可取地在與最大可用板條寬相適應的B'+C'及其下部上,並且使軋機小型化指標S等於或小於方程(18)的值。在這些條件下總有可能提供一加強輥用在小直徑側的軋機。這樣,該方法就提供了一非常小型的逆軋設備。前述說明涉及了採用的所有輥都是沒有凸面的直輥的情形。但本發明可用在縮減的局部凸面接近可移動工作輥邊緣的6級軋機中。所述軋機的局部凸面控制板條邊緣附近的邊緣下降。相反,沿工件板條寬的板條凸面是工作輥和中間輥彎曲壓力機提供的,其操作和效果與本發明的幾乎相同。此外,根據本發明的6級軋機可以在緊靠該軋機的一端可移動工作輥較厚的方式裝備有一局部凸面。這樣就能控制板條邊緣附近的熱凸面。所迷的所有軋機都用於控制接近板條邊緣處的板條凸面。在控制這一局部板條凸面時,優選採用更小的工作輥直徑。這是因為工作輥直徑的減小要求工作輥彎曲壓力機施加一大的四次方控制分量,以確保對接近板條邊緣的可靠控制。因此,從前述說明可清楚看出,本發明通過輥直徑的適當組合有效減小了工作輥直徑。可以說該方法對於控制邊緣下降和熱凸面是非常有效的。若這一軋機被用作在所迷工作輥頂端具有一局部軋輥凸面的軋機,無疑可以進一步改進板條邊緣控制效果。本發明的實質體現在工作輥彎曲壓力機和中間輥彎曲壓力機的特性曲線中。因此,本發明不適用於沒有所述控制裝置的軋機,即使它是6級軋機。這一軋機包括無中間輥彎曲壓力機但與中間輥交叉的軋機。在這一軋機中,二次方量邊界特性曲線由中間輥的橫交角決定,與中間輥直徑無關。因此,沒有本發明所闡明的使用工作輥和中間輥直徑組合時產生的最大特性曲線。但本發明可用在安裝有工作輥彎曲壓力機和中間輥彎曲壓力機的所述軋機中。本發明提供了一個可確保適當的板條凸面控制能力的小型化軋機和軋制設備。權利要求1.一種軋機,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在軸向方向移動所述中間輥的移動裝置,一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所述中間輥直徑Di和所述加強輥直徑Db的和的範圍為Dw+Di+Db≤1925+225×(Wmax-1200)/300Dw、Di、Db中的每一個從下面的範圍選擇DwMin≤Dw≤DwMax,DiMin≤Di≤DiMax以及DbMin≤Db≤DbMax,其中DwMax=375+50×(Wmax-1200)/300,DwMin=300+50×(Wmax-1200)/300,DbMax=1300+100×(Wmax-1200)/300,DbMin=1000+100×(Wmax-1200)/300,DiMax=450+75×(Wmax-1200)/300,以及DiMin=MAX(Dw),其中MAX(Dw)是可使用的工作輥直徑Dw在DwMin≤Dw≤DwMax範圍中的最大直徑。2.—種冷軋機,它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在軸向方向移動所述中間輥的移動裝置,一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其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使用範圍為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Dw^Di,同時所述工作輥直徑Dw,所述中間輥直徑Di和所述加強輥直徑Db的和的範圍為Dw+Di+Db£l925+225x(Wmax-1200)/300。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軋機及軋制設備,包括一對軋制工件的上下工作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工作輥的上下中間輥,一對分別支承所述中間輥的上下加強輥,以及一個給各個所述工作輥和所述中間輥施加彎曲力的軋輥彎曲裝置;所述軋機的特徵在於,其還包括一在下述條件下驅動所述工作輥的工作輥驅動裝置;假定所述工件的最大工作板條寬為Wmax(mm),所述工作輥直徑Dw的使用範圍為300+50×(Wmax-1200)/300≤Dw≤375+50×(Wmax-1200)/300,同時,所述中間輥直徑Di的使用範圍為Dw≤Di≤450+75×(Wmax-1200)/300。文檔編號B21B13/02GK101337235SQ20081014532公開日2009年1月7日申請日期2002年2月28日優先權日2001年7月11日發明者中前弘和,二瓶充雄,堀井健治,小林秀雄,小林裕次郎,山田繁一,松本浩一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